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辉, 王茜, 甘洪全, 史伟, 刘永庆, 张大鹏, 李琪佳, 王志强. 多孔钽复合BMP-7修复兔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 30(7): 836-842. doi: 10.7507/1002-1892.20160171 复制
软骨损伤和缺损是目前世界骨科领域面临的难题之一,治疗方法有骨移植、生物活性支架材料替代、人工假体置换等。骨移植是临床上最常用方法,但自体骨来源有限且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同种异体骨可能存在排斥反应和传染疾病等问题。生物活性支架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松质骨相似,适合于骨的长入和矿化,但力学强度不足,在关节、脊柱等负重较大的部位应用常受到限制[1-2];医用金属材料强度高、硬度高,韧性、抗疲劳性较好,但弹性模量远高于正常骨,易引起应力遮挡,导致假体松动[3]。而多孔金属钽具有十二面体排列的空间立体微观结构,在其内部具有纵横交错、相互连通的微孔结构,使其具有孔隙率高、弹性模量低及表面摩擦系数高等物理特性;同时,其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抗腐蚀能力强以及具备良好骨传导性的生物学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4]。BMP-7又称成骨蛋白1,是BMP家族中的一员[5]。BMP-7具有很强的异位成骨作用,可在异位诱导新骨形成,在体外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增强软骨细胞外基质合成,促进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分泌,在骨缺损修复及软骨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6-9]。有研究报道,应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BMP-7基因重组至兔软骨细胞中,将细胞体外培养后植入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发现其软骨缺损修复明显好于未植入细胞的兔关节软骨缺损组[10]。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BMP-7与多孔钽复合后能促进体外软骨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促进软骨基因表达[11]。本研究进一步将多孔钽与BMP-7复合后,植入兔股骨内髁软骨缺损模型,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扫描电镜、Micro-CT等方法,观察复合物对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修复的情况,为多孔钽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材料、仪器
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4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3.0 kg,由华北理工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体内植入的多孔钽件(重庆润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采用粉末浇注高温煅烧技术制成直径4 mm、长10 mm的圆柱体,分别按顺序在蒸馏水、丙酮溶液及70%乙醇溶液中超声清洗20 min,蒸馏水清洗、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多孔钽表面及断面可见分布均匀的呈立体连通的蜂窝状结构,孔径400~600μm,孔隙率75%~85%。500倍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分布均匀的直径400~600μm的微孔结构,1 000倍扫描电镜下可见微孔直径为50~200μm,且微孔的孔隙间相互连通。见图 1。

重组人BMP-7(recombinant human BMP-7,rhBMP-7;ProSpec公司,以色列)。JSM-6030LV扫描电镜(电子株式会社,日本);Leica1600硬组织切片机(Leica公司,德国);SP2600铣片机、Minimet1000磨片机(Buehler公司,美国);eXplore Locus SP型Micro-CT(GE公司,美国)。Advanced Bone Analysis软件(GE Healthcare公司,美国)。
1.2 实验方法
1.2.1 复合BMP-7多孔钽材料制备
取5 mg rhBMP-7溶入10 mL浓度为6 mol/L的尿素溶液,将多孔钽材料浸入其中,4℃放置12 h,然后冰冻干燥处理,透析除水,氯仿蒸气消毒后备用。
