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时代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长时间办公、召开网络会议、居家饮食、网络社交、活动范围变小等久坐少动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影响着民众的身心健康,颈肩痛是其中常见的症状之一。该文通过结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医护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回顾大量文献,总结了颈肩痛的定义、发病率、危害、后疫时代下颈肩痛的发生原因、评估和防治,旨在为后疫时代下全民颈肩痛的防治提供经验借鉴。
引用本文: 李佩芳, 陈佳丽, 宁宁, 王贝宇, 刘浩, 李晔, 刘颖, 谢静颖, 王雅磊, 唐秀美. 后疫时代下颈肩痛防治策略. 华西医学, 2020, 35(10): 1153-1157. doi: 10.7507/1002-0179.202007348 复制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局面的逐步好转,中国进入了“后疫时代”。此时,防疫抗疫常态化,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大环境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长时间办公、召开网络会议、居家饮食、网络社交、活动范围变小成为了多数民众的主要工作和生活方式,久坐少动易出现颈肩痛等症状。笔者所在团队通过前期的调研和访谈,发现越来越多的民众出现颈肩痛的现象,甚至部分症状对其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起颈肩痛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但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时代下,颈肩痛的发生也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基于此,该文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医护专家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回顾大量文献,总结了颈肩痛的定义、发病率、危害、后疫时代下颈肩痛的发生原因、评估和防治,旨在为后疫时代下全民颈肩痛的防治提供经验借鉴。
1 颈肩痛概述
1.1 定义、发病率及危害
颈肩痛是一种以患者颈肩部、肩胛处感觉到酸胀、疼痛、不适为特征的症状综合征,可伴有单侧或双侧的上肢麻木、疼痛甚至颈部或四肢的部分活动功能障碍[1]。全球范围内,成年人颈肩痛的发病率最高可达 86.8%[2]。研究显示,在全球范围内,颈肩痛是导致残疾的第 4 位原因[3],是最常见的第二大肌肉骨骼系统疾患[4]。由此可见,颈肩痛是影响患者整体健康水平的重要疾患[5]。
1.2 后疫时代下颈肩痛的发生原因
1.2.1 长时间静坐
静坐行为通常包括看电视、使用电子设备、看书等。研究发现,长时间静坐行为是颈肩痛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6]。后疫时代下,民众外出活动被限制,居家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电视/手机的时间明显增加,从而引起一系列的颈肩痛症状,成为诱发颈肩部骨骼肌疲劳和慢性损伤的重要因素。
1.2.2 高频率持续重复手动操作
重复手动操作通常包括敲击电脑/手机、生产操作、医疗操作等。研究发现,高频率持续重复手动操作是颈肩痛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6]。后疫时代下,政府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医疗用品生产行业及社会公共服务行业工作量和强度激增。此外,部分普通民众待在家中长时间面对电脑和手机,也大大增加了高频率持续重复手动操作,易导致肌肉的重复性紧张,从而造成肌肉纤维损伤,增加了颈肩痛发生的风险。
1.2.3 环境压力
研究发现,环境压力也是颈肩痛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7-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强传染性给民众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压力,压力若不能及时理性缓解,可能产生畏惧心理,身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状态也随之发生改变,例如可能导致肌肉骨骼组织对损伤的易感性增加,肌肉自我松弛和修复能力明显下降。
1.2.4 运动减少
后疫时代下,大部分民众原有的户外调节为特点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改成居家室内调节为特点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绝大多数民众外出活动或锻炼明显减少,加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高压工作,增加了颈肩痛发生的风险。
