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周小宇, 郭炯, 黄辰, 舒礼良, 徐敬. 不接触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8, 25(10): 875-879. doi: 10.7507/1007-4848.201712009 复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我国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由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每年有超过 100 万人死亡[1]。冠心病是冠脉血管在粥样斑块的影响下造成冠脉血管狭窄或堵塞,进而引发心肌供血不足,心肌受损,产生心绞痛等症状的心脏病 [2]。粥样硬化病,多见于 40 岁以上的人,男性较多,男女发病率的比例约为 2∶1。当患者有糖尿病、高血脂血症等慢性疾病或者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增加[1-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冠心病,特别是复杂缺血性冠脉病变的有效治疗方法。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使用大隐静脉移植进行冠脉血运重建,冠心病的预后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4]。临床经验表明,CABG 能有效改善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增加心肌供血,挽救缺血心肌,避免心源性猝死。但是,CABG 术后再狭窄的报道越来越多,导致心绞痛症状的复发[5]。有研究表明,缺血性冠脉疾病血运重建后,大约 30% 的大隐静脉移植物出现堵塞,10 年后大隐静脉移植物的堵塞率达到 50% 以上[6]。近年来,左乳内动脉等动脉桥血管的兴起取得了良好的通畅率,但是大隐静脉因为其解剖位置表浅、易于游离、取材方便,可用于多支血管搭桥等优点,用于 CABG 仍然占有非常大的比例[7]。因此大隐静脉取材的方式非常重要,在 CABG 术中会因为大隐静脉内膜的损伤出现通畅率的下降[8]。
2015 年,Samano 等[9]报道了使用不接触技术(no-touch technique)获取大隐静脉进行 CABG 并随访 16 年的研究,发现通畅率显著提高,甚至远期通畅率同左乳内动脉搭桥相当。此项技术不剥离大隐静脉外膜,直接将大隐静脉及周围组织取出。有文献报道相对传统隐静脉取材术而言,不接触技术术后静脉桥通畅率较高。为了探讨不接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对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三科选取须行 CABG 的患者共 70 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采用常规大隐静脉取材法,一组患者采用不接触技术进行大隐静脉取材,并测定静脉桥血管的血流量、冠脉直径等指标,1 年后行冠脉 CT 血管造影术(CTA)检查随访,观察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程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选取我院 2014 年 1 月至 2015 年 1 月行 CABG 的患者共 70 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以下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症状: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胸闷、咽喉部有紧缩感;(2)体征:活动耐力下降,心电图平板试验呈阳性;(3)影像学检查:冠脉造影检查示三支病变。患者纳入标准:术前心电图均提示为窦性心律,胸部 CT 未见明显肺部炎症,颈动脉超声未见重度狭窄,各项血气电解质及凝血功能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行术前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均为三支病变。患者排除标准:(1)患者全身情况较差,如合并肝肾功能衰竭等;(2)患者合并大隐静脉曲张并严重反流。根据上述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序列,将 70 例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单盲试验。其中常规技术组 34 例,男 16 例,女 18 例;不接触技术组 36 例,男 16,女 20 例。随机试验流程见图 1。本试验获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常规技术组取材方式:经内踝前方 2 cm 处纵切切口获取大隐静脉,去除外膜层,取材后立即用注射器在高压下保持 30 s 并检查漏血口,随后浸泡在含有罂粟碱(1 mg/ml)的盐水中[10]。不接触技术组:经内踝前方 2 cm 处纵切暴露大隐静脉,不剥离外膜,周围结缔组织保持原位,将大隐静脉连同周围结缔组织一同取下,静脉取出后覆盖在含有罂粟碱(1 mg/ml)的盐水中[11];见图 2。两组手术均选择非体外循环下 CABG,先行吻合近端,钳夹侧壁钳后,用刀片在升主动脉刺开 1~3 mm 小口,送入主动脉打孔器,在升主动脉前壁打孔。静脉段近端处(脚踝处)剪开呈“鱼口”状,用 5-0 聚丙烯线进行吻合,近端吻合完成后再逐一吻合远端。
