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恬静, 刘萍, 徐禹, 田永明. 移动防护铅屏在降低床旁CT检查相关危害事件中的作用及效果. 华西医学, 2015, 30(7): 1318-1320. doi: 10.7507/1002-0179.20150380 复制
近年来,由于重症医学科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收治的神经外科患者日益增多,且病情危重、复杂多变,行头颅CT检查成为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手段。过去该项检查通常由主管医生及呼吸治疗师共同将患者护送至CT室进行,但患者在转运途中易发生病情变化、管道移位脱落、仪器设备运行不良等意外事件,为确保患者安全,临床上逐步采用床旁CT检查替代传统的外出CT检查。床旁CT检查虽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其产生的辐射危害可能会使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有文献报道,CT检查的X射线辐射剂量可增加患癌症的风险,人体接受过量的射线可引起组织细胞发生一些不可逆的辐射损害如染色体变异或畸形变[1-3]。因此,医务人员在进行CT检查时只能暂时退到安全区域回避,虽然该方式可避免辐射危害,但却可能因医务人员不在现场监管而导致不良事件发生。如何在床旁CT检查期间,既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又保障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自2012年底,我们尝试使用移动防护铅屏开展床旁CT检查,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6月入住SICU的120例拟行床旁CT检查患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2组。2013年1月-3月入住的6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18~69岁,平均54岁;颅脑外伤21例,颅内动脉瘤24例,脑出血8例,颅内肿瘤5例,其他颅脑术后2例。将2013年4月-6月入住的6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2~76岁,平均48岁;颅脑外伤25例,颅内动脉瘤21例,脑出血5例,颅内肿瘤3例,其他颅脑术后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诊断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① 两组患者在行床旁CT检查前,由医务人员先与清醒患者做好沟通解释工作,讲明注意事项,并完善防止坠床和意外拔管的干预措施;② 将移动CT机推至床旁适合的位置;③ 昏迷或烦躁的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或遵医嘱适当镇静,主管医护人员协助CT工作人员按要求摆放好患者的体位;④ CT工作人员调试好机器,准备进行CT检查。
准备工作就绪后,对照组凡距离CT检查患者5 m内的所有医务人员均需暂时离开躲避射线。而观察组则在对患者行CT检查前,先将移动防护铅屏妥善放置于CT设备周围,并完全遮挡住CT机的扫描部分,此时除CT检查患者所在病区的医务人员需离开躲避射线外,其他病区所有医务人员仍可继续工作,不受影响,该方法符合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要求。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在床旁CT检查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液体通路堵塞;气管导管﹑胃管、尿管、血浆引流管意外脱管;呼吸机、输液泵、微量泵、监护仪等抢救仪器报警;患者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剧烈咳嗽、意识改变等未予以及时发现和处理。
在所有需要躲避射线的医务人员撤离病区的通道口,使用立置LZ824数字式噪音计测量其撤离过程中噪声级,计算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两组噪声级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床旁CT检查时发生的不良事件
两组患者行CT检查过程中,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42例,其中液体通路堵塞19例,较突出;观察组发生不良事件8例,其中仪器报警3例,居前列。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34,P<0.001),见表 1。

2.2 两组患者CT检查期间相关医务人员撤离病区噪声级
两组相关医务人员撤离病区时产生的噪声级,对照组平均为(61.00±0.69)dB,观察组平均为(45.00±0.56)d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465,P<0.001)。
3 讨论
3.1 CT检查的危害与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颅脑CT是一种方便、迅速、安全、无痛苦、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它能清楚地显示颅脑不同横断面的解剖关系和具体的脑组织结构,因而大大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4]。但是CT检查时射线可能对被检者及工作人员造成不良影响[5]。郑淑梅等[6]研究表明:防护铅屏能阻断99%的射线。但是传统的固定式铅屏风只适合简单的近台操作,存在移动困难、操作不便、视野狭小等缺点;移动防护铅屏除了防护性能好,还具有重量轻、移动方便、操作简便、静音、防尘等优点,是开展床旁CT检查较好的配套设备。