2 后疫时代下颈肩痛的评估
2.1 关键因素识别
2.1.1 关注高危人群
后疫时代下,颈肩痛的高危人群包括居家长时间娱乐者或伏案工作者、高频率持续重复手动作业的相关行业群体(行政人员、医务人员、运输业工作者、医疗卫生用品生产者)等。
2.1.2 识别高危症状
颈肩痛的症状主要包括[9-11]:① 颈部、肩部症状,如颈肩部肌肉僵硬、肌群痉挛、颈部持续疼痛、活动受限等;② 肩胛、肘部和上臂症状,如肩胛部有压痛点,上肢麻木、偶有刺痛乏力、抬举困难、手中持物突然落下等;③ 头部症状,如头晕、偏头痛、头脑昏沉等,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④ 下肢症状,如行走不稳、踩棉感,严重时可突发跌倒;⑤ 感官障碍,如耳底钝痛、耳鸣、眼睛干涩、视物重影等。
2.2 程度评估
2.2.1 疼痛程度
推荐后疫时代下的颈肩痛者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12]来评估自身颈痛程度,通过数字模拟的方式将疼痛程度可视化呈现。该量表分值范围为 0~10 分,疼痛程度随数字增加而加重,评估时依据自身疼痛程度在量表相应位置标记并记录数值。结果判断:0 分表示无痛;1~3 分表示轻度疼痛;4~6 分表示重度疼痛,可以忍受但影响睡眠;6~9 分表示剧烈疼痛,可以忍受但影响食欲和睡眠;10 分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疼痛。此外,评估疼痛程度的其他量表包括颈部疼痛和残疾量表[13]、Northwick Park 颈痛量表[14]等。
2.2.2 功能障碍程度
推荐后疫时代下的颈肩痛者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15]来评估自身由颈痛引起的功能障碍程度,主要用于评估颈痛程度及颈痛对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物、阅读、工作、睡眠、驾驶、娱乐等方面)造成的影响。该量表每个项目最低分为 0 分,最高分为 5 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重。根据量表得分,按公式[15]计算受试对象的颈椎功能受损指数。结果判断:0~20% 表示轻度功能障碍、20%~40% 表示中度功能障碍、40%~60% 表示重度功能障碍、60%~80% 表示极重度功能障碍,80%~100% 表示完全功能障碍。此外,评估功能障碍程度的其他量表包括颈部结局评分[16],Constant-Murley 肩关节功能评分[17]、Nordic 肌肉骨骼症状分析调查表[18]、健康调查量表 36[19]等。
3 后疫时代下颈肩痛的防治
3.1 正确的姿势
在空间受限的生活和工作中,个体需注意保持正确的站、坐、睡姿,使颈椎处于较好的力线上,保持颈椎周围肌肉的力量平衡,关节受力均匀分布,避免局部肌肉过于紧张。具体正确的姿势介绍如下:① 站姿,即正常站立时,重心始终在双脚之间,不左右偏移,且落在脚的后 1/3,膝盖和脚尖的方向始终一致,臀部和腰腹要有意识收缩,肩要保持下沉向后稍微收回,下巴稍微回收,保持头落在肩的正上方,不要过度前倾。② 坐姿,即伏案工作一般采取自然端坐位,上身平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调整工作台高度和倾斜度,使头、颈、胸部保持正常生理曲线。背挺直、上半身放松,举手机的高度与眼睛一致,注意时间,让眼睛休息。③ 睡姿,即颈痛者卧位时建议仰卧最佳,右侧卧亦可,但要保持枕头与肩同高,头部与床面相平。不要采用俯卧位,俯卧加重颈部肌肉紧张。睡眠时要选择合适的枕头,标准枕头长度为 40~60 cm,高 10 cm 左右,以中间高两端低为宜,以保持正常的颈椎生理曲度[20]。
3.2 颈部运动
软组织劳损型颈肩痛是颈肩疼痛的早期表现,颈后、肩部的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痉挛状态,血管被压缩导致血液循环减少,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在局部积累,刺激神经,从而产生持续疼痛[21]。因此,通过运动疗法放松颈肩部肌肉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颈肩痛的效果[22]。经典的方法包括颈部训练操和颈肌对抗训练:① 颈部训练操,取站立或坐位,头颈完成前屈-后伸-右偏转-左偏转-右旋转-左旋转等动作,每个方向在末端维持 5 s 左右,每个动作缓慢进行。推荐训练频率为 3~5 次/d,5~10 min/次。② 颈肌对抗训练,坐位或站立位,放松颈部,通过手施加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的阻力,颈部保持中立位不动,维持 5 s 后放松,重复 3~5 次。颈部运动疗法可以放松肌群,同时增强颈椎的稳定性。
3.3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3.1 适当休息睡眠
