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郑中龙, 袁勇, 韩兆杰, 车国卫. 慢性脓胸误诊为巨大肺大泡一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5, 22(11): 1080-1081. doi: 10.7507/1007-4848.20150269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男,32岁。以“体检发现右肺大泡3 d”为主诉入院。3 d前胸部X线片示右侧大量气胸,于当地医院行胸部CT考虑右肺巨大肺大泡。其间无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等不适,为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门诊以“右侧肺大泡”收住院。发病以来患者饮食可,睡眠可,二便正常。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体型偏瘦,体温36.5 ℃,脉搏86次 / 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8/78 mm Hg,颈部气管居中,双上肺呼吸音清晰,右下肺呼吸音消失,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部CT (图 1A、1B)示:① 右肺多个肺大泡,较大者位于右肺下叶,邻近肺组织压迫不张;② 右肺感染;③ 右胸腔少量积液。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在全身麻醉下行右后外侧开胸,右侧脓胸纤维板剥脱、肺中下叶切除、肺尖肺大泡切除术。术中见:① 胸膜增厚,呈纤维板状,厚度0.5~1.5 cm不等;② 右肺中、下叶发育不良,呈粉红色,体积约为正常的1/5,右肺上叶尖段肺大泡,多个直径约0.4~0.6 cm大小肺大泡融合成团;③ 右上肺与前胸壁间见一6 cm×5 cm×4 cm大小空腔,上胸腔壁层胸膜不厚,右下胸腔见一巨大空腔。术后病理检查示(脓胸纤维板)慢性炎症伴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右肺中下叶)慢性炎症,灶区纤维组织增生及炭末沉着,部分肺胸膜纤维化、玻璃样变; (右肺大泡)符合肺大泡,伴慢性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灶性见陈旧性出血改变。术后诊断:① 右侧慢性脓胸;② 右肺中下叶毁损、发育不良;③ 右肺尖肺大泡。术后16 d上肺复张满意,夹闭引流管48 h无发热后拔除胸腔引流管康复出院。术后复查胸部X线片见图 1C、1D。

注:A为胸腔积气位于中下份且胸顶无积气;B为右肺中下叶不张;C为术后余肺复张不良;D为余肺复张满意
讨论 诊断困难和误诊的原因:本例在当地医院曾诊断为气胸,主要是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病史,而忽略了胸部X线片和CT所提示的相关信息。结合胸部X线片和CT检查,积气主要位于胸腔下部且胸腔顶部无积气,提示积气不应在胸膜腔,而是在胸腔且上部也粘连固定,提示为胸腔积气。结合患者病史和术中所见,患者应是先天性肺发育不良并发小的支气管胸膜瘘,感染后自愈的可能性大。
手术中的困难及处理措施:全身麻醉插管后,患侧肺不能塌陷,进胸后因壁层胸膜增厚,直接进入脓腔内,可以看到右肺中、下中支气管开口,中、下叶肺实质被压如纸一样薄且与胸膜(脏、壁层)融合成纤维板。目前认为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脓胸是一个理想的根治性手术[1]。该术式是将增厚的纤维板从胸壁和肺组织表面剥离下来,以解除其对肺组织的束缚以及对胸壁的固定,促使肺组织恢复扩张,进而恢复肺的通气功能及胸廓的呼吸运动,保持胸廓的正常形态[2]。慢性脓胸同时有广泛而严重的肺内病变时行胸膜肺切除术[3]。因此,本例术中只能行中、下叶切除并纤维板剥脱。其次本例右肺上叶发育欠佳且尖段均是大小不等肺大泡,考虑患者年龄,只能行肺大泡切除术。
术后管理注意事项:术中胸腔内有积脓和积气,且肺顺应性差,术中决定放置双引流管,必要时可冲冼且有利于肺复张。术后早期因胸腔引流量较多(暗红色),约800 ml/d,未加用持续负压吸引。术后第2 d发现右肺上叶复张欠佳,鼓励患者多活动和主动咳嗽。于术后第8 d胸腔引流量100 ml/d,拔出下胸腔引流管并加用持续负压吸引。于术后第16 d复查胸部X线片见肺复张可,夹闭引流管48 h后复查胸部X线片见肺复张可,即拔出胸腔引流管。拔出引流管2 d后,再次胸部X线片提示肺复张可,准予患者出院。
