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叶式主动脉瓣(quadricuspid aortic valve, QAV)作为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远期病变类型多以反流为主。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在这类患者中的应用极为少见。该文报道了一例 QAV 合并严重反流且存在瓣下小隔膜的高龄患者,通过术前评估及心脏团队的讨论指导,选择较高过膨胀率(oversize 率)的可回收瓣膜,顺利完成了 TAVR 手术,并通过调整瓣膜植入深度一站式覆盖了瓣下隔膜,术后患者心悸等症状明显改善,未见明显瓣周漏以及反流,为该类患者的 TAVR 手术方案提供了参考。
引用本文: 陈智成, 李怡坚, 冯沅, 赵振刚, 魏薪.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四叶式主动脉瓣一例. 华西医学, 2024, 39(9): 1379-1382. doi: 10.7507/1002-0179.202408151 复制
病例介绍 患者,女,77 岁,因“心悸 3 年余”于 2023 年 12 月 9 日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入院前 3 年余患者轻微体力活动后心前区出现心悸,每次持续约 1 h,每周发作 3~4 次,休息后可缓解,劳累后症状加重,伴有明显头晕,无胸闷、气紧、胸痛,无晕厥、黑矇、心律不齐,无咳嗽、咳痰,无腹痛等不适。于外院就诊完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提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具体药物及治疗经过不详)。病程中上述症状反复发作,且患者多次于外院行药物保守治疗效果欠佳,为求进一步治疗入院。患者家族史、既往史无特殊。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 36.6°C,心率 73 次/min,呼吸频率 20 次/min,血压 123/56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界向左扩大,心律齐,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2023 年 12 月 9 日辅助检查显示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167 ng/L。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57 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35 mm,升主动脉内径 40 mm,射血分数 68%;主动脉瓣呈四叶式开闭,瓣下见一长约 4 mm 的短小隔膜样回声,前向血流稍加快,血流峰值流速为 2.2 m/s,瓣下大量反流,缩流颈宽度为 6.7 mm(图1)。诊断为四叶式主动脉瓣(quadricuspid aortic valve, QAV)畸形、重度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 AR)、主动脉瓣下短小隔膜(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Ⅱ级)。

a. 四叶式主动脉瓣畸形;b. 主动脉瓣下短小隔膜;c. 主动脉瓣大量反流
入院后评估显示,患者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死亡风险预测评分为 4.213%,虚弱指数 Katz 评分中 5 项不能独立完成,自理能力为重度依赖。瓣膜团队在术前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影像评估,心脏增强 CT 测量数据:呈 QAV Hurwitz C 型[1],瓣环周长 75.9 mm,平均内径 26.8 mm,左心室流出道周长 70.6 mm,乏氏窦周长 121.4 mm,平均径 33.8 mm,窦管交界周长 101.5 mm,左冠状动脉高度 13.2 mm,右冠状动脉高度 11.8 mm,升主动脉最大内径 40.6 mm,主动脉瓣下小隔膜距离瓣环约 2 mm,钙化积分为 0(图2)。术前团队讨论认为患者体格较小,左心室收缩末期指数为 23.37 mm/m2,存在主动脉瓣替换指征,外科手术风险为中危,患者高龄,自理能力为重度依赖,临床评估为虚弱。心脏增强 CT 提示解剖条件可以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且术前测得瓣下隔膜距离瓣环位置近,可以使用瓣膜支架进行覆盖。鉴于无钙化 AR 患者通常瓣膜植入锚定区相对有限,需要选择更大的过膨胀率(oversize 率)瓣膜,以获取更大的径向支撑力,避免瓣膜移位的发生,故选择 30 mm 直径、术前估算主动脉瓣环平面 oversize 率为 32%的 VitaFlow Liberty(上海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可回收系统进行 TAVR 操作,入路为右股动脉。

