引用本文: 肖庆, 孙传宾, 孙明明, 徐全刚, 魏世辉, 周欢粉. 乙胺丁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临床特征及视力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 36(4): 269-274.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190401-00123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乙胺丁醇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线抗结核药物,主要通过阿拉伯糖基转移酶影响主要成分为阿拉伯半乳聚糖的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抑制繁殖期的结核杆菌感染。乙胺丁醇所致的视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服用乙胺丁醇数日或数月后出现无痛性视力下降,其机制可能是乙胺丁醇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与三磷酸腺苷酶活性降低和线粒体能量平衡遭到破坏有关[1]。我国是结核大国,因乙胺丁醇的广泛使用而导致的乙胺丁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EON)带来的视力损伤屡有报道[2-3]。其以服用乙胺丁醇后数月或数年出现无痛性视力下降,伴色觉障碍和视野缺损为主要表现,停药后部分视功能得到恢复[4-6]。目前关于伴随基因突变的乙胺丁醇视力损害仅为个案报道[7-8],缺少系列病例的临床观察;且视力预后相关因素目前尚无定论。为了提高EON的临床诊断和认识,我们总结分析了近4年收治的EO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检测结果,并对其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为严格遵循赫尔辛基宣言,经解放军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S2017-146-01)并取得受试者书面知情同意的队列研究。
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眼科诊断为EON的24例患者46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4例26只眼,女性10例20只眼;男女性别比为1.4∶1。平均年龄(42.79±15.13)岁,平均体重(62.46±12.31)kg。自开始用药至发病的平均时间(9.94±16.49)个月。乙胺丁醇使用时间1~60个月,平均使用时间(7.06±11.68)个月;累计剂量18.00~877.50 g,平均累计剂量(156.70±1 779.00)g,日均剂量(15.07±8.95)mg/(kg·d)。24例患者中,原发性肺结核15例(62.5%),结核性胸膜炎8例(33.3%),肾结核1例(4.2%)。
参照文献[6]确立本组患者的纳入标准:(1)视功能损害出现在服用乙胺丁醇后。(2)至少符合以下一个主要标准和2个次要诊断标准。主要标准:1)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色觉异常;2)用Goldmann或Humphrey视野计检查,视野表现为中心或旁中心暗点。次要标准:1)除了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外的视野缺损;2)视盘颜色苍白。排除标准:(1)近视屈光度>6 D,或者散光度>2 D;眼内压≤21 mmHg(1 mmHg=0.133 kPa);(2)合并其他影响视力或者视路功能的疾病,或者眼部手术史;(3)既往或就诊时被确诊过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或免疫、压迫、外伤、遗传等导致的视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等眼部疾病。
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色觉、OCT、视野、VEP及眼眶增强MRI检查。同时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风湿免疫相关指标(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SSA、SSB、抗心磷脂抗体、抗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抗体等)、感染指标(结核三项、T细胞斑点试验、乙肝、血清梅毒特异抗体、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单纯疱疹、巨细胞病毒等抗原抗体)检测。对所有患者行OPA1和mtDNA基因检测。
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立即停用乙胺丁醇,并给予全身营养神经、改善线粒体功能等对症治疗2周。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末次随访时较好眼视力是否>0.1将患者分为视力较好组和视力较差组。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与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Wlincox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视力预后相关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6只眼中,初次发病视力≤0.1者30只眼(65.2%),>0.1但<0.5者11只眼(23.9%),≥0.5者5只眼(10.9%)。末次随访视力≤0.1者20只眼(43.5%),>0.1但<0.5者17只眼(36.9%),≥0.5者9只眼(19.6%)。眼底检查发现,伴视盘水肿7只眼(15.3%)。OCT检查发现,患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明显丢失,主要以视盘颞侧RNFL丢失为主(图1)。

