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金骊珠, 陈泽君, 龚蓉, 杨斌, 舒英, 全大勇, 童玉娜. 蛋白尿对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的影响探讨. 华西医学, 2014, 29(12): 2205-2208. doi: 10.7507/1002-0179.20140667 复制
随着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慢性肾脏病(CKD)因治疗的高成本和不良预后,在世界范围内威胁着公众健康。最新的一项中国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显示,中国CKD的患病率为10.8%[1]。腹膜透析(腹透)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主要替代治疗之一,具有居家、安全、有效、简便的特点,能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对于腹透患者来说,残余肾功能(RRF)与其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密切相关[2, 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RRF保护。引起RRF下降的因素很多,包括透析模式、透析液的生物相容性、各种炎症、肾毒性药物的使用、高血压、贫血、营养不良、电解质平衡紊乱等[4]。而蛋白尿作为肾小球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参与了肾小管炎症状态及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会导致非透析的CKD患者肾功能持续恶化[5]。目前国外已有研究关注到蛋白尿与腹透患者RRF关系[6],而国内鲜有报道,因此,对于亚洲人群、我国腹透患者来说,蛋白尿水平与RRF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值得我们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因终末期肾脏病行腹透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标准:终末期肾病病情相对稳定患者,尿量均≥400 mL/d;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急性心力衰竭,重症感染。共收集47例患者资料,随访中有1例转为血液透析,1例转为肾移植,共纳入45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男28例(62.2%),女17例(37.8%);年龄(48.7 ± 13.4)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定期于我院腹透门诊随访。根据患者腹透开始时(稳定腹透1个月)的初始蛋白尿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A组(n=20)为大量蛋白尿组(24 h尿蛋白定量≥3 500 mg),B组(n=25)为非大量蛋白尿组(24 h 尿蛋白定量<3 500 mg)。
1.2 观察项目
对纳入患者稳定腹透1个月时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高、体质量、原发病(糖尿病肾病)、24 h尿蛋白定量、尿量、肾功能(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浆白蛋白、尿肾功(包括尿肌酐、尿液尿素氮)及是否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以残余肾小球滤过率(rGFR)作为评估患者RRF指标,应用PD Adequest软件(美国Baxter Healthcare公司)测定包括rGFR、每周总尿素氮清除率、每周总肌酐清除率等指标。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重复对以上指标的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变量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各研究因素对终点事件(RRF下降≥基线50%)的风险比(HR)与95%置信区间(95%CI)。多因素分析纳入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基础rGFR、初始蛋白尿水平等进行分析,变量赋值情况见表 1。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情况
在纳入的45例患者中,A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8.3 ± 14.7)岁;B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9.2 ± 12.4)岁。两组在腹透初期(开始稳定腹透1个月)的初始尿量、血浆白蛋白、超滤量、血肌酐、每周总尿素氮清除率、每周肌酐总清除率、rGFR等数据见表 2,除尿量、血浆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观察12个月以后,B组患者尿量、每周尿素氮清除率、每周肌酐总清除率、血肌酐、血浆白蛋白、rGFR较A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超滤量、尿蛋白、腹透相关腹膜炎发生率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2 影响RRF因素
在随访12个月后,RRF>基线50%的患者在A、B两组分别为13例(65%)和20例(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1。为了确定与RRF下降≥50%的相关因素,我们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大量蛋白尿、较低基础rGFR与RRF下降≥基线50%相关,见表 4。


3 讨论
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主要替代治疗之一,目前全球10%~20%的尿毒症患者采用腹透进行治疗[7, 8]。而RRF不仅能有效清除机体各种代谢产物,还有利于机体容量状态稳定、平衡钙磷代谢、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因而RRF的存在能改善腹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9]。目前研究显示非卧床腹透比血液透析更能有效保护RRF,从而有利于提高腹透患者的透析效能并改善其生存率。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研究CANUSA研究发现腹透患者病死率取决于其RRF而非腹膜清除率或超滤量[10];另外,ADEMEX研究则显示,不管是整个腹透组还是无尿腹透组,提高腹膜小分子溶质清除率对患者生存均无显著作用[9]。
