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林辉, 石小军, 王英, 唐鸿鹄, 刘毅. 胰腺炎、脂膜炎和关节炎三联征临床分析. 华西医学, 2014, 29(6): 1050-1054. doi: 10.7507/1002-0179.20140322 复制
胰源性脂膜炎是一种以皮下脂肪坏死为特点的少见临床疾病,约占胰腺疾病的0.3%~3.0%[1]。皮肤损害可先于胰腺疾病发作前1~7个月出现[2],而同时合并关节炎、髓内脂肪坏死者,即被学者称为胰腺炎、脂膜炎和关节炎三联征(PPP综合征)[3]者则更为罕见。1970年以来,国外报道本病32例[3-30],国内详细报道本病仅1例[31]。据检索资料显示,这种病例大部分患者缺乏腹部体征,或只有很轻微的腹部症状,极容易延误诊断,其病死率高达29.4%。因此,早期识别PPP综合征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现报告1例以双下肢结节红斑、多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PPP综合征病例,并回顾分析1970年至今国内外报道的33例PPP综合征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国内风湿科、皮肤科、消化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62岁。因“皮下结节2年,双下肢肿痛2个月”,于2013年7月21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诱因出现双下肢皮下结节,逐渐增多,并累及上肢和躯干,不高出皮面,质地较硬,可以推动,均无发热、压痛、溃破等症状。2个月前患者双膝肿痛,皮温升高,并迅速向下扩展到双侧足背,无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自行用中草药湿敷,未见好转;1个月前患者双上肢肘关节、腕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双侧膝关节以下肿胀仍然明显,皮肤色素沉着,并出现散在红色丘疹,瘙痒明显,自述有囊性波动感,但无结节破溃、无异常分泌物。患者5年前有“急性胰腺炎”病史,4年前因“胆结石”于外院行“胆囊切除术”,无饮酒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78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08/66 mm Hg (1 mm Hg=0.133 kPa)。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腹平软,无肌紧张,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2~3次/min,心肺未见异常。双侧膝关节、小腿、踝关节以及足背肿痛明显,皮温升高,皮肤色素沉着,广泛暗红色结节,直径1~2 cm,部分有囊性感,轻压痛,未见水疱、渗液、破溃。双上肢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及双下肢膝关节、踝关节红肿、触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41×109/L,中性粒细胞占70.7%,淋巴细胞占21.6%,血沉48.0 mm/h,C反应蛋白(CRP)134 mg/L,谷丙转氨酶92 U/L,谷草转氨酶63 U/L,谷氨酰转肽酶69 U/L,类风湿因子28.1 U/L,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谱、ANCA均阴性,血清淀粉酶759 U/L,血清脂肪酶270 U/L,肿瘤标志物正常。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胰腺大小、形态正常,左肾见一大小为8.5 cm×5.0 cm的囊肿。初步考虑:下肢蜂窝织炎,反应性关节炎,胰酶升高原因待查。予抗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SAID)等对症处理。