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损伤和失明的主要原因,寻求更简便、安全、无创、高效的诊查及监控方法尤为重要。近年推出的多种新型眼底影像检查技术在DR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和随访监测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具有免散瞳、快速、无创、成像范围广等特点,包括广角眼底照相、超广角FFA、广角FAF等多种激光扫描模式,可通过不同波长成像定位病变位置。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可识别DR的微动脉瘤、视网膜出血、渗出等,因其无创、方便、快捷,已逐渐用于DR的筛查、诊断和随访。OCT血管成像技术可对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黄斑血流密度等进行定量检测,为临床提供多元化的DR诊断依据和评估手段。这些新型眼底影像检查技术的不断完善将对建立个性化的DR评估体系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引用本文: 李晓莉, 孟倩丽, 谢洁, 陈湘婷, 黄天. 新型眼底影像检查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9, 35(1): 90-94.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9.01.022 复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往往病程进展到严重程度导致视力下降时才引起患者注意,而此时视力损害已难以逆转。因此,防治DR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同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及随访监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DR诊查方法包括数码眼底彩色照相、FFA和OCT等。数码眼底彩色照相可作为DR筛查的有效工具,但对于早期DR病变的检出不如FFA敏感,且易受屈光间质混浊及瞳孔大小的影响。FFA作为评价DR眼底特征极其重要的诊断工具,对DR的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因其为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使其应用推广受到一定限制。OCT无创、快速、分辨率高,无需造影剂即可通过快速扫描获得眼底图像;但其主要检测部位在黄斑区和视盘,无法对周边部视网膜进行详细检查,不能全面、准确的描述DR病情,因而尚不能完全替代FFA。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新推出的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MSI)以及OCT血管成像(OCTA)技术逐渐在DR的诊查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现就新型眼底影像检查技术在DR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寻求更简便、安全、无创、高效的DR早期诊断与监测方法提供借鉴。
1 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
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具有一次获取200°超广角眼底图像的特点。它可以在0.25 s内扫描获取眼底成像图片,图像覆盖约80%视网膜;而ETDRS标准7视野眼底照相只能覆盖约30%的视网膜范围。因此,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具有免散瞳、快速、无创、成像范围广等优势。该成像系统的成像原理是结合了扫描式激光检眼镜技术与椭圆镜面设计,采用椭圆双焦原理。将激光发射源设为一个焦点,经过椭球面反射至被检查者眼睛;另一个焦点位于虹膜水平后,光源再次反射,在眼内进行激光扫描,从而可观察到更广的眼底范围[1]。广角激光扫描成像系统在采集图像过程中,有两个不同波长的激光器,分别为绿色532 nm和红色633 nm,它们同时扫描眼底视网膜,两个激光器扫描的图像可单独观察,也可以通过软件合成半真实的复合彩色图像。绿色激光成像可反映视网膜情况,红色激光成像可反映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的情况,具有双通道激光成像特性,因此可根据不同波长成像图片评估眼底病变位置。广角激光扫描成像系统具有多种成像模式,包括广角眼底彩色照相、超广角FFA(UWFA)、广角FAF检查等,因其对周边视网膜有良好的成像效果,临床上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的监控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诸多关于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对DR诊查应用的研究。