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黄景宣, 王智超. 厘定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术语与定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4, 38(10): 1161-1165. doi: 10.7507/1002-1892.202406088 复制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由NF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临床表现多样,涉及全身多器官系统[1]。据流行病学统计,全世界范围内NF1发病率为1/3 000~1/2 500,已被多个国家列为罕见病[2]。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罕见病群体的高度重视[3]以及NF1靶向治疗药物司美替尼的上市[4],NF1患者群体受到广泛关注。临床上,NF1患者就诊数量显著增加,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患者自发组织成立了中国NF1患者组织[5]。同时,国内众多专家对此领域表现出高度关注,全国范围内已举办多次NF1专病论坛[6]。
然而,当前对于NF1的认知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NF1的临床多样性,不同学科对NF1相关表现的认知尚不全面,导致对某些患者的确诊存在界限模糊的问题。此外,术语使用上存在不统一现象,不同的医学文献和临床指南中对于NF1相关特征的描述和命名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对跨学科交流和研究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因此,本文拟对NF1及相关术语进行厘定,以期对现有诊断标准和术语体系进行进一步规范和统一。
1 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和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在临床实践中,神经纤维瘤与神经纤维瘤病的术语应用常出现混淆。尽管两者在语境上紧密相关,但从严格的医学定义和病理学角度来看,这两个概念具有明显差异。神经纤维瘤是指起源于周围神经鞘的雪旺细胞的良性肿瘤,其可以单独出现,不伴有全身其他系统症状,也可作为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表现之一[7]。神经纤维瘤病则是一组遗传性疾病,主要包括NF1、NF2和神经鞘瘤病(Schwannomatosis)[8-9]。
各术语具体定义区分如下:① 神经纤维瘤:是指一种良性的、界限清楚的硬膜内或弥漫浸润性硬膜外神经鞘肿瘤,由肿瘤性、分化良好的雪旺细胞与非肿瘤性细胞混合而成,包括神经周围样细胞、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不同程度的肌样胶原基质和残余轴突或神经节细胞[10]。② 神经鞘瘤:是指一种典型的完全由分化良好的雪旺细胞组成的良性神经鞘瘤[10]。③ NF1:是指由NF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全身多发牛奶咖啡斑、腋下/腹股沟雀斑、虹膜Lisch结节、骨骼发育异常以及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等[11]。④ NF2:是指由NF2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特征为双侧听神经肿瘤,可能伴有其他脑神经、脊髓神经的肿瘤以及皮肤和眼睛病变[12]。⑤ 神经鞘瘤病:神经鞘瘤病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可能是由SMARCB1或LZTR1基因突变引起,大多数神经鞘瘤病患者并无家族史。由于其罕见性,目前对神经鞘瘤病的定义和病因尚不清晰。通常患者会出现多个神经鞘瘤,这些肿瘤相较于单发的神经鞘瘤或与NF1相关的神经鞘瘤,可能展现出更高的侵袭性,并有可能伴随疼痛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神经鞘瘤病患者通常不会出现牛奶咖啡斑等NF1或NF2特征性表现[13]。
在临床语境中,医生和患者有时会交替使用神经纤维瘤和神经纤维瘤病这两个术语。因此,为了避免混淆,在与患者沟通时,医生应明确指出讨论的是具体肿瘤(神经纤维瘤),还是整个疾病状态(神经纤维瘤病);同时,医生应提供详细解释,确保患者能够理解自己的诊断和病情。
2 NF1的遗传类型
除了相关临床表现外,患者及家属往往还关注NF1的遗传问题。因此,正确理解及判断NF1的遗传类型,对患者及家属的遗传咨询和管理至关重要。在NF1的遗传模式中,约有50%患者遗传自父母,即NF1是由父母中的一方将突变的NF1基因传递给子女。这意味着如果一个NF1患者的父母中有一方是NF1患者,那么子女有50%的概率继承该突变基因并发展成NF1。而其余NF1患者则是由NF1新发突变(De novo)所导致的,即突变是在个体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首次发生的,而非从父母遗传而来,又称为散发型NF1[14-15]。