皮下结节活检提示(图 1):皮下脂肪灶性坏死,有“鬼影细胞”、噬脂性肉芽肿形成,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未见血管炎,符合脂肪坏死所致脂膜炎改变。踝关节MRI普通扫描(图 2)提示:双侧胫、腓骨下端及足各跗骨内见不规则斑片状稍长T1、T2信号影,边缘见环状长T1,压脂T2高信号影,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腔少量积液。上腹部增强CT示(图 3):胰颈周围软组织影,多系淋巴组织,胰管扩张。入院第9天患者突然诉全身多关节疼痛加剧,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查体见中上腹轻微压痛,无肌紧张。急诊生物化学检查,血清淀粉酶6 920 U/L,血清脂肪酶16 348 U/L,考虑胰腺炎发作,立即禁食、禁饮,安置胃肠减压管,给予抑酸、生长抑素治疗,病情缓解,关节以及胫骨疼痛明显减轻。为明确胰腺病变性质建议手术,继续予保守治疗,腹痛、关节炎、脂膜炎改善,复查血清淀粉酶861 U/L,脂肪酶305 U/L,CRP 59 mg/L,好转出院。院外继续低脂饮食,中药治疗,复诊血清酶学降至正常,病情未复发。

2 文献复习
除了本例外,我们还收集了1970年以来中、英文报道的33例PPP综合征病例(表 1)。

34例患者中,男24例(70.6%),女10例(29.4%),男女比率为2.4︰1;年龄10~88岁,平均53.1岁,40岁以上占85.3%(29/34),有饮酒史55.9%(19/34),腹部体征明显的有29.4%(10/34),其余70.6%(24/34)的患者腹部体征轻微甚至完全缺乏。
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为常常受累的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远端指间关节、肘关节、足趾关节也可受累,但相对较少。其中多关节受累97.1%(33/34),单关节受累2.9%(1/34)。约1/3的患者关节炎症状先于诊断胰腺疾病之前发生,其余的于诊断时或诊断后出现。24例未死亡患者在关节炎治疗过程中均使用过NSAID和(或)激素,多数患者关节肿痛得到短暂缓解,但是部分患者对治疗无反应,快速出现影像学改变,骨梗死、骨破坏。
大多脂膜炎位于下肢远端,尤其是踝关节周围和胫骨前,偶尔发生于上肢和躯干,表现为压痛或无痛红斑结节,多数结节无破溃,仅23.5%(8/34)患者结节自发溃破,排出黏稠油状物质。红斑结节病理活检提示皮下脂肪灶性坏死,特征性“鬼影细胞”形成。
所有病例中,因急性胰腺炎发病的有17例,占50%(17/34),慢性胰腺炎有15例,占44.1%(15/34),胰腺肿瘤有2例,占5.9%(2/34),其中合并假性囊肿患者有13例,占38.2%(13/34)。34例患者最终有10例死于胰腺疾病并发症(包括2例肿瘤),病死率高达29.4%(10/34),这与诊断失误,延误治疗有关。
3 讨论
PPP综合征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脂肪坏死可能与病变胰腺释放多种酶进入循环系统有关,包括脂肪酶、胰蛋白酶、磷脂酶A2、淀粉酶等,其中胰蛋白酶可增加微循环通透性,使脂肪酶和淀粉酶进入脂肪小叶,导致皮下脂肪以及髓内脂肪的溶解,产生继发性炎症反应[4, 5]。Wilson等[5]发现PPP综合征患者血中磷脂酶A2和胰蛋白酶水平显著升高,关节周围组织、受累关节滑膜和皮下结节组织病理发现均支持这种假设。一些学者认为关节炎与局部高浓度游离脂肪酸有关:脂溶性胰酶与脂肪细胞膜结合,并促进甘油三酯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后者被释放进入关节腔,引起关节炎[7]。胰腺炎性骨梗死有2种机制:① 髓内脂肪坏死引起水肿、炎症反应,导致髓内压增高,压迫小动静脉,导致缺血、梗死;② 循环中各种胰酶直接作用于动静脉内膜细胞,微小血栓形成,导致缺血和梗死[24]。