所有患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色觉损害,以红绿为主。视野损害类型主要表现为中心暗点(52.2%),其他依次为弥漫性视敏度下降(30.4%)、颞侧偏盲(17.4%)。眼眶MRI检查结果显示,24例患者中,视神经长T2信号12例(50.0%),其中视神经同时伴有T1强化6例(25.0%),其平均用药持续时间均≤6个月。
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4例患者中,基因异常4例(16.7%)。其中,OPA1基因突变2例,mtDNA 14340、11778位点突变各1例。这4例患者末次随访视力均≤0.1。
24例患者中,视力较好组13例,视力较差组11例。视力较好组患者从发病时logMAR视力0.767 7±0.419 3提高至0.497 7±0.286 9;而视力较差组患者从发病时logMAR视力1.348 5±0.362 4提高至1.271 5±0.374 1。两组患者伴有基因突变例数及乙胺丁醇日均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23);年龄、性别、发病眼别、体重、发病时间、伴视盘水肿例数、眼眶MRI检查异常数、乙胺丁醇累计剂量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乙胺丁醇日均剂量与EON的视力预后相关,日均剂量>18 mg/(kg·d)时患者视力预后较差(95% CI 0.007~0.736,OR=0.069,P=0.027);基因突变与EON的视力预后无关(95% CI 0.019~2.533,OR=0.222,P=0.226)。

3 讨论
本组91.7%的患者双侧同时发病,男女比例1.4∶1;约一半患者视野缺损表现为中心暗点;少数患者急性发病时伴有视盘水肿。50.0%的患者眼眶MRI提示视神经长T2病灶,其中又有50.0%(6/12)的患者视神经合并T1强化病灶。伴有T1增强信号改变的患者就诊时平均用药持续时间均≤6个月。据此我们推测,EON患者的影像学改变可能与其病程相关。2018年Blanc等[9]报道,28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中19例(67.9%)眼眶MRI检查提示视神经及视交叉可见长T2信号,15例(59.3%)可见视交叉肿胀;尽管病理机制不明,但推测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的炎症损伤有关。线粒体功能障碍也是EON的危险因素。Osaguona等[10]也报道了1例EON患者视交叉出现T1增强信号,推测其可能与乙胺丁醇引起RGC部分凋亡有关。这提示EON患者视神经的MRI异常信号可能为我们进一步明确致病机制提供思路。
近年来OCT成为EON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的客观依据。陈冬军等[11]认为病程超过1年的EON患者其OCT提示均有不同程度的RNFL丢失。Peng等[12]发现,除了RNFL厚度可以预测EON的发生,OCT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也有望作为EON发生的预测手段。Lee等[13]发现,EON患者中RGC层厚度和内丛状层厚度可以作为EON患者视力恢复的预测因素。本组EON患者RNFL明显丢失,主要表现为视盘颞侧RNFL变薄。与Zoumalan和Sadun[14]的研究结论一致,认为可能是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发耗能多的乳斑束首先受损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65.2%的患眼发病时视力损伤严重(≤0.1),10.9%的患眼视力≥0.5;45.8%的患眼停用乙胺丁醇后视力得到改善;在随访时间内43.5%的患眼预后视力≤0.1,19.6%的患眼预后视力≥0.5。Kumar等[15]发现,42.2%的患眼(3/7)停药且平均随访(8.3±2.1)个月后视力大于0.1。Tsai和Lee[16]发现,50%的患者(5/10)停药后视力得到提升。Lee等[17]从857例服用乙胺丁醇患者中确诊了13例EON,平均随访1年后发现极少有视力恢复者,并认为肾功能和乙胺丁醇日均剂量与视力预后有关。目前将视力≤0.1者称为单眼盲[18]。EON导致的部分视力损伤较重,本研究借鉴目前一些临床研究以视力是否≤0.1为界来探讨疾病致盲率[15, 19]。结果显示,末次随访时43.5%的患眼视力≤0.1。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门诊患者病情相对轻、失访率高,本研究选择的是资料齐全的住院患者,存在选择偏倚,因此得出的结论比实际致盲率可能更高。
