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波. 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华西医学, 2015, 30(12): 2258-2261. doi: 10.7507/1002-0179.20150647 复制
手术部位感染属于医院外科手术后一种最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一种最常见的医院感染[1]。而心胸外科手术由于其手术部位敏感[2],加之其切口大、部位深,手术的创伤大,在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更大。在无菌操作技术发达的今天,在手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仍然无法避免[3]。因此,探究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因素采取预防性的治疗措施,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上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2011年2月-2013年3月接诊收治的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找出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心胸外科在2011年2月-2013年3月共接诊收治手术患者360例,其中男210例,女150例;患者年龄8~69岁,平均(46.3±2.5)岁;疾病种类为:心脏手术202例,肺部手术34例,食管手术36例,纵隔手术28例,其他60例。排除合并急性感染、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血液、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
1.2 资料收集方法
通过查阅病历资料的方式对上述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监测。手术部位的感染诊断以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4]为依据,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并根据经验着重对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基础疾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有无手术植入物、切口的分类几个危险因素进行特别记录,分析这些因素同手术部位感染间的相关性[5]。其中基础疾病主要以是否有糖尿病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资料录入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手术部位感染率
360例手术患者中,共27例出现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7.50%。
2.2 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有无基础疾病、有无植入物、切口分类为影响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术中出血量对心胸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3.1 心胸外科手术部位危险因素分析
心胸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有心脏疾病、肋骨骨折、肺脏疾病、食管性疾病及胸腺疾病等[6]。较一般外科手术来说,心胸外科手术切口大,部位深,病情更加危重,手术风险大,手术部位感染几率更大[7]。研究显示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在10%左右[8]。此次研究中研究对象共有360例患者,术后共有27例出现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7.50%,同相关报道相吻合。心胸外科手术患者病情严重,抵抗力低,各种侵入性操作多,手术持续时间长且手术过程复杂,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多。医院感染发生后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加重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还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院病床周转率,影响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次研究显示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有无基础疾病、有无植入物及切口分类。
①年龄:<15岁及>60岁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风险更大。这与儿童及老年人特殊的体质因素相关,儿童年龄小,身体的免疫功能还不完善,老年人慢性疾病多,身体抵抗力差,这样的体质因素使儿童及老年患者在手术创伤中更容易遭受细菌侵袭[9]。
②住院时间:住院时间越长,手术部位感染几率越大。医院属于一个特殊的环境空间,病种繁杂,细菌种类多,住院时间越长,患者交叉感染的几率越大[10]。细菌间交叉感染,使患者手术部位容易受到细菌侵害而发生感染。
③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越长,手术部位感染几率越大[11]。手术时间越长,创面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越长,同时各种手术器械同空气接触的时间越长,遭受细菌侵袭的概率越大;同时手术时间长,在手术中出血及血肿形成,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所以切口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④基础性疾病:存在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几率大。患者基础性疾病多,机体免疫力差,对细菌侵害不能耐受,切口感染风险大[12]。相对来说,老年患者基础性疾病多,因此其手术部位感染几率较年轻人更大。这与年龄因素中手术部位感染率分析是相符的。在临床工作中,对老年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要积极给予降压、降糖治疗措施,同时尽可能减少患者手术的时间,并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以降低感染的发生。
⑤植入物:手术中有植入物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大。这与手术中植入物放置的侵入性操作相关。侵入性操作的时间越长,对机体的危害越大,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越大[13]。此次研究中有植入物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8.42%,与无植入物的6.2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⑥切口分类:切口类别越高,手术部位感染率越高。此次研究中Ⅰ、Ⅱ、Ⅲ类切口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率分别为3.30%、11.36%及12.22%。Ⅱ、Ⅲ类切口手术部位的感染率明显高于Ⅰ类切口,说明手术中切口的污染程度越大,感染的几率也越大。
3.2 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治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有无基础疾病、有无植入物、切口分类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密切相关,属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因此从上述这些因素方面分析,要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就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相关防治措施。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多关注儿童及老年患者,特别做好这些患者的术前检查[14]。②尽可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③提高手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手术时间[15]。④术前针对患者基础性疾病给予积极治疗,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16],改善患者机能,特别对有全身性疾病患者给予对症治疗[17],减轻患者症状,使患者机体防御力得到大幅提高。只有做好这些,才可能从根本上使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得到有效降低。
