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娜, 郭志新, 梁登耀, 贾发婧, 邢健.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变化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8, 34(4): 352-357.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8.04.009 复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DM)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1-4]。Betatrophin是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PTL)家族中的一种分泌性蛋白,也称为ANGPTL8,在人体肝脏中高表达,脂肪、脑、直肠、心脏中也有表达,具有调节糖脂代谢,促进胰岛B细胞增生的作用,与胰岛素抵抗、肥胖、DM相关[5]。高血糖、高血脂参与了DR的发展[6],betatrophin可能通过影响糖脂代谢进一步影响DR的发生;增生型DR(PDR)病理改变是新生血管形成,betatrophin作为ANGPTL家族中一员,可能具有潜在调节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从而在PDR发展中起作用。近期国外已有DR特别是PDR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显著升高的相关报道[1-4],而国内类似研究尚少。本研究检测了一组2型DM(T2DM)患者血清中betatrophin水平,探讨betatrophin在DR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意义,为临床治疗开辟新思路。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临床横断面研究。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59例(DM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龄50~64岁,平均年龄55.0岁。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DM诊断与分型标准[7]。排除其他类型DM者;近期存在感染、心功能不全、肝肾疾病、风湿系统疾病、肿瘤、严重精神障碍、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及其他严重全身疾病及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等眼部疾病者。同时选取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4名作为对照组(NC组)。其中,男性9名,女性5名;年龄48~57岁,平均年龄49.5岁。记录所有受检者年龄、性别、DM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BMI=体重/身高2(kg/m2)。
DM组、NC组受检者年龄(F=5.005)、性别构成(χ2=0.4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496);BMI、SBP、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同时结合2002年DR国际临床分期标准[8],将DM组患者分为无DR(Non-DR)组、非增生型DR(NPDR)组、PDR组,分别为30、20、9例。Non-DR组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7~63岁,平均年龄54.5岁;平均DM病程(8.53±6.24)年。NPDR组20例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58.0岁;平均DM病程(10.15±5.81)年;PDR组9例中,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54~60岁,平均年龄55.0岁;平均DM病程(16.33±6.75)年。三组患者之间年龄(F=1.942)、性别构成(χ2=1.9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0.336);DM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7,P=0.006);BMI、SBP、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因Non-DR组、NPDR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将上述两组合并为DM无PDR组(Non-PDR组)。Non-PDR组50例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8~64岁,平均年龄56.0岁;平均DM病程(9.18±6.06)年;平均BMI为25.31±2.50;平均SBP、DBP分别为(131.78±13.44)、(78.80±9.71)mmHg。与PDR组患者比较,性别构成(χ2=1.870)、年龄(F= −0.042)、BMI(t=1.448)、SBP(t=5.776)、DBP(t=0.3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75、0.966、0.226、0.443、0.681);DM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5,P=0.002)。


所有受检者均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糖(FPG)、胰岛素(FIN)、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离心后取血清1 ml,置于−80 ℃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betatrophin水平,试剂购自武汉伊艾博公司。450 nm波长下检测各样本分光吸光度[A,旧称光密度(OD)]值,每份标本检测2次,取平均值计算最终A值。以标准品浓度为横坐标,平均A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依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每份血样betatrophin的浓度。
采用SPSS 17.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应用Shapiro-Wilk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两组之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行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Betatrophin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将单因素分析P≤0.25的自变量性别、DM病程、BMI、C肽、betatrophin水平纳入回归方程[变量赋值:男性=0,女性=1;病程(年)<20=0,≥20=1;BMI<24=0、24~<28=1、≥28=2;betatrophin水平(ng/ml)<1=0、≥1=1],因变量为是否发生PDR,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NC组受试者比较,DM组患者FPG、FIN、HbA1c、TC、LDL-C、betatrophin水平显著升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表3,4)。




与Non-DR组、NPDR组比较,PDR组患者C肽、betatrophin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5,6)。




Non-PDR组、PDR组患者C肽、betatrophin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01);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7,8)。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者(NC组+DM组)betatrophin水平与TC(r=0.321)、TG(r=0.246)、LDL-C(r=0.271)呈显著正相关(P=0.006、0.036、0.020);与FPG(r=0.145)、HbA1c(r=0.200)、HDL-C(r=−0.118)、FIN(r=0.211)均无相关性(P=0.222、0.091、0.322、0.073)。NC组受试者betatrophin水平与女性(r=0.721)、BMI、DB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DM组患者betatrophin水平与TC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Non-DR组患者betatrophin水平与BMI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NPDR组患者betatrophin水平与各变量均无相关性(P>0.05)。PDR组患者betatrophin水平与DB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均无相关性(表9)。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M病程、C肽及betatrophin水平是发生PDR的危险因素。在DM病程、C肽不变的情况下,betatrophin水平≥1.0 ng/ml者PDR发生风险较betatrophin水平<1.0 ng/ml者增加12倍(表10)。通过Hosmer and Lemeshow test检验评价模型预测因变量的能力,提示模型拟合良好(χ2=3.730,P=0.444)。