探讨引起RRF下降的相关因素有利于延缓RRF进一步恶化并以期改善腹透患者的生存质量。CKD未透析患者RRF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原发肾脏疾病的进展、高血压、蛋白尿、高血脂、炎症及肾毒性药物的应用等;而对于血透患者来说,血流动力学、透析模式、生物相容性也对RRF产生影响;另外,女性、非白种人、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也预示着RRF的下降[3, 11]。但根据本研究结果,年龄、性别并非RRF下降的影响因素,这可能与本腹透中心患者年纪相对较年轻、女性患者相对更少等原因有关,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也许会得到明确的结果。另一方面,蛋白尿是已被证实的CKD未透析患者肾功能恶化加剧的危险因素,而蛋白尿在透析患者RRF下降方面的作用尚未十分明确。在本研究中,大量蛋白尿组初始尿量较低蛋白尿组更多,而尿量更多意味着漏出蛋白较多,从而低蛋白血症更为严重。另外,基线rGFR两组间并无差异,随访12个月后,比较两组RRF下降水平,大量蛋白尿组更为明显,同时,每周总尿素氮清除率、每周肌酐总清除率等透析效能指标也有明显降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RRF在维护透析充分性方面的重要性。而我们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也表明大量蛋白尿与腹透患者RRF的快速下降相关。国外也有研究得到类似结论,在Singhal等[6]的研究中,根据患者RRF下降程度分为2组,RRF下降快的一组24 h尿蛋白水平较另一组更高。另外,与以前研究结果相似[12, 13],本研究结果同样指出基础rGFR也与RRF的下降相关,较低的基础rGFR有着更高的无尿发生率。
关于ACEI/ARB对RRF的保护作用方面,目前还存在争议,在近期研究中有学者认为ACEI/ARB的使用在延缓RRF下降方面没有积极作用[14],而本研究也得到的是阴性结果。但在Reyes-Marín等[15]研究中则显示,对于保护RRF来说,ACEI组与ARB组虽无差异,但均较历史对照组(未治疗)有明显优势。因此,目前在ACEI/ARB保护RRF方面还无定论,还期待更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此证实。不过已有Meta分析指出,现有的有限数据支持ACEI/ARB的应用能延缓腹透患者RRF的损伤,但在减少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方面无足够的证据[16]。
综上所述,RRF对于腹透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率有积极影响[17],保护RRF应当受到临床医生的充分重视。本研究认为大量蛋白尿与RRF的下降有关,而较高的基础rGFR则利于RRF的保护。但受纳入样本量限制,还期待更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而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如何保护RRF、改善腹透患者的预后值得我们更深的探索。
随着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慢性肾脏病(CKD)因治疗的高成本和不良预后,在世界范围内威胁着公众健康。最新的一项中国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显示,中国CKD的患病率为10.8%[1]。腹膜透析(腹透)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主要替代治疗之一,具有居家、安全、有效、简便的特点,能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对于腹透患者来说,残余肾功能(RRF)与其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密切相关[2, 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RRF保护。引起RRF下降的因素很多,包括透析模式、透析液的生物相容性、各种炎症、肾毒性药物的使用、高血压、贫血、营养不良、电解质平衡紊乱等[4]。而蛋白尿作为肾小球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参与了肾小管炎症状态及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会导致非透析的CKD患者肾功能持续恶化[5]。目前国外已有研究关注到蛋白尿与腹透患者RRF关系[6],而国内鲜有报道,因此,对于亚洲人群、我国腹透患者来说,蛋白尿水平与RRF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值得我们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因终末期肾脏病行腹透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标准:终末期肾病病情相对稳定患者,尿量均≥400 mL/d;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急性心力衰竭,重症感染。共收集47例患者资料,随访中有1例转为血液透析,1例转为肾移植,共纳入45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男28例(62.2%),女17例(37.8%);年龄(48.7 ± 13.4)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定期于我院腹透门诊随访。根据患者腹透开始时(稳定腹透1个月)的初始蛋白尿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A组(n=20)为大量蛋白尿组(24 h尿蛋白定量≥3 500 mg),B组(n=25)为非大量蛋白尿组(24 h 尿蛋白定量<3 500 mg)。
1.2 观察项目
