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黄斑裂孔(MH)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巩膜外手术、单纯玻璃体腔注气、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割(PPV)、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等手术。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对于部分MH小且视网膜脱离范围小的患者可以尝试。视网膜脱离范围大同时MH较小的患者,PPV联合ILM剥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MH较大的患者,联合ILM移植或翻瓣有助于提高MH闭合率。对于较大MH伴视网膜脱离且已剥除ILM的患者,晶状体囊膜可作为ILM替代材料进行MH填充。巩膜加固手术可有效控制眼轴长度增长,在PPV中可作为辅助手段联合使用。但何种治疗方式最优目前尚无统一判断与评价标准。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MH大小及视网膜脱离范围选择最优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引用本文: 曲艺, 董方田.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现状与进展.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6, 32(5): 557-560.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6.05.030 复制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MH)视网膜脱离(MHRD)以手术治疗为主,其手术方式包括巩膜外加压、巩膜缩短、单纯玻璃体腔注气、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翻瓣或移植以及气体或硅油填充等多种手术方法联合治疗[1, 2]。其中,PPV联合ILM翻瓣是MHRD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手段。但高度近视MHRD发病机制复杂,现有手术方式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而各有利弊,MH闭合率及视网膜复位情况尚不尽如人意,没有一种手术方式能够解决高度近视MHRD所有问题而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根据MH大小及视网膜脱离范围选择个性化的最优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手术治疗效果依然任重而道远。
1 高度近视MHRD的发病机制
高度近视MHRD好发于高度近视人群,亚洲地区相对多见[3, 4]。切线方向的牵拉是高度近视MHRD的发病因素之一。高度近视眼容易较早出现玻璃体液化并伴有玻璃体后脱离(PVD)形成。若PVD形成不完全,玻璃体后皮质残留或合并有黄斑前膜,在切线方向黄斑前玻璃体的牵引和后巩膜葡萄肿向后的牵拉可以造成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黄斑劈裂[5-7],甚至MH。高度近视MH是原发的亦或是由黄斑劈裂发展而来,目前尚无定论,但多数研究认为,当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持续存在时,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可以继发MH[8-11]。后巩膜葡萄肿是导致高度近视MHRD的另一发病因素[12]。高度近视患者眼轴长度(AL)显著增长,后极部局限性巩膜扩张,形成巩膜后葡萄肿。同时,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萎缩变薄,脉络膜血供减少,削弱视网膜与后极部之间的附着,造成视网膜脱离。
2 高度近视MHRD治疗
2.1 巩膜外手术
上世纪80年代前主要采用巩膜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12]。具体手术方法包括在MH相应位置电凝、 冷冻以及巩膜扣带、黄斑兜带、巩膜缩短手术或以上不同手术方法的组合。黄斑区电凝或冷冻易导致中心视力下降,目前已不再主张使用。