在散发型NF1患者中,部分患者呈现节段型或镶嵌型的病变特征。这些非典型表现形式可能源于胎儿发育期间特定区域细胞中NF1基因的突变。这些突变可能仅影响身体的部分细胞,而不是全身所有细胞。由此可见,当这些突变未涉及生殖细胞时,受影响的患者大概率不会将NF1遗传给下一代。尽管节段型和镶嵌型NF1在临床上有其特殊性,但目前对于这两个术语的区分相对模糊,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
节段型NF1主要是依据临床表现进行判断,是指在身体一侧出现牛奶咖啡斑和/或雀斑并伴有神经纤维瘤,且不跨越中线。然而,有研究表明,即使在节段型NF1中也可能存在不同临床亚型,且并非所有患者都局限于单侧[16]。
镶嵌型NF1的判断主要是根据突变事件发生时间及受影响细胞的范围[17],这种突变通常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某个时间点,导致患者体内同时存在正常细胞和携带突变细胞的区域。其可根据体细胞突变的时间(胚胎早期或晚期)以及受突变影响的组织来源进行界定,如果突变发生在晚期分化细胞中,则会导致表型局限于单个区域或器官,即节段型;而如果突变发生在胚胎生长发育早期(组织分化之前),临床表型将是全身性的,也就存在分子水平上表现为镶嵌型的全身性NF1患者,但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比全身突变的NF1患者更轻微,因为受影响的区域可能较小[18-19]。
综上,对不同NF1遗传突变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挑战性。因此,医生需要充分了解NF1的临床特征和遗传模式,以便在诊断过程中识别出不同遗传类型。此外,分子遗传学检测在NF1遗传突变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DNA测序、突变分析等方法,可以检测出NF1基因的突变,从而支持不同遗传类型NF1的诊断。需要注意的是,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需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 皮肤型神经纤维瘤(cutaneous neurofibroma,CNF)与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PNF)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是NF1患者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包括CNF[20]和PNF[21-23]。这些肿瘤可沿着任何周围神经分布,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从而导致症状及表现不尽相同。这种多样性往往导致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命名方式,例如真皮神经纤维瘤、皮下型神经纤维瘤[22]、局灶性神经纤维瘤[24]、脊柱型神经纤维瘤[25]、孤立型神经纤维瘤[26]等。然而,这种命名上的多样性不仅增加了临床诊断的复杂性,而且给患者及医生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因此,下列将从多个层面对这些神经纤维瘤进行阐述。
CNF是指发生于皮肤的界限清楚的良性神经纤维瘤,几乎所有NF1患者都会发展出CNF,其数量从数个到上千不等[27],通常在青春期后出现,怀孕期间CNF数量可能会急剧增加。与PNF不同,CNF不具有恶变潜能。值得注意的是,CNF存在多种不同表现形式,从几乎不可见的扁平结节到有蒂的肿块[23],这也是造成多种命名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外观上的差异是单一肿瘤不同演变阶段,还是代表了CNF的不同亚型[28]。因此,目前将CNF的临床表现大致分为以下5类:① 初生/潜在型CNF:尚无法通过触诊进行检查,但可通过高分辨率超声波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进行观察。② 扁平型CNF:在皮肤表面可观察到,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略微凸起,与邻近的正常皮肤相比,其表面可能更薄、更苍白,也可能有一些色素沉着。③ 无蒂型CNF:明显突出于皮肤,可达8~10 mm,影像学检查可能会在皮肤表面下发现更广泛的肿瘤成分。④ 球状型CNF:表现为一较大结节,移动球状型CNF突起部分(即高于周围未受累的皮肤表面),有助于临床检查者识别病变的深部。⑤ 有蒂型CNF:瘤体与皮肤表面有一蒂部相连。
尽管对于PNF的明确定义还未得到一致认可,但目前普遍认为,PNF是一种起源于雪旺细胞的良性周围神经肿瘤,多由主干神经及其分支发出,可沿任何周围神经分布,并沿着神经的长轴发展[22]。其通常在出生时就存在,30%~50%的NF1患者会发展出PNF[23]。现有对PNF的分类体系及命名也呈现出显著多样性。例如,根据PNF在MRI上的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丛状-结节型、明显结节型和弥漫型[29];而根据PNF在超声成像上的表现,则可将其分为多发结节型、丛状型和弥漫型[30]。这种多样化的分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评估PNF的特征,从而制定相应诊疗计划;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分类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患者及医生对该疾病理解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在医学界内部达成共识,制定更为统一和清晰的PNF分类标准,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的效率和准确性,促进跨学科研究的进展。
