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任新军, 柯屹峰, 谭亮章, EmmanuelEric Pazo, 栗勇涛, 李筱荣. 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前结膜囊培养结果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9): 687-692.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218-00072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玻璃体腔注射(IVI)广泛应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糖尿病黄斑水肿等脉络膜视网膜疾病的治疗。但IVI后感染性眼内炎是其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03%~0.09%,且不同国家和地区感染阳性率基本一致[1-3]。当考虑到多次IVI治疗的累积感染率时,其眼内炎发生风险可能增加至1%[4]。IVI后发生眼内炎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根据IVI后眼内炎微生物学研究,致病病原体可能为患者眼周菌群的一部分,随手术操作时带入眼内[5]。另外,手术器械或操作在穿透眼表面时也可能会受到污染,将细菌带入眼内[6]。基于这些最可能的污染源,相关组织机构制定了操作规范和指南,以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7-8]。目前已公布的指南建议手术前广谱抗生素眼液频繁点眼,手术中使用聚维酮碘(PVI)进行结膜囊消毒,以及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然而,有研究表明,IVI前后局部抗生素治疗并无保护作用,更强调无菌操作过程的重要性[9]。另有文献报道,PVI使用是唯一被证实可降低IVI后眼内炎发生率的手术前预防措施[10],但具体消毒时长尚无明确结论。本研究主要观察IVI前不同时间点应用抗生素眼液和PVI对结膜囊微生物培养的影响,分析总结IVI前抗感染的最佳给药方式,以期为IVI药物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用药提供依据,并对IVI流程进行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经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号:2020KY-19);患者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IVI中心接受IVI治疗的眼底疾病患者1 200例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岁且<80岁;在本院IVI中心接受IVI治疗。排除标准:(1)既往有眼部手术及外伤史者;(2)眼周和眼附属器存在感染性疾病者;(3)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结缔组织病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4)长期佩戴角膜接触镜,近3个月眼部使用眼药者;(5)碘或碘制剂过敏者。
按照IVI前3、1 d(前3 d、前1 d)抗生素眼液点眼,治疗前不使用抗生素眼液(前0)和IVI前3 min、30 s PVI消毒将患者随机分为前3 d抗生素+3 min PVI组、前1 d抗生素+3 min PVI、前0+3 min PVI组、前3 d抗生素+30 s PVI组、前1 d抗生素+30 s PVI组、前0+30 s PVI组,每组均为200例。
前3 d抗生素+3 min PVI组、前3 d抗生素+30 s PVI组、前1 d抗生素+3 min PVI组、前1 d抗生素+30 s PVI组患者IVI前3、1 d分别给予加替沙星眼液点眼,4次/d;前0+3 min PVI组、前0+30 s PVI组患者IVI前不使用任何抗生素眼液,并于IVI当日再次确认,若有使用者则退出研究。
