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谭怡. 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给药时的护理. 华西医学, 2014, 29(4): 637-638. doi: 10.7507/1002-0179.20140192 复制
多发性骨髓瘤(MM)发病率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2位。该病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10万,发病年龄大多为50~60岁,但在我国40岁以下患者并不少见[1]。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密切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硼替佐米(商品名:万珂)是人工合成的丙氨酸基硼酸衍生物,是一种26S 蛋白体酶体抑制剂。临床研究表明硼替佐米可以诱导多种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细胞出现凋亡[2],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可以提高总反应率[3]。2013年3月-2014年1月,我们对26例MM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方案予以治疗,对其进行细致的观察及精心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6例,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35~78岁,平均57岁。全部患者均符合MM的诊断标准[4],其中IgG型14例,IgA型3例,轻链型9例。
1.2 方法
遵医嘱用生理盐水1.4 mL溶解硼替佐米(3.5 mg/瓶),以2.5 mg/mL的浓度给药。用一次性1 mL胰岛素专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剂量精确(硼替佐米按1.3 mg/m2给药),皮下注射部位:腹部(脐周5 cm以外)。在同一个疗程内应避免在相同部位注射,在右侧和左侧腹部之间交替注射。给药方法:给予改进的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硼替佐米每天按1.3 mg/m2给药,第1、4、8、11天皮下注射;地塞米松20 mg/d,第1、2、4、5、8、9、11、12天口服。治疗结束后按疗效评价标准评价[5]。
2 结果
26例患者中,行1个疗程化学治疗(化疗)2例,2个疗程化疗5例,3个疗程化疗2例,4个疗程化疗12例,5个疗程化疗1例,6个疗程化疗2例,7个疗程化疗2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8例,病情进展3例,均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不良反应。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MM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患者大多病程较长,疾病易反复,在治疗过程中常表现为紧张、焦虑、绝望、情绪低落,患者躯体和心理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针对这种心态,心理护理应贯穿于全过程。因此我们要对患者表示同情理解,关心患者,多与其交谈,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内心感受,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我科每个月针对不同的病种开展公休会,向患者介绍患有相同疾病经过精心的护理及积极治疗后的康复者,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硼替佐米价格昂贵,给患者及其家庭经济带来较大压力,且硼替佐米是全球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蛋白酶体抑制剂,患者对该药缺乏了解,我们在用药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药物作用与不良反应,以解除患者的顾虑,增加患者的信任感,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
3.2 给药时护理
3.2.1 药液的配置
护士操作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三查七对”制度。我科经各个医疗组长沟通,在患者和家属都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尽量安排3例MM患者同一天使用该药物,以便能合理使用药物,避免药物的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使患者乐于接受该药的治疗。硼替佐米为抗肿瘤药物,因此操作的护理人员需经过专业的培训,由当班的高年资护士负责,对该药的作用、剂量、配制方法和给药方法都非常熟悉,不浪费药物,规范化操作,做到准确给药,同时在配制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护环境及自身防护。配置药物时在生物治疗柜中进行,采用无菌技术,戴帽子、口罩、双层手套,第1层戴薄膜卫生手套,第2层戴医用橡胶检查手套。穿防护服,配戴护目镜,避免皮肤接触。用生理盐水1.4 mL溶解硼替佐米(3.5 mg/瓶),配制好的溶液浓度为2.5 mg/mL,配制好的硼替佐米应立即使用。
3.2.2 注射器的选择
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1 mL胰岛素专用注射器抽取药液进行皮下注射,该注射器与普通的1 mL注射器相比,消除了针头与针管间的死腔,注射时药液浪费少,注射剂量精确。针头经过特殊处理,针头较细,患者痛感弱。
3.2.3 药液的注射部位及方法
硼替佐米皮下注射部位为腹部(脐周5 cm以外),在同一个疗程内应该避免在相同部位注射,在右侧和左侧腹部之间交替注射,注射部位轮换可预防皮下脂肪增生。由3名当班高年资护士同时为3位患者皮下注射。患者取平卧位,对于消瘦患者的腹部需捏起皮肤45°进针注射,肥胖患者的腹部无需捏皮90°进针注射,对于正常体质量的成人需捏起腹部皮肤90°进针注射,避免误入肌肉层。注射完毕后应让针头在皮肤内停留10 s,避免拔针时药物漏液,拔针后轻轻按压注射部位,按揉注射部位会影响药物的作用时间。用后的空药瓶要集中放置在化疗药物处置专用容器中,由医院集中处理,药物的包装盒及说明书应撕毁,避免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3.2.4 注射部位的观察
硼替佐米不会导致组织损伤,患者对硼替佐米皮下给药耐受良好,注射部位无红肿硬结,首次注射后24 h内部分患者会出现注射部位周围红斑,患者自诉无瘙痒及疼痛不适,一般情况1周时间可自行消退。
3.3 饮食的护理
