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睆琳, 郭媛, 李琴, 代佳灵, 刘玲宏, 黄雪茹, 万智, 何谦. 四川省门诊多学科诊疗现状调研. 华西医学, 2024, 39(10): 1636-1640. doi: 10.7507/1002-0179.202312183 复制
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指以患者为中心,通过组织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针对特定病例进行集体讨论,综合各学科的专业意见,为患者提供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1]。MDT 具有缩短患者诊断和治疗时间、减少误诊、提高诊断准确性、改善就医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整合医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等优势[2-5]。我国 MDT 起步较晚,为有效推动 MDT 的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旨在积极推广 MDT 模式,2023 年 5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门诊 MDT 岗,提供“患者不动医师动”的 MDT 服务[6]。为了解四川省医疗机构门诊 MDT 的开展情况,本研究对四川省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门诊 MDT 的组织方式、收费标准、质量管理、绩效激励等情况,分析并探讨当前门诊 MDT 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以期为进一步推广和规范门诊 MDT 模式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来自四川省 18 个地级市和 3 个自治州的医疗机构门诊管理人员,均为四川省门诊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成员。
1.2 调查方法
研究人员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 MDT 工作实际开展特点,在专家指导下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及医疗机构基本情况、门诊 MDT 工作的开展现状、运营管理现状、MDT 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4 个部分共计 23 道问题。研究小组于 2022 年 11 月 16 日以电子调查问卷(问卷星)的形式在四川省门诊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工作群发布调查问卷,限制每家医院仅填写 1 份问卷,电子调查问卷后台设置每个手机 IP 地址仅能填答 1 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或百分比描述。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及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到问卷 106 份,其中有效问卷 104 份。调查问卷的 Cronbach α系数为 0.926。调查对象的岗位类型分别是医生 29 人(27.88%)、护士 37 人(35.58%)、行政管理人员 34 人(32.69%)、技师 4 人(3.85%)。调查对象的职称分别是高级职称 59 人(56.73%)、中级职称 39 人(37.50%)、初级职称 6 人(5.77%)。调查对象所在医疗机构的地域分布为成都市 21 家(20.19%)、四川省内其他市县 83 家(79.81%)。医疗机构的级别为三级综合医院 76 家(73.08%)、三级专科医院 4 家(3.85%)、二级综合医院 20 家(19.23%)、二级专科医院 4 家(3.85%)。
2.2 四川省门诊 MDT 工作的开展现状
104 家医院中,未开展或正在筹备门诊 MDT 工作的医院有 34 家,已经开展门诊 MDT 工作的医院有 70 家,开展率 67.31%,且主要集中在近 5 年内开展(以 2022 年 12 月为基准计算),其中有 54 家(51.92%)医院在 2017 年以后开展门诊 MDT 工作,见表1。关于门诊 MDT 开展模式,13 家医院以 MDT 门诊模式开展工作;21 家医院没有固定病种及团队专家,采用疑难多科会诊模式开展工作;36 家医院 2 种模式均有。关于 MDT 专家管理模式,8 家医院按病种采用固定专家模式,23 家医院采用专家库模式,39 家医院两种模式均有。门诊 MDT 预约方式呈现多样途径,包括本院首诊后专家推荐(57 家医院)、患者现场咨询办理(41 家医院)、网上自主预约审核(25 家医院)、医联体协作单位医生推荐(20 家医院)。关于收费方式,31 家医院按照门诊专家级别收费,21 家医院参照特需门诊收费标准收费,18 家医院采用自主定价收费。关于固定的 MDT 团队数量,大多数医院刚开展门诊 MDT 工作不久,因此,固定的 MDT 团队数量较少。70 家开展门诊 MDT 的医院中,54 家医院固定的 MDT 团队数量为 1~10 个,仅有 4 家(5.71%)医院门诊 MDT 业务拓展较快,有 31 个及以上固定的 MDT 团队,见表1。70 家开展门诊 MDT 的医院中,开展 MDT 的病种类型主要为肿瘤疾病(53 家医院开展);非肿瘤系统疾病中,开展 MDT 的病种类型前五位的分别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37 家医院开展)、内分泌代谢相关疾病(30 家医院)、消化道相关疾病(26 家医院)、心血管相关疾病(24 家医院)、妇产疑难危重症(23 家医院)。

2.3 四川省门诊 MDT 工作的运营管理现状