1.3 术后随访及 CTA 检查
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每次用量 4100AXaIU,皮下注射,bid。拔出气管插管后使用阿司匹林口服,剂量为每天 160 mg,qd。出院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 160 mg,qd,氯吡格雷 75 mg,qd[12]。患者手术 1 年后均行冠脉 CTA 检查,由两名放射科医师进行血管造影评估,确定通畅率以及局部病变程度。

1.4 统计学分析
参考以往研究数据可知,常规技术组短期通畅率约为 75%,不接触技术组短期通畅率约为 92%,设允许犯 Ⅰ 型错误的概率 α 为 0.05,犯 Ⅱ 型错误的概率 β 为 0.10,两组样本含量的比值为 1。通过公式计算可知,若需满足双侧检验,两组所需样本量约为 98,用 SPSS1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t 检验比较两组术前各数值变化量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采用 KM 分析用于评估影响静脉桥血管通畅性的因素,探究两种不同静脉准备方案对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随访情况
不接触技术组及常规技术组均完成了术后 1 年的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失访。
2.2 两组患者术前特征的比较
两组患者各项可能影响冠心病进程的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在本试验中,胆固醇水平高于正常(2.6~5.0 μmol/L)的患者被归类于血脂异常患者;当舒张压>90 mm Hg 或者收缩压>140 mm Hg 时,被归类于高血压患者;空腹血糖连续测量 3 次以上,超过 7.0 mmol/L 的患者被归类于高血糖患者;左室射血分数由两名超声科医师检查确定。


2.3 两组患者术后 1 年冠脉通畅率的比较
常规技术组共入组 34 例,桥血管数量共计 116 根,不接触技术组共入组 36 例,桥血管数量共计 122 根,70 例患者术后 1 年后均行冠脉 CTA 检查,常规技术组及不接触技术组移植通畅率分别为 83/116(71.6%)、113/122(92.6%)。血流量较低组以及冠脉口径较小者闭塞率均较高,血管通畅率分别为 13/21(61.9%)、9/32(28.1%)。总结术中两组患者的冠脉直径、桥血管平均血流量、舒张期桥血管流量以及搏动指数(PI),可见血流量较低组、PI>5 组以及冠脉口径较小者闭塞发生率均较高;见表 2。对两组患者短期桥血管堵塞发生情况进行 KM 生存分析,不接触技术组术后短期桥血管堵塞发生的中位时间为 59.00 周[95%CI(58.18,59.57)],比常规技术组[中位时间为 53.00 周,95%CI(52.55,55.00)]的中位时间长。用 log rank 法对两种手术方式的桥血管堵塞分布的差异进行检验,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 3。
2.4 两组患者术后腿部切口愈合情况的比较
在常规技术组中,有 1 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腿部切口愈合不良,愈合不良部位位于接近膝关节处,给予清创并下肢制动 1 周后痊愈出院。在不接触技术组,有 3 例(1 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腿部切口愈合不良,愈合不良部位位于切口中部,给予清创并延期缝合后方痊愈出院。


3 讨论
CABG 术后桥血管狭窄是冠心病治疗的难点。CABG 术后静脉桥血管的狭窄及堵塞主要是由急性血栓形成、内膜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三个原因造成的。其中急性血栓形成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此种情况多发生于术后 1 个月内,由手术等技术原因造成的[13-14]。术后 1~12 个月,内膜增生是造成桥静脉血管狭窄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会形成湍流,这种状态会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造成静脉桥血管的狭窄[15-16]。1 年后患者的桥血管狭窄多是由于粥样硬化造成,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也可能导致血管闭塞[13]。特别是对于静脉桥血管而言,粥样硬化斑块常常发育不良没有纤维帽,因而更容易出现破裂堵塞[17]。