有研究者发现,因广角眼底彩色照相能获得范围更广的周边视网膜图像,对于微动脉瘤或视网膜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ETDRS标准7视野彩色眼底照相,微动脉瘤及视网膜出血的检出率增加了49.8%[2]。Price等[3]通过比较广角眼底彩色照相与ETDRS标准7视野彩色眼底照相在评估DR严重程度分级研究中发现,19%的DR眼底病变在广角视网膜图像表现更为严重,DR分级更高。对781例糖尿病患者1562只眼进行DR筛查发现,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对DR的检出率均高于标准2视野眼底照相(增加了29.0%)及ETDRS标准7视野彩色眼底照相(增加了11.7%),而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检出率比标准2视野眼底照相高出约30%[4]。对1023例糖尿病患者2040只眼进行DR筛查发现,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对增生型DR(PDR)检出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73%和96%,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检出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64%和90%,均显著高于散瞳下直接检眼镜检查的检出率[5]。
传统的FFA一次仅能观察到30°~55°的视网膜范围,使DR周边部视网膜的观察受到一定限制。UWFA可更好的显示视网膜周边部的无灌注区、毛细血管渗漏、微血管异常和新生血管病理改变,正逐渐成为DR筛查、诊断、监测、评估疗效及预后的新工具[6]。2008年,Friberg等[7]首先报道了30例DR患者30只眼的UWFA观察结果,与传统的FFA比较,虽然UWFA的图像质量下降,但可以显示更大范围的视网膜表面积和视网膜缺血区。随后,Wessel等[8]对118例DR患者218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将UWFA与模拟的ETDRS标准7视野进行了比较;发现UWFA显示的视网膜总面积是ETDRS标准7视野的3.2倍,非灌注面积是其3.9倍,新生血管是其1.9倍,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面积是其3.8倍。值得注意的是,有10%的被UWFA显示出视网膜病理改变的患眼在ETDRS标准7视野中被判断为正常,提示UWFA可以通过显示更多的视网膜病理损害而改变DR的分级甚至诊断。UWFA能够显示比ETDRS标准7视野更多、更广泛的视网膜病变,在DR诊断、分期、治疗和随访中逐渐显示出了优势。
2 MSI
MSI是运用光学成像原理,将多个单色LED光源分别投射入眼底不同深度(包括RPE层及脉络膜层)的组织,利用不同组织吸收光谱的差异,将眼底不同深度的单色光反射图像进行采集,形成单色光谱图像,波长范围从550 nm(绿光)到850 nm(红外光)共11个单色光[9-12]。将一系列非连续的单色光投射入眼,通过光反射通路,反射后的光线直接进入多光谱相机,光线被采集并做处理,图像信息被储存到电脑,然后利用软件对多光谱图像进行查看和分析。其特点是利用一系列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穿过视网膜和脉络膜,随着波长的不断增大,可直观观察视网膜深层、RPE层、脉络膜层等组织[13]。
MSI用于DR的检查具有以下特点:(1)视网膜硬性渗出在各个光谱范围均可显示;DR典型的微动脉瘤在红绿组合光谱像上的显示不差于FFA。(2)在多光谱550~590 nm可显示出视网膜出血。(3)光谱580 nm可较清晰显示视网膜新生血管、静脉扩张或串珠及新生血管纤维化后形成的纤维膜[14]。它可以提供不同深浅及血管增强成像以早期区分视网膜血管的病变,并展现出不同层面的血流灌注情况。MSI采用血氧定量法可以明确区分早期DR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所显示出的视网膜低度和高度灌注情况有助于DR的诊断。同时,MSI具有自动对焦、瞳孔追踪系统、免散瞳及无创快捷等特点,适用于大规模的DR早期筛查及监测、随访。此外,MSI还可用于糖尿病脉络膜病变的研究,观察及指导激光的治疗[15]。
