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文守琴, 宁宁, 李玲利, 刘欢. 医护一体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模式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华西医学, 2016, 31(5): 958-960.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259 复制
医院感染(院感)不仅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给患者、医院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也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1-2]。因此做好院感管理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3]。自《医疗感染管理办法》颁发以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非常重视院感控制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指南,基本上达到了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但由于种种原因,医务人员未能准确落实到日常工作中[4-5]。为加强院感管理力度,提高医务人员的执行力度和依从性,我科构建和实施了医护一体院感预防与控制(院感防控)模式,在科室的院感管理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3年9月开始实施医护一体院感防控,研究对象为涉及院感防控的人员和物品。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护工、保洁人员;物品包括科室所有医用防护用品、一次性物品、床单元、各种医疗仪器、医疗废物等。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于2013年9月以前开展传统的感染控制(感控)方式,2013年9月以后开展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通过实施前后的院感指标比较,评价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的效果。
1.2.1 传统院感防控模式
传统的院感控模式大部分由护理人员执行、监督和检查,医生参与较少,对院感知识了解不够详细、院感管理意识缺乏。护理人员通过日常的兼职管理工作开展职业暴露、手卫生、传染病、院感监测与暴发、多重耐药菌、医疗废物、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检查。
1.2.2 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
① 建立医护一体院感防控管理小组:小组组长由科室主任、护士长担任,小组成员由院感护士、住院总、科室秘书、医疗组长和护理组长组成。② 设立院感兼职护士:其准入条件为参与过院感防控专业培训及院感新进展培训教育的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师。其主要工作职责为对科室传染病患者进行监控;督促医生对传染病患者采取必要的治疗隔离措施并及时上报;不定期调查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手卫生依从性;负责科室常规物品表面清洁和消毒隔离;负责医疗废物的管理;促进医护人员加强自身防护,做好标准预防;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和登记;每月对科室院感项目的自查和分析总结;负责科室院感知识宣传[6]。通过医护共同培训、医护同步检查、医护管理监督等实施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③ 制定骨科特色的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检查制度:为强化医疗环节质量管理,保证科室医疗安全,骨科创新院感防控模式,每月定期在医疗主任及护士长带领下对3个病区进行医护一体院感交叉检查,联合应用询问法与追踪法,最终结果由医疗主任在晨会上通报,对好的方面进行表扬,对不足之处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整改意见。④ 制定奖惩制度:根据科室自查、院感科的反馈,奖惩方法包括提名表扬和批评、适当的经济奖励和惩罚。
1.3 评价指标
首先在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实施前开展基线调查,模式实施后分别在第3个月和第6个月开展效果评价,其评价指标包括手卫生执行正确率、医疗废物分类和处置正确率、消毒隔离处置正确率、多重耐药菌处置正确率、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正确率以及传染病监测上报正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描述,根据资料情况选用四格表的χ2检验、校正四格表的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在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开展第3个月和第6个月后2个时间点开展效果评价,涉及手卫生、医疗废物、消毒隔离、多重耐药菌、职业暴露及传染病监测上报6个方面的内容,其与实施前的比较显示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实施后在医疗废物处理正确率、消毒隔离处置正确率、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正确率、传染病监测上报正确率4个方面均高于传统院感防控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卫生执行正确率和多重耐药菌处置正确率方面虽有波动,但仍显示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优于传统院感防控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科室院感防控综合水平从全院第34名上升至第3名。见表 1。

3 讨论
3.1 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的优点