3 讨论
Betatrophin是由肝脏和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糖脂代谢,促进胰岛B细胞增生的作用[5]。本研究结果显示,T2DM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显著升高,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9-11];DM组患者betatrophin水平与TC呈显著正相关,与TG、LDL-C、DM病程、FPG、HbA1c、空腹FIN、空腹C肽均无相关性。NC组受试者betatrophin水平与BMI、DBP、性别(女性)呈显著正相关。所有受试者(NC组+DM组)betatrophin水平与TC、TG、LDL-C呈显著正相关。国内外其他学者研究结果显示,T2DM患者betatrophin水平与年龄、DM病程、BMI、HbA1c、TG、LDL-C、FIN和FIN抵抗呈正相关[9-11]。因此,T2DM患者betatrophin水平升高与年龄、病程、肥胖、高血糖、高血脂及FIN抵抗有关。升高的betatrophin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FIN分泌,从而加重FIN抵抗。Betatrophin抑制脂蛋白酯酶活性,促进ANGPTL3的剪切,减少TG的清除,影响胆固醇的代谢,从而导致DM患者高脂血症加重。
DR是DM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病变之一;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PDR的特征之一。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参与了DR的发展[6]。本研究结果显示,PDR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显著高于NPDR、Non-DR患者,而NPDR组与Non-DR组比较,血清betatrophin水平无显著变化。结果与Dong等[3]、Lu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上述研究结果还显示,PDR患者房水和玻璃体ANGPTL8水平也显著升高。Dong等[3]动物实验研究发现,DM小鼠体内注入重组ANGPTL8能显著增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进一步降低空间频率阈值和对比敏感度,增加PDR诱导的视力损伤。结果提示ANGPTL8可能参与了PDR的发生和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PDR组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与DBP呈正相关,Non-DR组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与BMI呈正相关。Lu等[4]研究发现,PDR组患者玻璃体ANGPTL8水平与BMI、TG、LDL呈显著正相关,与HDL呈显著负相关。血清ANGPTL8与TG、LDL、TC显著正相关,与HDL显著负相关。血清和玻璃体ANGPTL8与HbA1c显著正相关。因此,PDR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升高与BMI、DBP、HbA1c和血脂水平升高有关。减轻肥胖、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有望降低PDR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从而减轻PDR的发生和发展,但需进一步研究结果加以证实。
Betatrophin参与PDR的机制尚不清楚。Betatrophin是ANGPTL家族中的一员。ANGPTL家族具有血管生成调节因子血管生成素相似的结构,即N端的卷曲-卷曲结构域和具有血管生成作用的C端纤维蛋白原样结构域。虽然betatrophin是ANGPTL家族中的一员,但缺乏具有血管生成调节作用的C端纤维蛋白原样结构域。因此,betatrophin不能直接调节血管生成。ANGPTL家族中的另一员ANGPTL3具有很强的诱导血管生成作用。因此,betatrophin可能通过促进ANGPTL3的剪切增强血管生成作用[1-4]。Dong等[3]研究发现,重组ANGPTL8可能通过增加增生激活因子表达,减少增生抑制因子表达促进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参与了PDR的发展。此外,Lu等[4]研究发现,PDR患者血清和玻璃体ANGPTL8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呈显著正相关,提示betatrophin促进PDR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其调节VEGF的表达有关。
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病程、C肽及betatrophin水平是PDR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betatrophin水平≥1.0 ng/ml者较血清betatrophin<1.0 ng/ml者PDR发生风险增加了12倍。Wang等[1]研究发现,血清betatrophin水平升高与DR患病率升高相关(比值比=2.01)。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清betatrophin水平有望延缓PDR的发生和发展。
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横断面研究,尚需多中心、大样本和前瞻性研究结果加以证实。此外,本研究选取的患者均为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未排除降糖、降压、降脂药物对betatrophin的影响,但这些药物是否对betatrophin产生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显示血糖、血压、血脂在Non-DR组、NPDR组、PDR组间无明显差异,但betatrophin水平PDR组明显高于前两组,betatrophin可能独立于上述因素在PDR发生中起作用。因此betatrophin可能成为治疗PDR的靶向因子。但由于betatrophin在多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寻找调节betatrophin在视网膜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因子对PDR尤其是血糖、血压、血脂等控制良好的PDR治疗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DM)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1-4]。Betatrophin是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PTL)家族中的一种分泌性蛋白,也称为ANGPTL8,在人体肝脏中高表达,脂肪、脑、直肠、心脏中也有表达,具有调节糖脂代谢,促进胰岛B细胞增生的作用,与胰岛素抵抗、肥胖、DM相关[5]。高血糖、高血脂参与了DR的发展[6],betatrophin可能通过影响糖脂代谢进一步影响DR的发生;增生型DR(PDR)病理改变是新生血管形成,betatrophin作为ANGPTL家族中一员,可能具有潜在调节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从而在PDR发展中起作用。近期国外已有DR特别是PDR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显著升高的相关报道[1-4],而国内类似研究尚少。本研究检测了一组2型DM(T2DM)患者血清中betatrophin水平,探讨betatrophin在DR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意义,为临床治疗开辟新思路。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临床横断面研究。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59例(DM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龄50~64岁,平均年龄55.0岁。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DM诊断与分型标准[7]。排除其他类型DM者;近期存在感染、心功能不全、肝肾疾病、风湿系统疾病、肿瘤、严重精神障碍、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及其他严重全身疾病及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等眼部疾病者。同时选取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4名作为对照组(NC组)。其中,男性9名,女性5名;年龄48~57岁,平均年龄49.5岁。记录所有受检者年龄、性别、DM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BMI=体重/身高2(kg/m2)。
DM组、NC组受检者年龄(F=5.005)、性别构成(χ2=0.4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496);BMI、SBP、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同时结合2002年DR国际临床分期标准[8],将DM组患者分为无DR(Non-DR)组、非增生型DR(NPDR)组、PDR组,分别为30、20、9例。Non-DR组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7~63岁,平均年龄54.5岁;平均DM病程(8.53±6.24)年。NPDR组20例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58.0岁;平均DM病程(10.15±5.81)年;PDR组9例中,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54~60岁,平均年龄55.0岁;平均DM病程(16.33±6.75)年。三组患者之间年龄(F=1.942)、性别构成(χ2=1.9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0.336);DM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7,P=0.006);BMI、SBP、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因Non-DR组、NPDR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将上述两组合并为DM无PDR组(Non-PDR组)。Non-PDR组50例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8~64岁,平均年龄56.0岁;平均DM病程(9.18±6.06)年;平均BMI为25.31±2.50;平均SBP、DBP分别为(131.78±13.44)、(78.80±9.71)mmHg。与PDR组患者比较,性别构成(χ2=1.870)、年龄(F= −0.042)、BMI(t=1.448)、SBP(t=5.776)、DBP(t=0.3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75、0.966、0.226、0.443、0.681);DM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5,P=0.002)。