典型皮肤损害表现为红色或棕红色结节红斑,常位于肢体远端,如踝关节、膝关节周围,也可见于臀部、躯干,偶发于上肢和头皮。通常表现为数个直径约1~3 cm大小皮下结节,肿痛明显,随着病情进展,无菌性脓肿形成,部分患者可自发破溃,流出黏稠、乳糜样无菌性脂肪坏死物[24],这些临床表现有助于提示潜在胰腺疾病。对于胰腺炎患者,结节常随着胰腺炎好转而消长,仅遗留色素沉着萎缩瘢痕。而胰腺肿瘤患者,结节易反复发作,甚至形成溃疡[32]。本例患者结节主要分布于双下肢,多发,无破溃,可见色素沉着,与其潜在的慢性胰腺炎所致皮肤损害临床表现相符。
皮肤损害性质需要组织活检确定。PPP综合征皮下结节特征性病理改变为不伴血管炎的小叶性脂膜炎,可见脂肪凝固性坏死和“鬼影细胞”形成[33]。通常“鬼影细胞”位于脂肪小叶中心,周围围绕着形态各异浸润细胞和泡沫样组织细胞[34]。本例患者病理学改变典型,在脂肪坏死背景下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及特征性“鬼影细胞”。组织病理活检决定了诊断的正确性,如皮肤活检没有包括足够皮下脂肪组织,则可能影响判断,延误诊断[34]。
关节损害也以肢体远端为主,最常受累的是踝关节,其次是膝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表现为关节肿痛,活动障碍[26]。关节周围脂肪组织坏死是导致关节炎的重要原因[34]。骨损害可以与皮肤和关节损害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出现,通常累及胫骨远端、足跗骨、尺桡骨远端及掌骨,可以通过X线片、CT、MRI、骨扫描等检查确认。典型的X线片表现为踝、腕关节周围皮质溶骨性损害;MRI可以明确髓内病变灶,特征性表现为病灶T1WI低信号影,压脂T2WI高信号影[11],这些均与本例相符合。
分析34例PPP综合征显示,胰腺疾病控制良好的患者,预后较好,反之,预后不良。因此,在治疗上,应采取针对胰腺疾病的治疗方案,如禁食、禁饮、抑酸、生长抑素等,胰腺疾病的控制有助于减少胰酶进入循环系统,进而减轻皮下脂肪坏死、关节炎和骨梗死等。本例在胰腺炎控制后,症状明显缓解。早期明确胰腺病变,如胰腺假性囊肿、胰管结石等,并采取相应根治性治疗措施,可以防止复发。另外,由于全身代谢紊乱,应该重视防止继发性感染。在皮肤损害和关节炎的治疗上,激素和NSAID的使用尚存在争议,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其能缩短病程,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24]。
胰源性脂膜炎是一种以皮下脂肪坏死为特点的少见临床疾病,约占胰腺疾病的0.3%~3.0%[1]。皮肤损害可先于胰腺疾病发作前1~7个月出现[2],而同时合并关节炎、髓内脂肪坏死者,即被学者称为胰腺炎、脂膜炎和关节炎三联征(PPP综合征)[3]者则更为罕见。1970年以来,国外报道本病32例[3-30],国内详细报道本病仅1例[31]。据检索资料显示,这种病例大部分患者缺乏腹部体征,或只有很轻微的腹部症状,极容易延误诊断,其病死率高达29.4%。因此,早期识别PPP综合征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现报告1例以双下肢结节红斑、多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PPP综合征病例,并回顾分析1970年至今国内外报道的33例PPP综合征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国内风湿科、皮肤科、消化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62岁。因“皮下结节2年,双下肢肿痛2个月”,于2013年7月21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诱因出现双下肢皮下结节,逐渐增多,并累及上肢和躯干,不高出皮面,质地较硬,可以推动,均无发热、压痛、溃破等症状。2个月前患者双膝肿痛,皮温升高,并迅速向下扩展到双侧足背,无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自行用中草药湿敷,未见好转;1个月前患者双上肢肘关节、腕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双侧膝关节以下肿胀仍然明显,皮肤色素沉着,并出现散在红色丘疹,瘙痒明显,自述有囊性波动感,但无结节破溃、无异常分泌物。