1.2.2 实验分组及方法
取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复合BMP-7多孔钽组(A组)、多孔钽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16只。实验动物以5%水合氯醛(5 mL/kg)麻醉后,取右侧膝前正中切口,长约2 cm,沿髌骨内缘切开关节囊,将髌骨向外脱出后显露股骨内髁,克氏针钻孔后以直径4 mm钻头沿股骨轴向钻孔,深度约6 mm,制备兔股骨内髁软骨缺损模型。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A、B组分别植入直径4 mm、长约5 mm的复合BMP-7多孔钽及多孔钽,C组不植入材料。再次冲洗后逐层缝合伤口,术后单笼饲养,允许患肢负重;术后3 d每天用络合碘消毒伤口并肌肉注射青霉素8万U预防感染。每组分别于术后4、8、16周采用空气栓塞法各处死5只实验动物,取出术侧股骨,于股骨髁上0.5 cm处切断,保留带有植入材料的髁部,进行以下观测。
1.3 观测指标
1.3.1 动物术后观察
术后观察动物存活、切口愈合及活动情况。
1.3.2 大体观察
术后各时间点肉眼观察3组软骨缺损部位大体愈合情况,A、B组按软骨缺损修复大体观察评分标准[12-13]评价修复效果。
1.3.3 扫描电镜观察
术后各时间点取出A、B组植入材料,0.1%PBS清洗2遍,叔丁醇梯度脱水,— 10℃冰冻1 h,真空干燥机内干燥,将材料用导电胶固定于铜台上,喷金,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软骨组织及骨组织生长情况。
1.3.4 组织学观察
术后各时间点A、B组大体观察后,将植入材料连同周围0.5 cm组织取出,固定、脱水、渗透、包埋、切片,片厚20μm,甲苯胺蓝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空隙内软骨及骨长入情况和多孔钽周围成骨情况。
1.3.5 Micro-CT观测
术后16周A、B组各随机选取3只动物标本,对多孔钽及周围骨质进行Micro-CT扫描,行三维重建并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观察并分析各组材料与组织接触界面及周围的骨质情况。取多孔钽材料周围直径5 mm的圆柱状区域为感兴趣区域,设定重建阈值为1 000,采用Advanced Bone Analysis软件分析。软件自动生成的主要参数包括:骨小梁间隙(trabecular bone space,Tb.Sp)、组织骨密度(trabecular mineral density,TMD)、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目(trabecular number,Tb.N)、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TV)。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动物术后观察
手术均顺利完成,实验动物均于术后3 h内自然苏醒,自行饮水;2 d后进食情况同术前;3~5 d术侧肢体可部分负重,2周后基本恢复正常步态;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缝线自行脱落。共有5只动物(A组1只、B组2只、C组2只)因腹泻死亡,后期均予以补齐。
2.2 大体观察
A组术后4周可见缺损区域植入材料表面出现少量软骨样组织,8、16周缺损部位逐渐被新生软骨组织完全覆盖,表面平整光滑;B组术后4周缺损区域植入材料表面未见新生软骨组织,8、16周缺损部位也逐渐覆盖新生软骨组织,但表面不平整,修复程度较A组差;C组术后4、8、16周缺损区均未修复,表面逐渐被纤维组织填充。见图 2。除术后4周A、B组软骨缺损修复大体观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术后8、16周A组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3 扫描电镜观察
术后4周,A、B组材料表面均可见少量钙盐沉积及新生软骨和成骨细胞,成骨细胞通过伪足附着于多孔钽表面,孔隙内有少量新生骨组织长入,但B组材料表面钙盐沉积及新生软骨和成骨细胞较A组少。8、16周,A组材料表面逐渐出现较多钙盐沉积,新生软骨及成骨细胞连接成片状,细胞外基质逐渐覆盖多孔钽表面,孔隙内出现大量新生骨组织长入;B组材料表面钙盐沉积数量及细胞外基质覆盖度均不及A组。见图 3。

2.4 组织学观察
甲苯胺蓝染色示,术后4周,A、B组宿主骨断端界面均可见少量新生软骨和成骨细胞,多孔钽表面成骨细胞附着较少,骨组织部分结合多孔钽表面。8周,A、B组多孔钽界面新生软骨及骨组织均明显增加,新生骨小梁出现并向多孔钽孔隙内生长,两组软骨缺损区域已部分被新生软骨样组织覆盖,新生软骨组织与多孔钽结合较为紧密。4、8周时,A组多孔钽表面新生软骨和成骨细胞较B组多。16周,A、B组多孔钽表面紧密附着大量新生骨组织,无纤维包囊,较多骨小梁向多孔钽孔隙内生长,并与周围皮质骨相连;A组软骨缺损区域已完全被新生软骨组织覆盖,新生软骨组织与多孔钽结合非常紧密,与周围正常软骨组织结合在一起,B组软骨缺损区域大部分被新生软骨组织覆盖。见图 4。
