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培服, 唐时元, 曹钰. 采用超声引导下导丝位移法对胃排空障碍危重患者置入三腔喂养管的经验分享. 华西医学, 2016, 31(6): 1023-1027.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275 复制
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能更好地提供营养支持,降低病死率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3]。但是重症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胃排空障碍,此时通过鼻胃管进行营养支持将使反流误吸的风险提高[4];而空肠喂养可以有效防止营养液的反流误吸[5]。2016年美国胃肠病学会关于住院成年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指南建议:当患者存在误吸风险时,应考虑放置胃-空肠双腔喂养管,达到同时经空肠营养和经胃减压、防止误吸的双重作用[6]。三腔喂养管既可以行有效的胃内减压,又可以进行肠内营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三腔喂养管的置入方法中,盲法置入的成功率只有5%~15%[7]。X线下置管方法由于转运风险以及放射性损伤的原因限制其使用[8];胃镜下置管虽可床旁操作[9],但胃镜下只能看到十二指肠,并不能见到屈氏韧带后的情况[10],且该项操作对于清醒的患者很难耐受,这也限制其使用。近年来有超声用于引导普通鼻肠管置管的报道。Greenberg等[11]的研究提示超声可用来判断鼻肠管通过幽门。而Hernández-Socorro等[12]研究了超声引导下鼻肠管置管。但是此两项研究所用非三腔喂养管,不能进行胃腔减压。本研究尝试超声引导下导丝位移法准确置入三腔喂养管,现将该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1月8日-5月18日期间在宁波市第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明确胃排空障碍的危重患者(多次回抽胃内容物>250 mL或反复呕吐[13-14]);② 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 胃及上段小肠手术后患者;②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 活动性消化道出血患者;④ 严重肠胀气胃窦不能超声显影患者;⑤ 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患者;⑥ 家属拒绝采用此方法者。
我院ICU行超声引导下三腔喂养管置入共22例,其中男20例,女2例;年龄(66.86±18.79)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21.14±6.48)分;机械通气患者14例,气管切开套管内吸氧5例,鼻导管吸氧2例,面罩吸氧1例;主要诊断重症肺炎7例,重症颅脑外伤5例,大面积脑梗死4例,重症胰腺炎3例,心肺复苏后3例;空腹置管13例(术前6 h未进食者视为空腹状态),非空腹置管9例。
1.2 材料与仪器
福瑞可三腔喂养管(FrekaTrelumina,FR16/9、150 cm,Fresenius Kabi AG);超声机(飞利浦CX50),高频探头(L12-3 Linear Probe)和腹部探头(C5-1 Convex Probe);换药碗1个,纱布1包,温开水100 mL,灭菌手套1双,50 mL注射器1副,无菌巾1张,宽胶布1条。
1.3 方法
1.3.1 准备工作
操作台上铺无菌巾,换药碗内盛温开水备用。戴无菌手套后石碏油润滑三腔喂养管表面。
1.3.2 超声引导置管方法
① 导管通过食管段:患者右侧半卧位,以高频探头检查颈部食管,并且纵切面固定探头。助手将三腔喂养管缓慢插入食管(经鼻或经口),清醒的患者嘱其做吞咽动作,大约置管25 cm时,超声下可见到的三腔喂养管末端(无导丝)从食管中插入(图 1a),随后见到高回声的带导丝喂养管逐渐通过食管(图 1b),上述超声表现可明确喂养管进入食管,而非异位到气道内。

② 导管通过贲门:更换为腹部探头,干涉模式,水平置于剑突下,以下腔静脉、主动脉和脊柱为标志确定食道贲门部。助手继续推进三腔喂养管,置管约45 cm时,可见一高回声管从此部位进入到胃腔内。探头略向患者左下方向移动,可见胃底部高回声的喂养管,此征象可明确喂养管进入胃内(图 1c)。
③ 导管通过幽门:将腹部探头略向患者右下方向移动,可见到与胃体相连的厚壁低回声胃窦部,如果发现胃窦显影不佳,可抬高床头位置,或胃腔内注入温开水50 mL。固定探头位置,并且轻轻上下摆动探头。助手继续置入三腔喂养管,直到超声发现其进入胃窦部(图 2a)。由于幽门的存在,使得三腔喂养管从胃窦部进入十二指肠很难一次通过,需要超声追踪导管的走行,见到其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为止(图 2b)。若发现导管在幽门部反折,则需要略退导管后重新螺旋推进。