患者5年前有“急性胰腺炎”病史,4年前因“胆结石”于外院行“胆囊切除术”,无饮酒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78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08/66 mm Hg (1 mm Hg=0.133 kPa)。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腹平软,无肌紧张,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2~3次/min,心肺未见异常。双侧膝关节、小腿、踝关节以及足背肿痛明显,皮温升高,皮肤色素沉着,广泛暗红色结节,直径1~2 cm,部分有囊性感,轻压痛,未见水疱、渗液、破溃。双上肢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及双下肢膝关节、踝关节红肿、触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41×109/L,中性粒细胞占70.7%,淋巴细胞占21.6%,血沉48.0 mm/h,C反应蛋白(CRP)134 mg/L,谷丙转氨酶92 U/L,谷草转氨酶63 U/L,谷氨酰转肽酶69 U/L,类风湿因子28.1 U/L,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谱、ANCA均阴性,血清淀粉酶759 U/L,血清脂肪酶270 U/L,肿瘤标志物正常。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胰腺大小、形态正常,左肾见一大小为8.5 cm×5.0 cm的囊肿。初步考虑:下肢蜂窝织炎,反应性关节炎,胰酶升高原因待查。予抗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SAID)等对症处理。皮下结节活检提示(图 1):皮下脂肪灶性坏死,有“鬼影细胞”、噬脂性肉芽肿形成,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未见血管炎,符合脂肪坏死所致脂膜炎改变。踝关节MRI普通扫描(图 2)提示:双侧胫、腓骨下端及足各跗骨内见不规则斑片状稍长T1、T2信号影,边缘见环状长T1,压脂T2高信号影,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腔少量积液。上腹部增强CT示(图 3):胰颈周围软组织影,多系淋巴组织,胰管扩张。入院第9天患者突然诉全身多关节疼痛加剧,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查体见中上腹轻微压痛,无肌紧张。急诊生物化学检查,血清淀粉酶6 920 U/L,血清脂肪酶16 348 U/L,考虑胰腺炎发作,立即禁食、禁饮,安置胃肠减压管,给予抑酸、生长抑素治疗,病情缓解,关节以及胫骨疼痛明显减轻。为明确胰腺病变性质建议手术,继续予保守治疗,腹痛、关节炎、脂膜炎改善,复查血清淀粉酶861 U/L,脂肪酶305 U/L,CRP 59 mg/L,好转出院。院外继续低脂饮食,中药治疗,复诊血清酶学降至正常,病情未复发。

2 文献复习
除了本例外,我们还收集了1970年以来中、英文报道的33例PPP综合征病例(表 1)。

34例患者中,男24例(70.6%),女10例(29.4%),男女比率为2.4︰1;年龄10~88岁,平均53.1岁,40岁以上占85.3%(29/34),有饮酒史55.9%(19/34),腹部体征明显的有29.4%(10/34),其余70.6%(24/34)的患者腹部体征轻微甚至完全缺乏。
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为常常受累的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远端指间关节、肘关节、足趾关节也可受累,但相对较少。其中多关节受累97.1%(33/34),单关节受累2.9%(1/34)。约1/3的患者关节炎症状先于诊断胰腺疾病之前发生,其余的于诊断时或诊断后出现。24例未死亡患者在关节炎治疗过程中均使用过NSAID和(或)激素,多数患者关节肿痛得到短暂缓解,但是部分患者对治疗无反应,快速出现影像学改变,骨梗死、骨破坏。