乙胺丁醇日均剂量被认为和EON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相关。WHO治疗指南中推荐乙胺丁醇的治疗剂量为15~20 mg/(kg·d)。本研究结果显示,乙胺丁醇日均剂量>18 mg/(kg·d)时患者视力预后较差,而与乙胺丁醇用药总剂量无明确相关性。陈进波和丘少杰[20]通过对21例EON患者的临床分析也未发现乙胺丁醇总剂量与视力损害的相关性。Chen等[21]亦未发现乙胺丁醇累计剂量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但认为低体重、年龄、高日均用药量是EON视力预后差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也或者受患者体表面积、体重及用药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当然,长期服药致总剂量增加引起视力损害的现象也提醒临床控制总剂量和疗程的重要性。除此以外,乙胺丁醇用药时间也与视力预后相关。但本研究中发病时间与乙胺丁醇使用时间在两组病例中均无统计学差异。Talbert和Sadun[22]在meta分析中认为,乙胺丁醇用药时间与视功能损害呈正相关,其他相关因素包括年龄、肾功能异常等已经被证实与视力预后有关。本研究并未发现视力较好组与视力较差组之间存在年龄和肾功能的统计学差异。或许这需要更大样本及纵向研究证实其结果。
目前关于基因突变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线粒体功能障碍是EON的主要致病机制。Ikeda等[23]描述了乙胺丁醇的使用诱发了至少4例患者LHON的发生。Seo等[24]认为,抗结核药物可能是加速LHON发病的因素。Guillet等[7]观察发现,EON伴OPA1基因突变的患者和LHON患者线粒体能量产生已经减少,但尚未达到引发EON的阈值;服用乙胺丁醇后二价金属离子被螯合,线粒体能量产生障碍超过发病阈值,诱发EON。另一种观点认为乙胺丁醇与线粒体基因并无协同作用。Pommer等[25]认为,G11778A的突变并不加强乙胺丁醇的毒性。本组4例携带突变基因的患者预后视力均<0.1;是否携带基因突变在视力较好组与视力较差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基因突变与视力预后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组4例患者中,2例是OPA1基因突变,mtDNA 14340、11778位点突变各1例,在用药前均未有视力下降及色觉障碍等症状,入院后在基因检测中发现阳性结果。是否是EON还是EON合并LHON或者显性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问题目前研究仅限于个案,并且没有统一的定论[7-8]。目前仍没有足够证据证实乙胺丁醇诱发LHON。本研究2例患者在服用药物前均无视觉异常,服药后2、13个月双眼发病,并且检测结果显示mtDNA突变位点1例为少见位点(14340)、1例为常见位点(11778)。少见位点其临床致病性不明,且2例患者均无家族史,因此综合考虑我们认为第一诊断为EON,LHON不能完全排除。
本研究结果表明,EON多累及双眼,视盘水肿少见,近一半患者视力呈不可逆性损伤;患者乙胺丁醇日均剂量>18 mg/(kg·d)时视力预后较差。我们建议使用尽可能短的疗程以及尽可能小剂量的乙胺丁醇以防止引起视力损伤,也提倡必须使用乙胺丁醇的患者,尤其有显性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族史及线粒体疾病家族史的患者首先进行OPA1及mtDNA基因检测。由于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过小、视力分组未进行各因素匹配以及选择偏倚等局限,其结果有待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乙胺丁醇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线抗结核药物,主要通过阿拉伯糖基转移酶影响主要成分为阿拉伯半乳聚糖的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抑制繁殖期的结核杆菌感染。乙胺丁醇所致的视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服用乙胺丁醇数日或数月后出现无痛性视力下降,其机制可能是乙胺丁醇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与三磷酸腺苷酶活性降低和线粒体能量平衡遭到破坏有关[1]。我国是结核大国,因乙胺丁醇的广泛使用而导致的乙胺丁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EON)带来的视力损伤屡有报道[2-3]。其以服用乙胺丁醇后数月或数年出现无痛性视力下降,伴色觉障碍和视野缺损为主要表现,停药后部分视功能得到恢复[4-6]。目前关于伴随基因突变的乙胺丁醇视力损害仅为个案报道[7-8],缺少系列病例的临床观察;且视力预后相关因素目前尚无定论。为了提高EON的临床诊断和认识,我们总结分析了近4年收治的EO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检测结果,并对其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为严格遵循赫尔辛基宣言,经解放军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S2017-146-01)并取得受试者书面知情同意的队列研究。
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眼科诊断为EON的24例患者46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4例26只眼,女性10例20只眼;男女性别比为1.4∶1。平均年龄(42.79±15.13)岁,平均体重(62.46±12.31)kg。自开始用药至发病的平均时间(9.94±16.49)个月。乙胺丁醇使用时间1~60个月,平均使用时间(7.06±11.68)个月;累计剂量18.00~877.50 g,平均累计剂量(156.70±1 779.00)g,日均剂量(15.07±8.95)mg/(kg·d)。24例患者中,原发性肺结核15例(62.5%),结核性胸膜炎8例(33.3%),肾结核1例(4.2%)。