患者的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鼓励患者增加饮水量,与患者家属共同制定食谱,可变换食物的品种以增进食欲,并注意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应少食多餐,禁食冷饮、冷食,忌烟酒,不饮浓茶咖啡等,主要以富含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为主,如菠菜、西红柿、葡萄、红萝卜、肉类、蛋类、豆类及核桃等。患者适当的注意营养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过分强调营养,要注意均衡饮食。
3.4 出院指导
应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和照顾,告知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到门诊复查血常规、骨髓象、血及尿中M蛋白的水平。鼓励患者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避免劳累,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尽量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以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家庭护理。
4 讨论
硼替佐米作为治疗MM患者的一种新药,属于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全新的机制达到抗骨髓瘤的作用,且起效快,治疗反应率及完全缓解率较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6]。但传统的静脉给药方式具有较明显的周围神经毒性,同时存在患者对静脉通道的耐受性较差等问题。皮下注射可避免反复或长期留置静脉通道,减少治疗费用,适合门诊治疗[7]。我科患者多为24 h住院者,为患者节约了住院费用,减轻了经济负担。近年,欧洲Moreau等[8, 9]首先报道了对MM患者硼替佐米皮下注射较之传统静脉给药途径能降低周围神经损害。皮下注射硼替佐米具有不低于传统静脉给药方式的治疗效果,但具有更低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9]。
在临床治疗护理中,我们的护理团队实施高年资负责,护理人员经过了专业化培训,我科采用3例患者合用该药物,避免了药物的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充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通过我们精心的护理,准确的给药方法,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作用,提高了治疗效果,用药过程中均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不良反应,且皮下注射操作方便,患者痛感小,提高了患者治疗的耐受性,更好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可见,硼替佐米皮下注射这种给药方式值得在合适的患者中推广使用。但我科目前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此种给药方式治疗的患者数仍较少,尚缺乏长期随访资料,也不易在文献记载中查阅到相关的治疗和护理。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MM在我科是首次尝试,很多经验都是在护理实践中摸索体会总结的,由于患者数量有限,需扩大病例数开展进一步的观察研究,探索出更科学的护理方法。
多发性骨髓瘤(MM)发病率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2位。该病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10万,发病年龄大多为50~60岁,但在我国40岁以下患者并不少见[1]。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密切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硼替佐米(商品名:万珂)是人工合成的丙氨酸基硼酸衍生物,是一种26S 蛋白体酶体抑制剂。临床研究表明硼替佐米可以诱导多种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细胞出现凋亡[2],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可以提高总反应率[3]。2013年3月-2014年1月,我们对26例MM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方案予以治疗,对其进行细致的观察及精心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6例,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35~78岁,平均57岁。全部患者均符合MM的诊断标准[4],其中IgG型14例,IgA型3例,轻链型9例。
1.2 方法
遵医嘱用生理盐水1.4 mL溶解硼替佐米(3.5 mg/瓶),以2.5 mg/mL的浓度给药。用一次性1 mL胰岛素专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剂量精确(硼替佐米按1.3 mg/m2给药),皮下注射部位:腹部(脐周5 cm以外)。在同一个疗程内应避免在相同部位注射,在右侧和左侧腹部之间交替注射。给药方法:给予改进的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硼替佐米每天按1.3 mg/m2给药,第1、4、8、11天皮下注射;地塞米松20 mg/d,第1、2、4、5、8、9、11、12天口服。治疗结束后按疗效评价标准评价[5]。
2 结果
26例患者中,行1个疗程化学治疗(化疗)2例,2个疗程化疗5例,3个疗程化疗2例,4个疗程化疗12例,5个疗程化疗1例,6个疗程化疗2例,7个疗程化疗2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8例,病情进展3例,均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不良反应。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MM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患者大多病程较长,疾病易反复,在治疗过程中常表现为紧张、焦虑、绝望、情绪低落,患者躯体和心理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针对这种心态,心理护理应贯穿于全过程。因此我们要对患者表示同情理解,关心患者,多与其交谈,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内心感受,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我科每个月针对不同的病种开展公休会,向患者介绍患有相同疾病经过精心的护理及积极治疗后的康复者,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硼替佐米价格昂贵,给患者及其家庭经济带来较大压力,且硼替佐米是全球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蛋白酶体抑制剂,患者对该药缺乏了解,我们在用药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药物作用与不良反应,以解除患者的顾虑,增加患者的信任感,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