值得强调的是,尽管CNF及PNF是NF1的特征性表现,但它们并非NF1所独有。在看似健康的普通人群中,也存在发展出PNF或CNF的可能性,这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环境因素、外伤等。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不宜将CNF和PNF的出现直接等同于NF1的诊断;相反,应当采取一种综合性诊断策略,结合NF1相关的多项临床表现进行全面诊断评估。
4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
NF1患者中,8%~13% PNF会进展为MPNST,成为NF1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0,31]。由于MPNST在临床上的罕见性,这一术语尚未形成统一命名,在不同文献中可能被称为“神经肉瘤”、“神经纤维肉瘤”、“恶性神经鞘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目前大多数临床实际应用中使用的术语为“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具体定义为一种起源于外周神经或显示神经鞘分化的恶性肿瘤,不包括起源于神经外膜或外周神经血管系统的肿瘤[30]。值得注意的是,病理上MPNST可以进一步分为多个亚型[32],具体如下:① 上皮样MPNST:具有明显上皮分化的MPNST,与NF1无关。② 腺样MPNST:含腺样结构的MPNST,瘤细胞排列成肠腺样结构,角蛋白和癌胚抗原阳性,神经内分泌物标记如嗜铬粒蛋白、生长抑素和血清素染色也为阳性。3/4腺样MPNST患者有NF1突变,死亡率较高。③ 恶性蝾螈瘤:具有横纹肌肉瘤分化的MPNST,在肌样组织生长区常伴有软骨肉瘤、骨肉瘤或上皮样腺样结构(多相分化)。约60%恶性蝾螈瘤患者有NF1突变。恶性蝾螈瘤的预后极差,2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33%和12%。
在PNF和MPNST之间存在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病变,即非典型神经纤维瘤[33]。近年来,这种病变被重新命名为“生物学潜能不确定的非典型神经纤维瘤性肿瘤(Atypical Neurofibromatous Neoplasm of Uncertain Biologic Potential)”[30],以反映其在生物学行为上的不确定性。其诊断标准为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至少存在以下2项标准:① 细胞异型性,即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的不典型性;② 神经纤维瘤结构缺失,即肿瘤组织中典型神经纤维瘤的结构特征缺失;③ 瘤细胞密度明显增加;④ 核分裂象<3个/10HPF(<1.5个)[30,34]。这些诊断标准有助于临床医生在病理学检查中识别非典型神经纤维瘤样肿瘤,并对其生物学潜能进行评估。由于这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对于NF1患者,尤其是具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应密切监测以确保及时发现任何可能的恶变迹象。
5 总结与展望
综上述,NF1是一种复杂的遗传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的多样性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挑战。与此同时,NF1相关特征的描述和命名的差异,可能会对NF1相关的跨学科交流和研究造成影响。本文通过系统文献回顾,对NF1相关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遗传类型的术语及定义进行了详细梳理和归纳,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更为清晰和一致的诊断及治疗指南。
随着对NF1认知的不断深入,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制定更精确的诊断标准、统一术语体系,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研究能够揭示NF1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加强对NF1患者的关注和支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基金项目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及其报道
