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贺桢, 朱雨婷, 李萍, 谢娟. 慢性心力衰竭医疗费用占比与住院费用结构合理性关系的研究. 华西医学, 2024, 39(9): 1413-1418. doi: 10.7507/1002-0179.202406148 复制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慢性心衰患病率逐年增长,再入院率较高,导致心衰患者人均治疗费用处在较高水平[2-3]。在我国,心衰患者每年的治疗费用约为 3 万元,66%用于住院治疗[4],其中西药费、检查化验费用等物耗性费用是慢性心衰住院患者的主要就医经济负担,而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药品及耗材属于无效收入,是重点控费对象[5]。然而目前多数研究分析探讨患者发生高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少有研究关注费用结构的合理性。因此,本研究以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住院费用结构是否合理,并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费用占比及其与住院费用结构合理性之间的相关性和阈值-反应关系,为合理住院费用结构提供思路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基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住院部病案信息系统,慢性心衰在中医病症代码分类中属“心水病”,按照中医病证代码心水病 A04.01.08 在病案首页中检索,提取 2020 年 1 月 1 日—2023 年 12 月 31 日的慢性心衰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患者 ID、性别、年龄、住院时长、住院总费用及各项费用具体构成等信息。纳入标准:① 病案首页明确诊断为心水病;② 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分级Ⅱ~Ⅳ级;③ 住院≥3 d。排除标准:① 恶性肿瘤、器官衰竭严重疾病者;② 孕妇及药物过敏者;③ 住院过程中死亡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相关定义与公式
住院费用指患者在住院期间确诊及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包括药品费用(包括西药费、中药费)、检查化验费用(包括检查费、化验费)、综合医疗服务费用(包括诊查费、治疗费、会诊费、手术费等)和卫生材料费用。考虑到住院费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次均住院费用和日均住院费用更细致地反映患者医疗费用的具体情况。次均住院费用=住院费用/总人次,日均住院费用=住院费用/住院天数。
此外,为消除价格波动对研究的影响,实现时间跨度的可比性,住院费用根据 2020 年—2023 年《中国统计年鉴》[6]中的医疗保健消费者价格指数(medical consumer price index, MCPI)进行调整,选取更具时效性的 2023 年作为基准年份,其中 2022 年 MCPI 指数为 100.6%、2021 年 MCPI 指数为 100.4%、2020 年 MCPI 指数为 101.8%,据此分别对患者的各项住院费用换算后分析[7],文中所有费用为调整后可比费用。
1.2.2 评价方法
由于我院为中医医院,并且中西药联合用药、中医非药物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所以将药品费用细分为中药费和西药费,综合医疗服务费用细分为一般医疗服务费、一般治疗费、中医治疗费,由此对慢性心衰患者住院费用结构合理性建立2种评价参数[5]:① 医疗总费用结构评价参数;② 为避免住院时长对费用及费用结构的影响,确立日均费用结构评价参数。
这 2 种方法都分别取位于各项费用的第 10 百分数和第 90 百分数,即为该类费用的 P10、P90,患者各项医疗费用在(P10,P90),即认为该费属于正常范围,偏移值为 0;该类费用>P90,则认为该类费用超出正常范围,为正偏离;该类费用<P10,为负偏离。最后对每例患者的各项医疗总费用与各类日均费用的正、负偏离的绝对值求和,形成 2 种评价参数下的费用偏离值,并计算2种参数下的偏离度,医疗总费用结构评价参数下的偏离度=医疗总费用偏离值/次均住院总费用×100%,日均费用结构评价参数下的偏离度=日均各项医疗总费用偏离值/日均住院总费用×100%。偏离度≥20%,则说明当前患者费用结构不合理,将2种方法评价出的费用结构不合理患者全部划分到费用结构不合理组,剩余患者划分为费用结构合理组。
1.3 数据筛选
检查患者各项费用数据是否存在异常和不完整的记录(如:住院总费用为 0),并进行更正或删除。
1.4 质量控制
确保医师的诊断标准是统一的,均根据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2022 年)[8]、NYHA 分级的诊断标准。调查数据采用双录入法,确保录入数据的准确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软件和 R 3.6.0 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反之采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但在费用结构合理性评价中采用(P10,P90)表示,组间比较用 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 Mann-Whitney U 检验。医疗总费用结构评价与日均费用结构评价结果采用 Kappa 一致性检验。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发生不合理费用结构的影响因素,以是否发生费用结构不合理为因变量;自变量选择为患者基本信息、总费用和日均费用评价指标最高的指标,且由于我院为中医医院,因此纳入中药费用为自变量;采用输入法,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采用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衡量,如果 VIF>10,则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最后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restricted cubic spline, RCS)判断各项费用占比与住院费用结构合理性的数量-反应关系,进行阈值效应分析。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整后的住院费用