2.5 Micro-CT观测
术后16周,A组TMD、BV/TV、Tb.N和Tb.Th均高于B组,Tb.Sp低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3 讨论
软骨及软骨下骨的损伤和缺损是骨科领域难题之一,骨移植材料替代是目前治疗软骨缺损的方法之一。适宜的骨移植材料不仅需要具有通透的空间结构、合适的力学特性,还需有一定的骨诱导性,即良好的骨长入特性;同时,软骨缺损多伴有软骨下骨损伤,因此适宜的软骨缺损修复材料除具备上述性能外,还应为软骨下骨缺损提供良好支撑,为软骨损伤修复提供支撑平台。
多孔钽材料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孔隙率(75%~80%)、适合骨组织长入的孔径大小(400~600μm)及与人体松质骨相似的弹性模量(0.2~0.5 GPa),也被称作“金属小梁”,其良好的空间三维立体结构利于骨组织长入,并可为细胞、血管、组织代谢产物及营养物质运输提供有利的空间环境[14]。有研究发现多孔钽具备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骨长入特性[15],在国内外关节置换或翻修术后骨缺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后骨缺损等中多有应用[16]。但多孔钽作为金属小梁,其金属特性制约了骨诱导性。为改善多孔钽的生物活性、加速骨长入时间,有研究者采用生物活性因子(如BMP系列因子)与材料相结合,可有效提高材料的生物活性,促进细胞成骨分化,如BMP-7可诱导未分化MSCs向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6-7]。目前多为多孔材料复合生物活性因子对成骨方面的研究[17],对软骨缺损修复的报道较少见。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多孔钽材料与BMP-7复合后植入兔股骨内髁软骨缺损模型,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多孔钽与BMP-7复合后对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修复的情况。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兔股骨内髁软骨缺损模型,软骨缺损区域选择股骨内髁负重区,因软骨负重区是临床疾病好发部位,选取股骨内髁负重区较符合临床实验研究特点。Shapiro等[18]认为缺损直径< 3 mm,深度达不到软骨下骨,6周后可自行部分或全部修复,故本研究中软骨缺损区域直径为4 mm;而兔软骨厚度为1~2 mm,深度达3 mm才能损伤全层软骨,因此造模深度设定为5 mm。结果显示,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软骨缺损区域均仅被纤维组织及纤维软骨覆盖,未得到自行修复,而多孔钽复合BMP-7组和单纯多孔钽组均得到了不同程度修复,提示此模型建立成功,也提示软骨下骨结构被破坏可导致软骨生物力学性能改变,不利于表面软骨缺损的修复[19]。
本研究大体观察发现,随时间增加,A、B组材料与宿主骨间结合逐渐紧密,在软骨缺损区域逐渐出现新生软骨组织并逐步覆盖缺损区域,A组软骨修复整体情况优于B组;C组缺损区均未修复,表面逐渐被纤维组织填充。提示多孔钽植入后修复了软骨下骨缺损,材料较高的孔径及孔隙连通率利于BMP-7的渗透释放及宿主骨产生的细胞因子向缺损区域转移,可为软骨修复提供有利条件,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20]。同时本研究通过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在材料内部的长入情况,结果显示术后随时间增加,多孔钽与宿主骨界面上逐渐出现新生软骨和成骨细胞,骨组织逐渐与多孔钽紧密结合,软骨缺损区域也逐渐被新生软骨样组织覆盖,提示多孔钽材料生物相容性好良好。同时我们通过Micro-CT对材料植入16周的样本进行三维重建,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提示材料最终与周围宿主骨形成了良好的整合,多孔钽复合BMP-7组骨小梁数量及厚度明显优于多孔钽组,此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1-22]。提示多孔钽经BMP-7修饰后可提高材料的生物活性,促进细胞的分化,利于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的修复。
