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穆军升, 许士俊, 张健群, 伯平. 主动脉瓣下狭窄老年患者一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5, 22(11): 1083-1084. doi: 10.7507/1007-4848.20150271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因“心慌憋气伴胸疼1年,加重1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0 mm Hg。双下肢有轻度水肿。心电图示:正常窦性心律。胸部X线片示:两肺纹理清晰,左心室增大,心胸比率0.56,两膈面光滑,膈角可辨。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下探及半环形膜性结构,范围约42 mm×6 mm,前室间隔基底段增厚,最厚处18 mm,凸出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瓣下狭窄,最窄处内径8 mm;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局部血流五彩镶嵌;边续式多普勒(continuous wave Doppler,CW)测局部血流速度:388 cm/s,压差68 mm Hg。主动脉瓣三瓣缘增厚,回声增强;CW:主动脉瓣上流速:336 cm/s,压差32 mm Hg。CDFI:舒张期主动脉瓣下见少量反流信号。其它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1)主动脉瓣下狭窄;(2)左心室肥厚,室间隔基底段为著;(3)主动脉瓣上流速增快伴反流。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和手术适应证,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2014年3月行主动脉瓣下狭窄切除术。常规消毒,全身麻醉,胸部正中切口进入心包腔,建立体外循环,中度低温,升主动脉前壁作横切口,探查主动脉瓣瓣叶结构正常,关闭良好。用小钩轻轻拉开主动脉瓣,可见瓣下狭窄环,狭窄环为呈环形的隔膜,范围约60 mm×8 mm×5 mm,围绕左心室流出道(图 1)。首先从室间隔侧找出内侧缘,继续向后、外沿环,轻轻提起狭窄予以切断,向两侧剪除增厚的狭窄环,在左心室隔侧切除时注意勿损伤室间隔,以免造成穿孔,勿损伤传导束。切除室间隔表面的隔膜时要表浅,不应过深。尽可能地切除纤维性增厚的狭窄组织,切除后左心室流出道可顺利通过食指。术中要注意勿损伤主动脉瓣,手术全程均应注意勿过度牵拉主动脉瓣,以免产生关闭不全。

术后病理检查:切除狭窄环组织大体标本约50 mm×7 mm×3mm,病变瓣膜组织呈纤维组织增厚,玻璃羊变性钙化;有部分附着的心肌细胞组织萎缩变性。病理诊断为主动脉瓣下狭窄。
患者术后7 d痊愈出院,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心功能良好,心脏未见异常。心电图为正常窦性心律。心脏胸部X线片示正常心影大小。
讨论 主动脉瓣下狭窄患者主动脉瓣大多正常,呈三瓣叶型。有的患者瓣叶稍增厚或并有轻度关闭不全。少数患者可兼有双瓣型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心肌呈现高度向心性肥厚,心内膜下血供不足可致心肌纤维化。有时心室间隔、心肌肥厚程度较左心室后壁更为显著,易与阻塞性肥厚性心肌病相混淆,主动脉瓣下纤维狭窄约有1/3的患者伴有其它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常见者有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弓中断、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或右心室流道狭窄等[2]。
手术指征:无症状的婴幼儿不需外科治疗,只有当狭窄处收缩压力阶差>50 mm Hg,心电图表现为严重的左心室肥厚、劳损或继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才应行外科治疗。发生左心衰竭和猝死者多合并畸形,应积极手术。有学者认为局限型主动脉瓣下狭窄的病理改变呈进行性加重,随患者手术年龄的增长,合并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及程度均增加,所以诊断一经确定均应积极行疏通左心室流出道手术治疗[2]。
一般本病发生在婴幼儿,即进行手术治疗。本例为老年患者,主动脉瓣下重度狭窄合并主动脉瓣上流速增快伴反流,主动脉为正常三叶,未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考虑为随年龄增大,瓣下纤维组织持续增厚,同时引起继发性室间隔肌肉增厚,使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同时,主动脉瓣上流速增快伴反流,加重病情发展。由于狭窄持续发展,出现明显心慌气促症状,严重影响生活,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切除完整纤维狭窄组织环,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完全消除临床症状。虽然患者60岁,临床上进行手术矫正畸形仍然安全可行。