参照文献[6]确立本组患者的纳入标准:(1)视功能损害出现在服用乙胺丁醇后。(2)至少符合以下一个主要标准和2个次要诊断标准。主要标准:1)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色觉异常;2)用Goldmann或Humphrey视野计检查,视野表现为中心或旁中心暗点。次要标准:1)除了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外的视野缺损;2)视盘颜色苍白。排除标准:(1)近视屈光度>6 D,或者散光度>2 D;眼内压≤21 mmHg(1 mmHg=0.133 kPa);(2)合并其他影响视力或者视路功能的疾病,或者眼部手术史;(3)既往或就诊时被确诊过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或免疫、压迫、外伤、遗传等导致的视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等眼部疾病。
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色觉、OCT、视野、VEP及眼眶增强MRI检查。同时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风湿免疫相关指标(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SSA、SSB、抗心磷脂抗体、抗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抗体等)、感染指标(结核三项、T细胞斑点试验、乙肝、血清梅毒特异抗体、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单纯疱疹、巨细胞病毒等抗原抗体)检测。对所有患者行OPA1和mtDNA基因检测。
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立即停用乙胺丁醇,并给予全身营养神经、改善线粒体功能等对症治疗2周。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末次随访时较好眼视力是否>0.1将患者分为视力较好组和视力较差组。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与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Wlincox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视力预后相关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6只眼中,初次发病视力≤0.1者30只眼(65.2%),>0.1但<0.5者11只眼(23.9%),≥0.5者5只眼(10.9%)。末次随访视力≤0.1者20只眼(43.5%),>0.1但<0.5者17只眼(36.9%),≥0.5者9只眼(19.6%)。眼底检查发现,伴视盘水肿7只眼(15.3%)。OCT检查发现,患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明显丢失,主要以视盘颞侧RNFL丢失为主(图1)。

所有患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色觉损害,以红绿为主。视野损害类型主要表现为中心暗点(52.2%),其他依次为弥漫性视敏度下降(30.4%)、颞侧偏盲(17.4%)。眼眶MRI检查结果显示,24例患者中,视神经长T2信号12例(50.0%),其中视神经同时伴有T1强化6例(25.0%),其平均用药持续时间均≤6个月。
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4例患者中,基因异常4例(16.7%)。其中,OPA1基因突变2例,mtDNA 14340、11778位点突变各1例。这4例患者末次随访视力均≤0.1。
24例患者中,视力较好组13例,视力较差组11例。视力较好组患者从发病时logMAR视力0.767 7±0.419 3提高至0.497 7±0.286 9;而视力较差组患者从发病时logMAR视力1.348 5±0.362 4提高至1.271 5±0.374 1。两组患者伴有基因突变例数及乙胺丁醇日均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23);年龄、性别、发病眼别、体重、发病时间、伴视盘水肿例数、眼眶MRI检查异常数、乙胺丁醇累计剂量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乙胺丁醇日均剂量与EON的视力预后相关,日均剂量>18 mg/(kg·d)时患者视力预后较差(95% CI 0.007~0.736,OR=0.069,P=0.027);基因突变与EON的视力预后无关(95% CI 0.019~2.533,OR=0.222,P=0.226)。

3 讨论
本组91.7%的患者双侧同时发病,男女比例1.4∶1;约一半患者视野缺损表现为中心暗点;少数患者急性发病时伴有视盘水肿。50.0%的患者眼眶MRI提示视神经长T2病灶,其中又有50.0%(6/12)的患者视神经合并T1强化病灶。伴有T1增强信号改变的患者就诊时平均用药持续时间均≤6个月。据此我们推测,EON患者的影像学改变可能与其病程相关。2018年Blanc等[9]报道,28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中19例(67.9%)眼眶MRI检查提示视神经及视交叉可见长T2信号,15例(59.3%)可见视交叉肿胀;尽管病理机制不明,但推测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的炎症损伤有关。线粒体功能障碍也是EON的危险因素。Osaguona等[10]也报道了1例EON患者视交叉出现T1增强信号,推测其可能与乙胺丁醇引起RGC部分凋亡有关。这提示EON患者视神经的MRI异常信号可能为我们进一步明确致病机制提供思路。