IVI均在无菌层流手术室按常规操作进行。使用棉签分开患者治疗眼睑裂,将手术薄膜粘贴于上下眼睑皮肤,睫毛粘在薄膜内面,眼科显微剪将贴膜沿睑裂剪开,其游离端随开睑器撑开睑裂而内折到结膜囊内,使睑缘完全外翻,防止取样时睫毛干扰和污染。注射前3 min和注射前30 s 0.5% PVI点眼1次,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显微镜下无菌棉拭子擦取上下穹窿结膜表面4~5次,操作时避免触碰到睑缘及睫毛。将取材棉拭子放入无菌管内,送检验科行结膜囊微生物培养。取材拭子于血平板培养基中进行接种培养,放入37 ℃培养箱,1次/d观察,连续7 d。出现菌落生长,记录为培养阳性结果并行微生物鉴定;未观察到微生物生长,则记录培养阴性结果,做无害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定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其中最小期望值>5、<1、介于两者之间分别采用Pearson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Yates校正χ2检验。PVI、IVI因素采用Mantel-Haenszel分层χ2检验。进一步控制IVI前抗生素或PVI应用时长后,采用Breslow-Day及Tarone's方法验证其同质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200例患者中,男性566例(47.2%,566/1 200),女性634例(52.8%,634/1 200);年龄(62.59±13.44)(18~79)岁。糖尿病397例(33.1%,397/1 200);高血压482例(40.2%,482/1 200)。IVI次数(2.35±2.34)(1~21)次。IVI前结膜囊培养阳性64例,其中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分别为40、15、5、4例;阴性1 136例。前0+3 min PVI组、前0+30 s PVI组、前1 d抗生素+3 min PVI组、前1 d抗生素+30 s PVI组、前3 d抗生素+3 min PVI组、前3 d抗生素+30 s PVI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糖尿病例数、高血压例数、IVI次数、IVI前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以IVI前抗生素应用时长为分层因素,PVI消毒3 min和30 s,结膜囊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Pearson χ2=0.594,P=0.441)。PVI不同消毒时间与IVI前不使用抗生素,前3、1 d使用抗生素结膜囊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进一步控制IVI前抗生素应用时长后,Breslow-Day及Tarone's方法检验结果显示,层间比值比(OR)具有同质性(P=0.922)。Mantel-Haenszel法分析结果显示,不同IVI前抗生素应用时长组结膜囊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4,P=0.520,合并OR=0.819,95%可信区间(CI)0.493~1.360]。

以PVI应用时长为分层因素,结膜囊培养阳性率比较:IVI前不使用抗生素与IVI前3、1 d使用抗生素、IVI前3 d与前1 d使用抗生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Pearson χ2=3.820、3.820、0.000,P=0.051、0.051、1.000)。IVI前是(3、1 d)否使用抗生素与PVI不同消毒时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进一步控制PVI消毒时长后,Breslow-Day及Tarone's方法检验结果显示,层间OR值具有同质性(IVI前3 d及前0:P=0.973;IVI前1 d及前0:P=0.718;IVI前3、1 d:P=0.724)。Mantel-Haenszel法分析结果显示,不同PVI消毒时长结膜囊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合并OR=1.000,95%CI 0.503~1.988)。

所有患者IVI后均无感染性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PVI是眼科手术前眼表消毒最可靠的形式,也是唯一能够降低眼前节手术后发生眼内炎风险的治疗方式。PVI不会诱导抗药性且对广谱微生物具有杀灭作用。对于眼科PVI的应用浓度,欧洲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学会和美国眼科学会指南推荐浓度为5%[11-12]。由于5%溶液中的杀菌游离碘浓度高于10%溶液[13],因此5% PVI更适合手术前消毒使用。近期研究表明,使用5% PVI冲洗结膜囊对手术前结膜囊菌群具有良好抑制作用[14]。然而,另有研究却表明,与传统5% PVI溶液比较,0.6% PVI抗菌效果及其杀菌活性更好[15]。与浓度较高的溶液相比,0.6% PVI的杀菌效果好,据估计,0.6% PVI作用于结膜囊,其在眼表面被稀释到的浓度接近0.1%。这与低浓度溶液中游离碘的可用性增加有关,游离碘是有效的抗菌成分,游离碘浓度最高值为0.1%[16]。另一方面,Trost等[17]认为,PVI对眼部组织安全有效的杀菌浓度为0.05%~0.5%。此外,与5% PVI溶液比较,更低浓度的PVI溶液被认为具有更好的耐受性。有研究表明,眼部使用5% PVI较2.5% PVI有更严重角膜上皮损伤的表现,而1%和0.5%浓度下角膜上皮无明显损伤[18]。因此,在保证PVI杀菌作用效果前提下,尽量降低PVI使用浓度更能让患者耐受并保护眼表微环境稳定。为此,本研究选用0.5% PVI进行研究。