巩膜外手术以后巩膜加固手术为主[13-15],是针对病理性近视巩膜胶原病理变化而采取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植入的条带与宿主巩膜融合形成“新巩膜”,使该处巩膜的厚度和硬度明显增加,并且使AL相应缩短。有研究证实,手术能刺激眼球后产生新的滋养血管,改善病理性近视黄斑区缺血缺氧的微环境,从而控制和延缓病情进展,稳定AL和屈光度,对抑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也有一定作用[16]。刘修铎等[17]认为后巩膜加固手术在手术后远期起到延缓或稳定AL增长的目的,与其他近视手术目的互补,可以先为其他近视眼手术创造较稳定的AL与眼底条件。
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巩膜外手术可以避免眼内手术对视网膜的损伤。但后巩膜加固手术无法解决由黄斑区切线方向的牵拉所造成的视网膜脱离,MH无法闭合,手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高。另外,Ando等[15]认为,由于亚洲人眶骨与眼球之间的空间窄,后极部黄斑区暴露不完全,对亚洲人实施后极部巩膜扣带手术操作困难,并发症较多。Fujikawa 等[18]采用巩膜外垫压联合PPV治疗高度近视MHRD,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达到100%,而MH闭合率为75%。但此种手术方式可能会导致患眼手术后散光或出现斜视。
2.2 单纯玻璃体腔注气
针对玻璃体切线方向对视网膜的牵拉,Miyake[19]提出单纯使用玻璃体腔气体填充治疗高度近视MHRD。游离的气泡可引起PVD并释放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并通过上浮的作用和表面张力顶压下使视网膜复位,平均随访14个月后患眼视网膜在位。利用同样的方法,一些研究结果证明,这种简单的治疗方法可以使视网膜解剖复位率达 77.8%~91.0%[20, 21]。
玻璃体腔注气的优势是操作简单、创伤小,对于视网膜脱离范围较小的患者效果较好且可多次重复,手术失败还可再选用PPV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其缺点是气泡作用力量有限,不能造成完全的PVD,残留的玻璃体后皮质仍对视网膜有牵拉,视网膜复位率及MH闭合率较低,所以不能作为高度近视MHRD首选的治疗方案。
2.3 经睫状体扁平部PPV
2.3.1 经睫状体扁平部PPV以及气体或硅油填充
随着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不断发展,PPV治疗高度近视MHRD的效果已经被较多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认为PPV可解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进而保护和提高受损黄斑区的功能。
Gonvers和Machemer[22]首先采用PPV、气液交换、手术后俯卧位治疗高度近视MHRD,更多保留了患者的中心视力。传统的外路手术方法由此开始逐渐被PPV所替代。Kuo等[23]对比观察了玻璃体腔单纯注气和PPV治疗高度近视MHRD的疗效,认为对于视力差、视网膜脱离范围大的患眼应选择PPV;如果视网膜脱离范围仅限于黄斑区,则应首先选择单纯玻璃体腔注气。Li等[24]在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中发现,对于高度近视MHRD的治疗,PPV联合长效气体填充可使74.5%的患眼视网膜复位;而单纯眼内填充长效气体其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只有59.8%。说明前者视网膜复位率更高。
手术填充物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意见,常用的眼内填充物包括硅油和可膨胀性气体C3F8。于文贞等[4]研究结果发现,硅油填充组患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82.8%,MH闭合率为51.7%;C3F8填充组患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77.3%,MH闭合率为50.0%。作者认为PPV治疗高度近视MHRD,C3F8和硅油填充的治疗效果相同,且均安全、有效。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对于后巩膜葡萄肿明显且合并RPE萎缩等复杂患者,选择眼内填充时间更长的硅油可避免视网膜脱离复发[25]。
PPV虽然能够提高视网膜的复位率,但MH的闭合率仍然较低。MH的持续存在,使MH周围视网膜有再次发生脱离的危险。
2.3.2 PPV联合ILM剥除