④ 导管留置到位,退导丝间接测导管通过幽门长度:置管深度达到115 cm时候,通过导丝位移法进一步准确判断置管深度,即在超声查看胃窦部导管的状态下缓慢退导丝,直到看到导丝影像消失,测量导丝退出的长度,从而判断导管插入幽门后的长度(图 3)。据此再进一步调整置管深度,由于三腔喂养管减压端到空肠末端的长度为45 cm,理想的位置是减压端位于胃窦内[15],建议退出导丝的长度略少于45 cm。
⑤ 确定导管位置:超声探头继续向下移动约5~6 cm,可见位于下腔静脉、主动脉和脊柱前方水平走行的十二指肠水平部,轻轻上下摆动探头,进一步确定三腔喂养管通过了水平部(图 4a)。超声引导置管后拔除导丝,再行床旁腹部X线片检查,确定三腔喂养管的走行,以X线片检查发现导管末端进入空肠判断置管成功(图 4b)。
1.4 观察指标
记录是否采用胃内注射温开水、导管通过幽门前手法推进次数、引导置管是否成功、引导置管时间、置管深度等指标。
1.4.1 置管成功与失败的判断标准
采用超声引导的三腔喂养管置管法,通过胃窦部导丝位移法及床旁腹部X线片确定导管位置,导管末端位于空肠者视为导置管成功。若超声引导置管时间超过60 min仍不能确定导管进入空肠,判定置管失败。
1.4.2 置管时间的判断标准
三腔喂养管进入鼻腔为置管起始时间,置管深度达标且超声观察导丝通过幽门为终止时间。
1.4.3 导管通过幽门前手法推进次数
手法推进置管时,如果导管末端顶在胃壁,则需略退管调整后重新推进以通过幽门,每次调整增加记录1次推进次数。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rnova和Shapiro-Wilk方法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采用中位数及大小极值来描述;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置管成功率及操作难点
经X线片检查确定导管末端位于屈氏韧带后的患者共20例,引导置管成功率91%。20例超声引导下成功置管的患者中,三腔喂养管推进时1次即通过幽门的4例(20%);需要略退导管后重新推进,第2次通过幽门的5例(25%);尝试≥3次才通过幽门的11例(55%)。其中9例(45%)超声下可以见到水平部导管影。
2例超声引导置管失败,失败率9%。其中1例胃窦部较为扩张,反复在幽门部位反折,60 min仍未见到导管通过幽门,经X线片检查确定,导管末端仍未过幽门,最终通过胃镜辅助下置管;另外1例患者存在胃下垂现象,虽然多次尝试后三腔喂养管通过了幽门,但是进一步置管阻力大,导丝位移提示导管过幽门约8 cm,经X线片检查确定,导管在胃内盘旋,导管末端位于十二指肠降部。
2.2 置管深度
置管深度的数据采用Kolmogorov-Smirnova和Shapiro-Wilk方法进行检验,显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在置管深度方面,20例患者平均引导置管(118.25±12.07)cm。导丝位移深度(39.65±4.52)cm。
2.3 置管时间
置管时间的数据采用Kolmogorov-Smirnova和Shapiro-Wilk方法进行检验,显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20例患者平均引导置管时间(20.35±12.93) min。其中空腹患者11例,引导置管时间(15.00±9.87) min;非空腹患者9例,引导置管时间(26.89±14.45)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2,P=0.043)。
2.4 空腹患者与非空腹患者胃腔注射温开水比较
空腹组引导置管时,因胃窦显影不佳,需胃腔内注射温开水的有4例(36%),而非空腹组因为显影不佳,需要胃腔内注射温开水的有2例(2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
3 讨论
3.1 超声引导下导丝位移三腔喂养管置入法在准确性方面的优势
超声引导下三腔喂养管置入成功率高,导管末端到幽门后的比例达95%(21/22),与X线下置管(90%) [8]及内镜下置管(94%~100%)[15-17]成功率相当。
然而本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了导丝位移的方法,准确地将导管末端安置于空肠,从而使得导管末端置于空肠的比例达到了91%,显著高于Ott等[8]X线下置管的53%。超声引导下置入三腔喂养管,其置管手法类似于X线下置管。主要通过旋转推进的手法,依靠导丝维持导管的张力,沿着胃壁大弯侧通过幽门进入到十二指肠。受肠道胀气、腹壁脂肪厚等因素影响,超声直接观察到导管通过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比例不高(45%),而导管通过幽门后,很少再出现屈曲反折现象,所以本研究中采用胃窦部导丝位移法,可以准确地将导管置于空肠。相比于Hernández-Socorro等[12]的单纯超声引导置入鼻肠管,通过导丝位移方法使得导管末端到达空肠的比例(42.3%)显著提高。