近年来OCT成为EON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的客观依据。陈冬军等[11]认为病程超过1年的EON患者其OCT提示均有不同程度的RNFL丢失。Peng等[12]发现,除了RNFL厚度可以预测EON的发生,OCT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也有望作为EON发生的预测手段。Lee等[13]发现,EON患者中RGC层厚度和内丛状层厚度可以作为EON患者视力恢复的预测因素。本组EON患者RNFL明显丢失,主要表现为视盘颞侧RNFL变薄。与Zoumalan和Sadun[14]的研究结论一致,认为可能是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发耗能多的乳斑束首先受损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65.2%的患眼发病时视力损伤严重(≤0.1),10.9%的患眼视力≥0.5;45.8%的患眼停用乙胺丁醇后视力得到改善;在随访时间内43.5%的患眼预后视力≤0.1,19.6%的患眼预后视力≥0.5。Kumar等[15]发现,42.2%的患眼(3/7)停药且平均随访(8.3±2.1)个月后视力大于0.1。Tsai和Lee[16]发现,50%的患者(5/10)停药后视力得到提升。Lee等[17]从857例服用乙胺丁醇患者中确诊了13例EON,平均随访1年后发现极少有视力恢复者,并认为肾功能和乙胺丁醇日均剂量与视力预后有关。目前将视力≤0.1者称为单眼盲[18]。EON导致的部分视力损伤较重,本研究借鉴目前一些临床研究以视力是否≤0.1为界来探讨疾病致盲率[15, 19]。结果显示,末次随访时43.5%的患眼视力≤0.1。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门诊患者病情相对轻、失访率高,本研究选择的是资料齐全的住院患者,存在选择偏倚,因此得出的结论比实际致盲率可能更高。
乙胺丁醇日均剂量被认为和EON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相关。WHO治疗指南中推荐乙胺丁醇的治疗剂量为15~20 mg/(kg·d)。本研究结果显示,乙胺丁醇日均剂量>18 mg/(kg·d)时患者视力预后较差,而与乙胺丁醇用药总剂量无明确相关性。陈进波和丘少杰[20]通过对21例EON患者的临床分析也未发现乙胺丁醇总剂量与视力损害的相关性。Chen等[21]亦未发现乙胺丁醇累计剂量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但认为低体重、年龄、高日均用药量是EON视力预后差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也或者受患者体表面积、体重及用药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当然,长期服药致总剂量增加引起视力损害的现象也提醒临床控制总剂量和疗程的重要性。除此以外,乙胺丁醇用药时间也与视力预后相关。但本研究中发病时间与乙胺丁醇使用时间在两组病例中均无统计学差异。Talbert和Sadun[22]在meta分析中认为,乙胺丁醇用药时间与视功能损害呈正相关,其他相关因素包括年龄、肾功能异常等已经被证实与视力预后有关。本研究并未发现视力较好组与视力较差组之间存在年龄和肾功能的统计学差异。或许这需要更大样本及纵向研究证实其结果。
目前关于基因突变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线粒体功能障碍是EON的主要致病机制。Ikeda等[23]描述了乙胺丁醇的使用诱发了至少4例患者LHON的发生。Seo等[24]认为,抗结核药物可能是加速LHON发病的因素。Guillet等[7]观察发现,EON伴OPA1基因突变的患者和LHON患者线粒体能量产生已经减少,但尚未达到引发EON的阈值;服用乙胺丁醇后二价金属离子被螯合,线粒体能量产生障碍超过发病阈值,诱发EON。另一种观点认为乙胺丁醇与线粒体基因并无协同作用。Pommer等[25]认为,G11778A的突变并不加强乙胺丁醇的毒性。本组4例携带突变基因的患者预后视力均<0.1;是否携带基因突变在视力较好组与视力较差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基因突变与视力预后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组4例患者中,2例是OPA1基因突变,mtDNA 14340、11778位点突变各1例,在用药前均未有视力下降及色觉障碍等症状,入院后在基因检测中发现阳性结果。是否是EON还是EON合并LHON或者显性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问题目前研究仅限于个案,并且没有统一的定论[7-8]。目前仍没有足够证据证实乙胺丁醇诱发LHON。本研究2例患者在服用药物前均无视觉异常,服药后2、13个月双眼发病,并且检测结果显示mtDNA突变位点1例为少见位点(14340)、1例为常见位点(11778)。少见位点其临床致病性不明,且2例患者均无家族史,因此综合考虑我们认为第一诊断为EON,LHON不能完全排除。
本研究结果表明,EON多累及双眼,视盘水肿少见,近一半患者视力呈不可逆性损伤;患者乙胺丁醇日均剂量>18 mg/(kg·d)时视力预后较差。我们建议使用尽可能短的疗程以及尽可能小剂量的乙胺丁醇以防止引起视力损伤,也提倡必须使用乙胺丁醇的患者,尤其有显性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族史及线粒体疾病家族史的患者首先进行OPA1及mtDNA基因检测。由于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过小、视力分组未进行各因素匹配以及选择偏倚等局限,其结果有待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