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蔡书欣, 李海波, 康诗迪, 陈水淼. 青光眼手术后长期低眼压1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10): 800-802.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422-00160 复制
患者男,56岁。因左眼视力下降6个月于2023年6月17日到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就诊。20年前因双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于当地医院行双眼小梁切除手术。10年前右眼视力下降至无光感,双眼眼压高,间断使用降眼压药物,未定期监测眼压。否认眼部外伤史和相关家族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无光感、手动。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9.0、5.9 mm Hg(1 mm Hg=0.133 kPa)。右眼上方虹膜根部周切口可见,晶状体核黄色混浊。左眼结膜上方滤过泡疤痕增生,色素沉着,周边前房浅(1/3 CT),虹膜部分前粘连及后粘连,上方周切口可见,瞳孔不圆,直径2 mm,瞳孔膜闭,晶状体皮质灰白色混浊(图1A,1B)。眼部B型超声检查,右眼轴22.9 mm,左眼轴21.4 mm,左眼脉络膜脱离,脉络膜厚度2.33 mm(图1C)。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左眼睫状体脱离,虹膜前粘连,晶状体半脱位(图1D)。初步诊断:双眼并发性白内障、左眼低眼压综合征、左眼慢性葡萄膜炎。给予患者停用眼部降压药,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点眼,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球周注射曲安奈德20 mg。治疗1个月后效果不佳。患者于2023年7月20日在我院局部麻醉下行左眼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张力环植入手术。手术中完成超声乳化吸除后,植入枪植入张力环于囊袋内,经过荧光素钠染色探查滤过泡已无滤过功能,手术后经间接检眼镜探查左眼无明显视网膜裂孔。手术后1 d复查,患者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无光感、0.2。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25.1、9.5 mm Hg。眼底检查,左眼黄斑中心凹反光欠清,视盘苍白,视杯/视盘比约0.8,鼻上方及颞上方脉络膜皱褶,视网膜周边色素紊乱(图2A)。眼部B型超声检查,左眼颞上象限脉络膜少许脱离,其余象限脉络膜复位(图2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左眼黄斑部局部神经上皮层下强反射灶,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欠平整(图2C)。手术后6个月复查,患者右眼、左眼BCVA分别为无光感、0.3。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24.1、10.8 mm Hg。眼底检查,左眼黄斑中心凹反光欠清,视盘苍白,视杯/视盘比约0.8,鼻上方及颞上方脉络膜皱褶,视网膜周边色素紊乱(图3A)。OCT检查,左眼黄斑中心凹厚度189.7 μm,局部神经上皮层下强反射灶,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欠平整(图3B)。



讨论 低眼压和脉络膜脱离是临床上抗青光眼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短暂性低眼压通常不会导致视功能的永久性损害,然而,长期低眼压会导致眼内供血和房水循环障碍,造成眼内组织缺氧和营养障碍,组织水肿甚至血眼屏障损伤以及炎性因子渗出增多,房水成分发生变化及其代谢异常,使眼组织发生永久性损伤,低眼压还会导致睫状体和脉络膜血管中的血清渗透至脉络膜上腔,引起脉络膜隆起,导致睫状体脱离、脉络膜脱离,还可能导致并发性白内障、角膜内皮失代偿、严重视力丧失等并发症[1-3]。
青光眼手术后出现低眼压常见原因为:(1)房水外流增加,如滤过泡滤过功能过强、滤过泡渗漏、脉络膜及睫状体脱离、视网膜裂孔、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等[4]。(2)房水分泌不足,如抗代谢药物对睫状体的毒性导致睫状体功能衰竭,长期慢性葡萄膜炎使睫状体功能损害等[5]。本例患者于20年前行青光眼手术治疗,10年前因右眼盲查出双眼眼压高,并长期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可排除由首次青光眼手术滤过泡过多导致的长期低眼压,且手术中探查滤过泡已无滤过功能。手术后未见明显视网膜裂孔,可排除由视网膜裂孔导致的长期低眼压。
低眼压是葡萄膜炎一种罕见的并发症,与视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其危险因素包括葡萄膜炎的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存在严重的并发症如虹膜粘连等[6]。内眼手术伤口愈合不良、青光眼手术后结膜滤泡感染常导致葡萄膜炎发生,从而影响睫状上皮的分泌功能,进而房水分泌减少致低眼压[7]。由于患者对低眼压的耐受存在个体的差异,以及低眼压持续的时间和程度的不同,患者视功能受损程度也将不同。本例患者初诊时UBM检查可见左眼全周睫状体脱离,虹膜存在前粘连及后粘连,眼压长期低于6 mm Hg,结合B型超声检查,诊断低眼压综合征、慢性葡萄膜炎。
本例患者手术中穿刺放出脉络膜上腔液体,解除虹膜粘连,同时植入张力环,手术后睫状体、脉络膜复位,眼压逐步恢复,视力也逐渐提升。随访观察6个月,患者眼压稳定,BCVA 0.3,未出现脉络膜脱离复发。本例患者顽固性低眼压得以治愈,考虑手术中一次性解除了晶状体脱位、睫状体及脉络膜脱离的因素,并一期植入囊袋张力环,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正常眼前节组织解剖结构,房水循环代谢进入正常途径。鉴于患者眼轴短,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存在误差,以及潜在的葡萄膜炎再次复发的可能,一期未植入人工晶状体,手术后通过佩戴框架眼镜提高视力。