休息时间缺乏,颈肩长时间受力且得不到缓解,最终会导致颈肩酸痛。同样地,卧床时间较平时明显增加,颈肩部肌肉的生物作息及代谢也会出现相应不适应和改变,导致肌群的非适应性收缩和痉挛酸痛等。研究显示,睡眠时长不足或睡眠时长过多均是颈肩痛的独立风险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23],故后疫时代下保持适当且规律的睡眠尤为重要。
3.3.2 避免受凉和潮湿
寒冷使得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少,不利于组织代谢和废物清除,同时潮湿影响皮肤正常代谢和热量的散发。因此后疫时代下,应尽量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或吹冷风,出汗后不可吹凉风或用冷水冲洗颈部。天气变凉或在空调环境中,注意颈部保暖措施,如佩戴围巾或选择有软织物领口的穿着等。
3.3.3 饮食保健
后疫时代下,民众出门买菜和选择食物的多元性相对降低,所以每次的选择就更显重要。在食材的选择上,可以以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 B、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 的食物为主,多吃动物筋类、豆类、菜心、杞子、芝麻、核桃、海带、紫菜等食物,增强骨质,为维护韧带、骨骼、肌肉提供营养素。
3.3.4 适当运动
后疫时代下,民众更适合一些简单的室内运动,这类运动同样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颈肩痛的程度,如呼吸训练、综合运动训练(如肌力训练、牵伸训练、稳定性训练等联合训练)、太极拳、瑜伽、气功、普拉提运动等。
3.4 合理使用电子设备
研究表明,长时间的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对颈肩痛的发生有中等到高等强度的风险[24]。在使用移动设备时,坐立位屈曲的颈椎姿态对颈部后方肌群的机械需求是中立位时的 3~5 倍,这导致颈后部肌肉、韧带长期处于牵拉状态,易造成组织疲劳甚至损伤[25]。因此,通过合理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及频率,适度抬高电子设备的手持高度,从而改变颈部长时间屈曲的僵硬状态,可预防颈肩部疼痛的发生。
3.4.1 减少使用时间
Hakala 等[26]的研究显示,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大于 5 h 将显著升高颈肩痛发生率。随着每日使用时间的增长,颈肩痛发生的概率也将增加[27]。因此,每日使用电子设备(包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总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控制在 5 h 以内。
3.4.2 控制使用频率
使用电子设备的频率也与颈肩痛的发生有显著关联,研究表明打电话、发短信和玩游戏的频率与颈部或肩膀的疼痛密切相关[28]。虽然目前尚无应在持续使用电子设备多久后休息的最佳证据,但是间歇性的颈部放松以及颈部的活动十分重要,可以缓解颈后部肌肉群的疲劳程度[29]。因此,笔者推荐可在使用 30 min 电子设备后,做 1 次颈部活动或改变 1 次体位[30];在持续使用电子设备 2 h 或以上时,应休息 10 min,进行颈部保健锻炼[31]。
3.5 缓解心理压力,保持愉悦心情
心理因素在颈肩痛的发生发展中也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部分颈痛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32],处于压力、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的人群,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对躯体不适的关注度更高[33]。因此应当正确看待疫情,理性分辨网络信息,避免恐慌情绪,不要盲目解读、过于聚焦负面新闻。当焦虑来袭可采用深呼吸、听音乐、看电视等方法转移注意力并自我放松,预防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症状的发生。学生、返岗人员需积极适应居家办公/学习的新模式,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郁闷的情绪应及时和家人朋友沟通排解,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遵医嘱服用抗焦虑抑郁类药物[34]。
3.6 专业医疗治疗
如出现肢体力量下降、行走不稳、踩棉感、手中持物突然落下、上肢持续疼痛、麻木、感觉减退难以缓解、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个体需及时到医院的专科就医。根据专科医生对颈肩痛的原因、程度等判断,实施专业的物理治疗(包括颈托牵引,中、低频脉冲治疗,红外线烤灯等)、药物治疗(包括消炎止痛药物和营养神经药物等),甚至是手术治疗(包括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脊髓神经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颈椎间盘置换术等)等。