2020 年次均住院费用调整前为 14 891.96 元,调整后为 15 161.58 元;2021 年次均住院费用调整前为 18 656.01 元,调整后为 18 918.09 元;2022 年次均住院费用调整前为 18 963.91 元,调整后为 19 115.62 元;2023 年次均住院费用调整前为 18 484.19 元,调整后为 18 484.19 元。经医疗保健消费者价格指数调整后,2020 年—2023 年次均住院费用由 15 161.58 元增长至 18 484.19 元,增长 3 322.61 元,增长率为 21.91%。次均住院费用在 2020 年—2022 年上升,2023 年有所下降。根据 MCPI 指数调整后慢性心衰各项次均费用及其占比情况见表1。可见,在各项费用占比中,2020 年—2023 年排名前 3 位的是药品费用、检查化验费用和综合医疗服务费用。

2.2 慢性心衰患者住院费用结构合理性评价
慢性心衰患者 2 种评价指标参数结果比较见表2。可见,在总费用评价指标中,西药费用在心衰患者住院费用中最高[(2 119.87,10 459.20)元],而在日均费用评价指标中,检查化验费用最高[(443.89,1 160.62)元]。经 2 类合理性评价指数判断,医疗总费用结构评价中显示费用结构不合理有 71 例,结构合理有 691 例;日均费用结构评价中显示费用结构不合理有 64 例,结构合理有 698 例。2 种评价结果中费用结构不合理评价一致的有 23 例,费用结构合理评价一致有 650 例,一致性较差(Kappa 值=0.277)。

2.3 慢性心衰患者基本情况
共纳入慢性心衰患者 762 例,其中男性 329 例(43.18%),女性 433 例(56.82%)。年龄 47~98 岁,中位年龄为 80(73,85)岁;住院天数为 4~27 d,中位住院天数为 9(7,11)d;经费用结构合理性评价分组后,费用结构合理 650 例,费用结果不合理 112 例。
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比较见表3。可见,两组在男女比例、付款方式间分布均衡;而在入院方式、离院途径、NYHA 分级、是否实施临床路径、不同年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费用结构变动与费用结构合理性关系研究
2.4.1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赋值表见表4。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5)显示,入院方式、实施临床路径、年龄、检查化验费占比、西药费占比、中药费占比与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此外,各自变量的 VIF 值均小于 10,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2.4.2 RCS 模型和阈值效应分析结果
西药费、中药费、检验化验费用占比与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的阈值效应分析见图1。可见,西药费用占比、中药费用占比、检查化验占比与慢性心衰患者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之间呈曲线关系(P<0.05)。当药品占比<30%、中药费占比<13%,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的风险随占比增长减少的变化不明显(P>0.05);而检查化验费占比<35%,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风险随占比增加而减少[OR=0.887,95%CI(0.805,0.977),P<0.01]。然而,西药费占比>30%、中药费占比>13%、检查化验费占比>35%,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的风险都随占比增加而增加。

a. 西药费; 中药费;c. 检查化验费。RCS: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采用 2 种评价参数筛选出发生不合理费用结构的慢性心衰患者,并运用单、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和 RCS 模型分析费用结构与慢性心衰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与阈值效应关系,RCS 模型将样条函数与线性回归、logistic 回归等模型联合,用连续性曲线呈现自变量的微小改变对因变量的影响[9-10]。