总之,对于心胸外科来说,手术部位感染属于一种常见的院内感染[18],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通过分析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事前的防治措施能够大大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针对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和特点以及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手术部位感染属于医院外科手术后一种最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一种最常见的医院感染[1]。而心胸外科手术由于其手术部位敏感[2],加之其切口大、部位深,手术的创伤大,在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更大。在无菌操作技术发达的今天,在手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仍然无法避免[3]。因此,探究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因素采取预防性的治疗措施,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上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2011年2月-2013年3月接诊收治的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找出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心胸外科在2011年2月-2013年3月共接诊收治手术患者360例,其中男210例,女150例;患者年龄8~69岁,平均(46.3±2.5)岁;疾病种类为:心脏手术202例,肺部手术34例,食管手术36例,纵隔手术28例,其他60例。排除合并急性感染、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血液、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
1.2 资料收集方法
通过查阅病历资料的方式对上述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监测。手术部位的感染诊断以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4]为依据,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并根据经验着重对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基础疾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有无手术植入物、切口的分类几个危险因素进行特别记录,分析这些因素同手术部位感染间的相关性[5]。其中基础疾病主要以是否有糖尿病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资料录入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手术部位感染率
360例手术患者中,共27例出现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7.50%。
2.2 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有无基础疾病、有无植入物、切口分类为影响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术中出血量对心胸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3.1 心胸外科手术部位危险因素分析
心胸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有心脏疾病、肋骨骨折、肺脏疾病、食管性疾病及胸腺疾病等[6]。较一般外科手术来说,心胸外科手术切口大,部位深,病情更加危重,手术风险大,手术部位感染几率更大[7]。研究显示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在10%左右[8]。此次研究中研究对象共有360例患者,术后共有27例出现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7.50%,同相关报道相吻合。心胸外科手术患者病情严重,抵抗力低,各种侵入性操作多,手术持续时间长且手术过程复杂,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多。医院感染发生后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加重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还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院病床周转率,影响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次研究显示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有无基础疾病、有无植入物及切口分类。
①年龄:<15岁及>60岁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风险更大。这与儿童及老年人特殊的体质因素相关,儿童年龄小,身体的免疫功能还不完善,老年人慢性疾病多,身体抵抗力差,这样的体质因素使儿童及老年患者在手术创伤中更容易遭受细菌侵袭[9]。
②住院时间:住院时间越长,手术部位感染几率越大。医院属于一个特殊的环境空间,病种繁杂,细菌种类多,住院时间越长,患者交叉感染的几率越大[10]。细菌间交叉感染,使患者手术部位容易受到细菌侵害而发生感染。
③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越长,手术部位感染几率越大[11]。手术时间越长,创面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越长,同时各种手术器械同空气接触的时间越长,遭受细菌侵袭的概率越大;同时手术时间长,在手术中出血及血肿形成,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所以切口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④基础性疾病:存在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几率大。患者基础性疾病多,机体免疫力差,对细菌侵害不能耐受,切口感染风险大[12]。相对来说,老年患者基础性疾病多,因此其手术部位感染几率较年轻人更大。这与年龄因素中手术部位感染率分析是相符的。在临床工作中,对老年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要积极给予降压、降糖治疗措施,同时尽可能减少患者手术的时间,并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以降低感染的发生。
⑤植入物:手术中有植入物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大。这与手术中植入物放置的侵入性操作相关。侵入性操作的时间越长,对机体的危害越大,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越大[13]。此次研究中有植入物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8.42%,与无植入物的6.2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⑥切口分类:切口类别越高,手术部位感染率越高。此次研究中Ⅰ、Ⅱ、Ⅲ类切口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率分别为3.30%、11.36%及12.22%。Ⅱ、Ⅲ类切口手术部位的感染率明显高于Ⅰ类切口,说明手术中切口的污染程度越大,感染的几率也越大。
3.2 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治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有无基础疾病、有无植入物、切口分类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密切相关,属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因此从上述这些因素方面分析,要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就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相关防治措施。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多关注儿童及老年患者,特别做好这些患者的术前检查[14]。②尽可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③提高手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手术时间[15]。④术前针对患者基础性疾病给予积极治疗,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16],改善患者机能,特别对有全身性疾病患者给予对症治疗[17],减轻患者症状,使患者机体防御力得到大幅提高。只有做好这些,才可能从根本上使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得到有效降低。
总之,对于心胸外科来说,手术部位感染属于一种常见的院内感染[18],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通过分析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事前的防治措施能够大大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针对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和特点以及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