作者贡献声明 王智超:综述构思及设计、观点形成、文章审改;黄景宣:文献查阅、分析总结及文章撰写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由NF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临床表现多样,涉及全身多器官系统[1]。据流行病学统计,全世界范围内NF1发病率为1/3 000~1/2 500,已被多个国家列为罕见病[2]。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罕见病群体的高度重视[3]以及NF1靶向治疗药物司美替尼的上市[4],NF1患者群体受到广泛关注。临床上,NF1患者就诊数量显著增加,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患者自发组织成立了中国NF1患者组织[5]。同时,国内众多专家对此领域表现出高度关注,全国范围内已举办多次NF1专病论坛[6]。
然而,当前对于NF1的认知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NF1的临床多样性,不同学科对NF1相关表现的认知尚不全面,导致对某些患者的确诊存在界限模糊的问题。此外,术语使用上存在不统一现象,不同的医学文献和临床指南中对于NF1相关特征的描述和命名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对跨学科交流和研究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因此,本文拟对NF1及相关术语进行厘定,以期对现有诊断标准和术语体系进行进一步规范和统一。
1 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和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在临床实践中,神经纤维瘤与神经纤维瘤病的术语应用常出现混淆。尽管两者在语境上紧密相关,但从严格的医学定义和病理学角度来看,这两个概念具有明显差异。神经纤维瘤是指起源于周围神经鞘的雪旺细胞的良性肿瘤,其可以单独出现,不伴有全身其他系统症状,也可作为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表现之一[7]。神经纤维瘤病则是一组遗传性疾病,主要包括NF1、NF2和神经鞘瘤病(Schwannomatosis)[8-9]。
各术语具体定义区分如下:① 神经纤维瘤:是指一种良性的、界限清楚的硬膜内或弥漫浸润性硬膜外神经鞘肿瘤,由肿瘤性、分化良好的雪旺细胞与非肿瘤性细胞混合而成,包括神经周围样细胞、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不同程度的肌样胶原基质和残余轴突或神经节细胞[10]。② 神经鞘瘤:是指一种典型的完全由分化良好的雪旺细胞组成的良性神经鞘瘤[10]。③ NF1:是指由NF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全身多发牛奶咖啡斑、腋下/腹股沟雀斑、虹膜Lisch结节、骨骼发育异常以及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等[11]。④ NF2:是指由NF2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特征为双侧听神经肿瘤,可能伴有其他脑神经、脊髓神经的肿瘤以及皮肤和眼睛病变[12]。⑤ 神经鞘瘤病:神经鞘瘤病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可能是由SMARCB1或LZTR1基因突变引起,大多数神经鞘瘤病患者并无家族史。由于其罕见性,目前对神经鞘瘤病的定义和病因尚不清晰。通常患者会出现多个神经鞘瘤,这些肿瘤相较于单发的神经鞘瘤或与NF1相关的神经鞘瘤,可能展现出更高的侵袭性,并有可能伴随疼痛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神经鞘瘤病患者通常不会出现牛奶咖啡斑等NF1或NF2特征性表现[13]。
在临床语境中,医生和患者有时会交替使用神经纤维瘤和神经纤维瘤病这两个术语。因此,为了避免混淆,在与患者沟通时,医生应明确指出讨论的是具体肿瘤(神经纤维瘤),还是整个疾病状态(神经纤维瘤病);同时,医生应提供详细解释,确保患者能够理解自己的诊断和病情。
2 NF1的遗传类型
除了相关临床表现外,患者及家属往往还关注NF1的遗传问题。因此,正确理解及判断NF1的遗传类型,对患者及家属的遗传咨询和管理至关重要。在NF1的遗传模式中,约有50%患者遗传自父母,即NF1是由父母中的一方将突变的NF1基因传递给子女。这意味着如果一个NF1患者的父母中有一方是NF1患者,那么子女有50%的概率继承该突变基因并发展成NF1。而其余NF1患者则是由NF1新发突变(De novo)所导致的,即突变是在个体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首次发生的,而非从父母遗传而来,又称为散发型NF1[14-15]。
在散发型NF1患者中,部分患者呈现节段型或镶嵌型的病变特征。这些非典型表现形式可能源于胎儿发育期间特定区域细胞中NF1基因的突变。这些突变可能仅影响身体的部分细胞,而不是全身所有细胞。由此可见,当这些突变未涉及生殖细胞时,受影响的患者大概率不会将NF1遗传给下一代。尽管节段型和镶嵌型NF1在临床上有其特殊性,但目前对于这两个术语的区分相对模糊,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