传统的医护工作模式,医护之间分工明确。优质护理开展以来,我科特别强调医护一体团队合作模式。对所有的新进人员(住院医生和护士、进修生、实习生等)入科前进行院感培训,培训后考核,考核合格方能进入临床。培训内容包括院感诊断标准、预防措施、手卫生知识、医疗废物的处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消毒隔离的原则、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等。不断强化医护人员预防院感的意识,掌握院感知识、方法和技能[7]。定期进行院感知识培训,通过医护共同培训、医护同步检查、医护管理监督等实施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所有的院感检查全覆盖医生护士;在科主任的带领和指导下,医护合作和谐。医生下医嘱,护士执行并提出建议,医生查房时责任护士主动汇报病情。医护一体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特殊疾病患者的严重性和发病关键,护理工作也更有针对性。医护一体是医生和护士共同为患者服务,而核心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医护之间达成共识,改变过去医疗过程中习惯成自然的一些规则,从而更好地解决临床出现的问题,保障医疗安全,持续提升医疗护理质量。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途径。
3.2 科室院感防控初见成效,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院感是影响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和增加医疗费用的重要原因,也是医疗新技术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承担着大量对患者的治疗和照顾性工作,与患者接触密切、广泛,在院感防控、保障患者安全方面有重要作用和丰富的经验[8],因此在科室设立院感管理专员时护士成为较好的选择对象。院感护士是科室院感防控小组成员之一,承担着院感防控实施工作如制定科室院感防控制度、落实感控措施、执行监测工作、推动院感防控项目等,院感护士在医院院感管理科和科室之间起着桥梁和沟通作用,将院感管理要求和临床护理结合起来,发挥个体和群体的最佳效应[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自开展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后,在科室医疗废物处理、消毒隔离处置、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传染病监测上报、手卫生执行情况和多重耐药菌处置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传染病的监测与报告,其正确率从28.60%上升到100.00%,院感防控综合考量正确率从78.06%上升到98.05%,科室院防感防控综合水平从全院第34名上升至第3名,这些结果都反映出院感护士在院感管理中的监测、控制和教育职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医护人员相应的行为也起到了监督作用,提高了科室的院感管理质量。
3.3 院感护士需进一步监督和促进医护人员对手卫生执行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和依从性出现波动和起伏,其正确率实施前为86.49%,实施后第3个月为100.00%,实施后第6个月为91.89%,这个结果比较出乎意料,因为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颁布以来,我院就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专题培训、感控小册子、晨交班集中示教和规范等,并开展了院感防控宣传周,在院内公共宣传栏、电梯内、可视宣传栏等人流量大的地方都持续性宣传手卫生知识[8-9]。分析手卫生执行率和依从性出现起伏的原因主要为我院是一所大型教学医院,每隔一段时间各类进修医生、护士、实习生等都会进行轮换,在一段时间内新进人员较多,由于其来自于不同的省份、不同层级的医院等,其中部分人并无院感防控意识,也有部分人员对院感知识不重视,特别是最常见的手卫生。手卫生正确率低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认知方面: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手卫生的知识有所缺乏,进行手卫生的指征掌握不全;② 态度方面:认为洗不洗手都无所谓,只要不是明确诊断为有传染病或感染的患者,接触普通患者时和在普通患者之间偶尔不洗手不会有严重问题,另外也有人认为医院不会随时检查;③ 行为方面:未养成经常洗手和随时进行手卫生习惯,在工作忙碌时用手套代替手卫生,对速干手消毒液不习惯等。另外一大原因为科室工人和保洁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完全掌握手卫生的指征,也会出现手卫生执行不正确的情况。针对以上情况院感护士和科室院感防控小组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坚持手卫生,首先科室负责人的重视和支持院感护士的工作,对所有新进人员统一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培训结束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特别是手卫生须人人过关后方能进入临床;其次科室尽量配备手卫生设施,包括每个洗手池安置感应式水龙头、脚踩取无菌皂液、擦手纸,冬天尽量供应热水,每个治疗车和床尾都配备速干手消毒液,保证相应资源的供给,促使医护人员随时进行手卫生;最后应用奖惩方法进行约束管理;院感护士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医院院感科不定期进行抽查,科室自查和院感管理科检查结果均需通报,提出整改意见,从而大大提高科室手卫生的依从性,预防交叉感染,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在临床科室院感管理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医疗废物处理正确率、消毒隔离处置正确率、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正确率、传染病监测上报正确率,同时也增加了手卫生的依从性,对科室的整体院感监控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对提高院感管理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医院感染(院感)不仅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给患者、医院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也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1-2]。