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何喜宁, 陆庭斌, 侯新芳, 李红霞, 刘俐. 黏脂贮积症Ⅲα/β 型一例. 华西医学, 2024, 39(8): 1337-1340. doi: 10.7507/1002-0179.202403298 复制
病例介绍 患儿,男,8 岁 4 个月,因肢体活动受限伴身材矮小于 2022 年 8 月 16 日入陕西省康复医院。患儿系第 1 胎第 1 产,母孕时 24 周岁,孕期体健,足月试产失败后行剖宫产(具体不详),出生体重
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好,情绪稳定,交流态度好,言语清晰流利;身高 118 cm,面容粗陋,全身皮肤黝黑、粗糙,眉毛、头发浓黑,颈短,四肢、手指粗短,爪形手,言语、认知能力基本正常。徒手肌力:双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3 级,腹内外斜肌 3 级,竖脊肌 3 级,臀大肌、臀中肌 3 级,双侧股四头肌 4 级,双侧胫前肌 4 级。肌张力 Ashworth 评定:双侧肱三头肌Ⅰ级,双侧小腿三头肌Ⅰ级;双手指伸肌Ⅱ级。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前屈 0~100°,后伸 0~30°,外展 0~90°;肘关节屈曲 0~110°,伸展 5°;前臂旋前 0~30°,旋后 0~40°;腕关节掌屈 0~60°,背伸 0~15°;髋关节屈曲 0~90°,伸展 0~15°,外展 0~35°;膝关节屈曲 0~130°,伸展 0~150°;踝关节主动背屈 0~20°,跖屈 0~–25°。肱二头肌腱反射正常,肱三头肌腱反射稍亢进,双侧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跟腱反射亢进,双侧髌阵挛、踝阵挛未引出,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患儿可独站、独行,独行时脊椎伸展不充分,快走时双膝关节屈曲,可独自上下楼梯;跑步动作不协调,缓慢,易摔倒;双手远端指间关节伸展不充分,呈屈曲状,可满把抓握,可拧盖瓶盖,能握笔书写,会画圈、三角形等,可一页一页翻书,动作笨拙,不能完成拇食指捏小物;能使用筷子进食,动作笨拙,独自脱简单宽松开衫,穿上衣需家长辅助,大小便可以自理,日常生活基本独立。韦氏智力量表评估:智商 91 分;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 PEDI)评分:移动能力 59 分(正常),交流能力 65 分(正常),日常活动 62 分(低下);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80 分。
辅助检查:① 脊柱及四肢关节 X 线片:颈胸腰椎椎体发育异常,胸腰椎生理曲度变直;双膝关节骨质发育延迟;双手腕骨龄符合 4.5 岁男孩特征;双肘关节骨化中心延迟;双肩关节肩胛盂较扁平(图1)。② 四肢肌电图检查:右侧正中神经重度-完全病损,感觉、运动均累及,轴索改变为主;左侧正中神经重度病损,感觉运动均累及,感觉重于运动,脱髓鞘改变为主;双侧正中神经腕部病变可能。③ 溶酶体酶检测:β-半乳糖苷酶 132 nmol/(g·min),β-葡萄糖醛酸苷酶 140.9 nmol/(g·min),血浆总氨基己糖苷酶 908.9 nmol/(L·min),血浆 β-葡萄糖醛酸苷酶

a、b. 颈椎发育异常,颈椎椎体呈三角形改变;c、d. 腰椎椎体发育异常,腰 2、腰 4 椎体较小(白箭);e. 右肩关节肩胛盂扁平(白箭);f. 左肘关节骨化中心延迟出现;g、h. 左手发育迟缓,骨龄相当于 4.5 岁男孩特征;i. 双侧髋外翻;j、k. 膝关节骨骺发育迟缓,胫骨前结节骨骺未萌出(白箭)

a. 先证者(患儿)获得
诊断:综合体格检查、临床症状、X 线、基因检测,患儿诊断为黏脂贮积症(mucolipidosis, ML)Ⅲα/β 型。
康复治疗情况:入院由康复医生组织团队评估,康复医生、康复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心理治疗师、针灸医师、推拿医师、患儿母亲参加。主要问题:① 双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受限,蹲起、跑步等困难,活动多时会出现疼痛;② 双侧肩关节、腕、手指关节僵硬,握拳困难,间断桡侧三指麻木;③ 日常洗漱、穿衣、书写等表现不良,活动需要部分辅助;④ 学校生活适应困难,儿童和家庭很困扰。结合家庭期望制订康复目标,康复治疗以运动、作业、物理因子、传统中医等综合治疗。物理因子治疗、针灸缓解关节僵硬及损伤性炎症;以目标导向设计游戏活动,主、被动活动关节,放松关节周围肌肉、韧带;手操作能力训练,如书写、操作玩具、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亲子同训;每周 1 次 1 h 的家长课堂进行疾病及相关康复知识宣教、指导;每周 2 次对儿童和家长在训练结束时进行心理疏导。1 个月后评估多关节活动范围轻微改善,如,双手握拳、拇他指对指、双上肢上举改善,扶物完成下蹲动作改善。家属自述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表现改善,自信心增强。量表评估:PEDI 测评日常活动 67 分(穿脱开衫、开合拉链、插上和取下拉链能力改善),ADL 评分 90 分。