节段型NF1主要是依据临床表现进行判断,是指在身体一侧出现牛奶咖啡斑和/或雀斑并伴有神经纤维瘤,且不跨越中线。然而,有研究表明,即使在节段型NF1中也可能存在不同临床亚型,且并非所有患者都局限于单侧[16]。
镶嵌型NF1的判断主要是根据突变事件发生时间及受影响细胞的范围[17],这种突变通常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某个时间点,导致患者体内同时存在正常细胞和携带突变细胞的区域。其可根据体细胞突变的时间(胚胎早期或晚期)以及受突变影响的组织来源进行界定,如果突变发生在晚期分化细胞中,则会导致表型局限于单个区域或器官,即节段型;而如果突变发生在胚胎生长发育早期(组织分化之前),临床表型将是全身性的,也就存在分子水平上表现为镶嵌型的全身性NF1患者,但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比全身突变的NF1患者更轻微,因为受影响的区域可能较小[18-19]。
综上,对不同NF1遗传突变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挑战性。因此,医生需要充分了解NF1的临床特征和遗传模式,以便在诊断过程中识别出不同遗传类型。此外,分子遗传学检测在NF1遗传突变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DNA测序、突变分析等方法,可以检测出NF1基因的突变,从而支持不同遗传类型NF1的诊断。需要注意的是,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需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 皮肤型神经纤维瘤(cutaneous neurofibroma,CNF)与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PNF)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是NF1患者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包括CNF[20]和PNF[21-23]。这些肿瘤可沿着任何周围神经分布,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从而导致症状及表现不尽相同。这种多样性往往导致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命名方式,例如真皮神经纤维瘤、皮下型神经纤维瘤[22]、局灶性神经纤维瘤[24]、脊柱型神经纤维瘤[25]、孤立型神经纤维瘤[26]等。然而,这种命名上的多样性不仅增加了临床诊断的复杂性,而且给患者及医生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因此,下列将从多个层面对这些神经纤维瘤进行阐述。
CNF是指发生于皮肤的界限清楚的良性神经纤维瘤,几乎所有NF1患者都会发展出CNF,其数量从数个到上千不等[27],通常在青春期后出现,怀孕期间CNF数量可能会急剧增加。与PNF不同,CNF不具有恶变潜能。值得注意的是,CNF存在多种不同表现形式,从几乎不可见的扁平结节到有蒂的肿块[23],这也是造成多种命名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外观上的差异是单一肿瘤不同演变阶段,还是代表了CNF的不同亚型[28]。因此,目前将CNF的临床表现大致分为以下5类:① 初生/潜在型CNF:尚无法通过触诊进行检查,但可通过高分辨率超声波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进行观察。② 扁平型CNF:在皮肤表面可观察到,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略微凸起,与邻近的正常皮肤相比,其表面可能更薄、更苍白,也可能有一些色素沉着。③ 无蒂型CNF:明显突出于皮肤,可达8~10 mm,影像学检查可能会在皮肤表面下发现更广泛的肿瘤成分。④ 球状型CNF:表现为一较大结节,移动球状型CNF突起部分(即高于周围未受累的皮肤表面),有助于临床检查者识别病变的深部。⑤ 有蒂型CNF:瘤体与皮肤表面有一蒂部相连。
尽管对于PNF的明确定义还未得到一致认可,但目前普遍认为,PNF是一种起源于雪旺细胞的良性周围神经肿瘤,多由主干神经及其分支发出,可沿任何周围神经分布,并沿着神经的长轴发展[22]。其通常在出生时就存在,30%~50%的NF1患者会发展出PNF[23]。现有对PNF的分类体系及命名也呈现出显著多样性。例如,根据PNF在MRI上的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丛状-结节型、明显结节型和弥漫型[29];而根据PNF在超声成像上的表现,则可将其分为多发结节型、丛状型和弥漫型[30]。这种多样化的分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评估PNF的特征,从而制定相应诊疗计划;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分类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患者及医生对该疾病理解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在医学界内部达成共识,制定更为统一和清晰的PNF分类标准,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的效率和准确性,促进跨学科研究的进展。