a. 外周血管重建图像;b. 瓣环周长 75.9 mm,面积 427.9 mm2;c. 左心室流出道周长 70.6 mm;d. 四叶式主动脉瓣乏氏窦周长 121.4 mm;e. 窦管交界周长 101.5 mm;f. 左冠状动脉高度 13.2 mm;g. 右冠状动脉高度 11.8 mm;h. 升主动脉最大内径 40.6 mm;i. 主动脉瓣下小隔膜距离瓣环约 2 mm
上述介入治疗方案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后,于 2023 年 12 月 12 日进行 TAVR,具体操作过程(图3):患者常规行清醒镇静,颈内静脉放置血管鞘安置临时起搏电极。穿刺左侧股动脉,置入动脉鞘管,全身肝素化。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鞘管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右冠状动脉均无明显狭窄,导入猪尾导管,行左心导管评估及左心室造影,测得术前左心室内收缩压为 144 mm Hg,舒张压为 1 mm Hg;主动脉收缩压为 141 mm Hg,舒张压为 33 mm Hg。建立股动脉至左心室加硬钢丝轨道,输送系统装载瓣膜后,确认瓣膜装载方向正确。沿传送轨道送入系统,以主动脉瓣瓣环定位并释放瓣膜。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微量瓣周漏,术后即刻超声提示人工瓣膜植入效果良好,血流峰值流速为 1.2 m/s,平均跨瓣压差为 2.0 mmHg。撤出导丝,拔出双侧股动脉鞘,结束手术。术后测得瓣膜植入深度约为 5 mm。术后当天患者心电监护显示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故于 1 d 后安置永久起搏器。之后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于 7 d 后康复出院。

a. 主动脉造影可见大量反流;b. 以自身瓣环定位人工瓣膜释放位置;c. 瓣膜释放;d. 瓣膜植入后造影未见明显反流
讨论 QAV 为一种罕见的主动脉瓣先天性畸形,最早于 1862 年首次报道,在人群中的检出率为 0.008%~0.043%[2-3]。QAV 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是否存在遗传及相关基因缺陷目前尚无定论。组织胚胎学相关理论认为,QAV 为胚胎期瓣膜发育障碍所致,胚胎早期在瓣叶形成过程中由于动脉干的内膜隆起发育不良,造成瓣叶发育异常,其远期生存预后与瓣膜的功能以及瓣叶形态和退化程度相关,即使患者出生时便存在这种畸形,也可能直到生命后期瓣膜才会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发相关症状[4]。因此,对于无症状患者的监测尤为重要,Tsang 等[5]对所在医疗中心 1975 年-2014 年诊断为 QAV 的 50 例患者进行平均(4.8±5.6)年的随访,其中有 8 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有 7 例患者因严重 AR 进行手术,1 例患者为中度反流,因合并有瓣膜尖部阻挡左冠状动脉开口而进行瓣膜修复;其远期血流动力学障碍以单纯性 AR 最为常见,极少为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 AS)。18%~32%的 QAV 患者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包括冠状动脉异常、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肥厚型心肌病以及法洛四联症等[6-8]。超声心动图是 QAV 的主要诊断手段[9]。当超声心动图无法准确识别具体解剖结构时,血管增强 CT 或 MRI 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外科手术是 QAV 的有效治疗手段,包括主动脉瓣修复及置换。Idrees 等[10]对所在医疗中心 1989 年-2010 年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 31 例 QAV 患者(其中反流性病变者 21 例,狭窄性病变者 5 例,反流合并有狭窄者 4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7 例患者进行了瓣膜修复,23 例患者进行了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率为 100%;后续随访显示,修复组中仅 1 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了狭窄和反流,需要进行二次干预,置换组中也仅 1 例患者因术后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行了二次手术,其余患者瓣膜功能均良好。有研究表明,QAV 的手术预后与其他主动脉瓣手术的预后相当[11-12]。