随访:患儿返回校园,普通小学就读,每月进行电话、视频指导,在家庭开展适宜训练,学习成绩良好。经过 20 个月,患儿身高未再增加,关节活动受限无明显进展,仍间断出现双侧膝关节疼痛及手指麻木,跑、跳动作质量轻微倒退。
讨论 ML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分为 4 型,即 ML 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病。其中Ⅲ型分为 ML Ⅲα/β 和 ML Ⅲγ 两种,临床症状相对轻,病情进展缓慢,临床关注不多。以往关于轻症病例的自然发展史报道少,但该病因骨代谢异常引起肢体运动障碍对儿童的影响不容忽视。ML 是溶酶体贮积病中的一类,合并发病率约为 1∶
ML Ⅲ型的骨营养不良显著导致骨骼和关节症状以及进行性和破坏性骨病,这比黏多糖病带来的虚弱、疼痛和残疾负担更重。这类骨疾病可能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失衡引起,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区中破骨酶的存在增加导致软骨和骨发育异常,多关节受累,表现关节炎、骨痛症状,患者绝大多数会表现骨关节发育障碍,易与风湿类疾病、骨关节病相混淆,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常常出现误诊、漏诊[3]。在临床上出现以下特征有助于 ML Ⅲα/β 型的诊断[2]:发病年龄在婴儿期晚期到童年晚期;临床和放射学上表现明显异常;生长缓慢;关节僵硬最初出现在肩膀、臀部和手指,因剧烈运动或物理治疗而加重的关节疼痛;渐进性的面部粗陋特征;轻至中度的脊柱侧凸;正常至轻度认知发育缺陷,伴随疼痛的骨质疏松。本例患儿临床表现典型,生长缓慢,身材矮小,骨、关节发育畸形,多关节活动受限及至疼痛。自 8 岁 4 个月随访至 10 岁,患儿身高未再增长,全身多关节活动受限进展缓慢,四肢远端症状相对重,踝关节、腕关节僵硬明显,活动后膝关节疼痛明显。
目前针对该病仍没有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骨关节畸形、关节周围组织挛缩、僵硬等引起关节功能逐渐退化、机械性损伤,会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最终会失去行走能力。一个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描述了 13 例成人型 ML Ⅲ型的临床过程,大约一半患者有明显身体活动限制,或依赖轮椅,或需要日常生活辅助;所有患者均出现疼痛,3/4 的患者成人期可以参加工作;所有患者均有广泛的骨骼损害,需要在 20 岁或 30 岁时进行骨科手术干预[6]。骨关节矫形术在疾病发展到关节活动明显限制步行能力时实施,期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常见的手术有髋关节置换术、腕管综合征松解术等。近年来有脐带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等方法应用,仅见于发达国家应用于极少数的 ML Ⅱ型重症病例,但并未发现确切证据支持这些方法能改善患者预后。故而对于该类患者的日常康复管理可能是有益的,适度、科学的日常家庭康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缓解痛苦,改善日常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
综上所述,由骨骼发育异常和严重进行性骨关节炎导致的严重骨骼异常是 ML Ⅲ型的常见症状,鉴别诊断应排除相关骨、软骨发育异常疾病,未来对该疾病随访应关注改善软骨和骨质量,通过适当的康复干预预防骨骼并发症和改善关节活动度。本例患儿经过 1 个月余机构康复治疗及亲子同训指导后出院。指导开展家庭康复,使患儿学会日常训练方法、知晓如何尽量预防继发损伤,可较好地帮助患儿融入学校,融入社会生活。该病例随访时间短,骨关节功能退化不明显,另外也缺少定期溶酶体代谢相关指标检测,所以远期以及多病例随访可进一步帮助了解 ML 疾病自然史,为长期的综合康复管理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议。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病例介绍 患儿,男,8 岁 4 个月,因肢体活动受限伴身材矮小于 2022 年 8 月 16 日入陕西省康复医院。患儿系第 1 胎第 1 产,母孕时 24 周岁,孕期体健,足月试产失败后行剖宫产(具体不详),出生体重