药品“零差率”政策实行后,医疗行为和药品费用之间的作用关系减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往医院、部分医师追逐药品获利造成的“以药养医”的消极影响[5, 11],但尚未能体现在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住院费用的结构上,药品费用仍然是慢性心衰患者住院费用中的关键构成因素,阈值效应结果进一步显示西药费用>30%,中药费用占比>13%时,随着占比的增加,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风险逐渐提高,提示未来尽量控制西药费占比、中药费用占比在 30%和 13%以下。但单一药占比考核已经不能合理反映临床效果,需要以更加多元合理的标准对药品费用及药费占比进行考核评价[12-13],应在保证慢性心衰患者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控制药品占比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同时检查化验费用占比也是慢性心衰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的风险因素并呈曲线关系。检查化验占比的主要曲线拐点为 35%,提示检查化验占比<35%时,随着检查化验占比的增加,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风险逐渐降低。这与新的心衰治疗技术不断涌入临床,更加符合临床诊疗需要有有一定关联,并且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趋势,医生为了做出更利于患者治疗的精准判断与自身利益的考量,也不得不扩大心衰的诊断检查范围[14],从而更好地把握病因,精准下药,这些可能是使得检查化验费用占比增加但不会导致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的原因[15-16],但当占比超过 35%时发生不合理结构的风险增加明显,也要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化验支出。
在临床实际中,存在较多因素可增加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风险的可能性,如是否实施临床路径、NAHA 分级、住院天数等,此外相关研究表明可避免的住院服务、过长的住院天数、过量的处方和检查等卫生系统效率不足问题浪费了 20%~40%的医疗卫生费用[17-18],可见合理缩短住院天数和实施慢性心衰标准化临床路径对减少患者住院费用非常重要。所以要将患者安全与医疗高质量放在治疗首位,选择先进适宜的技术,严防并发症与合并症,规范临床路径缩短平均住院日[15],提高床位利用率和周转率,高效利用医院的卫生资源,从而减轻患者住院经济负担,合理调整住院费用结构,节省医疗开支[19]。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① 研究对象为中医医院慢性心衰患者,患者的中药费、中医治疗费可能会高于其他综合医院慢性心衰患者。② 慢性心衰患者 NYHA 分级对住院费用结构合理性判定存在直接影响,且2种费用评价参数一致性较差,因此后续考虑进一步采用分层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20]。
综上所述,药品费用、检查化验费用仍然是慢性心衰患者住院费用的主要构成因素,中药费占比、西药费占比、检查化验费用占比与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存在相关性,应合理控制患者物耗性费用支出[21],以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经济性[22]。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慢性心衰患病率逐年增长,再入院率较高,导致心衰患者人均治疗费用处在较高水平[2-3]。在我国,心衰患者每年的治疗费用约为 3 万元,66%用于住院治疗[4],其中西药费、检查化验费用等物耗性费用是慢性心衰住院患者的主要就医经济负担,而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药品及耗材属于无效收入,是重点控费对象[5]。然而目前多数研究分析探讨患者发生高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少有研究关注费用结构的合理性。因此,本研究以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住院费用结构是否合理,并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费用占比及其与住院费用结构合理性之间的相关性和阈值-反应关系,为合理住院费用结构提供思路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基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住院部病案信息系统,慢性心衰在中医病症代码分类中属“心水病”,按照中医病证代码心水病 A04.01.08 在病案首页中检索,提取 2020 年 1 月 1 日—2023 年 12 月 31 日的慢性心衰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患者 ID、性别、年龄、住院时长、住院总费用及各项费用具体构成等信息。纳入标准:① 病案首页明确诊断为心水病;② 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分级Ⅱ~Ⅳ级;③ 住院≥3 d。排除标准:① 恶性肿瘤、器官衰竭严重疾病者;② 孕妇及药物过敏者;③ 住院过程中死亡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相关定义与公式
住院费用指患者在住院期间确诊及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包括药品费用(包括西药费、中药费)、检查化验费用(包括检查费、化验费)、综合医疗服务费用(包括诊查费、治疗费、会诊费、手术费等)和卫生材料费用。考虑到住院费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次均住院费用和日均住院费用更细致地反映患者医疗费用的具体情况。次均住院费用=住院费用/总人次,日均住院费用=住院费用/住院天数。