在冠状动脉移植术中,最常用的桥静脉血管取材部位是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但相关研究表明,大隐静脉的通畅率很低,无法与左乳内动脉以及桡动脉相比[18]。在 CABG 中,桥血管的内皮损伤是影响其短期、远期通畅率的关键。相关研究发现,大隐静脉和乳内动脉的内侧层及平滑肌层相似,因此血管内膜在生理学上的差异并不是影响通畅率的关键[19]。在我们既往的手术观察中,常规剥离大隐静脉的外膜及相关结缔组织时,常伴随高压扩张大隐静脉管腔,这时检查出血点常会导致大隐静脉血管内膜剥脱,从而使血栓形成,再加上静脉壁本身较薄,相比较动脉而言更容易受到损伤[20-21]。为了解决静脉桥通畅率不佳的问题,药物治疗、基因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对静脉桥血管的保护可能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传统技术获取静脉时,除了高压扩张静脉导致内膜损伤外,由于剥离了大隐静脉外膜的结缔组织,导致其中供应静脉管壁营养的毛细血管遭到破坏,因此影响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率[21]。而不接触技术不剥离大隐静脉外膜及相关结缔组织,同时尽量避免高压扩张静脉管壁,这样既能很好地保存内皮的完整性,又能保证大隐静脉外膜中相关滋养层毛细血管不受损伤。因此此种技术中桥血管内膜保存效果较好,其短期、远期通畅率与传统方法相比有明显提高[22-23]。甚至有研究表明,此种方法的远期通畅率可以媲美乳内动脉。但是此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相比较于传统技术,不接触技术取材方式费时较长,导致手术时间过长,进而增加了麻醉和手术的风险,而且此种技术方法将腿部结缔组织去除较多,可能会因此而影响腿部伤口的愈合。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在内镜下采用不接触技术取材大隐静脉,这样避免了腿部伤口难以愈合的缺憾,但病例数较少,仍需大规模临床研究来验证[23]。
CABG 出现 30 多年来,术后桥血管的堵塞始终是研究的重点。使用不接触技术取材大隐静脉时,其短期通畅率较传统方法较高,但远期通畅率是否较传统方法高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该方法的随机临床试验仍较少,需要进一步验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我国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由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每年有超过 100 万人死亡[1]。冠心病是冠脉血管在粥样斑块的影响下造成冠脉血管狭窄或堵塞,进而引发心肌供血不足,心肌受损,产生心绞痛等症状的心脏病 [2]。粥样硬化病,多见于 40 岁以上的人,男性较多,男女发病率的比例约为 2∶1。当患者有糖尿病、高血脂血症等慢性疾病或者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增加[1-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冠心病,特别是复杂缺血性冠脉病变的有效治疗方法。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使用大隐静脉移植进行冠脉血运重建,冠心病的预后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4]。临床经验表明,CABG 能有效改善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增加心肌供血,挽救缺血心肌,避免心源性猝死。但是,CABG 术后再狭窄的报道越来越多,导致心绞痛症状的复发[5]。有研究表明,缺血性冠脉疾病血运重建后,大约 30% 的大隐静脉移植物出现堵塞,10 年后大隐静脉移植物的堵塞率达到 50% 以上[6]。近年来,左乳内动脉等动脉桥血管的兴起取得了良好的通畅率,但是大隐静脉因为其解剖位置表浅、易于游离、取材方便,可用于多支血管搭桥等优点,用于 CABG 仍然占有非常大的比例[7]。因此大隐静脉取材的方式非常重要,在 CABG 术中会因为大隐静脉内膜的损伤出现通畅率的下降[8]。