对于PVI减少结膜囊菌群作用时间仍存在不同意见。目前被广泛接受和推荐的是IVI前至少3 min结膜囊应用5% PVI[19-20]。而Friedman等[5]研究结果表明,IVI前5% PVI作用于结膜囊30 s即可显著减少菌落形成单位,而如果暴露时间过短如15 s,PVI作用将被大大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IVI前结膜囊应用0.5% PVI作用3 min和30 s,结膜囊微生物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长时间应用PVI会对眼表微环境造成破坏。因此,IVI前使用0.5% PVI 30 s点眼消毒即可达到控制结膜囊菌群生长的目的。
目前,IVI前后是否应用广谱抗生素眼药存在较大争议。尽管缺乏前瞻性、大样本数据,但IVI前局部抗生素点眼预防性治疗仍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是内眼手术治疗后的护理标准[21]。最近,局部抗生素点眼在预防IVI后眼内炎中的真正有效性受到质疑。尽管有文献报道,局部抗生素使用可减少结膜囊菌群,但并未降低注射后眼内炎的发生率[1]。相反,因反复和短期内使用广谱抗生素点眼可能会促使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增加,从而增加注射后眼内炎的发生率[22]。近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组发表的研究结果也显示,IVI前后使用局部抗生素点眼并不能降低眼内炎发生的风险,而通过局部使用PVI、无菌操作和局部麻醉方案,能降低眼内炎的发生率[23]。因此,IVI前后广谱抗生素局部点眼为非必需条件。该标准也提升了PVI在IVI前消毒和无菌注射过程中使用的重要性[23]。本研究分层统计结果也显示,IVI前不使用抗生素和IVI前3、1 d使用抗生素,患者结膜囊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本研究结果亦支持IVI前抗生素点眼并非预防IVI后眼内感染的必要条件。此外,引人关注的是在欧洲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学会制定的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预防和治疗指南中,提出使用无防腐剂0.6% PVI眼液作为手术前预防性治疗,以进一步降低手术后眼内感染的风险[19]。该方案直接取消了手术即日PVI消毒和手术前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改为手术前3 d应用0.6% PVI眼液滴眼,这一开创性方案有望成为未来IVI前预防性治疗的新方式[19]。
此外,IVI中使用的开睑器、标尺及抽药和注射针头也被认为是IVI后污染来源。有研究评估了使用开睑器对结膜囊菌群的影响,作者推测开睑器的挤压力可能会提高睑板腺的分泌,增加菌群暴露和污染;然而结果却发现,开睑器并没有显著改变菌落形成单位的数量,分析原因可能是手术前对睑缘及睑板腺的无菌预防处理发挥了作用[5]。另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外部来源的导致手术后污染、感染的可能性很小,而更应该重视IVI过程中,污染后的针头可能将细菌引入玻璃体腔导致感染发生。De Caro等[24]研究发现,5% PVI作用结膜囊后,注射针头污染率为2%。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IVI次数的大幅增加,手术医生在IVI前和注射操作步骤中变得越来越有经验。此外,开睑器和其他必要器械的无菌处理和预先包装,以及一次性耗材的使用,开睑器和针头污染的可能性也在不断降低[5],但仍应高度重视由此而带来的眼内感染风险。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结果显示,IVI前不使用抗生素眼液和IVI前3、1 d使用抗生素眼液对结膜囊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无差别,然而,在分层χ2检验条件下其P值为0.051,统计值位于临界值。由于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大样本条件下IVI前抗生素眼液的应用对结膜囊微生物培养阳性率作用的改变。其次,本研究采用0.5% PVI结膜囊作用3 min和30 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由于分组数量及医学伦理的原因未能选用5% PVI作为对照,因而没有比较0.5%和广泛推荐的5% PVI对结膜囊微生物杀菌的差异。此外,本研究未系统监测各组受试者的眼表微环境变化,这意味着我们未能从微观层面全面分析和比较不同浓度PVI处理后对眼表状态的潜在影响。最后,出于严格的医学伦理考量,研究设计中未包含一个既未使用PVI也未使用抗生素眼液的对照组,这可能限制了对干预措施净效应的全面理解和评估。