4 小结
综上,本文对后疫时代下民众发生颈肩痛的原因、临床表现和特点等进行了分析,针对原因总结了颈肩痛的防治意见,旨在为缓解民众颈肩痛提供经验借鉴,改善民众健康,助力全国卫生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此外,对于普通民众,笔者建议应注意适度适量锻炼,掌握正确的方法,根据个人身体情况进行锻炼,如果运动过程中感觉不适,需及时休息调整或咨询专业医疗人员。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局面的逐步好转,中国进入了“后疫时代”。此时,防疫抗疫常态化,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大环境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长时间办公、召开网络会议、居家饮食、网络社交、活动范围变小成为了多数民众的主要工作和生活方式,久坐少动易出现颈肩痛等症状。笔者所在团队通过前期的调研和访谈,发现越来越多的民众出现颈肩痛的现象,甚至部分症状对其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起颈肩痛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但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时代下,颈肩痛的发生也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基于此,该文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医护专家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回顾大量文献,总结了颈肩痛的定义、发病率、危害、后疫时代下颈肩痛的发生原因、评估和防治,旨在为后疫时代下全民颈肩痛的防治提供经验借鉴。
1 颈肩痛概述
1.1 定义、发病率及危害
颈肩痛是一种以患者颈肩部、肩胛处感觉到酸胀、疼痛、不适为特征的症状综合征,可伴有单侧或双侧的上肢麻木、疼痛甚至颈部或四肢的部分活动功能障碍[1]。全球范围内,成年人颈肩痛的发病率最高可达 86.8%[2]。研究显示,在全球范围内,颈肩痛是导致残疾的第 4 位原因[3],是最常见的第二大肌肉骨骼系统疾患[4]。由此可见,颈肩痛是影响患者整体健康水平的重要疾患[5]。
1.2 后疫时代下颈肩痛的发生原因
1.2.1 长时间静坐
静坐行为通常包括看电视、使用电子设备、看书等。研究发现,长时间静坐行为是颈肩痛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6]。后疫时代下,民众外出活动被限制,居家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电视/手机的时间明显增加,从而引起一系列的颈肩痛症状,成为诱发颈肩部骨骼肌疲劳和慢性损伤的重要因素。
1.2.2 高频率持续重复手动操作
重复手动操作通常包括敲击电脑/手机、生产操作、医疗操作等。研究发现,高频率持续重复手动操作是颈肩痛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6]。后疫时代下,政府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医疗用品生产行业及社会公共服务行业工作量和强度激增。此外,部分普通民众待在家中长时间面对电脑和手机,也大大增加了高频率持续重复手动操作,易导致肌肉的重复性紧张,从而造成肌肉纤维损伤,增加了颈肩痛发生的风险。
1.2.3 环境压力
研究发现,环境压力也是颈肩痛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7-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强传染性给民众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压力,压力若不能及时理性缓解,可能产生畏惧心理,身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状态也随之发生改变,例如可能导致肌肉骨骼组织对损伤的易感性增加,肌肉自我松弛和修复能力明显下降。
1.2.4 运动减少
后疫时代下,大部分民众原有的户外调节为特点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改成居家室内调节为特点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绝大多数民众外出活动或锻炼明显减少,加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高压工作,增加了颈肩痛发生的风险。
2 后疫时代下颈肩痛的评估
2.1 关键因素识别
2.1.1 关注高危人群
后疫时代下,颈肩痛的高危人群包括居家长时间娱乐者或伏案工作者、高频率持续重复手动作业的相关行业群体(行政人员、医务人员、运输业工作者、医疗卫生用品生产者)等。
2.1.2 识别高危症状