综上述,本研究提示多孔钽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与BMP-7复合后可与宿主形成稳定的连接与整合,对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修复起良好作用,验证了多孔钽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优越性,同时也为进一步软骨及骨损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软骨损伤和缺损是目前世界骨科领域面临的难题之一,治疗方法有骨移植、生物活性支架材料替代、人工假体置换等。骨移植是临床上最常用方法,但自体骨来源有限且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同种异体骨可能存在排斥反应和传染疾病等问题。生物活性支架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松质骨相似,适合于骨的长入和矿化,但力学强度不足,在关节、脊柱等负重较大的部位应用常受到限制[1-2];医用金属材料强度高、硬度高,韧性、抗疲劳性较好,但弹性模量远高于正常骨,易引起应力遮挡,导致假体松动[3]。而多孔金属钽具有十二面体排列的空间立体微观结构,在其内部具有纵横交错、相互连通的微孔结构,使其具有孔隙率高、弹性模量低及表面摩擦系数高等物理特性;同时,其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抗腐蚀能力强以及具备良好骨传导性的生物学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4]。BMP-7又称成骨蛋白1,是BMP家族中的一员[5]。BMP-7具有很强的异位成骨作用,可在异位诱导新骨形成,在体外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增强软骨细胞外基质合成,促进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分泌,在骨缺损修复及软骨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6-9]。有研究报道,应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BMP-7基因重组至兔软骨细胞中,将细胞体外培养后植入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发现其软骨缺损修复明显好于未植入细胞的兔关节软骨缺损组[10]。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BMP-7与多孔钽复合后能促进体外软骨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促进软骨基因表达[11]。本研究进一步将多孔钽与BMP-7复合后,植入兔股骨内髁软骨缺损模型,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扫描电镜、Micro-CT等方法,观察复合物对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修复的情况,为多孔钽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材料、仪器
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4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3.0 kg,由华北理工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体内植入的多孔钽件(重庆润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采用粉末浇注高温煅烧技术制成直径4 mm、长10 mm的圆柱体,分别按顺序在蒸馏水、丙酮溶液及70%乙醇溶液中超声清洗20 min,蒸馏水清洗、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多孔钽表面及断面可见分布均匀的呈立体连通的蜂窝状结构,孔径400~600μm,孔隙率75%~85%。500倍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分布均匀的直径400~600μm的微孔结构,1 000倍扫描电镜下可见微孔直径为50~200μm,且微孔的孔隙间相互连通。见图 1。

重组人BMP-7(recombinant human BMP-7,rhBMP-7;ProSpec公司,以色列)。JSM-6030LV扫描电镜(电子株式会社,日本);Leica1600硬组织切片机(Leica公司,德国);SP2600铣片机、Minimet1000磨片机(Buehler公司,美国);eXplore Locus SP型Micro-CT(GE公司,美国)。Advanced Bone Analysis软件(GE Healthcare公司,美国)。
1.2 实验方法
1.2.1 复合BMP-7多孔钽材料制备
取5 mg rhBMP-7溶入10 mL浓度为6 mol/L的尿素溶液,将多孔钽材料浸入其中,4℃放置12 h,然后冰冻干燥处理,透析除水,氯仿蒸气消毒后备用。
1.2.2 实验分组及方法