在过去的 20 年里,TAVR 已发展为一项成熟的微创手术方式,已经成为指南推荐的 AS 患者的主流治疗方案之一[13-14]。近年来,TAVR 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单纯 AR 患者中。自 Blanke 等[15]第 1 次成功在 QAV 患者中进行 TAVR 手术后的 10 余年,目前 TAVR 应用于 QAV 的病例仅有少量报道[16-18]。本病例中,考虑到 QAV 可能存在潜在的解剖变异,术前针对主动脉根部尤其是瓣环以及乏氏窦平面进行了多角度、更为精细的评估,以保证满足瓣膜释放的解剖学条件。本病例为单纯性 AR,相比 AS 患者,AR 患者的锚定结构少,植入瓣膜时更易导致术中或术后人工瓣膜移位、瓣中瓣及术后瓣周漏等并发症的发生,故结合患者术前 CT 测量值,选用了更大 oversize 率的瓣膜以获得更大的径向支持力。本病例术前心脏彩超提示有瓣膜下隔膜形成,此类病变介入处理困难。Lake 等[19]报道了 1 例术前误诊为 AS 的病例,其在拟行 TAVR 的围手术期心脏彩超提示瓣下隔膜遮挡了左心室流出道,而实际该患者的主动脉瓣病变为中度反流,故而被认为不适合进行 TAVR。本病例术前心脏彩超提示仅为主动脉瓣下小隔膜形成,并未遮挡左心室流出道,未导致梗阻发生,且瓣下隔膜距离主动脉瓣环仅 2 mm,通过术中瓣膜支架植入时覆盖流出道,从而消除瓣下隔膜的影响。对于本病例,考虑到术中瓣膜释放的稳定性以及对瓣下隔膜的覆盖,选择了更大直径的瓣膜,同时增加了瓣膜的植入深度,因此患者术后仍出现了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故于 1 d 后安置永久起搏器。之后患者病情基本稳定。
综上,QAV 患者相对罕见,需要全生命周期管理,其主动脉瓣病变类型以反流为主,其治疗策略目前仍然以外科手术为主。TAVR 在这类患者中的应用极其少见,目前仍属于“超说明书使用”,且本病例合并有瓣下隔膜形成,介入治疗难度极大。在本病例中,通过术前影像学评估及心脏团队讨论指导,选择了合适的手术策略,并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后,开创性地使用人工瓣膜支架覆盖瓣下隔膜并取得成功,最终使患者获益。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病例介绍 患者,女,77 岁,因“心悸 3 年余”于 2023 年 12 月 9 日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入院前 3 年余患者轻微体力活动后心前区出现心悸,每次持续约 1 h,每周发作 3~4 次,休息后可缓解,劳累后症状加重,伴有明显头晕,无胸闷、气紧、胸痛,无晕厥、黑矇、心律不齐,无咳嗽、咳痰,无腹痛等不适。于外院就诊完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提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具体药物及治疗经过不详)。病程中上述症状反复发作,且患者多次于外院行药物保守治疗效果欠佳,为求进一步治疗入院。患者家族史、既往史无特殊。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 36.6°C,心率 73 次/min,呼吸频率 20 次/min,血压 123/56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界向左扩大,心律齐,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2023 年 12 月 9 日辅助检查显示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167 ng/L。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57 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35 mm,升主动脉内径 40 mm,射血分数 68%;主动脉瓣呈四叶式开闭,瓣下见一长约 4 mm 的短小隔膜样回声,前向血流稍加快,血流峰值流速为 2.2 m/s,瓣下大量反流,缩流颈宽度为 6.7 mm(图1)。诊断为四叶式主动脉瓣(quadricuspid aortic valve, QAV)畸形、重度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 AR)、主动脉瓣下短小隔膜(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Ⅱ级)。