此外,为消除价格波动对研究的影响,实现时间跨度的可比性,住院费用根据 2020 年—2023 年《中国统计年鉴》[6]中的医疗保健消费者价格指数(medical consumer price index, MCPI)进行调整,选取更具时效性的 2023 年作为基准年份,其中 2022 年 MCPI 指数为 100.6%、2021 年 MCPI 指数为 100.4%、2020 年 MCPI 指数为 101.8%,据此分别对患者的各项住院费用换算后分析[7],文中所有费用为调整后可比费用。
1.2.2 评价方法
由于我院为中医医院,并且中西药联合用药、中医非药物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所以将药品费用细分为中药费和西药费,综合医疗服务费用细分为一般医疗服务费、一般治疗费、中医治疗费,由此对慢性心衰患者住院费用结构合理性建立2种评价参数[5]:① 医疗总费用结构评价参数;② 为避免住院时长对费用及费用结构的影响,确立日均费用结构评价参数。
这 2 种方法都分别取位于各项费用的第 10 百分数和第 90 百分数,即为该类费用的 P10、P90,患者各项医疗费用在(P10,P90),即认为该费属于正常范围,偏移值为 0;该类费用>P90,则认为该类费用超出正常范围,为正偏离;该类费用<P10,为负偏离。最后对每例患者的各项医疗总费用与各类日均费用的正、负偏离的绝对值求和,形成 2 种评价参数下的费用偏离值,并计算2种参数下的偏离度,医疗总费用结构评价参数下的偏离度=医疗总费用偏离值/次均住院总费用×100%,日均费用结构评价参数下的偏离度=日均各项医疗总费用偏离值/日均住院总费用×100%。偏离度≥20%,则说明当前患者费用结构不合理,将2种方法评价出的费用结构不合理患者全部划分到费用结构不合理组,剩余患者划分为费用结构合理组。
1.3 数据筛选
检查患者各项费用数据是否存在异常和不完整的记录(如:住院总费用为 0),并进行更正或删除。
1.4 质量控制
确保医师的诊断标准是统一的,均根据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2022 年)[8]、NYHA 分级的诊断标准。调查数据采用双录入法,确保录入数据的准确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软件和 R 3.6.0 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反之采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但在费用结构合理性评价中采用(P10,P90)表示,组间比较用 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 Mann-Whitney U 检验。医疗总费用结构评价与日均费用结构评价结果采用 Kappa 一致性检验。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发生不合理费用结构的影响因素,以是否发生费用结构不合理为因变量;自变量选择为患者基本信息、总费用和日均费用评价指标最高的指标,且由于我院为中医医院,因此纳入中药费用为自变量;采用输入法,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采用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衡量,如果 VIF>10,则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最后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restricted cubic spline, RCS)判断各项费用占比与住院费用结构合理性的数量-反应关系,进行阈值效应分析。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整后的住院费用
2020 年次均住院费用调整前为 14 891.96 元,调整后为 15 161.58 元;2021 年次均住院费用调整前为 18 656.01 元,调整后为 18 918.09 元;2022 年次均住院费用调整前为 18 963.91 元,调整后为 19 115.62 元;2023 年次均住院费用调整前为 18 484.19 元,调整后为 18 484.19 元。经医疗保健消费者价格指数调整后,2020 年—2023 年次均住院费用由 15 161.58 元增长至 18 484.19 元,增长 3 322.61 元,增长率为 21.91%。次均住院费用在 2020 年—2022 年上升,2023 年有所下降。根据 MCPI 指数调整后慢性心衰各项次均费用及其占比情况见表1。可见,在各项费用占比中,2020 年—2023 年排名前 3 位的是药品费用、检查化验费用和综合医疗服务费用。

2.2 慢性心衰患者住院费用结构合理性评价
慢性心衰患者 2 种评价指标参数结果比较见表2。可见,在总费用评价指标中,西药费用在心衰患者住院费用中最高[(2 119.87,10 459.20)元],而在日均费用评价指标中,检查化验费用最高[(443.89,1 160.62)元]。经 2 类合理性评价指数判断,医疗总费用结构评价中显示费用结构不合理有 71 例,结构合理有 691 例;日均费用结构评价中显示费用结构不合理有 64 例,结构合理有 698 例。2 种评价结果中费用结构不合理评价一致的有 23 例,费用结构合理评价一致有 650 例,一致性较差(Kappa 值=0.277)。

2.3 慢性心衰患者基本情况
共纳入慢性心衰患者 762 例,其中男性 329 例(43.18%),女性 433 例(56.82%)。年龄 47~98 岁,中位年龄为 80(73,85)岁;住院天数为 4~27 d,中位住院天数为 9(7,11)d;经费用结构合理性评价分组后,费用结构合理 650 例,费用结果不合理 112 例。
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比较见表3。可见,两组在男女比例、付款方式间分布均衡;而在入院方式、离院途径、NYHA 分级、是否实施临床路径、不同年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费用结构变动与费用结构合理性关系研究