2018年,Li等[16]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99只眼进行横断面研究,将FFA、MSI及眼底照相检查进行对比,发现与FFA及眼底照相比较,MSI的一致性分别为0.835及0.614。微动脉瘤在MSI中显示为黑色的小圆点,而眼底照相中则显示为红色小圆点。因脉络膜血管反光眼底照相背景颜色为橘黄色,眼底照相中微动脉瘤对比度欠佳容易引起检出率下降。因此,对于DR的早期筛查,MSI比眼底照相更敏感。MSI对于无DR或轻度非增生型DR的灵敏度(100.0%)和特异性(96.3%)及重度非增生型DR或PDR的灵敏度(97.4%)和特异性(100.0%)均较高。MSI与FFA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且能够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可作为一种全新的筛查DR的技术工具。Ahmad和Carrim[17]认为对比眼底照相,MSI能更准确地对DR诊断分级及风险评估。在某些眼底照相未发现视盘新生血管的病例中,使用MSI通过分层成像能清晰的显示出视盘新生血管,可更准确的指导视网膜激光光凝。目前,视网膜激光光凝是PDR的主要治疗手段[18],治疗后的组织反应可通过色素瘢痕形成来评估,但具体评估时间不尽相同[18-19]。MSI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2周即可通过光谱850 nm(红外光)明显显示新生血管消退及早期视网膜激光斑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变化。因此,MSI对DR的筛查诊断及治疗监控具有巨大的优势及潜力。
但是MSI仍具有其局限性。MSI要求被检查者屈光间质相对透明,如角膜混浊、瞳孔过小、严重的白内障、玻璃体积血等均可影响成像质量,影响结果判读。此外,MSI为单视野眼底成像系统,仅能观察后极部视网膜及脉络膜组织。因不能对周边视网膜成像,对DR的分级准确率仍不及FFA。Tan等[20]认为,MSI对于视网膜病变的表现及伪影的区分仍然具有争议,需进一步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来验证MSI与眼底照相、FFA等的相关性。
3 OCTA
OCTA主要利用了分频增幅去相干血管成像技术(SSADA),因此也被称为SSADA-OCT。传统OCT高度纵向分辨率容易受到纵向运动噪声的干扰,为了突破这一局限,OCTA改善了血流测量的信噪比和微血管脉网的连贯性,通过对同一个截断面进行多次B扫描,并将多幅图像中无差异的像素去除,保留有差异的像素,达到去相干的目的;而分频增幅是指先把原来图像去除了噪声并裂解为不同频谱,然后再将其合并,达到视网膜、脉络膜各分层血管形态在横截面清晰成像的目的[21-22]。通过OCTA对视网膜血管进行分层成像,分为浅层视网膜血管层面、深层视网膜血管层面、外层视网膜血管层面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
OCTA的优点主要包括:(1)无创、快速,无需造影剂即可通过快速扫描获得眼底血管成像。因而有助于适当增加患者随访频率,提高患者就医依从性,这对监控DR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OCTA突破以往眼底影像检查的观察局限,对眼底血管成像上升至毛细血管网层面,尤其可对黄斑区及视盘微循环清晰成像。(3)对视网膜血管分层进行成像,准确定位血管位置和深度。传统的血管造影是借助于造影剂在血管中的流动来呈现血管形态。对于一些异常的血管,通过观察造影剂渗漏、着染等异常改变,检查者可判断血管的功能状态。但当大范围的渗漏发生时,尤其是在造影中晚期,渗漏的强荧光往往容易遮盖血管本身的形态而影响观察。OCTA由于不会发生“渗漏”,使其对异常血管的观察较传统血管造影清晰[23]。FFA无法对视网膜的血管形态分层观察,只能将不同深度的血管呈现于一个二维的观察平面,而OCTA可将不同层次的视网膜分层显示,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组织血管的位置及深度,甚至可以对病变进行三维定位[24]。(4)量化视网膜血管丛血流速度和病灶的面积,可以更加直观地对视网膜血管进行病理形态观察[25]。已有研究者提出,糖尿病患者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较正常人大;随着DR病情的进展,FAZ面积会随之增大[26]。Lee等[27]研究表明,伴有大量微动脉瘤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不仅对抗VEGF药物治疗反应较差,同时FAZ面积更大、血流密度减少更明显。
虽然OCTA具有上述优势,但它仍有不足之处。(1)对患者固视能力要求较高,某些视力低下或固视不佳的患者,不能顺利完成检查;即便完成,图像品质也不高,无法进行准确的图像判读。(2)OCTA仅能观察后极部(上下血管弓以内),而不能像传统血管造影检查那样显示周边部视网膜的血流情况。(3)屈光间质混浊影响OCTA成像质量,易造成图像信号强度弱,图像可信度低,影响判读。另外,在频域OCT显示为弱反射的微动脉瘤,在OCTA检查里检出率更低[28]。
4 展望
