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蕾, 张晓敏, 李筱荣. 27G与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疗效对比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7, 33(1): 44-47.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7.01.012 复制
25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后恢复快、手术源性散光小等优点,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有效方法[1,2]。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年推出了更微小切口的27G PPV系统;其适应证包括黄斑部疾病、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随着27G配套器械不断开发,其适应证也不断扩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3]。但27G、25G PPV治疗IMEM有何差异,国内鲜见报道。我们分别采用27G与25G PPV系统治疗了一组IMEM,对比观察其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PPV的IMEM患者38例3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9例19只眼,女性19例19只眼;均为单眼。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68.1±7.0)岁。病程6~20个月,平均病程(10.0±6.9)个月。均主述视力下降和(或)视物变性。纳入标准:(1)眼底彩色照相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诊断为IMEM;(2)最佳矫正视力(BCVA)0.3以下或有视物变形;(3)行27G或25G PPV后规律随访3个月及以上者。排除标准: (1)DR、视网膜血管阻塞和葡萄膜炎等引起的黄斑前膜;(2)严重白内障、无晶状体眼、屈光度>-8 D的高度近视、角膜瘢痕、黄斑裂孔、青光眼以及既往有眼外伤史、眼部手术史等其他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者;(3)全身其他疾病不能行PPV者。
行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OCT、角膜内皮细胞(CEC)计数检查。BCVA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进行记录。眼底可见黄斑部视网膜皱褶,黄斑水肿,血管弓被牵引向中央移位,视网膜小血管纡曲,呈锡箔样反光及灰白色半透明膜样反光;部分患眼明显灰白色膜形成及视网膜皱褶,范围1~6个视盘直径(DD)。
患者获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自愿选择行27G PPV(A组)或25G PPV(B组),分别为18例18只眼、20例20只眼。A组18例18只眼中,男性10例10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平均年龄(67.0±6.9)岁。B组20例20只眼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11例11只眼;平均年龄(69.0±7.0)岁。两组患者平均年龄(t=0.539)、性别构成比(U=1.0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7、0.331);患眼平均logMAR 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MT)、CEC密度和六边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所有患眼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 PPV或27G PPV,由同一位医师主刀完成。采用爱尔康公司25G与27G PPV系统及配套器械。25G PPV切割速率为5000 次/min,负压300 mmHg,灌注压 25 mmHg。27G PPV切割速率为5000 次/min;负压300 mmHg,手术中眼压维持在25~30 mmHg,灌注压 25 mmHg。将球结膜与巩膜错位1~2 mm,角膜缘后4.0 mm,人工晶状体眼为角膜缘后3.5 mm分别做灌注切口、切割切口和光导纤维切口,切割前节、后节基底部玻璃体,用眼内镊与视网膜呈切线方向剥除视网膜前膜 4~6 DD。手术中部分患眼黄斑周边部5~6 DD处出现微量视网膜毛细血管点状出血,未进行气液交换。所有患眼均未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內界膜染色及剥除。手术完毕时,棉签轻压切口部位,观察球结膜下有无渗漏,指测眼压,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包扎;手术后抗生素眼液点眼,连续7 d。手术中记录玻璃体切割时间和剥膜时间。
手术后1、7 d,1、3个月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眼压检查;7 d,1、3个月行OCT检查;3个月行CEC计数检查。观察两组患眼logMAR BCVA、眼压、FMT、CEC计数变化以及视物变形改善情况。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A、B组患眼平均玻璃体切割时间分别为(6.7±2.8)、(10.5±3.3)min;A组患眼平均玻璃体切割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4,P<0.05)。A、B组患眼平均剥膜时间分别为(10.2±5.2)、(11.0±5.9)min;两组患眼平均剥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0,P=0.187)。
手术后1、7 d,1、3个月,两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均较手术前提高。其中,手术后 3个月,A、B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15、4.249,P<0.05)。两组患眼之间手术后各时间点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63、0.683、0.961、1.226,P=0.833、0.509、0.699、0.744)(图1)。

手术后1 d,A、B组患眼中,眼压<9 mmHg者为2、5只眼,分别占11.1%、25.0%;10~16 mmHg者为16、15只眼,分别占88.9%、75.0%。7 d,所有患眼眼压均恢复正常,眼压<9 mmHg者均未发生低眼压相关并发症;1、3个月,眼压正常且稳定。两组患眼之间手术后不同时间点平均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14、1.262、0.699、1.116,P= 0.763、0.721、0.534、0.712)(图2)。

手术后3个月,A、B组患眼平均FMT较手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5、7.455,P<0.001)。手术后7 d,1、3个月,两组患眼之间平均FM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57、1.368、1.437,P=0.735、0.745、0.869)(图3)。