2.4.1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赋值表见表4。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5)显示,入院方式、实施临床路径、年龄、检查化验费占比、西药费占比、中药费占比与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此外,各自变量的 VIF 值均小于 10,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2.4.2 RCS 模型和阈值效应分析结果
西药费、中药费、检验化验费用占比与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的阈值效应分析见图1。可见,西药费用占比、中药费用占比、检查化验占比与慢性心衰患者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之间呈曲线关系(P<0.05)。当药品占比<30%、中药费占比<13%,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的风险随占比增长减少的变化不明显(P>0.05);而检查化验费占比<35%,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风险随占比增加而减少[OR=0.887,95%CI(0.805,0.977),P<0.01]。然而,西药费占比>30%、中药费占比>13%、检查化验费占比>35%,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的风险都随占比增加而增加。

a. 西药费; 中药费;c. 检查化验费。RCS: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采用 2 种评价参数筛选出发生不合理费用结构的慢性心衰患者,并运用单、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和 RCS 模型分析费用结构与慢性心衰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与阈值效应关系,RCS 模型将样条函数与线性回归、logistic 回归等模型联合,用连续性曲线呈现自变量的微小改变对因变量的影响[9-10]。
药品“零差率”政策实行后,医疗行为和药品费用之间的作用关系减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往医院、部分医师追逐药品获利造成的“以药养医”的消极影响[5, 11],但尚未能体现在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住院费用的结构上,药品费用仍然是慢性心衰患者住院费用中的关键构成因素,阈值效应结果进一步显示西药费用>30%,中药费用占比>13%时,随着占比的增加,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风险逐渐提高,提示未来尽量控制西药费占比、中药费用占比在 30%和 13%以下。但单一药占比考核已经不能合理反映临床效果,需要以更加多元合理的标准对药品费用及药费占比进行考核评价[12-13],应在保证慢性心衰患者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控制药品占比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同时检查化验费用占比也是慢性心衰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的风险因素并呈曲线关系。检查化验占比的主要曲线拐点为 35%,提示检查化验占比<35%时,随着检查化验占比的增加,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风险逐渐降低。这与新的心衰治疗技术不断涌入临床,更加符合临床诊疗需要有有一定关联,并且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趋势,医生为了做出更利于患者治疗的精准判断与自身利益的考量,也不得不扩大心衰的诊断检查范围[14],从而更好地把握病因,精准下药,这些可能是使得检查化验费用占比增加但不会导致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的原因[15-16],但当占比超过 35%时发生不合理结构的风险增加明显,也要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化验支出。
在临床实际中,存在较多因素可增加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风险的可能性,如是否实施临床路径、NAHA 分级、住院天数等,此外相关研究表明可避免的住院服务、过长的住院天数、过量的处方和检查等卫生系统效率不足问题浪费了 20%~40%的医疗卫生费用[17-18],可见合理缩短住院天数和实施慢性心衰标准化临床路径对减少患者住院费用非常重要。所以要将患者安全与医疗高质量放在治疗首位,选择先进适宜的技术,严防并发症与合并症,规范临床路径缩短平均住院日[15],提高床位利用率和周转率,高效利用医院的卫生资源,从而减轻患者住院经济负担,合理调整住院费用结构,节省医疗开支[19]。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① 研究对象为中医医院慢性心衰患者,患者的中药费、中医治疗费可能会高于其他综合医院慢性心衰患者。② 慢性心衰患者 NYHA 分级对住院费用结构合理性判定存在直接影响,且2种费用评价参数一致性较差,因此后续考虑进一步采用分层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20]。
综上所述,药品费用、检查化验费用仍然是慢性心衰患者住院费用的主要构成因素,中药费占比、西药费占比、检查化验费用占比与发生不合理住院费用结构存在相关性,应合理控制患者物耗性费用支出[21],以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经济性[22]。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