70 家已开展门诊 MDT 的医院中,29 家医院(41.43%)由门诊部管理门诊 MDT 工作,27 家医院(38.57%)由门诊部和医务部共同管理门诊 MDT 工作。60 家(85.71%)医院建立有 MDT 相关制度,但仅有 14 家(20.00%)医院开展了相关质量考评工作。对参与 MDT 的专家资质,64 家(91.43%)医院有准入资质要求。33 家(47.14%)医院的门诊 MDT 模式设定固定出诊时间,37 家(52.86%)医院暂无固定出诊时间,按需进行安排。对于组建 MDT 团队的科室数量要求,45 家(64.29%)医院对组建 MDT 团队的科室数量有要求,25 家(35.71%)医院当前暂无科室数量要求,每次会诊根据患者疾病情况按需邀请科室。51 家(72.86%)医院针对 MDT 模式开展过相关培训,19 家(27.14%)医院暂未开展过相关培训。在 MDT 信息化建设方面,29 家(41.43%)医院目前有会诊信息系统支撑诊疗工作。绩效激励方面有 23 家(32.86%)医院制定有相关激励机制。见表2。

2.4 门诊 MDT 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
调研结果显示,104 例接受调研的门诊管理人员中,83.65%认为影响门诊 MDT 发展的外部因素是患者缺乏对 MDT 的正确认识,78.85%认为影响门诊 MDT 发展的内部因素是科室和医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调研的四川省医疗机构中门诊 MDT 开展率为 67.31%,开展率较高,但开展时间主要集中在近 5 年内。其中 54 家医院(77.14%)的固定 MDT 团队数量为 1~10 个,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本次调研发现四川省不同医院开展门诊 MDT 工作的成立标准、组织方式、运营管理、收费标准各不相同。已开展门诊 MDT 的医院中,部分存在运营管理不规范的问题,10 家医院未建立 MDT 制度,6 家医院对门诊 MDT 专家没有进行资质要求,37 家(52.86%)医院在开展门诊 MDT 工作时暂未执行国家建议的三固定模式(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关于 MDT 团队的组建,目前对科室数量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且在 MDT 团队成立后,19 家医院没有对人员进行过相关培训。综上,目前四川省医疗机构缺乏对门诊 MDT 工作质量管理的内涵建设,缺乏对参与科室和医务人员的绩效管理及激励机制设置,管理尚处于粗放状态。因此,为优化门诊 MDT 相关工作,结合本次调研结果,建议医疗机构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3.1 提高医患对 MDT 的认知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104 例接受调研的门诊管理人员中,83.65%认为影响门诊 MDT 发展的外部因素是患者缺乏对 MDT 的正确认识,78.85%认为影响门诊 MDT 发展的内部因素是科室和医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分析其原因,对于医生而言,一方面可能由于部分医院重视程度不足,对 MDT 发展缺乏顶层设计,相关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医生参与到 MDT 工作中,同时缺乏对 MDT 理念与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培训,造成信息传递不足;另一方面,医生可能受时间与各方面压力的影响,致使 MDT 三固定模式(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较难执行,工作流于形式。对于患者而言,由于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加之传统诊疗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患者对 MDT 诊疗模式及其就诊流程的认知极为有限。医疗机构在 MDT 的宣传推广上力度不足,医生也鲜少主动引导患者了解并参与到 MDT 中,进一步加剧了患者的认知缺失。鉴于此,提升医患双方对 MDT 的认知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医院应加强对医生的 MDT 理念与技能培训,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鼓励医生积极参与 MDT 实践,并确保 MDT“三固定”模式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需加大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普宣传,提高患者对 MDT 的认知度与接受度。同时,医生在日常诊疗中应主动向患者介绍 MDT 的优势与流程,引导更多患者参与 MDT。
3.2 完善 MDT 管理机制
本研究显示,不同医疗机构的 MDT 开展模式不同,MDT 的管理制度、组织形式、收费标准均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区域差异、政策的不统一使得医疗机构的 MDT 管理存在一定的盲区,造成 MDT 发展良莠不齐。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全国性或地区性的 MDT 相关政策,明确定义、目标、管理要求等,以减少区域差异和地方政策不一致带来的管理盲区[7]。除此以外,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 MDT 管理制度[8],包括 MDT 团队管理、诊疗流程、运行质量控制、患者管理、信息共享等,明确 MDT 的组织形式,协调各科室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确保 MDT 工作的有序进行。