3.2 超声引导下导丝位移三腔喂养管置入法在便捷性方面的优势
本研究中超声引导下置入三腔喂养管,由ICU医生自己操作,不用依赖于内镜医师,也不用等待DSA室的时间安排,可以更及时地置入营养管,从而达到早期肠内营养的目标,而及早进行肠内营养可以降低感染率,减少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18-22]。超声引导下三腔喂养管置入,与X线下置管和内镜下置管相比,避免了放射性损伤和转运风险,以及胃镜检查的不适。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都无明显改变,2例完全清醒的患者,置管时也只表现为轻微的恶心,都在可以耐受的情况下。
3.3 超声引导下导丝位移三腔喂养管置入法在快速性方面的优势
在置管时间方面,本研究中20例患者平均引导置管时间(20.35±12.93) min,与X线下置管的21.7 min[8]及内镜下置管的12~19 min[15-17]基本相当,与Hernández-Socorro等[12]的研究中超声引导时间[(18.3±8.2) min]相近。
3.4 是否空腹对超声引导下导丝位移三腔喂养管置入法的影响
通过比较空腹患者与非空腹患者的置管时间发现,空腹患者的平均置管时间[(15.00±9.87) min],要低于非空腹患者[(26.89±14.45) min]。可能是由于空腹状态的胃腔细小,导管容易沿胃腔通过幽门。而两组引导置管时候,需要通过胃腔内注射温开水来改善胃窦显影的机会无统计学差异。
3.5 超声引导下导丝位移三腔喂养管法置管失败分析
对于2例超声引导置管失败者,1例胃窦部较为扩张,反复在幽门部位反折,提示胃排空严重障碍下,胃窦的扩张会增加导管通过幽门的难度。另外1例患者存在胃下垂现象,虽然三腔喂养管通过了幽门,导管末端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却难以继续往下置管。可能是由于胃下垂导致导管沿着胃大弯侧走行时曲度增加,使得徒手推进的力量难以传导到导管末端,使得导管下行困难,容易胃腔内屈曲盘旋。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导丝位移法在胃排空障碍的重症患者中置入三腔喂养管的成功率高。而患者空腹状态下置管,可能有助于减少操作时间。
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能更好地提供营养支持,降低病死率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3]。但是重症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胃排空障碍,此时通过鼻胃管进行营养支持将使反流误吸的风险提高[4];而空肠喂养可以有效防止营养液的反流误吸[5]。2016年美国胃肠病学会关于住院成年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指南建议:当患者存在误吸风险时,应考虑放置胃-空肠双腔喂养管,达到同时经空肠营养和经胃减压、防止误吸的双重作用[6]。三腔喂养管既可以行有效的胃内减压,又可以进行肠内营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三腔喂养管的置入方法中,盲法置入的成功率只有5%~15%[7]。X线下置管方法由于转运风险以及放射性损伤的原因限制其使用[8];胃镜下置管虽可床旁操作[9],但胃镜下只能看到十二指肠,并不能见到屈氏韧带后的情况[10],且该项操作对于清醒的患者很难耐受,这也限制其使用。近年来有超声用于引导普通鼻肠管置管的报道。Greenberg等[11]的研究提示超声可用来判断鼻肠管通过幽门。而Hernández-Socorro等[12]研究了超声引导下鼻肠管置管。但是此两项研究所用非三腔喂养管,不能进行胃腔减压。本研究尝试超声引导下导丝位移法准确置入三腔喂养管,现将该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1月8日-5月18日期间在宁波市第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明确胃排空障碍的危重患者(多次回抽胃内容物>250 mL或反复呕吐[13-14]);② 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 胃及上段小肠手术后患者;②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 活动性消化道出血患者;④ 严重肠胀气胃窦不能超声显影患者;⑤ 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患者;⑥ 家属拒绝采用此方法者。