值得强调的是,尽管CNF及PNF是NF1的特征性表现,但它们并非NF1所独有。在看似健康的普通人群中,也存在发展出PNF或CNF的可能性,这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环境因素、外伤等。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不宜将CNF和PNF的出现直接等同于NF1的诊断;相反,应当采取一种综合性诊断策略,结合NF1相关的多项临床表现进行全面诊断评估。
4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
NF1患者中,8%~13% PNF会进展为MPNST,成为NF1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0,31]。由于MPNST在临床上的罕见性,这一术语尚未形成统一命名,在不同文献中可能被称为“神经肉瘤”、“神经纤维肉瘤”、“恶性神经鞘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目前大多数临床实际应用中使用的术语为“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具体定义为一种起源于外周神经或显示神经鞘分化的恶性肿瘤,不包括起源于神经外膜或外周神经血管系统的肿瘤[30]。值得注意的是,病理上MPNST可以进一步分为多个亚型[32],具体如下:① 上皮样MPNST:具有明显上皮分化的MPNST,与NF1无关。② 腺样MPNST:含腺样结构的MPNST,瘤细胞排列成肠腺样结构,角蛋白和癌胚抗原阳性,神经内分泌物标记如嗜铬粒蛋白、生长抑素和血清素染色也为阳性。3/4腺样MPNST患者有NF1突变,死亡率较高。③ 恶性蝾螈瘤:具有横纹肌肉瘤分化的MPNST,在肌样组织生长区常伴有软骨肉瘤、骨肉瘤或上皮样腺样结构(多相分化)。约60%恶性蝾螈瘤患者有NF1突变。恶性蝾螈瘤的预后极差,2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33%和12%。
在PNF和MPNST之间存在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病变,即非典型神经纤维瘤[33]。近年来,这种病变被重新命名为“生物学潜能不确定的非典型神经纤维瘤性肿瘤(Atypical Neurofibromatous Neoplasm of Uncertain Biologic Potential)”[30],以反映其在生物学行为上的不确定性。其诊断标准为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至少存在以下2项标准:① 细胞异型性,即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的不典型性;② 神经纤维瘤结构缺失,即肿瘤组织中典型神经纤维瘤的结构特征缺失;③ 瘤细胞密度明显增加;④ 核分裂象<3个/10HPF(<1.5个)[30,34]。这些诊断标准有助于临床医生在病理学检查中识别非典型神经纤维瘤样肿瘤,并对其生物学潜能进行评估。由于这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对于NF1患者,尤其是具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应密切监测以确保及时发现任何可能的恶变迹象。
5 总结与展望
综上述,NF1是一种复杂的遗传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的多样性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挑战。与此同时,NF1相关特征的描述和命名的差异,可能会对NF1相关的跨学科交流和研究造成影响。本文通过系统文献回顾,对NF1相关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遗传类型的术语及定义进行了详细梳理和归纳,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更为清晰和一致的诊断及治疗指南。
随着对NF1认知的不断深入,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制定更精确的诊断标准、统一术语体系,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研究能够揭示NF1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加强对NF1患者的关注和支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利益冲突 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基金项目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及其报道
作者贡献声明 王智超:综述构思及设计、观点形成、文章审改;黄景宣:文献查阅、分析总结及文章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