玻璃体腔注射(IVI)广泛应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糖尿病黄斑水肿等脉络膜视网膜疾病的治疗。但IVI后感染性眼内炎是其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03%~0.09%,且不同国家和地区感染阳性率基本一致[1-3]。当考虑到多次IVI治疗的累积感染率时,其眼内炎发生风险可能增加至1%[4]。IVI后发生眼内炎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根据IVI后眼内炎微生物学研究,致病病原体可能为患者眼周菌群的一部分,随手术操作时带入眼内[5]。另外,手术器械或操作在穿透眼表面时也可能会受到污染,将细菌带入眼内[6]。基于这些最可能的污染源,相关组织机构制定了操作规范和指南,以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7-8]。目前已公布的指南建议手术前广谱抗生素眼液频繁点眼,手术中使用聚维酮碘(PVI)进行结膜囊消毒,以及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然而,有研究表明,IVI前后局部抗生素治疗并无保护作用,更强调无菌操作过程的重要性[9]。另有文献报道,PVI使用是唯一被证实可降低IVI后眼内炎发生率的手术前预防措施[10],但具体消毒时长尚无明确结论。本研究主要观察IVI前不同时间点应用抗生素眼液和PVI对结膜囊微生物培养的影响,分析总结IVI前抗感染的最佳给药方式,以期为IVI药物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用药提供依据,并对IVI流程进行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经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号:2020KY-19);患者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IVI中心接受IVI治疗的眼底疾病患者1 200例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岁且<80岁;在本院IVI中心接受IVI治疗。排除标准:(1)既往有眼部手术及外伤史者;(2)眼周和眼附属器存在感染性疾病者;(3)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结缔组织病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4)长期佩戴角膜接触镜,近3个月眼部使用眼药者;(5)碘或碘制剂过敏者。
按照IVI前3、1 d(前3 d、前1 d)抗生素眼液点眼,治疗前不使用抗生素眼液(前0)和IVI前3 min、30 s PVI消毒将患者随机分为前3 d抗生素+3 min PVI组、前1 d抗生素+3 min PVI、前0+3 min PVI组、前3 d抗生素+30 s PVI组、前1 d抗生素+30 s PVI组、前0+30 s PVI组,每组均为200例。
前3 d抗生素+3 min PVI组、前3 d抗生素+30 s PVI组、前1 d抗生素+3 min PVI组、前1 d抗生素+30 s PVI组患者IVI前3、1 d分别给予加替沙星眼液点眼,4次/d;前0+3 min PVI组、前0+30 s PVI组患者IVI前不使用任何抗生素眼液,并于IVI当日再次确认,若有使用者则退出研究。
IVI均在无菌层流手术室按常规操作进行。使用棉签分开患者治疗眼睑裂,将手术薄膜粘贴于上下眼睑皮肤,睫毛粘在薄膜内面,眼科显微剪将贴膜沿睑裂剪开,其游离端随开睑器撑开睑裂而内折到结膜囊内,使睑缘完全外翻,防止取样时睫毛干扰和污染。注射前3 min和注射前30 s 0.5% PVI点眼1次,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显微镜下无菌棉拭子擦取上下穹窿结膜表面4~5次,操作时避免触碰到睑缘及睫毛。将取材棉拭子放入无菌管内,送检验科行结膜囊微生物培养。取材拭子于血平板培养基中进行接种培养,放入37 ℃培养箱,1次/d观察,连续7 d。出现菌落生长,记录为培养阳性结果并行微生物鉴定;未观察到微生物生长,则记录培养阴性结果,做无害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定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其中最小期望值>5、<1、介于两者之间分别采用Pearson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Yates校正χ2检验。