取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复合BMP-7多孔钽组(A组)、多孔钽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16只。实验动物以5%水合氯醛(5 mL/kg)麻醉后,取右侧膝前正中切口,长约2 cm,沿髌骨内缘切开关节囊,将髌骨向外脱出后显露股骨内髁,克氏针钻孔后以直径4 mm钻头沿股骨轴向钻孔,深度约6 mm,制备兔股骨内髁软骨缺损模型。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A、B组分别植入直径4 mm、长约5 mm的复合BMP-7多孔钽及多孔钽,C组不植入材料。再次冲洗后逐层缝合伤口,术后单笼饲养,允许患肢负重;术后3 d每天用络合碘消毒伤口并肌肉注射青霉素8万U预防感染。每组分别于术后4、8、16周采用空气栓塞法各处死5只实验动物,取出术侧股骨,于股骨髁上0.5 cm处切断,保留带有植入材料的髁部,进行以下观测。
1.3 观测指标
1.3.1 动物术后观察
术后观察动物存活、切口愈合及活动情况。
1.3.2 大体观察
术后各时间点肉眼观察3组软骨缺损部位大体愈合情况,A、B组按软骨缺损修复大体观察评分标准[12-13]评价修复效果。
1.3.3 扫描电镜观察
术后各时间点取出A、B组植入材料,0.1%PBS清洗2遍,叔丁醇梯度脱水,— 10℃冰冻1 h,真空干燥机内干燥,将材料用导电胶固定于铜台上,喷金,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软骨组织及骨组织生长情况。
1.3.4 组织学观察
术后各时间点A、B组大体观察后,将植入材料连同周围0.5 cm组织取出,固定、脱水、渗透、包埋、切片,片厚20μm,甲苯胺蓝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空隙内软骨及骨长入情况和多孔钽周围成骨情况。
1.3.5 Micro-CT观测
术后16周A、B组各随机选取3只动物标本,对多孔钽及周围骨质进行Micro-CT扫描,行三维重建并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观察并分析各组材料与组织接触界面及周围的骨质情况。取多孔钽材料周围直径5 mm的圆柱状区域为感兴趣区域,设定重建阈值为1 000,采用Advanced Bone Analysis软件分析。软件自动生成的主要参数包括:骨小梁间隙(trabecular bone space,Tb.Sp)、组织骨密度(trabecular mineral density,TMD)、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目(trabecular number,Tb.N)、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TV)。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动物术后观察
手术均顺利完成,实验动物均于术后3 h内自然苏醒,自行饮水;2 d后进食情况同术前;3~5 d术侧肢体可部分负重,2周后基本恢复正常步态;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缝线自行脱落。共有5只动物(A组1只、B组2只、C组2只)因腹泻死亡,后期均予以补齐。
2.2 大体观察
A组术后4周可见缺损区域植入材料表面出现少量软骨样组织,8、16周缺损部位逐渐被新生软骨组织完全覆盖,表面平整光滑;B组术后4周缺损区域植入材料表面未见新生软骨组织,8、16周缺损部位也逐渐覆盖新生软骨组织,但表面不平整,修复程度较A组差;C组术后4、8、16周缺损区均未修复,表面逐渐被纤维组织填充。见图 2。除术后4周A、B组软骨缺损修复大体观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术后8、16周A组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3 扫描电镜观察
术后4周,A、B组材料表面均可见少量钙盐沉积及新生软骨和成骨细胞,成骨细胞通过伪足附着于多孔钽表面,孔隙内有少量新生骨组织长入,但B组材料表面钙盐沉积及新生软骨和成骨细胞较A组少。8、16周,A组材料表面逐渐出现较多钙盐沉积,新生软骨及成骨细胞连接成片状,细胞外基质逐渐覆盖多孔钽表面,孔隙内出现大量新生骨组织长入;B组材料表面钙盐沉积数量及细胞外基质覆盖度均不及A组。见图 3。

2.4 组织学观察
甲苯胺蓝染色示,术后4周,A、B组宿主骨断端界面均可见少量新生软骨和成骨细胞,多孔钽表面成骨细胞附着较少,骨组织部分结合多孔钽表面。8周,A、B组多孔钽界面新生软骨及骨组织均明显增加,新生骨小梁出现并向多孔钽孔隙内生长,两组软骨缺损区域已部分被新生软骨样组织覆盖,新生软骨组织与多孔钽结合较为紧密。4、8周时,A组多孔钽表面新生软骨和成骨细胞较B组多。16周,A、B组多孔钽表面紧密附着大量新生骨组织,无纤维包囊,较多骨小梁向多孔钽孔隙内生长,并与周围皮质骨相连;A组软骨缺损区域已完全被新生软骨组织覆盖,新生软骨组织与多孔钽结合非常紧密,与周围正常软骨组织结合在一起,B组软骨缺损区域大部分被新生软骨组织覆盖。见图 4。
2.5 Micro-CT观测