a. 四叶式主动脉瓣畸形;b. 主动脉瓣下短小隔膜;c. 主动脉瓣大量反流
入院后评估显示,患者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死亡风险预测评分为 4.213%,虚弱指数 Katz 评分中 5 项不能独立完成,自理能力为重度依赖。瓣膜团队在术前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影像评估,心脏增强 CT 测量数据:呈 QAV Hurwitz C 型[1],瓣环周长 75.9 mm,平均内径 26.8 mm,左心室流出道周长 70.6 mm,乏氏窦周长 121.4 mm,平均径 33.8 mm,窦管交界周长 101.5 mm,左冠状动脉高度 13.2 mm,右冠状动脉高度 11.8 mm,升主动脉最大内径 40.6 mm,主动脉瓣下小隔膜距离瓣环约 2 mm,钙化积分为 0(图2)。术前团队讨论认为患者体格较小,左心室收缩末期指数为 23.37 mm/m2,存在主动脉瓣替换指征,外科手术风险为中危,患者高龄,自理能力为重度依赖,临床评估为虚弱。心脏增强 CT 提示解剖条件可以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且术前测得瓣下隔膜距离瓣环位置近,可以使用瓣膜支架进行覆盖。鉴于无钙化 AR 患者通常瓣膜植入锚定区相对有限,需要选择更大的过膨胀率(oversize 率)瓣膜,以获取更大的径向支撑力,避免瓣膜移位的发生,故选择 30 mm 直径、术前估算主动脉瓣环平面 oversize 率为 32%的 VitaFlow Liberty(上海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可回收系统进行 TAVR 操作,入路为右股动脉。

a. 外周血管重建图像;b. 瓣环周长 75.9 mm,面积 427.9 mm2;c. 左心室流出道周长 70.6 mm;d. 四叶式主动脉瓣乏氏窦周长 121.4 mm;e. 窦管交界周长 101.5 mm;f. 左冠状动脉高度 13.2 mm;g. 右冠状动脉高度 11.8 mm;h. 升主动脉最大内径 40.6 mm;i. 主动脉瓣下小隔膜距离瓣环约 2 mm
上述介入治疗方案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后,于 2023 年 12 月 12 日进行 TAVR,具体操作过程(图3):患者常规行清醒镇静,颈内静脉放置血管鞘安置临时起搏电极。穿刺左侧股动脉,置入动脉鞘管,全身肝素化。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鞘管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右冠状动脉均无明显狭窄,导入猪尾导管,行左心导管评估及左心室造影,测得术前左心室内收缩压为 144 mm Hg,舒张压为 1 mm Hg;主动脉收缩压为 141 mm Hg,舒张压为 33 mm Hg。建立股动脉至左心室加硬钢丝轨道,输送系统装载瓣膜后,确认瓣膜装载方向正确。沿传送轨道送入系统,以主动脉瓣瓣环定位并释放瓣膜。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微量瓣周漏,术后即刻超声提示人工瓣膜植入效果良好,血流峰值流速为 1.2 m/s,平均跨瓣压差为 2.0 mmHg。撤出导丝,拔出双侧股动脉鞘,结束手术。术后测得瓣膜植入深度约为 5 mm。术后当天患者心电监护显示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故于 1 d 后安置永久起搏器。之后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于 7 d 后康复出院。

a. 主动脉造影可见大量反流;b. 以自身瓣环定位人工瓣膜释放位置;c. 瓣膜释放;d. 瓣膜植入后造影未见明显反流