PVI、IVI因素采用Mantel-Haenszel分层χ2检验。进一步控制IVI前抗生素或PVI应用时长后,采用Breslow-Day及Tarone's方法验证其同质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200例患者中,男性566例(47.2%,566/1 200),女性634例(52.8%,634/1 200);年龄(62.59±13.44)(18~79)岁。糖尿病397例(33.1%,397/1 200);高血压482例(40.2%,482/1 200)。IVI次数(2.35±2.34)(1~21)次。IVI前结膜囊培养阳性64例,其中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分别为40、15、5、4例;阴性1 136例。前0+3 min PVI组、前0+30 s PVI组、前1 d抗生素+3 min PVI组、前1 d抗生素+30 s PVI组、前3 d抗生素+3 min PVI组、前3 d抗生素+30 s PVI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糖尿病例数、高血压例数、IVI次数、IVI前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以IVI前抗生素应用时长为分层因素,PVI消毒3 min和30 s,结膜囊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Pearson χ2=0.594,P=0.441)。PVI不同消毒时间与IVI前不使用抗生素,前3、1 d使用抗生素结膜囊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进一步控制IVI前抗生素应用时长后,Breslow-Day及Tarone's方法检验结果显示,层间比值比(OR)具有同质性(P=0.922)。Mantel-Haenszel法分析结果显示,不同IVI前抗生素应用时长组结膜囊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4,P=0.520,合并OR=0.819,95%可信区间(CI)0.493~1.360]。

以PVI应用时长为分层因素,结膜囊培养阳性率比较:IVI前不使用抗生素与IVI前3、1 d使用抗生素、IVI前3 d与前1 d使用抗生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Pearson χ2=3.820、3.820、0.000,P=0.051、0.051、1.000)。IVI前是(3、1 d)否使用抗生素与PVI不同消毒时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进一步控制PVI消毒时长后,Breslow-Day及Tarone's方法检验结果显示,层间OR值具有同质性(IVI前3 d及前0:P=0.973;IVI前1 d及前0:P=0.718;IVI前3、1 d:P=0.724)。Mantel-Haenszel法分析结果显示,不同PVI消毒时长结膜囊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合并OR=1.000,95%CI 0.503~1.988)。

所有患者IVI后均无感染性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PVI是眼科手术前眼表消毒最可靠的形式,也是唯一能够降低眼前节手术后发生眼内炎风险的治疗方式。PVI不会诱导抗药性且对广谱微生物具有杀灭作用。对于眼科PVI的应用浓度,欧洲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学会和美国眼科学会指南推荐浓度为5%[11-12]。由于5%溶液中的杀菌游离碘浓度高于10%溶液[13],因此5% PVI更适合手术前消毒使用。近期研究表明,使用5% PVI冲洗结膜囊对手术前结膜囊菌群具有良好抑制作用[14]。然而,另有研究却表明,与传统5% PVI溶液比较,0.6% PVI抗菌效果及其杀菌活性更好[15]。与浓度较高的溶液相比,0.6% PVI的杀菌效果好,据估计,0.6% PVI作用于结膜囊,其在眼表面被稀释到的浓度接近0.1%。这与低浓度溶液中游离碘的可用性增加有关,游离碘是有效的抗菌成分,游离碘浓度最高值为0.1%[16]。另一方面,Trost等[17]认为,PVI对眼部组织安全有效的杀菌浓度为0.05%~0.5%。此外,与5% PVI溶液比较,更低浓度的PVI溶液被认为具有更好的耐受性。有研究表明,眼部使用5% PVI较2.5% PVI有更严重角膜上皮损伤的表现,而1%和0.5%浓度下角膜上皮无明显损伤[18]。因此,在保证PVI杀菌作用效果前提下,尽量降低PVI使用浓度更能让患者耐受并保护眼表微环境稳定。为此,本研究选用0.5% PVI进行研究。