3.3 制定科学合理的 MDT 激励机制
本研究显示,64 家(91.43%)医院对 MDT 参与专家有准入资质要求,其中 52 家医院要求专家资质为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然而,现实医疗环境中,职称高的临床医生除了要承担繁重的医疗工作,还要专注于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其时间、精力有限,面临的压力及挑战巨大。本研究还显示,47 家(67.14%)医疗机构无 MDT 相关激励机制,这易造成医生参与积极性不足,阻碍 MDT 的长足发展。因此,建立积极有效的 MDT 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2],建议可以考虑从以下 3 个方面着手:① 绩效挂钩:将参与 MDT 工作的医务人员及科室纳入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其在 MDT 团队中的贡献度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可以包括直接的经济奖励、职称晋升优先考虑等;② 设立专项基金:医疗机构可以设立 MDT 专项基金,用于支持 MDT 项目、新技术的开展、医务人员的培训与交流、优秀 MDT 团队的表彰等;③ 荣誉激励:对于在 MDT 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可以给予荣誉称号、表彰证书等非物质奖励,以增强其荣誉感和归属感。
3.4 制定公认、统一的 MDT 医疗质量评价体系
本研究显示,56 家(80.00%)医疗机构尚未进行 MDT 质量考评工作。同时,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公认、统一的 MDT 质量评价体系,缺乏对 MDT 病种群体的诊疗效果及卫生经济学评价,因此无法科学有效地对 MDT 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MDT 的发展进程[9-10]。因此,当前国家层面亟待统一制定 MDT 质量控制评价体系,运用科学、可量化的评价工具对各地医疗机构的 MDT 开展情况在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科研教学、满意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动态监管与指导。
3.5 MDT 相关医疗保障政策支撑有待进一步加强
医疗保障制度是医疗服务的有力保障,目前医疗保障体系仍不够完善,存在 MDT 收费标准不明确、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不足、报销比例较低、医疗保障覆盖面不够广泛、医疗保障政策执行有落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给 MDT 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11]。因此,建议国家层面加强 MDT 相关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例如明确 MDT 的收费标准,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和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等,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为 MDT 提供必要的支撑[12-13]。
总之,门诊 MDT 模式是深化医疗改革、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的有效举措。然而,门诊 MDT 发展面临的挑战长期存在,其组织形式、运行模式、质量管控、收费标准、激励机制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机制推动其实践深化。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促进长足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需要医疗机构、政府共同推动。医疗机构层面,建议加强在职人员相关培训,加大院内外相关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医务人员及患者对 MDT 模式的认知与认同,同时完善 MDT 管理机制,规范开展工作,设计科学有效的绩效激励机制提升科室与医生参与的积极性[14]。国家层面,建议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制定更合理的 MDT 收费标准,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合理体现医生的技术劳动价值;加强对医疗机构开展 MDT 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力度,建立科学、统一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监督与指导[15]。