3.2 移动防护铅屏可有效减少床旁CT检查引发的相关不良事件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一个高风险科室,容易发生护理安全问题[7]。有文献报道,18%的ICU患者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8],因此在ICU的多项护理管理中,安全管理尤为重要[9]。过去在床旁CT检查期间,病区医务人员为了减少辐射引发的各种伤害,只能选择回避到安全区域,而此时病区的患者由于暂时缺乏医务人员的监管,可能会发生一些不良事件,如液体通路堵塞、意外脱管、仪器报警等。为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我们尝试将移动防护铅屏应用于床旁CT检查,处于铅屏保护范围内的医务人员无需再回避,使床旁CT检查现场始终处于医护人员的监管下,提高了检查过程的安全性。由表 1可见,观察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移动防护铅屏在行床旁CT检查时,对确保患者检查安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3.3 移动防护铅屏可有效降低床旁CT检查引发的噪音
ICU保持相对安静无噪音污染的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10]。床旁CT设备的引进,无可否认地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了一定的便捷,但由于CT检查产生的射线危害及回避策略易扰乱病房安静的氛围,给其他清醒患者造成一定的恐慌。使用移动防护铅屏开展床旁CT检查,不仅能明显减少需要撤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数量,同时也能让需要撤离的医务人员秩序井然地进行回避,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床旁CT检查期间产生的噪声级明显低于对照组。移动防护铅屏有效地降低了由床旁CT检查引发的噪音,也为患者营造了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颇受大家的好评。
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是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诊断方法之一[11]。然而我们在合理、科学、正确地应用辐射技术的同时,应使之达到辐射防护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预防和缩小辐射对人类的危害[12]。因此,开展床旁CT检查应采取方便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辐射可能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造成的伤害。我科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一直遵循“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宗旨,不断提高患者诊疗安全性和满意度。采用移动防护铅屏在SICU开展床旁CT检查能有效降低由CT检查引发的相关危害事件,确保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符合“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宗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由于重症医学科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收治的神经外科患者日益增多,且病情危重、复杂多变,行头颅CT检查成为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手段。过去该项检查通常由主管医生及呼吸治疗师共同将患者护送至CT室进行,但患者在转运途中易发生病情变化、管道移位脱落、仪器设备运行不良等意外事件,为确保患者安全,临床上逐步采用床旁CT检查替代传统的外出CT检查。床旁CT检查虽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其产生的辐射危害可能会使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有文献报道,CT检查的X射线辐射剂量可增加患癌症的风险,人体接受过量的射线可引起组织细胞发生一些不可逆的辐射损害如染色体变异或畸形变[1-3]。因此,医务人员在进行CT检查时只能暂时退到安全区域回避,虽然该方式可避免辐射危害,但却可能因医务人员不在现场监管而导致不良事件发生。如何在床旁CT检查期间,既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又保障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自2012年底,我们尝试使用移动防护铅屏开展床旁CT检查,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6月入住SICU的120例拟行床旁CT检查患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2组。2013年1月-3月入住的6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18~69岁,平均54岁;颅脑外伤21例,颅内动脉瘤24例,脑出血8例,颅内肿瘤5例,其他颅脑术后2例。将2013年4月-6月入住的6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2~76岁,平均48岁;颅脑外伤25例,颅内动脉瘤21例,脑出血5例,颅内肿瘤3例,其他颅脑术后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诊断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① 两组患者在行床旁CT检查前,由医务人员先与清醒患者做好沟通解释工作,讲明注意事项,并完善防止坠床和意外拔管的干预措施;② 将移动CT机推至床旁适合的位置;③ 昏迷或烦躁的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或遵医嘱适当镇静,主管医护人员协助CT工作人员按要求摆放好患者的体位;④ CT工作人员调试好机器,准备进行CT检查。