颈肩痛的症状主要包括[9-11]:① 颈部、肩部症状,如颈肩部肌肉僵硬、肌群痉挛、颈部持续疼痛、活动受限等;② 肩胛、肘部和上臂症状,如肩胛部有压痛点,上肢麻木、偶有刺痛乏力、抬举困难、手中持物突然落下等;③ 头部症状,如头晕、偏头痛、头脑昏沉等,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④ 下肢症状,如行走不稳、踩棉感,严重时可突发跌倒;⑤ 感官障碍,如耳底钝痛、耳鸣、眼睛干涩、视物重影等。
2.2 程度评估
2.2.1 疼痛程度
推荐后疫时代下的颈肩痛者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12]来评估自身颈痛程度,通过数字模拟的方式将疼痛程度可视化呈现。该量表分值范围为 0~10 分,疼痛程度随数字增加而加重,评估时依据自身疼痛程度在量表相应位置标记并记录数值。结果判断:0 分表示无痛;1~3 分表示轻度疼痛;4~6 分表示重度疼痛,可以忍受但影响睡眠;6~9 分表示剧烈疼痛,可以忍受但影响食欲和睡眠;10 分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疼痛。此外,评估疼痛程度的其他量表包括颈部疼痛和残疾量表[13]、Northwick Park 颈痛量表[14]等。
2.2.2 功能障碍程度
推荐后疫时代下的颈肩痛者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15]来评估自身由颈痛引起的功能障碍程度,主要用于评估颈痛程度及颈痛对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物、阅读、工作、睡眠、驾驶、娱乐等方面)造成的影响。该量表每个项目最低分为 0 分,最高分为 5 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重。根据量表得分,按公式[15]计算受试对象的颈椎功能受损指数。结果判断:0~20% 表示轻度功能障碍、20%~40% 表示中度功能障碍、40%~60% 表示重度功能障碍、60%~80% 表示极重度功能障碍,80%~100% 表示完全功能障碍。此外,评估功能障碍程度的其他量表包括颈部结局评分[16],Constant-Murley 肩关节功能评分[17]、Nordic 肌肉骨骼症状分析调查表[18]、健康调查量表 36[19]等。
3 后疫时代下颈肩痛的防治
3.1 正确的姿势
在空间受限的生活和工作中,个体需注意保持正确的站、坐、睡姿,使颈椎处于较好的力线上,保持颈椎周围肌肉的力量平衡,关节受力均匀分布,避免局部肌肉过于紧张。具体正确的姿势介绍如下:① 站姿,即正常站立时,重心始终在双脚之间,不左右偏移,且落在脚的后 1/3,膝盖和脚尖的方向始终一致,臀部和腰腹要有意识收缩,肩要保持下沉向后稍微收回,下巴稍微回收,保持头落在肩的正上方,不要过度前倾。② 坐姿,即伏案工作一般采取自然端坐位,上身平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调整工作台高度和倾斜度,使头、颈、胸部保持正常生理曲线。背挺直、上半身放松,举手机的高度与眼睛一致,注意时间,让眼睛休息。③ 睡姿,即颈痛者卧位时建议仰卧最佳,右侧卧亦可,但要保持枕头与肩同高,头部与床面相平。不要采用俯卧位,俯卧加重颈部肌肉紧张。睡眠时要选择合适的枕头,标准枕头长度为 40~60 cm,高 10 cm 左右,以中间高两端低为宜,以保持正常的颈椎生理曲度[20]。
3.2 颈部运动
软组织劳损型颈肩痛是颈肩疼痛的早期表现,颈后、肩部的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痉挛状态,血管被压缩导致血液循环减少,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在局部积累,刺激神经,从而产生持续疼痛[21]。因此,通过运动疗法放松颈肩部肌肉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颈肩痛的效果[22]。经典的方法包括颈部训练操和颈肌对抗训练:① 颈部训练操,取站立或坐位,头颈完成前屈-后伸-右偏转-左偏转-右旋转-左旋转等动作,每个方向在末端维持 5 s 左右,每个动作缓慢进行。推荐训练频率为 3~5 次/d,5~10 min/次。② 颈肌对抗训练,坐位或站立位,放松颈部,通过手施加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的阻力,颈部保持中立位不动,维持 5 s 后放松,重复 3~5 次。颈部运动疗法可以放松肌群,同时增强颈椎的稳定性。
3.3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3.1 适当休息睡眠
休息时间缺乏,颈肩长时间受力且得不到缓解,最终会导致颈肩酸痛。同样地,卧床时间较平时明显增加,颈肩部肌肉的生物作息及代谢也会出现相应不适应和改变,导致肌群的非适应性收缩和痉挛酸痛等。研究显示,睡眠时长不足或睡眠时长过多均是颈肩痛的独立风险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23],故后疫时代下保持适当且规律的睡眠尤为重要。
3.3.2 避免受凉和潮湿
寒冷使得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少,不利于组织代谢和废物清除,同时潮湿影响皮肤正常代谢和热量的散发。因此后疫时代下,应尽量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或吹冷风,出汗后不可吹凉风或用冷水冲洗颈部。天气变凉或在空调环境中,注意颈部保暖措施,如佩戴围巾或选择有软织物领口的穿着等。