然而,本研究中仅有部分医院提交了问卷,可能无法充分代表四川省医疗机构的门诊 MDT 发展现状。后续研究可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更好地客观反映 MDT 总体开展情况。同时,MDT 在中国尚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相关研究还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后续还需在纵向和横向研究上进一步系统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推广 MDT 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指以患者为中心,通过组织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针对特定病例进行集体讨论,综合各学科的专业意见,为患者提供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1]。MDT 具有缩短患者诊断和治疗时间、减少误诊、提高诊断准确性、改善就医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整合医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等优势[2-5]。我国 MDT 起步较晚,为有效推动 MDT 的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旨在积极推广 MDT 模式,2023 年 5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门诊 MDT 岗,提供“患者不动医师动”的 MDT 服务[6]。为了解四川省医疗机构门诊 MDT 的开展情况,本研究对四川省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门诊 MDT 的组织方式、收费标准、质量管理、绩效激励等情况,分析并探讨当前门诊 MDT 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以期为进一步推广和规范门诊 MDT 模式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来自四川省 18 个地级市和 3 个自治州的医疗机构门诊管理人员,均为四川省门诊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成员。
1.2 调查方法
研究人员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 MDT 工作实际开展特点,在专家指导下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及医疗机构基本情况、门诊 MDT 工作的开展现状、运营管理现状、MDT 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4 个部分共计 23 道问题。研究小组于 2022 年 11 月 16 日以电子调查问卷(问卷星)的形式在四川省门诊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工作群发布调查问卷,限制每家医院仅填写 1 份问卷,电子调查问卷后台设置每个手机 IP 地址仅能填答 1 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或百分比描述。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及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到问卷 106 份,其中有效问卷 104 份。调查问卷的 Cronbach α系数为 0.926。调查对象的岗位类型分别是医生 29 人(27.88%)、护士 37 人(35.58%)、行政管理人员 34 人(32.69%)、技师 4 人(3.85%)。调查对象的职称分别是高级职称 59 人(56.73%)、中级职称 39 人(37.50%)、初级职称 6 人(5.77%)。调查对象所在医疗机构的地域分布为成都市 21 家(20.19%)、四川省内其他市县 83 家(79.81%)。医疗机构的级别为三级综合医院 76 家(73.08%)、三级专科医院 4 家(3.85%)、二级综合医院 20 家(19.23%)、二级专科医院 4 家(3.85%)。
2.2 四川省门诊 MDT 工作的开展现状
104 家医院中,未开展或正在筹备门诊 MDT 工作的医院有 34 家,已经开展门诊 MDT 工作的医院有 70 家,开展率 67.31%,且主要集中在近 5 年内开展(以 2022 年 12 月为基准计算),其中有 54 家(51.92%)医院在 2017 年以后开展门诊 MDT 工作,见表1。关于门诊 MDT 开展模式,13 家医院以 MDT 门诊模式开展工作;21 家医院没有固定病种及团队专家,采用疑难多科会诊模式开展工作;36 家医院 2 种模式均有。关于 MDT 专家管理模式,8 家医院按病种采用固定专家模式,23 家医院采用专家库模式,39 家医院两种模式均有。门诊 MDT 预约方式呈现多样途径,包括本院首诊后专家推荐(57 家医院)、患者现场咨询办理(41 家医院)、网上自主预约审核(25 家医院)、医联体协作单位医生推荐(20 家医院)。关于收费方式,31 家医院按照门诊专家级别收费,21 家医院参照特需门诊收费标准收费,18 家医院采用自主定价收费。关于固定的 MDT 团队数量,大多数医院刚开展门诊 MDT 工作不久,因此,固定的 MDT 团队数量较少。70 家开展门诊 MDT 的医院中,54 家医院固定的 MDT 团队数量为 1~10 个,仅有 4 家(5.71%)医院门诊 MDT 业务拓展较快,有 31 个及以上固定的 MDT 团队,见表1。70 家开展门诊 MDT 的医院中,开展 MDT 的病种类型主要为肿瘤疾病(53 家医院开展);非肿瘤系统疾病中,开展 MDT 的病种类型前五位的分别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37 家医院开展)、内分泌代谢相关疾病(30 家医院)、消化道相关疾病(26 家医院)、心血管相关疾病(24 家医院)、妇产疑难危重症(23 家医院)。

2.3 四川省门诊 MDT 工作的运营管理现状