准备工作就绪后,对照组凡距离CT检查患者5 m内的所有医务人员均需暂时离开躲避射线。而观察组则在对患者行CT检查前,先将移动防护铅屏妥善放置于CT设备周围,并完全遮挡住CT机的扫描部分,此时除CT检查患者所在病区的医务人员需离开躲避射线外,其他病区所有医务人员仍可继续工作,不受影响,该方法符合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要求。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在床旁CT检查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液体通路堵塞;气管导管﹑胃管、尿管、血浆引流管意外脱管;呼吸机、输液泵、微量泵、监护仪等抢救仪器报警;患者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剧烈咳嗽、意识改变等未予以及时发现和处理。
在所有需要躲避射线的医务人员撤离病区的通道口,使用立置LZ824数字式噪音计测量其撤离过程中噪声级,计算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两组噪声级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床旁CT检查时发生的不良事件
两组患者行CT检查过程中,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42例,其中液体通路堵塞19例,较突出;观察组发生不良事件8例,其中仪器报警3例,居前列。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34,P<0.001),见表 1。

2.2 两组患者CT检查期间相关医务人员撤离病区噪声级
两组相关医务人员撤离病区时产生的噪声级,对照组平均为(61.00±0.69)dB,观察组平均为(45.00±0.56)d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465,P<0.001)。
3 讨论
3.1 CT检查的危害与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颅脑CT是一种方便、迅速、安全、无痛苦、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它能清楚地显示颅脑不同横断面的解剖关系和具体的脑组织结构,因而大大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4]。但是CT检查时射线可能对被检者及工作人员造成不良影响[5]。郑淑梅等[6]研究表明:防护铅屏能阻断99%的射线。但是传统的固定式铅屏风只适合简单的近台操作,存在移动困难、操作不便、视野狭小等缺点;移动防护铅屏除了防护性能好,还具有重量轻、移动方便、操作简便、静音、防尘等优点,是开展床旁CT检查较好的配套设备。
3.2 移动防护铅屏可有效减少床旁CT检查引发的相关不良事件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一个高风险科室,容易发生护理安全问题[7]。有文献报道,18%的ICU患者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8],因此在ICU的多项护理管理中,安全管理尤为重要[9]。过去在床旁CT检查期间,病区医务人员为了减少辐射引发的各种伤害,只能选择回避到安全区域,而此时病区的患者由于暂时缺乏医务人员的监管,可能会发生一些不良事件,如液体通路堵塞、意外脱管、仪器报警等。为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我们尝试将移动防护铅屏应用于床旁CT检查,处于铅屏保护范围内的医务人员无需再回避,使床旁CT检查现场始终处于医护人员的监管下,提高了检查过程的安全性。由表 1可见,观察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移动防护铅屏在行床旁CT检查时,对确保患者检查安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3.3 移动防护铅屏可有效降低床旁CT检查引发的噪音
ICU保持相对安静无噪音污染的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10]。床旁CT设备的引进,无可否认地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了一定的便捷,但由于CT检查产生的射线危害及回避策略易扰乱病房安静的氛围,给其他清醒患者造成一定的恐慌。使用移动防护铅屏开展床旁CT检查,不仅能明显减少需要撤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数量,同时也能让需要撤离的医务人员秩序井然地进行回避,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床旁CT检查期间产生的噪声级明显低于对照组。移动防护铅屏有效地降低了由床旁CT检查引发的噪音,也为患者营造了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颇受大家的好评。
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是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诊断方法之一[11]。然而我们在合理、科学、正确地应用辐射技术的同时,应使之达到辐射防护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预防和缩小辐射对人类的危害[12]。因此,开展床旁CT检查应采取方便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辐射可能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造成的伤害。我科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一直遵循“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宗旨,不断提高患者诊疗安全性和满意度。采用移动防护铅屏在SICU开展床旁CT检查能有效降低由CT检查引发的相关危害事件,确保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符合“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宗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