3.3.3 饮食保健
后疫时代下,民众出门买菜和选择食物的多元性相对降低,所以每次的选择就更显重要。在食材的选择上,可以以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 B、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 的食物为主,多吃动物筋类、豆类、菜心、杞子、芝麻、核桃、海带、紫菜等食物,增强骨质,为维护韧带、骨骼、肌肉提供营养素。
3.3.4 适当运动
后疫时代下,民众更适合一些简单的室内运动,这类运动同样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颈肩痛的程度,如呼吸训练、综合运动训练(如肌力训练、牵伸训练、稳定性训练等联合训练)、太极拳、瑜伽、气功、普拉提运动等。
3.4 合理使用电子设备
研究表明,长时间的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对颈肩痛的发生有中等到高等强度的风险[24]。在使用移动设备时,坐立位屈曲的颈椎姿态对颈部后方肌群的机械需求是中立位时的 3~5 倍,这导致颈后部肌肉、韧带长期处于牵拉状态,易造成组织疲劳甚至损伤[25]。因此,通过合理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及频率,适度抬高电子设备的手持高度,从而改变颈部长时间屈曲的僵硬状态,可预防颈肩部疼痛的发生。
3.4.1 减少使用时间
Hakala 等[26]的研究显示,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大于 5 h 将显著升高颈肩痛发生率。随着每日使用时间的增长,颈肩痛发生的概率也将增加[27]。因此,每日使用电子设备(包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总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控制在 5 h 以内。
3.4.2 控制使用频率
使用电子设备的频率也与颈肩痛的发生有显著关联,研究表明打电话、发短信和玩游戏的频率与颈部或肩膀的疼痛密切相关[28]。虽然目前尚无应在持续使用电子设备多久后休息的最佳证据,但是间歇性的颈部放松以及颈部的活动十分重要,可以缓解颈后部肌肉群的疲劳程度[29]。因此,笔者推荐可在使用 30 min 电子设备后,做 1 次颈部活动或改变 1 次体位[30];在持续使用电子设备 2 h 或以上时,应休息 10 min,进行颈部保健锻炼[31]。
3.5 缓解心理压力,保持愉悦心情
心理因素在颈肩痛的发生发展中也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部分颈痛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32],处于压力、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的人群,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对躯体不适的关注度更高[33]。因此应当正确看待疫情,理性分辨网络信息,避免恐慌情绪,不要盲目解读、过于聚焦负面新闻。当焦虑来袭可采用深呼吸、听音乐、看电视等方法转移注意力并自我放松,预防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症状的发生。学生、返岗人员需积极适应居家办公/学习的新模式,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郁闷的情绪应及时和家人朋友沟通排解,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遵医嘱服用抗焦虑抑郁类药物[34]。
3.6 专业医疗治疗
如出现肢体力量下降、行走不稳、踩棉感、手中持物突然落下、上肢持续疼痛、麻木、感觉减退难以缓解、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个体需及时到医院的专科就医。根据专科医生对颈肩痛的原因、程度等判断,实施专业的物理治疗(包括颈托牵引,中、低频脉冲治疗,红外线烤灯等)、药物治疗(包括消炎止痛药物和营养神经药物等),甚至是手术治疗(包括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脊髓神经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颈椎间盘置换术等)等。
4 小结
综上,本文对后疫时代下民众发生颈肩痛的原因、临床表现和特点等进行了分析,针对原因总结了颈肩痛的防治意见,旨在为缓解民众颈肩痛提供经验借鉴,改善民众健康,助力全国卫生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此外,对于普通民众,笔者建议应注意适度适量锻炼,掌握正确的方法,根据个人身体情况进行锻炼,如果运动过程中感觉不适,需及时休息调整或咨询专业医疗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