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好,情绪稳定,交流态度好,言语清晰流利;身高 118 cm,面容粗陋,全身皮肤黝黑、粗糙,眉毛、头发浓黑,颈短,四肢、手指粗短,爪形手,言语、认知能力基本正常。徒手肌力:双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3 级,腹内外斜肌 3 级,竖脊肌 3 级,臀大肌、臀中肌 3 级,双侧股四头肌 4 级,双侧胫前肌 4 级。肌张力 Ashworth 评定:双侧肱三头肌Ⅰ级,双侧小腿三头肌Ⅰ级;双手指伸肌Ⅱ级。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前屈 0~100°,后伸 0~30°,外展 0~90°;肘关节屈曲 0~110°,伸展 5°;前臂旋前 0~30°,旋后 0~40°;腕关节掌屈 0~60°,背伸 0~15°;髋关节屈曲 0~90°,伸展 0~15°,外展 0~35°;膝关节屈曲 0~130°,伸展 0~150°;踝关节主动背屈 0~20°,跖屈 0~–25°。肱二头肌腱反射正常,肱三头肌腱反射稍亢进,双侧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跟腱反射亢进,双侧髌阵挛、踝阵挛未引出,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患儿可独站、独行,独行时脊椎伸展不充分,快走时双膝关节屈曲,可独自上下楼梯;跑步动作不协调,缓慢,易摔倒;双手远端指间关节伸展不充分,呈屈曲状,可满把抓握,可拧盖瓶盖,能握笔书写,会画圈、三角形等,可一页一页翻书,动作笨拙,不能完成拇食指捏小物;能使用筷子进食,动作笨拙,独自脱简单宽松开衫,穿上衣需家长辅助,大小便可以自理,日常生活基本独立。韦氏智力量表评估:智商 91 分;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 PEDI)评分:移动能力 59 分(正常),交流能力 65 分(正常),日常活动 62 分(低下);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80 分。
辅助检查:① 脊柱及四肢关节 X 线片:颈胸腰椎椎体发育异常,胸腰椎生理曲度变直;双膝关节骨质发育延迟;双手腕骨龄符合 4.5 岁男孩特征;双肘关节骨化中心延迟;双肩关节肩胛盂较扁平(图1)。② 四肢肌电图检查:右侧正中神经重度-完全病损,感觉、运动均累及,轴索改变为主;左侧正中神经重度病损,感觉运动均累及,感觉重于运动,脱髓鞘改变为主;双侧正中神经腕部病变可能。③ 溶酶体酶检测:β-半乳糖苷酶 132 nmol/(g·min),β-葡萄糖醛酸苷酶 140.9 nmol/(g·min),血浆总氨基己糖苷酶 908.9 nmol/(L·min),血浆 β-葡萄糖醛酸苷酶

a、b. 颈椎发育异常,颈椎椎体呈三角形改变;c、d. 腰椎椎体发育异常,腰 2、腰 4 椎体较小(白箭);e. 右肩关节肩胛盂扁平(白箭);f. 左肘关节骨化中心延迟出现;g、h. 左手发育迟缓,骨龄相当于 4.5 岁男孩特征;i. 双侧髋外翻;j、k. 膝关节骨骺发育迟缓,胫骨前结节骨骺未萌出(白箭)

a. 先证者(患儿)获得
诊断:综合体格检查、临床症状、X 线、基因检测,患儿诊断为黏脂贮积症(mucolipidosis, ML)Ⅲα/β 型。
康复治疗情况:入院由康复医生组织团队评估,康复医生、康复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心理治疗师、针灸医师、推拿医师、患儿母亲参加。主要问题:① 双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受限,蹲起、跑步等困难,活动多时会出现疼痛;② 双侧肩关节、腕、手指关节僵硬,握拳困难,间断桡侧三指麻木;③ 日常洗漱、穿衣、书写等表现不良,活动需要部分辅助;④ 学校生活适应困难,儿童和家庭很困扰。结合家庭期望制订康复目标,康复治疗以运动、作业、物理因子、传统中医等综合治疗。物理因子治疗、针灸缓解关节僵硬及损伤性炎症;以目标导向设计游戏活动,主、被动活动关节,放松关节周围肌肉、韧带;手操作能力训练,如书写、操作玩具、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亲子同训;每周 1 次 1 h 的家长课堂进行疾病及相关康复知识宣教、指导;每周 2 次对儿童和家长在训练结束时进行心理疏导。1 个月后评估多关节活动范围轻微改善,如,双手握拳、拇他指对指、双上肢上举改善,扶物完成下蹲动作改善。家属自述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表现改善,自信心增强。量表评估:PEDI 测评日常活动 67 分(穿脱开衫、开合拉链、插上和取下拉链能力改善),ADL 评分 90 分。