70 家已开展门诊 MDT 的医院中,29 家医院(41.43%)由门诊部管理门诊 MDT 工作,27 家医院(38.57%)由门诊部和医务部共同管理门诊 MDT 工作。60 家(85.71%)医院建立有 MDT 相关制度,但仅有 14 家(20.00%)医院开展了相关质量考评工作。对参与 MDT 的专家资质,64 家(91.43%)医院有准入资质要求。33 家(47.14%)医院的门诊 MDT 模式设定固定出诊时间,37 家(52.86%)医院暂无固定出诊时间,按需进行安排。对于组建 MDT 团队的科室数量要求,45 家(64.29%)医院对组建 MDT 团队的科室数量有要求,25 家(35.71%)医院当前暂无科室数量要求,每次会诊根据患者疾病情况按需邀请科室。51 家(72.86%)医院针对 MDT 模式开展过相关培训,19 家(27.14%)医院暂未开展过相关培训。在 MDT 信息化建设方面,29 家(41.43%)医院目前有会诊信息系统支撑诊疗工作。绩效激励方面有 23 家(32.86%)医院制定有相关激励机制。见表2。

2.4 门诊 MDT 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
调研结果显示,104 例接受调研的门诊管理人员中,83.65%认为影响门诊 MDT 发展的外部因素是患者缺乏对 MDT 的正确认识,78.85%认为影响门诊 MDT 发展的内部因素是科室和医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调研的四川省医疗机构中门诊 MDT 开展率为 67.31%,开展率较高,但开展时间主要集中在近 5 年内。其中 54 家医院(77.14%)的固定 MDT 团队数量为 1~10 个,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本次调研发现四川省不同医院开展门诊 MDT 工作的成立标准、组织方式、运营管理、收费标准各不相同。已开展门诊 MDT 的医院中,部分存在运营管理不规范的问题,10 家医院未建立 MDT 制度,6 家医院对门诊 MDT 专家没有进行资质要求,37 家(52.86%)医院在开展门诊 MDT 工作时暂未执行国家建议的三固定模式(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关于 MDT 团队的组建,目前对科室数量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且在 MDT 团队成立后,19 家医院没有对人员进行过相关培训。综上,目前四川省医疗机构缺乏对门诊 MDT 工作质量管理的内涵建设,缺乏对参与科室和医务人员的绩效管理及激励机制设置,管理尚处于粗放状态。因此,为优化门诊 MDT 相关工作,结合本次调研结果,建议医疗机构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3.1 提高医患对 MDT 的认知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104 例接受调研的门诊管理人员中,83.65%认为影响门诊 MDT 发展的外部因素是患者缺乏对 MDT 的正确认识,78.85%认为影响门诊 MDT 发展的内部因素是科室和医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分析其原因,对于医生而言,一方面可能由于部分医院重视程度不足,对 MDT 发展缺乏顶层设计,相关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医生参与到 MDT 工作中,同时缺乏对 MDT 理念与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培训,造成信息传递不足;另一方面,医生可能受时间与各方面压力的影响,致使 MDT 三固定模式(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较难执行,工作流于形式。对于患者而言,由于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加之传统诊疗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患者对 MDT 诊疗模式及其就诊流程的认知极为有限。医疗机构在 MDT 的宣传推广上力度不足,医生也鲜少主动引导患者了解并参与到 MDT 中,进一步加剧了患者的认知缺失。鉴于此,提升医患双方对 MDT 的认知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医院应加强对医生的 MDT 理念与技能培训,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鼓励医生积极参与 MDT 实践,并确保 MDT“三固定”模式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需加大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普宣传,提高患者对 MDT 的认知度与接受度。同时,医生在日常诊疗中应主动向患者介绍 MDT 的优势与流程,引导更多患者参与 MDT。
3.2 完善 MDT 管理机制
本研究显示,不同医疗机构的 MDT 开展模式不同,MDT 的管理制度、组织形式、收费标准均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区域差异、政策的不统一使得医疗机构的 MDT 管理存在一定的盲区,造成 MDT 发展良莠不齐。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全国性或地区性的 MDT 相关政策,明确定义、目标、管理要求等,以减少区域差异和地方政策不一致带来的管理盲区[7]。除此以外,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 MDT 管理制度[8],包括 MDT 团队管理、诊疗流程、运行质量控制、患者管理、信息共享等,明确 MDT 的组织形式,协调各科室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确保 MDT 工作的有序进行。
3.3 制定科学合理的 MDT 激励机制