手术后3个月,A、B组患眼平均CEC密度分别为(2503±250)、(2405±222)个/mm2;平均CEC六边形率分别为(52.6±7.0)%、(52.8±6.0)%。两组患眼平均CEC密度(t=6.958、7.403)、六边形率(t=5.386、3.324)均较手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0)。两组患眼之间平均CEC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6,P<0.050);平均CEC六边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3,P=0.889)。
随访期内A、B组患眼视物变形症状消失者为12、14只眼,分别占67.0% 、70.0%;视物变形明显改善者各6只眼,分别占33.0%、30.0%。手术后两组患眼切口局部均有点片状出血或轻度充血水肿,无眼睑肿胀及明显的结膜充血和水肿,伤口愈合良好;无眼内炎、黄斑裂孔、视网膜下渗漏、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与传统20G PPV相比,25G PPV切口无需缝合,可快速建立及关闭切口,对切口处组织干扰小,眼球密闭状态好,手术中眼压平稳,炎症反应轻[4,5]。有研究表明,27G与25G PPV均可安全有效的治疗黄斑前膜[6]。本研究采用27G或25G PPV治疗了一组IMEM,并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A、B组患眼手术后视力恢复时间基本同步;手术中剥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眼玻璃体切割时间明显短于A组。本研究27G与25G PPV切割速率均设置为5000次/ min。由于27G切割头较25G切割头开口距离顶端的距离更小,使其能更加接近视网膜,增加了细微操作的空间,方便手术医生操作,大大减少了切割玻璃体后极部的时间[7]。有研究报道,相比25G PPV,27G PPV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耗时较短[8]。本研究结果显示,27G PPV在治疗IMEM手术中玻璃体切割时间较25G PPV更短。手术操作时间、灌注眼内压、眼内微环境等因素均能影响CEC密度,由于27G PPV玻璃体切割时间短,降低了手术对CEC的损伤。较短的手术时间和较小的CEC损伤可提高患者手术后满意度。
27G与25G PPV切口直径分别约为0.4、0.5 mm[3],均无需缝合,可快速建立及关闭切口。由于27G PPV灌注管和切割头内径更细,操作中更容易实现注吸平衡,因此27G PPV眼压更容易维持平稳[9]。有研究表明,手术后1 d,27G PPV切口闭合率较25G PPV高10.0%,手术后1个月时高7.4%[5]。较小的切口手术后切口闭合时间短,眼内液体流出少。本研究结果表明,A组患眼手术后低眼压发生率较B组患眼低。手术后长期低眼压可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和视力下降,更严重可导致眼球萎缩[10]。27G PPV有效的降低手术后早期低眼压发生概率,从而降低低眼压引起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纳入观察的样本量小,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5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后恢复快、手术源性散光小等优点,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有效方法[1,2]。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年推出了更微小切口的27G PPV系统;其适应证包括黄斑部疾病、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随着27G配套器械不断开发,其适应证也不断扩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3]。但27G、25G PPV治疗IMEM有何差异,国内鲜见报道。我们分别采用27G与25G PPV系统治疗了一组IMEM,对比观察其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PPV的IMEM患者38例3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9例19只眼,女性19例19只眼;均为单眼。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68.1±7.0)岁。病程6~20个月,平均病程(10.0±6.9)个月。均主述视力下降和(或)视物变性。纳入标准:(1)眼底彩色照相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诊断为IMEM;(2)最佳矫正视力(BCVA)0.3以下或有视物变形;(3)行27G或25G PPV后规律随访3个月及以上者。排除标准: (1)DR、视网膜血管阻塞和葡萄膜炎等引起的黄斑前膜;(2)严重白内障、无晶状体眼、屈光度>-8 D的高度近视、角膜瘢痕、黄斑裂孔、青光眼以及既往有眼外伤史、眼部手术史等其他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者;(3)全身其他疾病不能行PPV者。
行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OCT、角膜内皮细胞(CEC)计数检查。BCVA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进行记录。眼底可见黄斑部视网膜皱褶,黄斑水肿,血管弓被牵引向中央移位,视网膜小血管纡曲,呈锡箔样反光及灰白色半透明膜样反光;部分患眼明显灰白色膜形成及视网膜皱褶,范围1~6个视盘直径(DD)。
患者获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自愿选择行27G PPV(A组)或25G PPV(B组),分别为18例18只眼、20例20只眼。A组18例18只眼中,男性10例10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平均年龄(67.0±6.9)岁。B组20例20只眼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11例11只眼;平均年龄(69.0±7.0)岁。两组患者平均年龄(t=0.539)、性别构成比(U=1.0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7、0.331);患眼平均logMAR 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MT)、CEC密度和六边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所有患眼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 PPV或27G PPV,由同一位医师主刀完成。采用爱尔康公司25G与27G PPV系统及配套器械。25G PPV切割速率为5000 次/min,负压300 mmHg,灌注压 25 mmHg。27G PPV切割速率为5000 次/min;负压300 mmHg,手术中眼压维持在25~30 mmHg,灌注压 25 mmHg。将球结膜与巩膜错位1~2 mm,角膜缘后4.0 mm,人工晶状体眼为角膜缘后3.5 mm分别做灌注切口、切割切口和光导纤维切口,切割前节、后节基底部玻璃体,用眼内镊与视网膜呈切线方向剥除视网膜前膜 4~6 DD。手术中部分患眼黄斑周边部5~6 DD处出现微量视网膜毛细血管点状出血,未进行气液交换。所有患眼均未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內界膜染色及剥除。手术完毕时,棉签轻压切口部位,观察球结膜下有无渗漏,指测眼压,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包扎;手术后抗生素眼液点眼,连续7 d。手术中记录玻璃体切割时间和剥膜时间。
手术后1、7 d,1、3个月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眼压检查;7 d,1、3个月行OCT检查;3个月行CEC计数检查。观察两组患眼logMAR BCVA、眼压、FMT、CEC计数变化以及视物变形改善情况。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A、B组患眼平均玻璃体切割时间分别为(6.7±2.8)、(10.5±3.3)min;A组患眼平均玻璃体切割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4,P<0.05)。A、B组患眼平均剥膜时间分别为(10.2±5.2)、(11.0±5.9)min;两组患眼平均剥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0,P=0.187)。
手术后1、7 d,1、3个月,两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均较手术前提高。其中,手术后 3个月,A、B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15、4.249,P<0.05)。两组患眼之间手术后各时间点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63、0.683、0.961、1.226,P=0.833、0.509、0.699、0.744)(图1)。