随访:患儿返回校园,普通小学就读,每月进行电话、视频指导,在家庭开展适宜训练,学习成绩良好。经过 20 个月,患儿身高未再增加,关节活动受限无明显进展,仍间断出现双侧膝关节疼痛及手指麻木,跑、跳动作质量轻微倒退。
讨论 ML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分为 4 型,即 ML 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病。其中Ⅲ型分为 ML Ⅲα/β 和 ML Ⅲγ 两种,临床症状相对轻,病情进展缓慢,临床关注不多。以往关于轻症病例的自然发展史报道少,但该病因骨代谢异常引起肢体运动障碍对儿童的影响不容忽视。ML 是溶酶体贮积病中的一类,合并发病率约为 1∶
ML Ⅲ型的骨营养不良显著导致骨骼和关节症状以及进行性和破坏性骨病,这比黏多糖病带来的虚弱、疼痛和残疾负担更重。这类骨疾病可能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失衡引起,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区中破骨酶的存在增加导致软骨和骨发育异常,多关节受累,表现关节炎、骨痛症状,患者绝大多数会表现骨关节发育障碍,易与风湿类疾病、骨关节病相混淆,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常常出现误诊、漏诊[3]。在临床上出现以下特征有助于 ML Ⅲα/β 型的诊断[2]:发病年龄在婴儿期晚期到童年晚期;临床和放射学上表现明显异常;生长缓慢;关节僵硬最初出现在肩膀、臀部和手指,因剧烈运动或物理治疗而加重的关节疼痛;渐进性的面部粗陋特征;轻至中度的脊柱侧凸;正常至轻度认知发育缺陷,伴随疼痛的骨质疏松。本例患儿临床表现典型,生长缓慢,身材矮小,骨、关节发育畸形,多关节活动受限及至疼痛。自 8 岁 4 个月随访至 10 岁,患儿身高未再增长,全身多关节活动受限进展缓慢,四肢远端症状相对重,踝关节、腕关节僵硬明显,活动后膝关节疼痛明显。
目前针对该病仍没有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骨关节畸形、关节周围组织挛缩、僵硬等引起关节功能逐渐退化、机械性损伤,会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最终会失去行走能力。一个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描述了 13 例成人型 ML Ⅲ型的临床过程,大约一半患者有明显身体活动限制,或依赖轮椅,或需要日常生活辅助;所有患者均出现疼痛,3/4 的患者成人期可以参加工作;所有患者均有广泛的骨骼损害,需要在 20 岁或 30 岁时进行骨科手术干预[6]。骨关节矫形术在疾病发展到关节活动明显限制步行能力时实施,期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常见的手术有髋关节置换术、腕管综合征松解术等。近年来有脐带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等方法应用,仅见于发达国家应用于极少数的 ML Ⅱ型重症病例,但并未发现确切证据支持这些方法能改善患者预后。故而对于该类患者的日常康复管理可能是有益的,适度、科学的日常家庭康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缓解痛苦,改善日常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
综上所述,由骨骼发育异常和严重进行性骨关节炎导致的严重骨骼异常是 ML Ⅲ型的常见症状,鉴别诊断应排除相关骨、软骨发育异常疾病,未来对该疾病随访应关注改善软骨和骨质量,通过适当的康复干预预防骨骼并发症和改善关节活动度。本例患儿经过 1 个月余机构康复治疗及亲子同训指导后出院。指导开展家庭康复,使患儿学会日常训练方法、知晓如何尽量预防继发损伤,可较好地帮助患儿融入学校,融入社会生活。该病例随访时间短,骨关节功能退化不明显,另外也缺少定期溶酶体代谢相关指标检测,所以远期以及多病例随访可进一步帮助了解 ML 疾病自然史,为长期的综合康复管理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议。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