讨论 QAV 为一种罕见的主动脉瓣先天性畸形,最早于 1862 年首次报道,在人群中的检出率为 0.008%~0.043%[2-3]。QAV 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是否存在遗传及相关基因缺陷目前尚无定论。组织胚胎学相关理论认为,QAV 为胚胎期瓣膜发育障碍所致,胚胎早期在瓣叶形成过程中由于动脉干的内膜隆起发育不良,造成瓣叶发育异常,其远期生存预后与瓣膜的功能以及瓣叶形态和退化程度相关,即使患者出生时便存在这种畸形,也可能直到生命后期瓣膜才会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发相关症状[4]。因此,对于无症状患者的监测尤为重要,Tsang 等[5]对所在医疗中心 1975 年-2014 年诊断为 QAV 的 50 例患者进行平均(4.8±5.6)年的随访,其中有 8 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有 7 例患者因严重 AR 进行手术,1 例患者为中度反流,因合并有瓣膜尖部阻挡左冠状动脉开口而进行瓣膜修复;其远期血流动力学障碍以单纯性 AR 最为常见,极少为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 AS)。18%~32%的 QAV 患者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包括冠状动脉异常、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肥厚型心肌病以及法洛四联症等[6-8]。超声心动图是 QAV 的主要诊断手段[9]。当超声心动图无法准确识别具体解剖结构时,血管增强 CT 或 MRI 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外科手术是 QAV 的有效治疗手段,包括主动脉瓣修复及置换。Idrees 等[10]对所在医疗中心 1989 年-2010 年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 31 例 QAV 患者(其中反流性病变者 21 例,狭窄性病变者 5 例,反流合并有狭窄者 4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7 例患者进行了瓣膜修复,23 例患者进行了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率为 100%;后续随访显示,修复组中仅 1 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了狭窄和反流,需要进行二次干预,置换组中也仅 1 例患者因术后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行了二次手术,其余患者瓣膜功能均良好。有研究表明,QAV 的手术预后与其他主动脉瓣手术的预后相当[11-12]。
在过去的 20 年里,TAVR 已发展为一项成熟的微创手术方式,已经成为指南推荐的 AS 患者的主流治疗方案之一[13-14]。近年来,TAVR 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单纯 AR 患者中。自 Blanke 等[15]第 1 次成功在 QAV 患者中进行 TAVR 手术后的 10 余年,目前 TAVR 应用于 QAV 的病例仅有少量报道[16-18]。本病例中,考虑到 QAV 可能存在潜在的解剖变异,术前针对主动脉根部尤其是瓣环以及乏氏窦平面进行了多角度、更为精细的评估,以保证满足瓣膜释放的解剖学条件。本病例为单纯性 AR,相比 AS 患者,AR 患者的锚定结构少,植入瓣膜时更易导致术中或术后人工瓣膜移位、瓣中瓣及术后瓣周漏等并发症的发生,故结合患者术前 CT 测量值,选用了更大 oversize 率的瓣膜以获得更大的径向支持力。本病例术前心脏彩超提示有瓣膜下隔膜形成,此类病变介入处理困难。Lake 等[19]报道了 1 例术前误诊为 AS 的病例,其在拟行 TAVR 的围手术期心脏彩超提示瓣下隔膜遮挡了左心室流出道,而实际该患者的主动脉瓣病变为中度反流,故而被认为不适合进行 TAVR。本病例术前心脏彩超提示仅为主动脉瓣下小隔膜形成,并未遮挡左心室流出道,未导致梗阻发生,且瓣下隔膜距离主动脉瓣环仅 2 mm,通过术中瓣膜支架植入时覆盖流出道,从而消除瓣下隔膜的影响。对于本病例,考虑到术中瓣膜释放的稳定性以及对瓣下隔膜的覆盖,选择了更大直径的瓣膜,同时增加了瓣膜的植入深度,因此患者术后仍出现了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故于 1 d 后安置永久起搏器。之后患者病情基本稳定。
综上,QAV 患者相对罕见,需要全生命周期管理,其主动脉瓣病变类型以反流为主,其治疗策略目前仍然以外科手术为主。TAVR 在这类患者中的应用极其少见,目前仍属于“超说明书使用”,且本病例合并有瓣下隔膜形成,介入治疗难度极大。在本病例中,通过术前影像学评估及心脏团队讨论指导,选择了合适的手术策略,并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后,开创性地使用人工瓣膜支架覆盖瓣下隔膜并取得成功,最终使患者获益。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