本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提示,对于青光眼手术后长期低眼压的患者,应尽快明确低眼压的原因,及时进行治疗。慢性葡萄膜炎,瞳孔膜闭,手术中放出脉络膜上腔液体可解除虹膜粘连,同时植入张力环,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正常眼前节组织解剖结构,房水循环代谢进入正常途径,顽固性低眼压得到治愈。对于独眼患者而言,其仅存的视力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患者男,56岁。因左眼视力下降6个月于2023年6月17日到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就诊。20年前因双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于当地医院行双眼小梁切除手术。10年前右眼视力下降至无光感,双眼眼压高,间断使用降眼压药物,未定期监测眼压。否认眼部外伤史和相关家族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无光感、手动。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9.0、5.9 mm Hg(1 mm Hg=0.133 kPa)。右眼上方虹膜根部周切口可见,晶状体核黄色混浊。左眼结膜上方滤过泡疤痕增生,色素沉着,周边前房浅(1/3 CT),虹膜部分前粘连及后粘连,上方周切口可见,瞳孔不圆,直径2 mm,瞳孔膜闭,晶状体皮质灰白色混浊(图1A,1B)。眼部B型超声检查,右眼轴22.9 mm,左眼轴21.4 mm,左眼脉络膜脱离,脉络膜厚度2.33 mm(图1C)。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左眼睫状体脱离,虹膜前粘连,晶状体半脱位(图1D)。初步诊断:双眼并发性白内障、左眼低眼压综合征、左眼慢性葡萄膜炎。给予患者停用眼部降压药,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点眼,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球周注射曲安奈德20 mg。治疗1个月后效果不佳。患者于2023年7月20日在我院局部麻醉下行左眼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张力环植入手术。手术中完成超声乳化吸除后,植入枪植入张力环于囊袋内,经过荧光素钠染色探查滤过泡已无滤过功能,手术后经间接检眼镜探查左眼无明显视网膜裂孔。手术后1 d复查,患者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无光感、0.2。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25.1、9.5 mm Hg。眼底检查,左眼黄斑中心凹反光欠清,视盘苍白,视杯/视盘比约0.8,鼻上方及颞上方脉络膜皱褶,视网膜周边色素紊乱(图2A)。眼部B型超声检查,左眼颞上象限脉络膜少许脱离,其余象限脉络膜复位(图2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左眼黄斑部局部神经上皮层下强反射灶,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欠平整(图2C)。手术后6个月复查,患者右眼、左眼BCVA分别为无光感、0.3。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24.1、10.8 mm Hg。眼底检查,左眼黄斑中心凹反光欠清,视盘苍白,视杯/视盘比约0.8,鼻上方及颞上方脉络膜皱褶,视网膜周边色素紊乱(图3A)。OCT检查,左眼黄斑中心凹厚度189.7 μm,局部神经上皮层下强反射灶,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欠平整(图3B)。



讨论 低眼压和脉络膜脱离是临床上抗青光眼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短暂性低眼压通常不会导致视功能的永久性损害,然而,长期低眼压会导致眼内供血和房水循环障碍,造成眼内组织缺氧和营养障碍,组织水肿甚至血眼屏障损伤以及炎性因子渗出增多,房水成分发生变化及其代谢异常,使眼组织发生永久性损伤,低眼压还会导致睫状体和脉络膜血管中的血清渗透至脉络膜上腔,引起脉络膜隆起,导致睫状体脱离、脉络膜脱离,还可能导致并发性白内障、角膜内皮失代偿、严重视力丧失等并发症[1-3]。
青光眼手术后出现低眼压常见原因为:(1)房水外流增加,如滤过泡滤过功能过强、滤过泡渗漏、脉络膜及睫状体脱离、视网膜裂孔、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等[4]。(2)房水分泌不足,如抗代谢药物对睫状体的毒性导致睫状体功能衰竭,长期慢性葡萄膜炎使睫状体功能损害等[5]。本例患者于20年前行青光眼手术治疗,10年前因右眼盲查出双眼眼压高,并长期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可排除由首次青光眼手术滤过泡过多导致的长期低眼压,且手术中探查滤过泡已无滤过功能。手术后未见明显视网膜裂孔,可排除由视网膜裂孔导致的长期低眼压。
低眼压是葡萄膜炎一种罕见的并发症,与视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其危险因素包括葡萄膜炎的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存在严重的并发症如虹膜粘连等[6]。内眼手术伤口愈合不良、青光眼手术后结膜滤泡感染常导致葡萄膜炎发生,从而影响睫状上皮的分泌功能,进而房水分泌减少致低眼压[7]。由于患者对低眼压的耐受存在个体的差异,以及低眼压持续的时间和程度的不同,患者视功能受损程度也将不同。本例患者初诊时UBM检查可见左眼全周睫状体脱离,虹膜存在前粘连及后粘连,眼压长期低于6 mm Hg,结合B型超声检查,诊断低眼压综合征、慢性葡萄膜炎。
本例患者手术中穿刺放出脉络膜上腔液体,解除虹膜粘连,同时植入张力环,手术后睫状体、脉络膜复位,眼压逐步恢复,视力也逐渐提升。随访观察6个月,患者眼压稳定,BCVA 0.3,未出现脉络膜脱离复发。本例患者顽固性低眼压得以治愈,考虑手术中一次性解除了晶状体脱位、睫状体及脉络膜脱离的因素,并一期植入囊袋张力环,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正常眼前节组织解剖结构,房水循环代谢进入正常途径。鉴于患者眼轴短,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存在误差,以及潜在的葡萄膜炎再次复发的可能,一期未植入人工晶状体,手术后通过佩戴框架眼镜提高视力。
本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提示,对于青光眼手术后长期低眼压的患者,应尽快明确低眼压的原因,及时进行治疗。慢性葡萄膜炎,瞳孔膜闭,手术中放出脉络膜上腔液体可解除虹膜粘连,同时植入张力环,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正常眼前节组织解剖结构,房水循环代谢进入正常途径,顽固性低眼压得到治愈。对于独眼患者而言,其仅存的视力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