所有受检者均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糖(FPG)、胰岛素(FIN)、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离心后取血清1 ml,置于−80 ℃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betatrophin水平,试剂购自武汉伊艾博公司。450 nm波长下检测各样本分光吸光度[A,旧称光密度(OD)]值,每份标本检测2次,取平均值计算最终A值。以标准品浓度为横坐标,平均A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依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每份血样betatrophin的浓度。
采用SPSS 17.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应用Shapiro-Wilk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两组之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行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Betatrophin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将单因素分析P≤0.25的自变量性别、DM病程、BMI、C肽、betatrophin水平纳入回归方程[变量赋值:男性=0,女性=1;病程(年)<20=0,≥20=1;BMI<24=0、24~<28=1、≥28=2;betatrophin水平(ng/ml)<1=0、≥1=1],因变量为是否发生PDR,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NC组受试者比较,DM组患者FPG、FIN、HbA1c、TC、LDL-C、betatrophin水平显著升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表3,4)。




与Non-DR组、NPDR组比较,PDR组患者C肽、betatrophin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5,6)。




Non-PDR组、PDR组患者C肽、betatrophin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01);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7,8)。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者(NC组+DM组)betatrophin水平与TC(r=0.321)、TG(r=0.246)、LDL-C(r=0.271)呈显著正相关(P=0.006、0.036、0.020);与FPG(r=0.145)、HbA1c(r=0.200)、HDL-C(r=−0.118)、FIN(r=0.211)均无相关性(P=0.222、0.091、0.322、0.073)。NC组受试者betatrophin水平与女性(r=0.721)、BMI、DB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DM组患者betatrophin水平与TC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Non-DR组患者betatrophin水平与BMI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NPDR组患者betatrophin水平与各变量均无相关性(P>0.05)。PDR组患者betatrophin水平与DB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均无相关性(表9)。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M病程、C肽及betatrophin水平是发生PDR的危险因素。在DM病程、C肽不变的情况下,betatrophin水平≥1.0 ng/ml者PDR发生风险较betatrophin水平<1.0 ng/ml者增加12倍(表10)。通过Hosmer and Lemeshow test检验评价模型预测因变量的能力,提示模型拟合良好(χ2=3.730,P=0.444)。