临床资料 患者,男,32岁。以“体检发现右肺大泡3 d”为主诉入院。3 d前胸部X线片示右侧大量气胸,于当地医院行胸部CT考虑右肺巨大肺大泡。其间无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等不适,为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门诊以“右侧肺大泡”收住院。发病以来患者饮食可,睡眠可,二便正常。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体型偏瘦,体温36.5 ℃,脉搏86次 / 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8/78 mm Hg,颈部气管居中,双上肺呼吸音清晰,右下肺呼吸音消失,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部CT (图 1A、1B)示:① 右肺多个肺大泡,较大者位于右肺下叶,邻近肺组织压迫不张;② 右肺感染;③ 右胸腔少量积液。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在全身麻醉下行右后外侧开胸,右侧脓胸纤维板剥脱、肺中下叶切除、肺尖肺大泡切除术。术中见:① 胸膜增厚,呈纤维板状,厚度0.5~1.5 cm不等;② 右肺中、下叶发育不良,呈粉红色,体积约为正常的1/5,右肺上叶尖段肺大泡,多个直径约0.4~0.6 cm大小肺大泡融合成团;③ 右上肺与前胸壁间见一6 cm×5 cm×4 cm大小空腔,上胸腔壁层胸膜不厚,右下胸腔见一巨大空腔。术后病理检查示(脓胸纤维板)慢性炎症伴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右肺中下叶)慢性炎症,灶区纤维组织增生及炭末沉着,部分肺胸膜纤维化、玻璃样变; (右肺大泡)符合肺大泡,伴慢性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灶性见陈旧性出血改变。术后诊断:① 右侧慢性脓胸;② 右肺中下叶毁损、发育不良;③ 右肺尖肺大泡。术后16 d上肺复张满意,夹闭引流管48 h无发热后拔除胸腔引流管康复出院。术后复查胸部X线片见图 1C、1D。

注:A为胸腔积气位于中下份且胸顶无积气;B为右肺中下叶不张;C为术后余肺复张不良;D为余肺复张满意
讨论 诊断困难和误诊的原因:本例在当地医院曾诊断为气胸,主要是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病史,而忽略了胸部X线片和CT所提示的相关信息。结合胸部X线片和CT检查,积气主要位于胸腔下部且胸腔顶部无积气,提示积气不应在胸膜腔,而是在胸腔且上部也粘连固定,提示为胸腔积气。结合患者病史和术中所见,患者应是先天性肺发育不良并发小的支气管胸膜瘘,感染后自愈的可能性大。
手术中的困难及处理措施:全身麻醉插管后,患侧肺不能塌陷,进胸后因壁层胸膜增厚,直接进入脓腔内,可以看到右肺中、下中支气管开口,中、下叶肺实质被压如纸一样薄且与胸膜(脏、壁层)融合成纤维板。目前认为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脓胸是一个理想的根治性手术[1]。该术式是将增厚的纤维板从胸壁和肺组织表面剥离下来,以解除其对肺组织的束缚以及对胸壁的固定,促使肺组织恢复扩张,进而恢复肺的通气功能及胸廓的呼吸运动,保持胸廓的正常形态[2]。慢性脓胸同时有广泛而严重的肺内病变时行胸膜肺切除术[3]。因此,本例术中只能行中、下叶切除并纤维板剥脱。其次本例右肺上叶发育欠佳且尖段均是大小不等肺大泡,考虑患者年龄,只能行肺大泡切除术。
术后管理注意事项:术中胸腔内有积脓和积气,且肺顺应性差,术中决定放置双引流管,必要时可冲冼且有利于肺复张。术后早期因胸腔引流量较多(暗红色),约800 ml/d,未加用持续负压吸引。术后第2 d发现右肺上叶复张欠佳,鼓励患者多活动和主动咳嗽。于术后第8 d胸腔引流量100 ml/d,拔出下胸腔引流管并加用持续负压吸引。于术后第16 d复查胸部X线片见肺复张可,夹闭引流管48 h后复查胸部X线片见肺复张可,即拔出胸腔引流管。拔出引流管2 d后,再次胸部X线片提示肺复张可,准予患者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