我院ICU行超声引导下三腔喂养管置入共22例,其中男20例,女2例;年龄(66.86±18.79)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21.14±6.48)分;机械通气患者14例,气管切开套管内吸氧5例,鼻导管吸氧2例,面罩吸氧1例;主要诊断重症肺炎7例,重症颅脑外伤5例,大面积脑梗死4例,重症胰腺炎3例,心肺复苏后3例;空腹置管13例(术前6 h未进食者视为空腹状态),非空腹置管9例。
1.2 材料与仪器
福瑞可三腔喂养管(FrekaTrelumina,FR16/9、150 cm,Fresenius Kabi AG);超声机(飞利浦CX50),高频探头(L12-3 Linear Probe)和腹部探头(C5-1 Convex Probe);换药碗1个,纱布1包,温开水100 mL,灭菌手套1双,50 mL注射器1副,无菌巾1张,宽胶布1条。
1.3 方法
1.3.1 准备工作
操作台上铺无菌巾,换药碗内盛温开水备用。戴无菌手套后石碏油润滑三腔喂养管表面。
1.3.2 超声引导置管方法
① 导管通过食管段:患者右侧半卧位,以高频探头检查颈部食管,并且纵切面固定探头。助手将三腔喂养管缓慢插入食管(经鼻或经口),清醒的患者嘱其做吞咽动作,大约置管25 cm时,超声下可见到的三腔喂养管末端(无导丝)从食管中插入(图 1a),随后见到高回声的带导丝喂养管逐渐通过食管(图 1b),上述超声表现可明确喂养管进入食管,而非异位到气道内。

② 导管通过贲门:更换为腹部探头,干涉模式,水平置于剑突下,以下腔静脉、主动脉和脊柱为标志确定食道贲门部。助手继续推进三腔喂养管,置管约45 cm时,可见一高回声管从此部位进入到胃腔内。探头略向患者左下方向移动,可见胃底部高回声的喂养管,此征象可明确喂养管进入胃内(图 1c)。
③ 导管通过幽门:将腹部探头略向患者右下方向移动,可见到与胃体相连的厚壁低回声胃窦部,如果发现胃窦显影不佳,可抬高床头位置,或胃腔内注入温开水50 mL。固定探头位置,并且轻轻上下摆动探头。助手继续置入三腔喂养管,直到超声发现其进入胃窦部(图 2a)。由于幽门的存在,使得三腔喂养管从胃窦部进入十二指肠很难一次通过,需要超声追踪导管的走行,见到其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为止(图 2b)。若发现导管在幽门部反折,则需要略退导管后重新螺旋推进。
④ 导管留置到位,退导丝间接测导管通过幽门长度:置管深度达到115 cm时候,通过导丝位移法进一步准确判断置管深度,即在超声查看胃窦部导管的状态下缓慢退导丝,直到看到导丝影像消失,测量导丝退出的长度,从而判断导管插入幽门后的长度(图 3)。据此再进一步调整置管深度,由于三腔喂养管减压端到空肠末端的长度为45 cm,理想的位置是减压端位于胃窦内[15],建议退出导丝的长度略少于45 cm。
⑤ 确定导管位置:超声探头继续向下移动约5~6 cm,可见位于下腔静脉、主动脉和脊柱前方水平走行的十二指肠水平部,轻轻上下摆动探头,进一步确定三腔喂养管通过了水平部(图 4a)。超声引导置管后拔除导丝,再行床旁腹部X线片检查,确定三腔喂养管的走行,以X线片检查发现导管末端进入空肠判断置管成功(图 4b)。
1.4 观察指标
记录是否采用胃内注射温开水、导管通过幽门前手法推进次数、引导置管是否成功、引导置管时间、置管深度等指标。
1.4.1 置管成功与失败的判断标准
采用超声引导的三腔喂养管置管法,通过胃窦部导丝位移法及床旁腹部X线片确定导管位置,导管末端位于空肠者视为导置管成功。若超声引导置管时间超过60 min仍不能确定导管进入空肠,判定置管失败。
1.4.2 置管时间的判断标准
三腔喂养管进入鼻腔为置管起始时间,置管深度达标且超声观察导丝通过幽门为终止时间。
1.4.3 导管通过幽门前手法推进次数
手法推进置管时,如果导管末端顶在胃壁,则需略退管调整后重新推进以通过幽门,每次调整增加记录1次推进次数。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rnova和Shapiro-Wilk方法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采用中位数及大小极值来描述;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置管成功率及操作难点
经X线片检查确定导管末端位于屈氏韧带后的患者共20例,引导置管成功率91%。20例超声引导下成功置管的患者中,三腔喂养管推进时1次即通过幽门的4例(20%);需要略退导管后重新推进,第2次通过幽门的5例(25%);尝试≥3次才通过幽门的11例(55%)。其中9例(45%)超声下可以见到水平部导管影。
2例超声引导置管失败,失败率9%。其中1例胃窦部较为扩张,反复在幽门部位反折,60 min仍未见到导管通过幽门,经X线片检查确定,导管末端仍未过幽门,最终通过胃镜辅助下置管;另外1例患者存在胃下垂现象,虽然多次尝试后三腔喂养管通过了幽门,但是进一步置管阻力大,导丝位移提示导管过幽门约8 cm,经X线片检查确定,导管在胃内盘旋,导管末端位于十二指肠降部。