3 讨论
Betatrophin是由肝脏和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糖脂代谢,促进胰岛B细胞增生的作用[5]。本研究结果显示,T2DM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显著升高,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9-11];DM组患者betatrophin水平与TC呈显著正相关,与TG、LDL-C、DM病程、FPG、HbA1c、空腹FIN、空腹C肽均无相关性。NC组受试者betatrophin水平与BMI、DBP、性别(女性)呈显著正相关。所有受试者(NC组+DM组)betatrophin水平与TC、TG、LDL-C呈显著正相关。国内外其他学者研究结果显示,T2DM患者betatrophin水平与年龄、DM病程、BMI、HbA1c、TG、LDL-C、FIN和FIN抵抗呈正相关[9-11]。因此,T2DM患者betatrophin水平升高与年龄、病程、肥胖、高血糖、高血脂及FIN抵抗有关。升高的betatrophin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FIN分泌,从而加重FIN抵抗。Betatrophin抑制脂蛋白酯酶活性,促进ANGPTL3的剪切,减少TG的清除,影响胆固醇的代谢,从而导致DM患者高脂血症加重。
DR是DM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病变之一;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PDR的特征之一。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参与了DR的发展[6]。本研究结果显示,PDR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显著高于NPDR、Non-DR患者,而NPDR组与Non-DR组比较,血清betatrophin水平无显著变化。结果与Dong等[3]、Lu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上述研究结果还显示,PDR患者房水和玻璃体ANGPTL8水平也显著升高。Dong等[3]动物实验研究发现,DM小鼠体内注入重组ANGPTL8能显著增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进一步降低空间频率阈值和对比敏感度,增加PDR诱导的视力损伤。结果提示ANGPTL8可能参与了PDR的发生和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PDR组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与DBP呈正相关,Non-DR组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与BMI呈正相关。Lu等[4]研究发现,PDR组患者玻璃体ANGPTL8水平与BMI、TG、LDL呈显著正相关,与HDL呈显著负相关。血清ANGPTL8与TG、LDL、TC显著正相关,与HDL显著负相关。血清和玻璃体ANGPTL8与HbA1c显著正相关。因此,PDR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升高与BMI、DBP、HbA1c和血脂水平升高有关。减轻肥胖、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有望降低PDR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从而减轻PDR的发生和发展,但需进一步研究结果加以证实。
Betatrophin参与PDR的机制尚不清楚。Betatrophin是ANGPTL家族中的一员。ANGPTL家族具有血管生成调节因子血管生成素相似的结构,即N端的卷曲-卷曲结构域和具有血管生成作用的C端纤维蛋白原样结构域。虽然betatrophin是ANGPTL家族中的一员,但缺乏具有血管生成调节作用的C端纤维蛋白原样结构域。因此,betatrophin不能直接调节血管生成。ANGPTL家族中的另一员ANGPTL3具有很强的诱导血管生成作用。因此,betatrophin可能通过促进ANGPTL3的剪切增强血管生成作用[1-4]。Dong等[3]研究发现,重组ANGPTL8可能通过增加增生激活因子表达,减少增生抑制因子表达促进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参与了PDR的发展。此外,Lu等[4]研究发现,PDR患者血清和玻璃体ANGPTL8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呈显著正相关,提示betatrophin促进PDR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其调节VEGF的表达有关。
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病程、C肽及betatrophin水平是PDR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betatrophin水平≥1.0 ng/ml者较血清betatrophin<1.0 ng/ml者PDR发生风险增加了12倍。Wang等[1]研究发现,血清betatrophin水平升高与DR患病率升高相关(比值比=2.01)。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清betatrophin水平有望延缓PDR的发生和发展。
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横断面研究,尚需多中心、大样本和前瞻性研究结果加以证实。此外,本研究选取的患者均为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未排除降糖、降压、降脂药物对betatrophin的影响,但这些药物是否对betatrophin产生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显示血糖、血压、血脂在Non-DR组、NPDR组、PDR组间无明显差异,但betatrophin水平PDR组明显高于前两组,betatrophin可能独立于上述因素在PDR发生中起作用。因此betatrophin可能成为治疗PDR的靶向因子。但由于betatrophin在多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寻找调节betatrophin在视网膜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因子对PDR尤其是血糖、血压、血脂等控制良好的PDR治疗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