术后16周,A组TMD、BV/TV、Tb.N和Tb.Th均高于B组,Tb.Sp低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3 讨论
软骨及软骨下骨的损伤和缺损是骨科领域难题之一,骨移植材料替代是目前治疗软骨缺损的方法之一。适宜的骨移植材料不仅需要具有通透的空间结构、合适的力学特性,还需有一定的骨诱导性,即良好的骨长入特性;同时,软骨缺损多伴有软骨下骨损伤,因此适宜的软骨缺损修复材料除具备上述性能外,还应为软骨下骨缺损提供良好支撑,为软骨损伤修复提供支撑平台。
多孔钽材料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孔隙率(75%~80%)、适合骨组织长入的孔径大小(400~600μm)及与人体松质骨相似的弹性模量(0.2~0.5 GPa),也被称作“金属小梁”,其良好的空间三维立体结构利于骨组织长入,并可为细胞、血管、组织代谢产物及营养物质运输提供有利的空间环境[14]。有研究发现多孔钽具备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骨长入特性[15],在国内外关节置换或翻修术后骨缺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后骨缺损等中多有应用[16]。但多孔钽作为金属小梁,其金属特性制约了骨诱导性。为改善多孔钽的生物活性、加速骨长入时间,有研究者采用生物活性因子(如BMP系列因子)与材料相结合,可有效提高材料的生物活性,促进细胞成骨分化,如BMP-7可诱导未分化MSCs向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6-7]。目前多为多孔材料复合生物活性因子对成骨方面的研究[17],对软骨缺损修复的报道较少见。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多孔钽材料与BMP-7复合后植入兔股骨内髁软骨缺损模型,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多孔钽与BMP-7复合后对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修复的情况。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兔股骨内髁软骨缺损模型,软骨缺损区域选择股骨内髁负重区,因软骨负重区是临床疾病好发部位,选取股骨内髁负重区较符合临床实验研究特点。Shapiro等[18]认为缺损直径< 3 mm,深度达不到软骨下骨,6周后可自行部分或全部修复,故本研究中软骨缺损区域直径为4 mm;而兔软骨厚度为1~2 mm,深度达3 mm才能损伤全层软骨,因此造模深度设定为5 mm。结果显示,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软骨缺损区域均仅被纤维组织及纤维软骨覆盖,未得到自行修复,而多孔钽复合BMP-7组和单纯多孔钽组均得到了不同程度修复,提示此模型建立成功,也提示软骨下骨结构被破坏可导致软骨生物力学性能改变,不利于表面软骨缺损的修复[19]。
本研究大体观察发现,随时间增加,A、B组材料与宿主骨间结合逐渐紧密,在软骨缺损区域逐渐出现新生软骨组织并逐步覆盖缺损区域,A组软骨修复整体情况优于B组;C组缺损区均未修复,表面逐渐被纤维组织填充。提示多孔钽植入后修复了软骨下骨缺损,材料较高的孔径及孔隙连通率利于BMP-7的渗透释放及宿主骨产生的细胞因子向缺损区域转移,可为软骨修复提供有利条件,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20]。同时本研究通过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在材料内部的长入情况,结果显示术后随时间增加,多孔钽与宿主骨界面上逐渐出现新生软骨和成骨细胞,骨组织逐渐与多孔钽紧密结合,软骨缺损区域也逐渐被新生软骨样组织覆盖,提示多孔钽材料生物相容性好良好。同时我们通过Micro-CT对材料植入16周的样本进行三维重建,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提示材料最终与周围宿主骨形成了良好的整合,多孔钽复合BMP-7组骨小梁数量及厚度明显优于多孔钽组,此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1-22]。提示多孔钽经BMP-7修饰后可提高材料的生物活性,促进细胞的分化,利于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的修复。
综上述,本研究提示多孔钽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与BMP-7复合后可与宿主形成稳定的连接与整合,对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修复起良好作用,验证了多孔钽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优越性,同时也为进一步软骨及骨损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