对于PVI减少结膜囊菌群作用时间仍存在不同意见。目前被广泛接受和推荐的是IVI前至少3 min结膜囊应用5% PVI[19-20]。而Friedman等[5]研究结果表明,IVI前5% PVI作用于结膜囊30 s即可显著减少菌落形成单位,而如果暴露时间过短如15 s,PVI作用将被大大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IVI前结膜囊应用0.5% PVI作用3 min和30 s,结膜囊微生物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长时间应用PVI会对眼表微环境造成破坏。因此,IVI前使用0.5% PVI 30 s点眼消毒即可达到控制结膜囊菌群生长的目的。
目前,IVI前后是否应用广谱抗生素眼药存在较大争议。尽管缺乏前瞻性、大样本数据,但IVI前局部抗生素点眼预防性治疗仍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是内眼手术治疗后的护理标准[21]。最近,局部抗生素点眼在预防IVI后眼内炎中的真正有效性受到质疑。尽管有文献报道,局部抗生素使用可减少结膜囊菌群,但并未降低注射后眼内炎的发生率[1]。相反,因反复和短期内使用广谱抗生素点眼可能会促使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增加,从而增加注射后眼内炎的发生率[22]。近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组发表的研究结果也显示,IVI前后使用局部抗生素点眼并不能降低眼内炎发生的风险,而通过局部使用PVI、无菌操作和局部麻醉方案,能降低眼内炎的发生率[23]。因此,IVI前后广谱抗生素局部点眼为非必需条件。该标准也提升了PVI在IVI前消毒和无菌注射过程中使用的重要性[23]。本研究分层统计结果也显示,IVI前不使用抗生素和IVI前3、1 d使用抗生素,患者结膜囊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本研究结果亦支持IVI前抗生素点眼并非预防IVI后眼内感染的必要条件。此外,引人关注的是在欧洲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学会制定的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预防和治疗指南中,提出使用无防腐剂0.6% PVI眼液作为手术前预防性治疗,以进一步降低手术后眼内感染的风险[19]。该方案直接取消了手术即日PVI消毒和手术前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改为手术前3 d应用0.6% PVI眼液滴眼,这一开创性方案有望成为未来IVI前预防性治疗的新方式[19]。
此外,IVI中使用的开睑器、标尺及抽药和注射针头也被认为是IVI后污染来源。有研究评估了使用开睑器对结膜囊菌群的影响,作者推测开睑器的挤压力可能会提高睑板腺的分泌,增加菌群暴露和污染;然而结果却发现,开睑器并没有显著改变菌落形成单位的数量,分析原因可能是手术前对睑缘及睑板腺的无菌预防处理发挥了作用[5]。另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外部来源的导致手术后污染、感染的可能性很小,而更应该重视IVI过程中,污染后的针头可能将细菌引入玻璃体腔导致感染发生。De Caro等[24]研究发现,5% PVI作用结膜囊后,注射针头污染率为2%。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IVI次数的大幅增加,手术医生在IVI前和注射操作步骤中变得越来越有经验。此外,开睑器和其他必要器械的无菌处理和预先包装,以及一次性耗材的使用,开睑器和针头污染的可能性也在不断降低[5],但仍应高度重视由此而带来的眼内感染风险。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结果显示,IVI前不使用抗生素眼液和IVI前3、1 d使用抗生素眼液对结膜囊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无差别,然而,在分层χ2检验条件下其P值为0.051,统计值位于临界值。由于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大样本条件下IVI前抗生素眼液的应用对结膜囊微生物培养阳性率作用的改变。其次,本研究采用0.5% PVI结膜囊作用3 min和30 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由于分组数量及医学伦理的原因未能选用5% PVI作为对照,因而没有比较0.5%和广泛推荐的5% PVI对结膜囊微生物杀菌的差异。此外,本研究未系统监测各组受试者的眼表微环境变化,这意味着我们未能从微观层面全面分析和比较不同浓度PVI处理后对眼表状态的潜在影响。最后,出于严格的医学伦理考量,研究设计中未包含一个既未使用PVI也未使用抗生素眼液的对照组,这可能限制了对干预措施净效应的全面理解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