新型眼底影像检查技术虽然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如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虽然具有免散瞳、成像范围广等特点,但图像质量受屈光间质的影响,且对细节的显示清晰度欠佳。MSI可分别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具有无创的优越性,与FFA的诊断一致性较高,但其对屈光间质要求较高,检查范围局限于后极部视网膜,因而尚不能较全面地评估视网膜的病变程度。OCTA虽然可以定量分析FAZ、黄斑及视盘血流密度等,但由于观察范围较局限,限制了其更广泛的临床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眼科影像检查手段不断更新,新型眼底影像检查技术也将会根据临床需要得到日益完善,为DR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灵活、更充分的技术支持。根据患者的个体特性,更加灵活、多元的选择有效合理的检查方法,将有助于建立DR的系统评估体系,将会更准确、更全面、更便捷的指导DR的诊断与治疗,将对DR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效监测与防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往往病程进展到严重程度导致视力下降时才引起患者注意,而此时视力损害已难以逆转。因此,防治DR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同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及随访监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DR诊查方法包括数码眼底彩色照相、FFA和OCT等。数码眼底彩色照相可作为DR筛查的有效工具,但对于早期DR病变的检出不如FFA敏感,且易受屈光间质混浊及瞳孔大小的影响。FFA作为评价DR眼底特征极其重要的诊断工具,对DR的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因其为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使其应用推广受到一定限制。OCT无创、快速、分辨率高,无需造影剂即可通过快速扫描获得眼底图像;但其主要检测部位在黄斑区和视盘,无法对周边部视网膜进行详细检查,不能全面、准确的描述DR病情,因而尚不能完全替代FFA。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新推出的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MSI)以及OCT血管成像(OCTA)技术逐渐在DR的诊查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现就新型眼底影像检查技术在DR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寻求更简便、安全、无创、高效的DR早期诊断与监测方法提供借鉴。
1 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
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具有一次获取200°超广角眼底图像的特点。它可以在0.25 s内扫描获取眼底成像图片,图像覆盖约80%视网膜;而ETDRS标准7视野眼底照相只能覆盖约30%的视网膜范围。因此,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具有免散瞳、快速、无创、成像范围广等优势。该成像系统的成像原理是结合了扫描式激光检眼镜技术与椭圆镜面设计,采用椭圆双焦原理。将激光发射源设为一个焦点,经过椭球面反射至被检查者眼睛;另一个焦点位于虹膜水平后,光源再次反射,在眼内进行激光扫描,从而可观察到更广的眼底范围[1]。广角激光扫描成像系统在采集图像过程中,有两个不同波长的激光器,分别为绿色532 nm和红色633 nm,它们同时扫描眼底视网膜,两个激光器扫描的图像可单独观察,也可以通过软件合成半真实的复合彩色图像。绿色激光成像可反映视网膜情况,红色激光成像可反映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的情况,具有双通道激光成像特性,因此可根据不同波长成像图片评估眼底病变位置。广角激光扫描成像系统具有多种成像模式,包括广角眼底彩色照相、超广角FFA(UWFA)、广角FAF检查等,因其对周边视网膜有良好的成像效果,临床上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的监控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诸多关于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对DR诊查应用的研究。有研究者发现,因广角眼底彩色照相能获得范围更广的周边视网膜图像,对于微动脉瘤或视网膜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ETDRS标准7视野彩色眼底照相,微动脉瘤及视网膜出血的检出率增加了49.8%[2]。Price等[3]通过比较广角眼底彩色照相与ETDRS标准7视野彩色眼底照相在评估DR严重程度分级研究中发现,19%的DR眼底病变在广角视网膜图像表现更为严重,DR分级更高。