对纳入患者稳定腹透1个月时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高、体质量、原发病(糖尿病肾病)、24 h尿蛋白定量、尿量、肾功能(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浆白蛋白、尿肾功(包括尿肌酐、尿液尿素氮)及是否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以残余肾小球滤过率(rGFR)作为评估患者RRF指标,应用PD Adequest软件(美国Baxter Healthcare公司)测定包括rGFR、每周总尿素氮清除率、每周总肌酐清除率等指标。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重复对以上指标的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变量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各研究因素对终点事件(RRF下降≥基线50%)的风险比(HR)与95%置信区间(95%CI)。多因素分析纳入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基础rGFR、初始蛋白尿水平等进行分析,变量赋值情况见表 1。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情况
在纳入的45例患者中,A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8.3 ± 14.7)岁;B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9.2 ± 12.4)岁。两组在腹透初期(开始稳定腹透1个月)的初始尿量、血浆白蛋白、超滤量、血肌酐、每周总尿素氮清除率、每周肌酐总清除率、rGFR等数据见表 2,除尿量、血浆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观察12个月以后,B组患者尿量、每周尿素氮清除率、每周肌酐总清除率、血肌酐、血浆白蛋白、rGFR较A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超滤量、尿蛋白、腹透相关腹膜炎发生率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2 影响RRF因素
在随访12个月后,RRF>基线50%的患者在A、B两组分别为13例(65%)和20例(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1。为了确定与RRF下降≥50%的相关因素,我们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大量蛋白尿、较低基础rGFR与RRF下降≥基线50%相关,见表 4。


3 讨论
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主要替代治疗之一,目前全球10%~20%的尿毒症患者采用腹透进行治疗[7, 8]。而RRF不仅能有效清除机体各种代谢产物,还有利于机体容量状态稳定、平衡钙磷代谢、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因而RRF的存在能改善腹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9]。目前研究显示非卧床腹透比血液透析更能有效保护RRF,从而有利于提高腹透患者的透析效能并改善其生存率。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研究CANUSA研究发现腹透患者病死率取决于其RRF而非腹膜清除率或超滤量[10];另外,ADEMEX研究则显示,不管是整个腹透组还是无尿腹透组,提高腹膜小分子溶质清除率对患者生存均无显著作用[9]。
探讨引起RRF下降的相关因素有利于延缓RRF进一步恶化并以期改善腹透患者的生存质量。CKD未透析患者RRF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原发肾脏疾病的进展、高血压、蛋白尿、高血脂、炎症及肾毒性药物的应用等;而对于血透患者来说,血流动力学、透析模式、生物相容性也对RRF产生影响;另外,女性、非白种人、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也预示着RRF的下降[3, 11]。但根据本研究结果,年龄、性别并非RRF下降的影响因素,这可能与本腹透中心患者年纪相对较年轻、女性患者相对更少等原因有关,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也许会得到明确的结果。另一方面,蛋白尿是已被证实的CKD未透析患者肾功能恶化加剧的危险因素,而蛋白尿在透析患者RRF下降方面的作用尚未十分明确。在本研究中,大量蛋白尿组初始尿量较低蛋白尿组更多,而尿量更多意味着漏出蛋白较多,从而低蛋白血症更为严重。另外,基线rGFR两组间并无差异,随访12个月后,比较两组RRF下降水平,大量蛋白尿组更为明显,同时,每周总尿素氮清除率、每周肌酐总清除率等透析效能指标也有明显降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RRF在维护透析充分性方面的重要性。而我们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也表明大量蛋白尿与腹透患者RRF的快速下降相关。国外也有研究得到类似结论,在Singhal等[6]的研究中,根据患者RRF下降程度分为2组,RRF下降快的一组24 h尿蛋白水平较另一组更高。另外,与以前研究结果相似[12, 13],本研究结果同样指出基础rGFR也与RRF的下降相关,较低的基础rGFR有着更高的无尿发生率。
关于ACEI/ARB对RRF的保护作用方面,目前还存在争议,在近期研究中有学者认为ACEI/ARB的使用在延缓RRF下降方面没有积极作用[14],而本研究也得到的是阴性结果。但在Reyes-Marín等[15]研究中则显示,对于保护RRF来说,ACEI组与ARB组虽无差异,但均较历史对照组(未治疗)有明显优势。因此,目前在ACEI/ARB保护RRF方面还无定论,还期待更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此证实。不过已有Meta分析指出,现有的有限数据支持ACEI/ARB的应用能延缓腹透患者RRF的损伤,但在减少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方面无足够的证据[16]。
综上所述,RRF对于腹透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率有积极影响[17],保护RRF应当受到临床医生的充分重视。本研究认为大量蛋白尿与RRF的下降有关,而较高的基础rGFR则利于RRF的保护。但受纳入样本量限制,还期待更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而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如何保护RRF、改善腹透患者的预后值得我们更深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