2015 年,Samano 等[9]报道了使用不接触技术(no-touch technique)获取大隐静脉进行 CABG 并随访 16 年的研究,发现通畅率显著提高,甚至远期通畅率同左乳内动脉搭桥相当。此项技术不剥离大隐静脉外膜,直接将大隐静脉及周围组织取出。有文献报道相对传统隐静脉取材术而言,不接触技术术后静脉桥通畅率较高。为了探讨不接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对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三科选取须行 CABG 的患者共 70 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采用常规大隐静脉取材法,一组患者采用不接触技术进行大隐静脉取材,并测定静脉桥血管的血流量、冠脉直径等指标,1 年后行冠脉 CT 血管造影术(CTA)检查随访,观察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程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选取我院 2014 年 1 月至 2015 年 1 月行 CABG 的患者共 70 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以下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症状: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胸闷、咽喉部有紧缩感;(2)体征:活动耐力下降,心电图平板试验呈阳性;(3)影像学检查:冠脉造影检查示三支病变。患者纳入标准:术前心电图均提示为窦性心律,胸部 CT 未见明显肺部炎症,颈动脉超声未见重度狭窄,各项血气电解质及凝血功能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行术前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均为三支病变。患者排除标准:(1)患者全身情况较差,如合并肝肾功能衰竭等;(2)患者合并大隐静脉曲张并严重反流。根据上述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序列,将 70 例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单盲试验。其中常规技术组 34 例,男 16 例,女 18 例;不接触技术组 36 例,男 16,女 20 例。随机试验流程见图 1。本试验获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常规技术组取材方式:经内踝前方 2 cm 处纵切切口获取大隐静脉,去除外膜层,取材后立即用注射器在高压下保持 30 s 并检查漏血口,随后浸泡在含有罂粟碱(1 mg/ml)的盐水中[10]。不接触技术组:经内踝前方 2 cm 处纵切暴露大隐静脉,不剥离外膜,周围结缔组织保持原位,将大隐静脉连同周围结缔组织一同取下,静脉取出后覆盖在含有罂粟碱(1 mg/ml)的盐水中[11];见图 2。两组手术均选择非体外循环下 CABG,先行吻合近端,钳夹侧壁钳后,用刀片在升主动脉刺开 1~3 mm 小口,送入主动脉打孔器,在升主动脉前壁打孔。静脉段近端处(脚踝处)剪开呈“鱼口”状,用 5-0 聚丙烯线进行吻合,近端吻合完成后再逐一吻合远端。
1.3 术后随访及 CTA 检查
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每次用量 4100AXaIU,皮下注射,bid。拔出气管插管后使用阿司匹林口服,剂量为每天 160 mg,qd。出院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 160 mg,qd,氯吡格雷 75 mg,qd[12]。患者手术 1 年后均行冠脉 CTA 检查,由两名放射科医师进行血管造影评估,确定通畅率以及局部病变程度。

1.4 统计学分析
参考以往研究数据可知,常规技术组短期通畅率约为 75%,不接触技术组短期通畅率约为 92%,设允许犯 Ⅰ 型错误的概率 α 为 0.05,犯 Ⅱ 型错误的概率 β 为 0.10,两组样本含量的比值为 1。通过公式计算可知,若需满足双侧检验,两组所需样本量约为 98,用 SPSS1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t 检验比较两组术前各数值变化量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采用 KM 分析用于评估影响静脉桥血管通畅性的因素,探究两种不同静脉准备方案对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随访情况
不接触技术组及常规技术组均完成了术后 1 年的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失访。
2.2 两组患者术前特征的比较
两组患者各项可能影响冠心病进程的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在本试验中,胆固醇水平高于正常(2.6~5.0 μmol/L)的患者被归类于血脂异常患者;当舒张压>90 mm Hg 或者收缩压>140 mm Hg 时,被归类于高血压患者;空腹血糖连续测量 3 次以上,超过 7.0 mmol/L 的患者被归类于高血糖患者;左室射血分数由两名超声科医师检查确定。


2.3 两组患者术后 1 年冠脉通畅率的比较