3.2 给药时护理
3.2.1 药液的配置
护士操作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三查七对”制度。我科经各个医疗组长沟通,在患者和家属都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尽量安排3例MM患者同一天使用该药物,以便能合理使用药物,避免药物的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使患者乐于接受该药的治疗。硼替佐米为抗肿瘤药物,因此操作的护理人员需经过专业的培训,由当班的高年资护士负责,对该药的作用、剂量、配制方法和给药方法都非常熟悉,不浪费药物,规范化操作,做到准确给药,同时在配制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护环境及自身防护。配置药物时在生物治疗柜中进行,采用无菌技术,戴帽子、口罩、双层手套,第1层戴薄膜卫生手套,第2层戴医用橡胶检查手套。穿防护服,配戴护目镜,避免皮肤接触。用生理盐水1.4 mL溶解硼替佐米(3.5 mg/瓶),配制好的溶液浓度为2.5 mg/mL,配制好的硼替佐米应立即使用。
3.2.2 注射器的选择
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1 mL胰岛素专用注射器抽取药液进行皮下注射,该注射器与普通的1 mL注射器相比,消除了针头与针管间的死腔,注射时药液浪费少,注射剂量精确。针头经过特殊处理,针头较细,患者痛感弱。
3.2.3 药液的注射部位及方法
硼替佐米皮下注射部位为腹部(脐周5 cm以外),在同一个疗程内应该避免在相同部位注射,在右侧和左侧腹部之间交替注射,注射部位轮换可预防皮下脂肪增生。由3名当班高年资护士同时为3位患者皮下注射。患者取平卧位,对于消瘦患者的腹部需捏起皮肤45°进针注射,肥胖患者的腹部无需捏皮90°进针注射,对于正常体质量的成人需捏起腹部皮肤90°进针注射,避免误入肌肉层。注射完毕后应让针头在皮肤内停留10 s,避免拔针时药物漏液,拔针后轻轻按压注射部位,按揉注射部位会影响药物的作用时间。用后的空药瓶要集中放置在化疗药物处置专用容器中,由医院集中处理,药物的包装盒及说明书应撕毁,避免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3.2.4 注射部位的观察
硼替佐米不会导致组织损伤,患者对硼替佐米皮下给药耐受良好,注射部位无红肿硬结,首次注射后24 h内部分患者会出现注射部位周围红斑,患者自诉无瘙痒及疼痛不适,一般情况1周时间可自行消退。
3.3 饮食的护理
患者的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鼓励患者增加饮水量,与患者家属共同制定食谱,可变换食物的品种以增进食欲,并注意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应少食多餐,禁食冷饮、冷食,忌烟酒,不饮浓茶咖啡等,主要以富含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为主,如菠菜、西红柿、葡萄、红萝卜、肉类、蛋类、豆类及核桃等。患者适当的注意营养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过分强调营养,要注意均衡饮食。
3.4 出院指导
应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和照顾,告知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到门诊复查血常规、骨髓象、血及尿中M蛋白的水平。鼓励患者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避免劳累,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尽量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以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家庭护理。
4 讨论
硼替佐米作为治疗MM患者的一种新药,属于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全新的机制达到抗骨髓瘤的作用,且起效快,治疗反应率及完全缓解率较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6]。但传统的静脉给药方式具有较明显的周围神经毒性,同时存在患者对静脉通道的耐受性较差等问题。皮下注射可避免反复或长期留置静脉通道,减少治疗费用,适合门诊治疗[7]。我科患者多为24 h住院者,为患者节约了住院费用,减轻了经济负担。近年,欧洲Moreau等[8, 9]首先报道了对MM患者硼替佐米皮下注射较之传统静脉给药途径能降低周围神经损害。皮下注射硼替佐米具有不低于传统静脉给药方式的治疗效果,但具有更低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9]。
在临床治疗护理中,我们的护理团队实施高年资负责,护理人员经过了专业化培训,我科采用3例患者合用该药物,避免了药物的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充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通过我们精心的护理,准确的给药方法,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作用,提高了治疗效果,用药过程中均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不良反应,且皮下注射操作方便,患者痛感小,提高了患者治疗的耐受性,更好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可见,硼替佐米皮下注射这种给药方式值得在合适的患者中推广使用。但我科目前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此种给药方式治疗的患者数仍较少,尚缺乏长期随访资料,也不易在文献记载中查阅到相关的治疗和护理。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MM在我科是首次尝试,很多经验都是在护理实践中摸索体会总结的,由于患者数量有限,需扩大病例数开展进一步的观察研究,探索出更科学的护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