手术后1 d,A、B组患眼中,眼压<9 mmHg者为2、5只眼,分别占11.1%、25.0%;10~16 mmHg者为16、15只眼,分别占88.9%、75.0%。7 d,所有患眼眼压均恢复正常,眼压<9 mmHg者均未发生低眼压相关并发症;1、3个月,眼压正常且稳定。两组患眼之间手术后不同时间点平均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14、1.262、0.699、1.116,P= 0.763、0.721、0.534、0.712)(图2)。

手术后3个月,A、B组患眼平均FMT较手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5、7.455,P<0.001)。手术后7 d,1、3个月,两组患眼之间平均FM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57、1.368、1.437,P=0.735、0.745、0.869)(图3)。

手术后3个月,A、B组患眼平均CEC密度分别为(2503±250)、(2405±222)个/mm2;平均CEC六边形率分别为(52.6±7.0)%、(52.8±6.0)%。两组患眼平均CEC密度(t=6.958、7.403)、六边形率(t=5.386、3.324)均较手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0)。两组患眼之间平均CEC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6,P<0.050);平均CEC六边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3,P=0.889)。
随访期内A、B组患眼视物变形症状消失者为12、14只眼,分别占67.0% 、70.0%;视物变形明显改善者各6只眼,分别占33.0%、30.0%。手术后两组患眼切口局部均有点片状出血或轻度充血水肿,无眼睑肿胀及明显的结膜充血和水肿,伤口愈合良好;无眼内炎、黄斑裂孔、视网膜下渗漏、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与传统20G PPV相比,25G PPV切口无需缝合,可快速建立及关闭切口,对切口处组织干扰小,眼球密闭状态好,手术中眼压平稳,炎症反应轻[4,5]。有研究表明,27G与25G PPV均可安全有效的治疗黄斑前膜[6]。本研究采用27G或25G PPV治疗了一组IMEM,并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A、B组患眼手术后视力恢复时间基本同步;手术中剥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眼玻璃体切割时间明显短于A组。本研究27G与25G PPV切割速率均设置为5000次/ min。由于27G切割头较25G切割头开口距离顶端的距离更小,使其能更加接近视网膜,增加了细微操作的空间,方便手术医生操作,大大减少了切割玻璃体后极部的时间[7]。有研究报道,相比25G PPV,27G PPV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耗时较短[8]。本研究结果显示,27G PPV在治疗IMEM手术中玻璃体切割时间较25G PPV更短。手术操作时间、灌注眼内压、眼内微环境等因素均能影响CEC密度,由于27G PPV玻璃体切割时间短,降低了手术对CEC的损伤。较短的手术时间和较小的CEC损伤可提高患者手术后满意度。
27G与25G PPV切口直径分别约为0.4、0.5 mm[3],均无需缝合,可快速建立及关闭切口。由于27G PPV灌注管和切割头内径更细,操作中更容易实现注吸平衡,因此27G PPV眼压更容易维持平稳[9]。有研究表明,手术后1 d,27G PPV切口闭合率较25G PPV高10.0%,手术后1个月时高7.4%[5]。较小的切口手术后切口闭合时间短,眼内液体流出少。本研究结果表明,A组患眼手术后低眼压发生率较B组患眼低。手术后长期低眼压可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和视力下降,更严重可导致眼球萎缩[10]。27G PPV有效的降低手术后早期低眼压发生概率,从而降低低眼压引起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纳入观察的样本量小,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