常规技术组共入组 34 例,桥血管数量共计 116 根,不接触技术组共入组 36 例,桥血管数量共计 122 根,70 例患者术后 1 年后均行冠脉 CTA 检查,常规技术组及不接触技术组移植通畅率分别为 83/116(71.6%)、113/122(92.6%)。血流量较低组以及冠脉口径较小者闭塞率均较高,血管通畅率分别为 13/21(61.9%)、9/32(28.1%)。总结术中两组患者的冠脉直径、桥血管平均血流量、舒张期桥血管流量以及搏动指数(PI),可见血流量较低组、PI>5 组以及冠脉口径较小者闭塞发生率均较高;见表 2。对两组患者短期桥血管堵塞发生情况进行 KM 生存分析,不接触技术组术后短期桥血管堵塞发生的中位时间为 59.00 周[95%CI(58.18,59.57)],比常规技术组[中位时间为 53.00 周,95%CI(52.55,55.00)]的中位时间长。用 log rank 法对两种手术方式的桥血管堵塞分布的差异进行检验,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 3。
2.4 两组患者术后腿部切口愈合情况的比较
在常规技术组中,有 1 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腿部切口愈合不良,愈合不良部位位于接近膝关节处,给予清创并下肢制动 1 周后痊愈出院。在不接触技术组,有 3 例(1 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腿部切口愈合不良,愈合不良部位位于切口中部,给予清创并延期缝合后方痊愈出院。


3 讨论
CABG 术后桥血管狭窄是冠心病治疗的难点。CABG 术后静脉桥血管的狭窄及堵塞主要是由急性血栓形成、内膜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三个原因造成的。其中急性血栓形成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此种情况多发生于术后 1 个月内,由手术等技术原因造成的[13-14]。术后 1~12 个月,内膜增生是造成桥静脉血管狭窄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会形成湍流,这种状态会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造成静脉桥血管的狭窄[15-16]。1 年后患者的桥血管狭窄多是由于粥样硬化造成,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也可能导致血管闭塞[13]。特别是对于静脉桥血管而言,粥样硬化斑块常常发育不良没有纤维帽,因而更容易出现破裂堵塞[17]。
在冠状动脉移植术中,最常用的桥静脉血管取材部位是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但相关研究表明,大隐静脉的通畅率很低,无法与左乳内动脉以及桡动脉相比[18]。在 CABG 中,桥血管的内皮损伤是影响其短期、远期通畅率的关键。相关研究发现,大隐静脉和乳内动脉的内侧层及平滑肌层相似,因此血管内膜在生理学上的差异并不是影响通畅率的关键[19]。在我们既往的手术观察中,常规剥离大隐静脉的外膜及相关结缔组织时,常伴随高压扩张大隐静脉管腔,这时检查出血点常会导致大隐静脉血管内膜剥脱,从而使血栓形成,再加上静脉壁本身较薄,相比较动脉而言更容易受到损伤[20-21]。为了解决静脉桥通畅率不佳的问题,药物治疗、基因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对静脉桥血管的保护可能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传统技术获取静脉时,除了高压扩张静脉导致内膜损伤外,由于剥离了大隐静脉外膜的结缔组织,导致其中供应静脉管壁营养的毛细血管遭到破坏,因此影响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率[21]。而不接触技术不剥离大隐静脉外膜及相关结缔组织,同时尽量避免高压扩张静脉管壁,这样既能很好地保存内皮的完整性,又能保证大隐静脉外膜中相关滋养层毛细血管不受损伤。因此此种技术中桥血管内膜保存效果较好,其短期、远期通畅率与传统方法相比有明显提高[22-23]。甚至有研究表明,此种方法的远期通畅率可以媲美乳内动脉。但是此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相比较于传统技术,不接触技术取材方式费时较长,导致手术时间过长,进而增加了麻醉和手术的风险,而且此种技术方法将腿部结缔组织去除较多,可能会因此而影响腿部伤口的愈合。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在内镜下采用不接触技术取材大隐静脉,这样避免了腿部伤口难以愈合的缺憾,但病例数较少,仍需大规模临床研究来验证[23]。
CABG 出现 30 多年来,术后桥血管的堵塞始终是研究的重点。使用不接触技术取材大隐静脉时,其短期通畅率较传统方法较高,但远期通畅率是否较传统方法高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该方法的随机临床试验仍较少,需要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