2.2 置管深度
置管深度的数据采用Kolmogorov-Smirnova和Shapiro-Wilk方法进行检验,显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在置管深度方面,20例患者平均引导置管(118.25±12.07)cm。导丝位移深度(39.65±4.52)cm。
2.3 置管时间
置管时间的数据采用Kolmogorov-Smirnova和Shapiro-Wilk方法进行检验,显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20例患者平均引导置管时间(20.35±12.93) min。其中空腹患者11例,引导置管时间(15.00±9.87) min;非空腹患者9例,引导置管时间(26.89±14.45)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2,P=0.043)。
2.4 空腹患者与非空腹患者胃腔注射温开水比较
空腹组引导置管时,因胃窦显影不佳,需胃腔内注射温开水的有4例(36%),而非空腹组因为显影不佳,需要胃腔内注射温开水的有2例(2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
3 讨论
3.1 超声引导下导丝位移三腔喂养管置入法在准确性方面的优势
超声引导下三腔喂养管置入成功率高,导管末端到幽门后的比例达95%(21/22),与X线下置管(90%) [8]及内镜下置管(94%~100%)[15-17]成功率相当。
然而本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了导丝位移的方法,准确地将导管末端安置于空肠,从而使得导管末端置于空肠的比例达到了91%,显著高于Ott等[8]X线下置管的53%。超声引导下置入三腔喂养管,其置管手法类似于X线下置管。主要通过旋转推进的手法,依靠导丝维持导管的张力,沿着胃壁大弯侧通过幽门进入到十二指肠。受肠道胀气、腹壁脂肪厚等因素影响,超声直接观察到导管通过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比例不高(45%),而导管通过幽门后,很少再出现屈曲反折现象,所以本研究中采用胃窦部导丝位移法,可以准确地将导管置于空肠。相比于Hernández-Socorro等[12]的单纯超声引导置入鼻肠管,通过导丝位移方法使得导管末端到达空肠的比例(42.3%)显著提高。
3.2 超声引导下导丝位移三腔喂养管置入法在便捷性方面的优势
本研究中超声引导下置入三腔喂养管,由ICU医生自己操作,不用依赖于内镜医师,也不用等待DSA室的时间安排,可以更及时地置入营养管,从而达到早期肠内营养的目标,而及早进行肠内营养可以降低感染率,减少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18-22]。超声引导下三腔喂养管置入,与X线下置管和内镜下置管相比,避免了放射性损伤和转运风险,以及胃镜检查的不适。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都无明显改变,2例完全清醒的患者,置管时也只表现为轻微的恶心,都在可以耐受的情况下。
3.3 超声引导下导丝位移三腔喂养管置入法在快速性方面的优势
在置管时间方面,本研究中20例患者平均引导置管时间(20.35±12.93) min,与X线下置管的21.7 min[8]及内镜下置管的12~19 min[15-17]基本相当,与Hernández-Socorro等[12]的研究中超声引导时间[(18.3±8.2) min]相近。
3.4 是否空腹对超声引导下导丝位移三腔喂养管置入法的影响
通过比较空腹患者与非空腹患者的置管时间发现,空腹患者的平均置管时间[(15.00±9.87) min],要低于非空腹患者[(26.89±14.45) min]。可能是由于空腹状态的胃腔细小,导管容易沿胃腔通过幽门。而两组引导置管时候,需要通过胃腔内注射温开水来改善胃窦显影的机会无统计学差异。
3.5 超声引导下导丝位移三腔喂养管法置管失败分析
对于2例超声引导置管失败者,1例胃窦部较为扩张,反复在幽门部位反折,提示胃排空严重障碍下,胃窦的扩张会增加导管通过幽门的难度。另外1例患者存在胃下垂现象,虽然三腔喂养管通过了幽门,导管末端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却难以继续往下置管。可能是由于胃下垂导致导管沿着胃大弯侧走行时曲度增加,使得徒手推进的力量难以传导到导管末端,使得导管下行困难,容易胃腔内屈曲盘旋。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导丝位移法在胃排空障碍的重症患者中置入三腔喂养管的成功率高。而患者空腹状态下置管,可能有助于减少操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