正常视网膜上神经元细胞周围包绕着Müller细胞,剥除ILM的同时,可以刺激玻璃体中的巨噬细胞通过组织坏死产生生长因子激活Müller细胞,从而诱导胶质细胞增生,以促进MH闭合,因而建议手术中应剥除ILM [26-28]。但有研究者认为,ILM 剥除会损伤视网膜。由于ILM结构菲薄,难于辨认,剥除过程易造成医源性损伤,而高度近视患眼视网膜脉络膜萎缩,ILM剥除手术更加困难。因此,对于高度近视MHRD患眼ILM剥除必要性尚存争议。部分学者研究结果显示,在充分剥除残存的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前膜的基础上,ILM剥除与否并不影响手术效果。魏勇等[29]发现,以MH为中心剥除3~4个视盘直径(DD)大小ILM,剥除ILM组患眼视网膜复位率为91.67%,MH闭合率为58.33%;保留ILM组患眼视网膜复位率为94.74%,MH闭合率为57.89%。两组患眼之间视网膜复位率、MH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该研究所纳入患眼AL小于29 mm,RPE和脉络膜萎缩较轻或不明显,巩膜后葡萄肿深度小于2 mm,减少了眼解剖结构对高度近视MHRD视网膜复位及MH闭合的影响。Li等[24]发现,PPV联合ILM剥除者视网膜复位率为79.2%,而未剥除ILM者视网膜复位率为70.0%,且ILM不完全剥除会造成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降低。Yu等[30]研究结果显示,PPV联合ILM剥除者视网膜复位和视功能恢复均优于不剥除ILM者。刘哲丽等[31]的观察结果同样也发现,PPV联合ILM剥除可以显著提高高度近视MHRD患眼视网膜复位率及MH闭合率,单纯PPV组患眼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仅为53.8%,MH闭合率为46.2%;再次行PPV联合ILM剥除后视网膜复位率达92.3%;而首次行PPV联合ILM剥除后视网膜复位率、MH闭合率均为91.7%。近期一项meta分析结果证实,PPV联合ILM剥除手术对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提高,但解剖愈合PPV联合ILM剥除明显优于未剥除ILM者[32]。
目前业内普遍观点认为,PPV联合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MHRD患者有效。但对于ILM剥除的范围仍存在分歧。
2.3.3 PPV联合ILM移植或翻瓣
为进一步提高MH的闭合率,避免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临床创新性推出了ILM移植手术,将游离的ILM组织移植到MH可以促进的MH闭合。向MH中移植的ILM可以使MH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视网膜下液逐渐吸收后视网膜即可复位[33-36]。研究结果证明,细胞生长需要一个基底膜,而ILM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26-28],MH中的ILM不会作为异物阻碍MH的闭合过程,相反会为胶质细胞提供支架,促进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从而拉动光感受器细胞向MH中心移位,促进MH闭合[33]。
然而对于高度近视MHRD患者,ILM移植手术难度大,游离的ILM稳定性较差,手术过程中移植的ILM有可能会下沉或移位,而不能很好封闭MH。所以,建议行ILM翻瓣手术确保手术成功。Michalewska等[34]首次采用ILM翻瓣手术治疗巨大MH,其闭合率达到98%。随后,Michalewska等[35]将此项技术用于高度近视MHRD的患眼,手术后患眼MH闭合,手术后12个月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光感受器以及外界膜修复,患眼视力较手术前有所提高。但ILM翻瓣手术也存在手术中或手术后ILM移位的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利用自体血封闭翻转的ILM [36-38]。研究结果显示,血液中的多种成分可以加速促进MH的闭合,注入的自体血凝固后和移植的ILM形成复合体封闭MH,增强其稳定性。Lai等[38]对27例高度近视MHRD患者进行ILM移植联合自体血覆盖手术,将抽取的肘静脉血注入玻璃体腔覆盖于MH处移植的ILM上,首次手术后所有患者视网膜均复位,26例患者MH闭合,视力较手术前提高。
Chen和Yang[39]为观察ILM翻瓣手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的手术效果,将40例患者分为剥除血管弓内ILM组、保留MH周围1.5 DD ILM同时剥除血管弓内ILM组。手术后OCT检查发现,所有患者视网膜复位良好,前一组仅35%患者MH闭合,后一组100%患者MH闭合;两组患者视力均较手术前提高。相对于 ILM 全剥除,选择性不剥除黄斑中心凹处ILM,椭圆体带恢复更好,视力改善程度更大。但是,PPV联合ILM翻瓣或ILM移植的缺点是不能用于ILM已经剥除的患者。
2.3.4 晶状体囊膜移植手术