因此做好院感管理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3]。自《医疗感染管理办法》颁发以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非常重视院感控制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指南,基本上达到了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但由于种种原因,医务人员未能准确落实到日常工作中[4-5]。为加强院感管理力度,提高医务人员的执行力度和依从性,我科构建和实施了医护一体院感预防与控制(院感防控)模式,在科室的院感管理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3年9月开始实施医护一体院感防控,研究对象为涉及院感防控的人员和物品。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护工、保洁人员;物品包括科室所有医用防护用品、一次性物品、床单元、各种医疗仪器、医疗废物等。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于2013年9月以前开展传统的感染控制(感控)方式,2013年9月以后开展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通过实施前后的院感指标比较,评价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的效果。
1.2.1 传统院感防控模式
传统的院感控模式大部分由护理人员执行、监督和检查,医生参与较少,对院感知识了解不够详细、院感管理意识缺乏。护理人员通过日常的兼职管理工作开展职业暴露、手卫生、传染病、院感监测与暴发、多重耐药菌、医疗废物、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检查。
1.2.2 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
① 建立医护一体院感防控管理小组:小组组长由科室主任、护士长担任,小组成员由院感护士、住院总、科室秘书、医疗组长和护理组长组成。② 设立院感兼职护士:其准入条件为参与过院感防控专业培训及院感新进展培训教育的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师。其主要工作职责为对科室传染病患者进行监控;督促医生对传染病患者采取必要的治疗隔离措施并及时上报;不定期调查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手卫生依从性;负责科室常规物品表面清洁和消毒隔离;负责医疗废物的管理;促进医护人员加强自身防护,做好标准预防;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和登记;每月对科室院感项目的自查和分析总结;负责科室院感知识宣传[6]。通过医护共同培训、医护同步检查、医护管理监督等实施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③ 制定骨科特色的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检查制度:为强化医疗环节质量管理,保证科室医疗安全,骨科创新院感防控模式,每月定期在医疗主任及护士长带领下对3个病区进行医护一体院感交叉检查,联合应用询问法与追踪法,最终结果由医疗主任在晨会上通报,对好的方面进行表扬,对不足之处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整改意见。④ 制定奖惩制度:根据科室自查、院感科的反馈,奖惩方法包括提名表扬和批评、适当的经济奖励和惩罚。
1.3 评价指标
首先在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实施前开展基线调查,模式实施后分别在第3个月和第6个月开展效果评价,其评价指标包括手卫生执行正确率、医疗废物分类和处置正确率、消毒隔离处置正确率、多重耐药菌处置正确率、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正确率以及传染病监测上报正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描述,根据资料情况选用四格表的χ2检验、校正四格表的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在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开展第3个月和第6个月后2个时间点开展效果评价,涉及手卫生、医疗废物、消毒隔离、多重耐药菌、职业暴露及传染病监测上报6个方面的内容,其与实施前的比较显示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实施后在医疗废物处理正确率、消毒隔离处置正确率、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正确率、传染病监测上报正确率4个方面均高于传统院感防控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卫生执行正确率和多重耐药菌处置正确率方面虽有波动,但仍显示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优于传统院感防控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科室院感防控综合水平从全院第34名上升至第3名。见表 1。

3 讨论
3.1 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的优点
