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干昌平, 凌云飞, 安琪. 与肺动脉吊带关系密切的气管憩室一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4, 21(6): 792-792. doi: 10.7507/1007-4848.20140226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男,6个月。因“反复气喘2+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可于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轻微连续性杂音,肺部听诊可闻喘鸣。入院后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但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能清楚显示左肺动脉开口。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行胸部血管增强CT扫描后发现“左肺动脉开口于右肺动脉中段后侧壁,包绕气管走行于其后方,致气道局部狭窄”,遂补充诊断“肺动脉吊带”。患儿胸部CT同时意外发现“左肺动脉包绕气管”处见“气管壁局部呈指状突出形成约3 mm×4 mm憩室” (图 1、图 2)。术中充分游离主肺动脉、右肺动脉及开口于右肺动脉后壁的左肺动脉。可触及左肺动脉包绕处突起憩室。自左肺动脉开口离断左肺动脉,将其重新置于气管前方,于主肺动脉左侧壁行端-侧吻合完成重建。结扎动脉导管。因患儿并无反复气道感染表现,故未处理气管憩室。患儿术后恢复顺利,随访6个月无明显症状。

讨论 气管憩室是少见的气管良性疾病,多为意外发现,一般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二者的起源部位、特征、组织学结构等都有所不同,后者更为常见[1]。先天性憩室类似于气管发育过程中突出的“分支”,具有气管各层的解剖结构。而获得性憩室多为因气道内压力改变而产生的黏膜疝出,其腔壁主要由气管上皮构成,而不包含平滑肌和软骨。气管憩室多无临床症状,但也偶见反复气道感染及慢性咳嗽患者[2]。肺动脉吊带为少见先天性心脏病,目前认为多由胚胎时期肺血管起源异常所致,其主要临床意义为异常起源的左肺动脉包绕气管形成局部压迫和相应的临床症状。以上两种少见疾病的组合非常罕见,仅在2009年由韩国医生Jae Sung Son及其同事报道1例[3],且该例气管憩室发生于左肺动脉包绕部位的上方,两者并无明显相关性,似为巧合。本例气管憩室恰发生于左肺动脉包绕压迫处,气管憩室的形成可能与局部黏膜受压变形及局部气道狭窄所致气压升高有直接的关系。提示诸如肺动脉吊带等可能对气管局部造成压迫的先天性血管畸形与气管憩室的发生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应引起临床重视。
临床资料 患者,男,6个月。因“反复气喘2+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可于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轻微连续性杂音,肺部听诊可闻喘鸣。入院后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但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能清楚显示左肺动脉开口。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行胸部血管增强CT扫描后发现“左肺动脉开口于右肺动脉中段后侧壁,包绕气管走行于其后方,致气道局部狭窄”,遂补充诊断“肺动脉吊带”。患儿胸部CT同时意外发现“左肺动脉包绕气管”处见“气管壁局部呈指状突出形成约3 mm×4 mm憩室” (图 1、图 2)。术中充分游离主肺动脉、右肺动脉及开口于右肺动脉后壁的左肺动脉。可触及左肺动脉包绕处突起憩室。自左肺动脉开口离断左肺动脉,将其重新置于气管前方,于主肺动脉左侧壁行端-侧吻合完成重建。结扎动脉导管。因患儿并无反复气道感染表现,故未处理气管憩室。患儿术后恢复顺利,随访6个月无明显症状。

讨论 气管憩室是少见的气管良性疾病,多为意外发现,一般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二者的起源部位、特征、组织学结构等都有所不同,后者更为常见[1]。先天性憩室类似于气管发育过程中突出的“分支”,具有气管各层的解剖结构。而获得性憩室多为因气道内压力改变而产生的黏膜疝出,其腔壁主要由气管上皮构成,而不包含平滑肌和软骨。气管憩室多无临床症状,但也偶见反复气道感染及慢性咳嗽患者[2]。肺动脉吊带为少见先天性心脏病,目前认为多由胚胎时期肺血管起源异常所致,其主要临床意义为异常起源的左肺动脉包绕气管形成局部压迫和相应的临床症状。以上两种少见疾病的组合非常罕见,仅在2009年由韩国医生Jae Sung Son及其同事报道1例[3],且该例气管憩室发生于左肺动脉包绕部位的上方,两者并无明显相关性,似为巧合。本例气管憩室恰发生于左肺动脉包绕压迫处,气管憩室的形成可能与局部黏膜受压变形及局部气道狭窄所致气压升高有直接的关系。提示诸如肺动脉吊带等可能对气管局部造成压迫的先天性血管畸形与气管憩室的发生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应引起临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