Chen和Yang[40]采用晶状体囊膜替代ILM治疗了一组高度近视MHRD。结果显示,采用晶状体前囊膜替代治疗的10例患者MH完全闭合;采用晶状体后囊膜替代治疗的10例患者中,MH完全闭合5例,部分闭合3例,未闭合2例。我们也曾对1例经过多次手术,MH周围视网膜反复脱离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行晶状体后囊膜移植联合10%C3F8填充手术,最终患者MH闭合,视网膜完全复位,视力较手术前提高[41]。晶状体后囊膜移植对于已经撕除ILM的难治性MH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随着手术的不断改进,MH闭合率越来越高。就目前高度近视MHRD手术发展来看,更多是采用PPV联合ILM手术来达到解剖愈合,但功能的改善迄今为止仍没有很好的办法,期待更多的临床研究。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MH)视网膜脱离(MHRD)以手术治疗为主,其手术方式包括巩膜外加压、巩膜缩短、单纯玻璃体腔注气、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翻瓣或移植以及气体或硅油填充等多种手术方法联合治疗[1, 2]。其中,PPV联合ILM翻瓣是MHRD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手段。但高度近视MHRD发病机制复杂,现有手术方式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而各有利弊,MH闭合率及视网膜复位情况尚不尽如人意,没有一种手术方式能够解决高度近视MHRD所有问题而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根据MH大小及视网膜脱离范围选择个性化的最优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手术治疗效果依然任重而道远。
1 高度近视MHRD的发病机制
高度近视MHRD好发于高度近视人群,亚洲地区相对多见[3, 4]。切线方向的牵拉是高度近视MHRD的发病因素之一。高度近视眼容易较早出现玻璃体液化并伴有玻璃体后脱离(PVD)形成。若PVD形成不完全,玻璃体后皮质残留或合并有黄斑前膜,在切线方向黄斑前玻璃体的牵引和后巩膜葡萄肿向后的牵拉可以造成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黄斑劈裂[5-7],甚至MH。高度近视MH是原发的亦或是由黄斑劈裂发展而来,目前尚无定论,但多数研究认为,当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持续存在时,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可以继发MH[8-11]。后巩膜葡萄肿是导致高度近视MHRD的另一发病因素[12]。高度近视患者眼轴长度(AL)显著增长,后极部局限性巩膜扩张,形成巩膜后葡萄肿。同时,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萎缩变薄,脉络膜血供减少,削弱视网膜与后极部之间的附着,造成视网膜脱离。
2 高度近视MHRD治疗
2.1 巩膜外手术
上世纪80年代前主要采用巩膜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12]。具体手术方法包括在MH相应位置电凝、 冷冻以及巩膜扣带、黄斑兜带、巩膜缩短手术或以上不同手术方法的组合。黄斑区电凝或冷冻易导致中心视力下降,目前已不再主张使用。
巩膜外手术以后巩膜加固手术为主[13-15],是针对病理性近视巩膜胶原病理变化而采取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植入的条带与宿主巩膜融合形成“新巩膜”,使该处巩膜的厚度和硬度明显增加,并且使AL相应缩短。有研究证实,手术能刺激眼球后产生新的滋养血管,改善病理性近视黄斑区缺血缺氧的微环境,从而控制和延缓病情进展,稳定AL和屈光度,对抑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也有一定作用[16]。刘修铎等[17]认为后巩膜加固手术在手术后远期起到延缓或稳定AL增长的目的,与其他近视手术目的互补,可以先为其他近视眼手术创造较稳定的AL与眼底条件。
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巩膜外手术可以避免眼内手术对视网膜的损伤。但后巩膜加固手术无法解决由黄斑区切线方向的牵拉所造成的视网膜脱离,MH无法闭合,手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高。另外,Ando等[15]认为,由于亚洲人眶骨与眼球之间的空间窄,后极部黄斑区暴露不完全,对亚洲人实施后极部巩膜扣带手术操作困难,并发症较多。Fujikawa 等[18]采用巩膜外垫压联合PPV治疗高度近视MHRD,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达到100%,而MH闭合率为75%。但此种手术方式可能会导致患眼手术后散光或出现斜视。