对781例糖尿病患者1562只眼进行DR筛查发现,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对DR的检出率均高于标准2视野眼底照相(增加了29.0%)及ETDRS标准7视野彩色眼底照相(增加了11.7%),而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检出率比标准2视野眼底照相高出约30%[4]。对1023例糖尿病患者2040只眼进行DR筛查发现,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对增生型DR(PDR)检出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73%和96%,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检出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64%和90%,均显著高于散瞳下直接检眼镜检查的检出率[5]。
传统的FFA一次仅能观察到30°~55°的视网膜范围,使DR周边部视网膜的观察受到一定限制。UWFA可更好的显示视网膜周边部的无灌注区、毛细血管渗漏、微血管异常和新生血管病理改变,正逐渐成为DR筛查、诊断、监测、评估疗效及预后的新工具[6]。2008年,Friberg等[7]首先报道了30例DR患者30只眼的UWFA观察结果,与传统的FFA比较,虽然UWFA的图像质量下降,但可以显示更大范围的视网膜表面积和视网膜缺血区。随后,Wessel等[8]对118例DR患者218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将UWFA与模拟的ETDRS标准7视野进行了比较;发现UWFA显示的视网膜总面积是ETDRS标准7视野的3.2倍,非灌注面积是其3.9倍,新生血管是其1.9倍,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面积是其3.8倍。值得注意的是,有10%的被UWFA显示出视网膜病理改变的患眼在ETDRS标准7视野中被判断为正常,提示UWFA可以通过显示更多的视网膜病理损害而改变DR的分级甚至诊断。UWFA能够显示比ETDRS标准7视野更多、更广泛的视网膜病变,在DR诊断、分期、治疗和随访中逐渐显示出了优势。
2 MSI
MSI是运用光学成像原理,将多个单色LED光源分别投射入眼底不同深度(包括RPE层及脉络膜层)的组织,利用不同组织吸收光谱的差异,将眼底不同深度的单色光反射图像进行采集,形成单色光谱图像,波长范围从550 nm(绿光)到850 nm(红外光)共11个单色光[9-12]。将一系列非连续的单色光投射入眼,通过光反射通路,反射后的光线直接进入多光谱相机,光线被采集并做处理,图像信息被储存到电脑,然后利用软件对多光谱图像进行查看和分析。其特点是利用一系列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穿过视网膜和脉络膜,随着波长的不断增大,可直观观察视网膜深层、RPE层、脉络膜层等组织[13]。
MSI用于DR的检查具有以下特点:(1)视网膜硬性渗出在各个光谱范围均可显示;DR典型的微动脉瘤在红绿组合光谱像上的显示不差于FFA。(2)在多光谱550~590 nm可显示出视网膜出血。(3)光谱580 nm可较清晰显示视网膜新生血管、静脉扩张或串珠及新生血管纤维化后形成的纤维膜[14]。它可以提供不同深浅及血管增强成像以早期区分视网膜血管的病变,并展现出不同层面的血流灌注情况。MSI采用血氧定量法可以明确区分早期DR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所显示出的视网膜低度和高度灌注情况有助于DR的诊断。同时,MSI具有自动对焦、瞳孔追踪系统、免散瞳及无创快捷等特点,适用于大规模的DR早期筛查及监测、随访。此外,MSI还可用于糖尿病脉络膜病变的研究,观察及指导激光的治疗[15]。
2018年,Li等[16]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99只眼进行横断面研究,将FFA、MSI及眼底照相检查进行对比,发现与FFA及眼底照相比较,MSI的一致性分别为0.835及0.614。微动脉瘤在MSI中显示为黑色的小圆点,而眼底照相中则显示为红色小圆点。因脉络膜血管反光眼底照相背景颜色为橘黄色,眼底照相中微动脉瘤对比度欠佳容易引起检出率下降。因此,对于DR的早期筛查,MSI比眼底照相更敏感。MSI对于无DR或轻度非增生型DR的灵敏度(100.0%)和特异性(96.3%)及重度非增生型DR或PDR的灵敏度(97.4%)和特异性(100.0%)均较高。MSI与FFA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且能够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可作为一种全新的筛查DR的技术工具。Ahmad和Carrim[17]认为对比眼底照相,MSI能更准确地对DR诊断分级及风险评估。在某些眼底照相未发现视盘新生血管的病例中,使用MSI通过分层成像能清晰的显示出视盘新生血管,可更准确的指导视网膜激光光凝。目前,视网膜激光光凝是PDR的主要治疗手段[18],治疗后的组织反应可通过色素瘢痕形成来评估,但具体评估时间不尽相同[18-19]。MSI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2周即可通过光谱850 nm(红外光)明显显示新生血管消退及早期视网膜激光斑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变化。因此,MSI对DR的筛查诊断及治疗监控具有巨大的优势及潜力。