传统的医护工作模式,医护之间分工明确。优质护理开展以来,我科特别强调医护一体团队合作模式。对所有的新进人员(住院医生和护士、进修生、实习生等)入科前进行院感培训,培训后考核,考核合格方能进入临床。培训内容包括院感诊断标准、预防措施、手卫生知识、医疗废物的处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消毒隔离的原则、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等。不断强化医护人员预防院感的意识,掌握院感知识、方法和技能[7]。定期进行院感知识培训,通过医护共同培训、医护同步检查、医护管理监督等实施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所有的院感检查全覆盖医生护士;在科主任的带领和指导下,医护合作和谐。医生下医嘱,护士执行并提出建议,医生查房时责任护士主动汇报病情。医护一体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特殊疾病患者的严重性和发病关键,护理工作也更有针对性。医护一体是医生和护士共同为患者服务,而核心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医护之间达成共识,改变过去医疗过程中习惯成自然的一些规则,从而更好地解决临床出现的问题,保障医疗安全,持续提升医疗护理质量。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途径。
3.2 科室院感防控初见成效,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院感是影响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和增加医疗费用的重要原因,也是医疗新技术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承担着大量对患者的治疗和照顾性工作,与患者接触密切、广泛,在院感防控、保障患者安全方面有重要作用和丰富的经验[8],因此在科室设立院感管理专员时护士成为较好的选择对象。院感护士是科室院感防控小组成员之一,承担着院感防控实施工作如制定科室院感防控制度、落实感控措施、执行监测工作、推动院感防控项目等,院感护士在医院院感管理科和科室之间起着桥梁和沟通作用,将院感管理要求和临床护理结合起来,发挥个体和群体的最佳效应[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自开展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后,在科室医疗废物处理、消毒隔离处置、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传染病监测上报、手卫生执行情况和多重耐药菌处置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传染病的监测与报告,其正确率从28.60%上升到100.00%,院感防控综合考量正确率从78.06%上升到98.05%,科室院防感防控综合水平从全院第34名上升至第3名,这些结果都反映出院感护士在院感管理中的监测、控制和教育职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医护人员相应的行为也起到了监督作用,提高了科室的院感管理质量。
3.3 院感护士需进一步监督和促进医护人员对手卫生执行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和依从性出现波动和起伏,其正确率实施前为86.49%,实施后第3个月为100.00%,实施后第6个月为91.89%,这个结果比较出乎意料,因为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颁布以来,我院就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专题培训、感控小册子、晨交班集中示教和规范等,并开展了院感防控宣传周,在院内公共宣传栏、电梯内、可视宣传栏等人流量大的地方都持续性宣传手卫生知识[8-9]。分析手卫生执行率和依从性出现起伏的原因主要为我院是一所大型教学医院,每隔一段时间各类进修医生、护士、实习生等都会进行轮换,在一段时间内新进人员较多,由于其来自于不同的省份、不同层级的医院等,其中部分人并无院感防控意识,也有部分人员对院感知识不重视,特别是最常见的手卫生。手卫生正确率低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认知方面: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手卫生的知识有所缺乏,进行手卫生的指征掌握不全;② 态度方面:认为洗不洗手都无所谓,只要不是明确诊断为有传染病或感染的患者,接触普通患者时和在普通患者之间偶尔不洗手不会有严重问题,另外也有人认为医院不会随时检查;③ 行为方面:未养成经常洗手和随时进行手卫生习惯,在工作忙碌时用手套代替手卫生,对速干手消毒液不习惯等。另外一大原因为科室工人和保洁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完全掌握手卫生的指征,也会出现手卫生执行不正确的情况。针对以上情况院感护士和科室院感防控小组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坚持手卫生,首先科室负责人的重视和支持院感护士的工作,对所有新进人员统一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培训结束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特别是手卫生须人人过关后方能进入临床;其次科室尽量配备手卫生设施,包括每个洗手池安置感应式水龙头、脚踩取无菌皂液、擦手纸,冬天尽量供应热水,每个治疗车和床尾都配备速干手消毒液,保证相应资源的供给,促使医护人员随时进行手卫生;最后应用奖惩方法进行约束管理;院感护士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医院院感科不定期进行抽查,科室自查和院感管理科检查结果均需通报,提出整改意见,从而大大提高科室手卫生的依从性,预防交叉感染,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医护一体院感防控模式在临床科室院感管理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医疗废物处理正确率、消毒隔离处置正确率、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正确率、传染病监测上报正确率,同时也增加了手卫生的依从性,对科室的整体院感监控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对提高院感管理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