2.2 单纯玻璃体腔注气
针对玻璃体切线方向对视网膜的牵拉,Miyake[19]提出单纯使用玻璃体腔气体填充治疗高度近视MHRD。游离的气泡可引起PVD并释放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并通过上浮的作用和表面张力顶压下使视网膜复位,平均随访14个月后患眼视网膜在位。利用同样的方法,一些研究结果证明,这种简单的治疗方法可以使视网膜解剖复位率达 77.8%~91.0%[20, 21]。
玻璃体腔注气的优势是操作简单、创伤小,对于视网膜脱离范围较小的患者效果较好且可多次重复,手术失败还可再选用PPV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其缺点是气泡作用力量有限,不能造成完全的PVD,残留的玻璃体后皮质仍对视网膜有牵拉,视网膜复位率及MH闭合率较低,所以不能作为高度近视MHRD首选的治疗方案。
2.3 经睫状体扁平部PPV
2.3.1 经睫状体扁平部PPV以及气体或硅油填充
随着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不断发展,PPV治疗高度近视MHRD的效果已经被较多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认为PPV可解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进而保护和提高受损黄斑区的功能。
Gonvers和Machemer[22]首先采用PPV、气液交换、手术后俯卧位治疗高度近视MHRD,更多保留了患者的中心视力。传统的外路手术方法由此开始逐渐被PPV所替代。Kuo等[23]对比观察了玻璃体腔单纯注气和PPV治疗高度近视MHRD的疗效,认为对于视力差、视网膜脱离范围大的患眼应选择PPV;如果视网膜脱离范围仅限于黄斑区,则应首先选择单纯玻璃体腔注气。Li等[24]在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中发现,对于高度近视MHRD的治疗,PPV联合长效气体填充可使74.5%的患眼视网膜复位;而单纯眼内填充长效气体其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只有59.8%。说明前者视网膜复位率更高。
手术填充物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意见,常用的眼内填充物包括硅油和可膨胀性气体C3F8。于文贞等[4]研究结果发现,硅油填充组患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82.8%,MH闭合率为51.7%;C3F8填充组患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77.3%,MH闭合率为50.0%。作者认为PPV治疗高度近视MHRD,C3F8和硅油填充的治疗效果相同,且均安全、有效。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对于后巩膜葡萄肿明显且合并RPE萎缩等复杂患者,选择眼内填充时间更长的硅油可避免视网膜脱离复发[25]。
PPV虽然能够提高视网膜的复位率,但MH的闭合率仍然较低。MH的持续存在,使MH周围视网膜有再次发生脱离的危险。
2.3.2 PPV联合ILM剥除
正常视网膜上神经元细胞周围包绕着Müller细胞,剥除ILM的同时,可以刺激玻璃体中的巨噬细胞通过组织坏死产生生长因子激活Müller细胞,从而诱导胶质细胞增生,以促进MH闭合,因而建议手术中应剥除ILM [26-28]。但有研究者认为,ILM 剥除会损伤视网膜。由于ILM结构菲薄,难于辨认,剥除过程易造成医源性损伤,而高度近视患眼视网膜脉络膜萎缩,ILM剥除手术更加困难。因此,对于高度近视MHRD患眼ILM剥除必要性尚存争议。部分学者研究结果显示,在充分剥除残存的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前膜的基础上,ILM剥除与否并不影响手术效果。魏勇等[29]发现,以MH为中心剥除3~4个视盘直径(DD)大小ILM,剥除ILM组患眼视网膜复位率为91.67%,MH闭合率为58.33%;保留ILM组患眼视网膜复位率为94.74%,MH闭合率为57.89%。两组患眼之间视网膜复位率、MH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该研究所纳入患眼AL小于29 mm,RPE和脉络膜萎缩较轻或不明显,巩膜后葡萄肿深度小于2 mm,减少了眼解剖结构对高度近视MHRD视网膜复位及MH闭合的影响。