本研究显示,64 家(91.43%)医院对 MDT 参与专家有准入资质要求,其中 52 家医院要求专家资质为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然而,现实医疗环境中,职称高的临床医生除了要承担繁重的医疗工作,还要专注于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其时间、精力有限,面临的压力及挑战巨大。本研究还显示,47 家(67.14%)医疗机构无 MDT 相关激励机制,这易造成医生参与积极性不足,阻碍 MDT 的长足发展。因此,建立积极有效的 MDT 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2],建议可以考虑从以下 3 个方面着手:① 绩效挂钩:将参与 MDT 工作的医务人员及科室纳入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其在 MDT 团队中的贡献度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可以包括直接的经济奖励、职称晋升优先考虑等;② 设立专项基金:医疗机构可以设立 MDT 专项基金,用于支持 MDT 项目、新技术的开展、医务人员的培训与交流、优秀 MDT 团队的表彰等;③ 荣誉激励:对于在 MDT 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可以给予荣誉称号、表彰证书等非物质奖励,以增强其荣誉感和归属感。
3.4 制定公认、统一的 MDT 医疗质量评价体系
本研究显示,56 家(80.00%)医疗机构尚未进行 MDT 质量考评工作。同时,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公认、统一的 MDT 质量评价体系,缺乏对 MDT 病种群体的诊疗效果及卫生经济学评价,因此无法科学有效地对 MDT 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MDT 的发展进程[9-10]。因此,当前国家层面亟待统一制定 MDT 质量控制评价体系,运用科学、可量化的评价工具对各地医疗机构的 MDT 开展情况在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科研教学、满意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动态监管与指导。
3.5 MDT 相关医疗保障政策支撑有待进一步加强
医疗保障制度是医疗服务的有力保障,目前医疗保障体系仍不够完善,存在 MDT 收费标准不明确、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不足、报销比例较低、医疗保障覆盖面不够广泛、医疗保障政策执行有落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给 MDT 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11]。因此,建议国家层面加强 MDT 相关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例如明确 MDT 的收费标准,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和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等,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为 MDT 提供必要的支撑[12-13]。
总之,门诊 MDT 模式是深化医疗改革、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的有效举措。然而,门诊 MDT 发展面临的挑战长期存在,其组织形式、运行模式、质量管控、收费标准、激励机制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机制推动其实践深化。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促进长足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需要医疗机构、政府共同推动。医疗机构层面,建议加强在职人员相关培训,加大院内外相关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医务人员及患者对 MDT 模式的认知与认同,同时完善 MDT 管理机制,规范开展工作,设计科学有效的绩效激励机制提升科室与医生参与的积极性[14]。国家层面,建议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制定更合理的 MDT 收费标准,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合理体现医生的技术劳动价值;加强对医疗机构开展 MDT 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力度,建立科学、统一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监督与指导[15]。
然而,本研究中仅有部分医院提交了问卷,可能无法充分代表四川省医疗机构的门诊 MDT 发展现状。后续研究可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更好地客观反映 MDT 总体开展情况。同时,MDT 在中国尚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相关研究还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后续还需在纵向和横向研究上进一步系统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推广 MDT 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