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因“心慌憋气伴胸疼1年,加重1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0 mm Hg。双下肢有轻度水肿。心电图示:正常窦性心律。胸部X线片示:两肺纹理清晰,左心室增大,心胸比率0.56,两膈面光滑,膈角可辨。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下探及半环形膜性结构,范围约42 mm×6 mm,前室间隔基底段增厚,最厚处18 mm,凸出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瓣下狭窄,最窄处内径8 mm;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局部血流五彩镶嵌;边续式多普勒(continuous wave Doppler,CW)测局部血流速度:388 cm/s,压差68 mm Hg。主动脉瓣三瓣缘增厚,回声增强;CW:主动脉瓣上流速:336 cm/s,压差32 mm Hg。CDFI:舒张期主动脉瓣下见少量反流信号。其它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1)主动脉瓣下狭窄;(2)左心室肥厚,室间隔基底段为著;(3)主动脉瓣上流速增快伴反流。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和手术适应证,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2014年3月行主动脉瓣下狭窄切除术。常规消毒,全身麻醉,胸部正中切口进入心包腔,建立体外循环,中度低温,升主动脉前壁作横切口,探查主动脉瓣瓣叶结构正常,关闭良好。用小钩轻轻拉开主动脉瓣,可见瓣下狭窄环,狭窄环为呈环形的隔膜,范围约60 mm×8 mm×5 mm,围绕左心室流出道(图 1)。首先从室间隔侧找出内侧缘,继续向后、外沿环,轻轻提起狭窄予以切断,向两侧剪除增厚的狭窄环,在左心室隔侧切除时注意勿损伤室间隔,以免造成穿孔,勿损伤传导束。切除室间隔表面的隔膜时要表浅,不应过深。尽可能地切除纤维性增厚的狭窄组织,切除后左心室流出道可顺利通过食指。术中要注意勿损伤主动脉瓣,手术全程均应注意勿过度牵拉主动脉瓣,以免产生关闭不全。

术后病理检查:切除狭窄环组织大体标本约50 mm×7 mm×3mm,病变瓣膜组织呈纤维组织增厚,玻璃羊变性钙化;有部分附着的心肌细胞组织萎缩变性。病理诊断为主动脉瓣下狭窄。
患者术后7 d痊愈出院,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心功能良好,心脏未见异常。心电图为正常窦性心律。心脏胸部X线片示正常心影大小。
讨论 主动脉瓣下狭窄患者主动脉瓣大多正常,呈三瓣叶型。有的患者瓣叶稍增厚或并有轻度关闭不全。少数患者可兼有双瓣型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心肌呈现高度向心性肥厚,心内膜下血供不足可致心肌纤维化。有时心室间隔、心肌肥厚程度较左心室后壁更为显著,易与阻塞性肥厚性心肌病相混淆,主动脉瓣下纤维狭窄约有1/3的患者伴有其它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常见者有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弓中断、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或右心室流道狭窄等[2]。
手术指征:无症状的婴幼儿不需外科治疗,只有当狭窄处收缩压力阶差>50 mm Hg,心电图表现为严重的左心室肥厚、劳损或继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才应行外科治疗。发生左心衰竭和猝死者多合并畸形,应积极手术。有学者认为局限型主动脉瓣下狭窄的病理改变呈进行性加重,随患者手术年龄的增长,合并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及程度均增加,所以诊断一经确定均应积极行疏通左心室流出道手术治疗[2]。
一般本病发生在婴幼儿,即进行手术治疗。本例为老年患者,主动脉瓣下重度狭窄合并主动脉瓣上流速增快伴反流,主动脉为正常三叶,未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考虑为随年龄增大,瓣下纤维组织持续增厚,同时引起继发性室间隔肌肉增厚,使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同时,主动脉瓣上流速增快伴反流,加重病情发展。由于狭窄持续发展,出现明显心慌气促症状,严重影响生活,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切除完整纤维狭窄组织环,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完全消除临床症状。虽然患者60岁,临床上进行手术矫正畸形仍然安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