Li等[24]发现,PPV联合ILM剥除者视网膜复位率为79.2%,而未剥除ILM者视网膜复位率为70.0%,且ILM不完全剥除会造成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降低。Yu等[30]研究结果显示,PPV联合ILM剥除者视网膜复位和视功能恢复均优于不剥除ILM者。刘哲丽等[31]的观察结果同样也发现,PPV联合ILM剥除可以显著提高高度近视MHRD患眼视网膜复位率及MH闭合率,单纯PPV组患眼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仅为53.8%,MH闭合率为46.2%;再次行PPV联合ILM剥除后视网膜复位率达92.3%;而首次行PPV联合ILM剥除后视网膜复位率、MH闭合率均为91.7%。近期一项meta分析结果证实,PPV联合ILM剥除手术对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提高,但解剖愈合PPV联合ILM剥除明显优于未剥除ILM者[32]。
目前业内普遍观点认为,PPV联合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MHRD患者有效。但对于ILM剥除的范围仍存在分歧。
2.3.3 PPV联合ILM移植或翻瓣
为进一步提高MH的闭合率,避免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临床创新性推出了ILM移植手术,将游离的ILM组织移植到MH可以促进的MH闭合。向MH中移植的ILM可以使MH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视网膜下液逐渐吸收后视网膜即可复位[33-36]。研究结果证明,细胞生长需要一个基底膜,而ILM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26-28],MH中的ILM不会作为异物阻碍MH的闭合过程,相反会为胶质细胞提供支架,促进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从而拉动光感受器细胞向MH中心移位,促进MH闭合[33]。
然而对于高度近视MHRD患者,ILM移植手术难度大,游离的ILM稳定性较差,手术过程中移植的ILM有可能会下沉或移位,而不能很好封闭MH。所以,建议行ILM翻瓣手术确保手术成功。Michalewska等[34]首次采用ILM翻瓣手术治疗巨大MH,其闭合率达到98%。随后,Michalewska等[35]将此项技术用于高度近视MHRD的患眼,手术后患眼MH闭合,手术后12个月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光感受器以及外界膜修复,患眼视力较手术前有所提高。但ILM翻瓣手术也存在手术中或手术后ILM移位的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利用自体血封闭翻转的ILM [36-38]。研究结果显示,血液中的多种成分可以加速促进MH的闭合,注入的自体血凝固后和移植的ILM形成复合体封闭MH,增强其稳定性。Lai等[38]对27例高度近视MHRD患者进行ILM移植联合自体血覆盖手术,将抽取的肘静脉血注入玻璃体腔覆盖于MH处移植的ILM上,首次手术后所有患者视网膜均复位,26例患者MH闭合,视力较手术前提高。
Chen和Yang[39]为观察ILM翻瓣手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的手术效果,将40例患者分为剥除血管弓内ILM组、保留MH周围1.5 DD ILM同时剥除血管弓内ILM组。手术后OCT检查发现,所有患者视网膜复位良好,前一组仅35%患者MH闭合,后一组100%患者MH闭合;两组患者视力均较手术前提高。相对于 ILM 全剥除,选择性不剥除黄斑中心凹处ILM,椭圆体带恢复更好,视力改善程度更大。但是,PPV联合ILM翻瓣或ILM移植的缺点是不能用于ILM已经剥除的患者。
2.3.4 晶状体囊膜移植手术
Chen和Yang[40]采用晶状体囊膜替代ILM治疗了一组高度近视MHRD。结果显示,采用晶状体前囊膜替代治疗的10例患者MH完全闭合;采用晶状体后囊膜替代治疗的10例患者中,MH完全闭合5例,部分闭合3例,未闭合2例。我们也曾对1例经过多次手术,MH周围视网膜反复脱离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行晶状体后囊膜移植联合10%C3F8填充手术,最终患者MH闭合,视网膜完全复位,视力较手术前提高[41]。晶状体后囊膜移植对于已经撕除ILM的难治性MH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随着手术的不断改进,MH闭合率越来越高。就目前高度近视MHRD手术发展来看,更多是采用PPV联合ILM手术来达到解剖愈合,但功能的改善迄今为止仍没有很好的办法,期待更多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