大多脂膜炎位于下肢远端,尤其是踝关节周围和胫骨前,偶尔发生于上肢和躯干,表现为压痛或无痛红斑结节,多数结节无破溃,仅23.5%(8/34)患者结节自发溃破,排出黏稠油状物质。红斑结节病理活检提示皮下脂肪灶性坏死,特征性“鬼影细胞”形成。
所有病例中,因急性胰腺炎发病的有17例,占50%(17/34),慢性胰腺炎有15例,占44.1%(15/34),胰腺肿瘤有2例,占5.9%(2/34),其中合并假性囊肿患者有13例,占38.2%(13/34)。34例患者最终有10例死于胰腺疾病并发症(包括2例肿瘤),病死率高达29.4%(10/34),这与诊断失误,延误治疗有关。
3 讨论
PPP综合征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脂肪坏死可能与病变胰腺释放多种酶进入循环系统有关,包括脂肪酶、胰蛋白酶、磷脂酶A2、淀粉酶等,其中胰蛋白酶可增加微循环通透性,使脂肪酶和淀粉酶进入脂肪小叶,导致皮下脂肪以及髓内脂肪的溶解,产生继发性炎症反应[4, 5]。Wilson等[5]发现PPP综合征患者血中磷脂酶A2和胰蛋白酶水平显著升高,关节周围组织、受累关节滑膜和皮下结节组织病理发现均支持这种假设。一些学者认为关节炎与局部高浓度游离脂肪酸有关:脂溶性胰酶与脂肪细胞膜结合,并促进甘油三酯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后者被释放进入关节腔,引起关节炎[7]。胰腺炎性骨梗死有2种机制:① 髓内脂肪坏死引起水肿、炎症反应,导致髓内压增高,压迫小动静脉,导致缺血、梗死;② 循环中各种胰酶直接作用于动静脉内膜细胞,微小血栓形成,导致缺血和梗死[24]。
典型皮肤损害表现为红色或棕红色结节红斑,常位于肢体远端,如踝关节、膝关节周围,也可见于臀部、躯干,偶发于上肢和头皮。通常表现为数个直径约1~3 cm大小皮下结节,肿痛明显,随着病情进展,无菌性脓肿形成,部分患者可自发破溃,流出黏稠、乳糜样无菌性脂肪坏死物[24],这些临床表现有助于提示潜在胰腺疾病。对于胰腺炎患者,结节常随着胰腺炎好转而消长,仅遗留色素沉着萎缩瘢痕。而胰腺肿瘤患者,结节易反复发作,甚至形成溃疡[32]。本例患者结节主要分布于双下肢,多发,无破溃,可见色素沉着,与其潜在的慢性胰腺炎所致皮肤损害临床表现相符。
皮肤损害性质需要组织活检确定。PPP综合征皮下结节特征性病理改变为不伴血管炎的小叶性脂膜炎,可见脂肪凝固性坏死和“鬼影细胞”形成[33]。通常“鬼影细胞”位于脂肪小叶中心,周围围绕着形态各异浸润细胞和泡沫样组织细胞[34]。本例患者病理学改变典型,在脂肪坏死背景下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及特征性“鬼影细胞”。组织病理活检决定了诊断的正确性,如皮肤活检没有包括足够皮下脂肪组织,则可能影响判断,延误诊断[34]。
关节损害也以肢体远端为主,最常受累的是踝关节,其次是膝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表现为关节肿痛,活动障碍[26]。关节周围脂肪组织坏死是导致关节炎的重要原因[34]。骨损害可以与皮肤和关节损害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出现,通常累及胫骨远端、足跗骨、尺桡骨远端及掌骨,可以通过X线片、CT、MRI、骨扫描等检查确认。典型的X线片表现为踝、腕关节周围皮质溶骨性损害;MRI可以明确髓内病变灶,特征性表现为病灶T1WI低信号影,压脂T2WI高信号影[11],这些均与本例相符合。
分析34例PPP综合征显示,胰腺疾病控制良好的患者,预后较好,反之,预后不良。因此,在治疗上,应采取针对胰腺疾病的治疗方案,如禁食、禁饮、抑酸、生长抑素等,胰腺疾病的控制有助于减少胰酶进入循环系统,进而减轻皮下脂肪坏死、关节炎和骨梗死等。本例在胰腺炎控制后,症状明显缓解。早期明确胰腺病变,如胰腺假性囊肿、胰管结石等,并采取相应根治性治疗措施,可以防止复发。另外,由于全身代谢紊乱,应该重视防止继发性感染。在皮肤损害和关节炎的治疗上,激素和NSAID的使用尚存在争议,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其能缩短病程,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