但是MSI仍具有其局限性。MSI要求被检查者屈光间质相对透明,如角膜混浊、瞳孔过小、严重的白内障、玻璃体积血等均可影响成像质量,影响结果判读。此外,MSI为单视野眼底成像系统,仅能观察后极部视网膜及脉络膜组织。因不能对周边视网膜成像,对DR的分级准确率仍不及FFA。Tan等[20]认为,MSI对于视网膜病变的表现及伪影的区分仍然具有争议,需进一步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来验证MSI与眼底照相、FFA等的相关性。
3 OCTA
OCTA主要利用了分频增幅去相干血管成像技术(SSADA),因此也被称为SSADA-OCT。传统OCT高度纵向分辨率容易受到纵向运动噪声的干扰,为了突破这一局限,OCTA改善了血流测量的信噪比和微血管脉网的连贯性,通过对同一个截断面进行多次B扫描,并将多幅图像中无差异的像素去除,保留有差异的像素,达到去相干的目的;而分频增幅是指先把原来图像去除了噪声并裂解为不同频谱,然后再将其合并,达到视网膜、脉络膜各分层血管形态在横截面清晰成像的目的[21-22]。通过OCTA对视网膜血管进行分层成像,分为浅层视网膜血管层面、深层视网膜血管层面、外层视网膜血管层面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
OCTA的优点主要包括:(1)无创、快速,无需造影剂即可通过快速扫描获得眼底血管成像。因而有助于适当增加患者随访频率,提高患者就医依从性,这对监控DR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OCTA突破以往眼底影像检查的观察局限,对眼底血管成像上升至毛细血管网层面,尤其可对黄斑区及视盘微循环清晰成像。(3)对视网膜血管分层进行成像,准确定位血管位置和深度。传统的血管造影是借助于造影剂在血管中的流动来呈现血管形态。对于一些异常的血管,通过观察造影剂渗漏、着染等异常改变,检查者可判断血管的功能状态。但当大范围的渗漏发生时,尤其是在造影中晚期,渗漏的强荧光往往容易遮盖血管本身的形态而影响观察。OCTA由于不会发生“渗漏”,使其对异常血管的观察较传统血管造影清晰[23]。FFA无法对视网膜的血管形态分层观察,只能将不同深度的血管呈现于一个二维的观察平面,而OCTA可将不同层次的视网膜分层显示,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组织血管的位置及深度,甚至可以对病变进行三维定位[24]。(4)量化视网膜血管丛血流速度和病灶的面积,可以更加直观地对视网膜血管进行病理形态观察[25]。已有研究者提出,糖尿病患者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较正常人大;随着DR病情的进展,FAZ面积会随之增大[26]。Lee等[27]研究表明,伴有大量微动脉瘤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不仅对抗VEGF药物治疗反应较差,同时FAZ面积更大、血流密度减少更明显。
虽然OCTA具有上述优势,但它仍有不足之处。(1)对患者固视能力要求较高,某些视力低下或固视不佳的患者,不能顺利完成检查;即便完成,图像品质也不高,无法进行准确的图像判读。(2)OCTA仅能观察后极部(上下血管弓以内),而不能像传统血管造影检查那样显示周边部视网膜的血流情况。(3)屈光间质混浊影响OCTA成像质量,易造成图像信号强度弱,图像可信度低,影响判读。另外,在频域OCT显示为弱反射的微动脉瘤,在OCTA检查里检出率更低[28]。
4 展望
新型眼底影像检查技术虽然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如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虽然具有免散瞳、成像范围广等特点,但图像质量受屈光间质的影响,且对细节的显示清晰度欠佳。MSI可分别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具有无创的优越性,与FFA的诊断一致性较高,但其对屈光间质要求较高,检查范围局限于后极部视网膜,因而尚不能较全面地评估视网膜的病变程度。OCTA虽然可以定量分析FAZ、黄斑及视盘血流密度等,但由于观察范围较局限,限制了其更广泛的临床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眼科影像检查手段不断更新,新型眼底影像检查技术也将会根据临床需要得到日益完善,为DR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灵活、更充分的技术支持。根据患者的个体特性,更加灵活、多元的选择有效合理的检查方法,将有助于建立DR的系统评估体系,将会更准确、更全面、更便捷的指导DR的诊断与治疗,将对DR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效监测与防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