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梁汉青, 韩劲松, 尹宗涛, 张建, 李瑞, 万巧丽, 郭志鹏, 魏韬. 冷冻消融迷宫术联合二尖瓣置换治疗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4, 31(10): 1455-1461. doi: 10.7507/1007-4848.202212021 复制
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atrial 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AFMR)是一种独特的临床疾病,由Gertz等在2010年首次描述为一种由于心房颤动(房颤)引起的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亚型[1-2]。长期孤立性房颤诱导左心房扩张、二尖瓣瓣环扩张、瓣叶代偿性生长不足导致二尖瓣反流,但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且无左心室室壁收缩活动异常[3-4]。
房颤是AFMR的主要病因和初始驱动因素,并与死亡、卒中、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5-7]。然而,外科手术治疗AFMR时同期处理房颤并非在所有患者中常规进行。尽管有证据表明恢复窦性心律可以获益,既往有研究[8]报道AFMR患者二尖瓣手术同时行迷宫手术仅约50%。外科治疗房颤已由经典的迷宫Ⅲ术逐渐改进为目前的迷宫Ⅳ术。由于该术式操作简单、手术风险低、效果满意,已成为目前外科治疗房颤的标准术式。关于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治疗AFMR患者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AFMR患者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的安全性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20年6月手术治疗AFM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的患者为消融组,仅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为非消融组。
二尖瓣反流程度评估方法采用最新的中国专家共识[9],以缩流颈宽度(vena contracta width,VCW)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反流分数(regurgitation fraction,RF)为第二参考指标,必要时结合反流容积(regurgitation volume,RVol)和有效反流口面积(effective regurgitant orifice area,EROA),将反流程度分为无(0+)、轻度(1+)、中度(2+)、中-重度(3+)、重度(4+)和极重度(5+)。
纳入标准[8,10]:(1) 中-重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VCW:3~7 mm;RF:40%~49%;RVol:45~59 mL;EROA:0.30~0.39 cm2),主要见于房颤患者;(2)左心房重构、瓣环扩张、瓣叶无结构性改变;(3)无左心室结构及功能障碍(LVEF≥50%)。所有入组患者首先确诊为房颤,然后逐渐发展为中度至重度二尖瓣反流。如果典型的房颤发作持续≥7 d,则定义为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定义为持续房颤>1年。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瓣叶脱垂、腱索断裂、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瓣疾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或其他结构性心脏瓣膜疾病。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胸部正中切口,纵行锯开胸骨,切开心包悬吊,常规主动脉插管和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迷宫手术的细节主要基于既往研究[11],简而言之:首先探查心房组织弹性,决定是否行迷宫术。冷冻消融迷宫手术在并行体外循环下先行右侧消融线路,横行切开右心房体部,在上、下腔静脉口平行房间隔嵴以−70℃冷冻90 s,应注意避免损伤窦房结,沿切口方向在三尖瓣环3点位置冷冻90 s,切除右心耳后,在右心房体部及三尖瓣环10点位置冷冻90 s。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停搏液,心脏停搏后行左侧消融线路,在终嵴下1 cm平行终嵴切开左心房,切开房间隔,上至左心房顶下至左心房体部环绕肺静脉行左心房隔离,注意避开冠状静脉窦。分别在左心房后壁靠近下肺静脉处及左心房隔离区域下缘至二尖瓣瓣环中点处冷冻90 s,闭合左心耳,仔细缝合心房各个切口。迷宫手术完成后,再行二尖瓣置换,复跳后探查三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或瓣环直径>40 mm同期行三尖瓣环成形。若心率<60次/min,予以起搏器连接调整至70次/min起搏。关胸前于右心室裸区及胸部皮肤各放置一根起搏导线以备使用。
1.3 术后处理
术后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和呼吸机辅助呼吸,严格观察心律及心率变化,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或结性心律,应用临时起搏器。若患者为房性心动过速,则静脉给予胺碘酮治疗。机械瓣置换患者终生口服华法林;生物瓣置换患者口服华法林6个月,保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2.5之间,如半年后仍有房颤,则继续应用华法林。消融组术后常规口服胺碘酮3个月,出院前所有患者常规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
1.4 观察指标
(1)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疾病等;(2)手术相关指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院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3)疗效和预后:随访术后3、6、12、24个月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伦理审查
此研究经沈阳市北部战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Y-2022-053。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纳入 85 例患者,其中消融组40 例、非消融组 45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房颤病史、合并症、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二尖瓣反流程度、二尖瓣瓣环直径、LVEF、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P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围术期资料
消融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非消融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二尖瓣置换类型、三尖瓣手术、监护室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 1 d引流量、术后不良事件(临时起搏器应用、术后电复律、胸腔穿刺引流、住院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随访心电图、超声结果和心功能
消融组术后无死亡、无失访;非消融组术后死亡2例(术后晚期死亡1例),失访1例。
消融组LAD、LVEDD、LVESD、SPAP的下降值较非消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LVEF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见表3。


消融组与非消融组相比出院时(92.5% vs. 21.4%)、术后3个月(87.5% vs. 19.0%)、术后6个月(87.5% vs. 16.7%)、术后12个月(82.5% vs. 19.0%)、术后24个月(80.0% vs. 16.7%)窦性心律恢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两组患者出院时心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出院时心功能均为Ⅰ级或Ⅱ级,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两组术后3、6、12、24个月心功能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4 随访24个月不良事件情况
消融组出院后无死亡,生存率100.0%。瓣周漏2例(5.0%)、脑出血1例(2.5%)、心力衰竭再入院1例(2.5%)。非消融组住院期间心源性猝死1例(2.2%)、晚期死亡1例(2.2%)、瓣周漏2例(4.4%)、消化道出血1例(2.2%)、脑梗死1例(2.2%)、心力衰竭再入院3例(6.7%)。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房颤是我国成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房颤发病率逐年升高[12]。长期孤立性房颤引起的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越来越多,即由于房颤引起的左心房扩大、二尖瓣瓣环扩张和瓣叶代偿性生长不足导致二尖瓣对合不良而发生的二尖瓣反流[13]。房颤是AFMR的主要病因和诱发因素,在手术治疗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有很多新能源技术应用到外科治疗房颤中。迷宫Ⅳ术就是利用这些能源使消融局部的心肌组织坏死、瘢痕化,形成有效的消融路线代替传统的“切和缝”技术。迷宫Ⅳ术不仅操作简单便捷、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而且具有与迷宫Ⅲ相同的房颤窦性转复率[14]。AFMR作为一种新的疾病实体成为二尖瓣疾病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尚无指南推荐最佳的外科干预[15-16]。
在2017年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指南[17]中二尖瓣手术同期治疗房颤已成为Ⅰ类临床实践推荐。目前关于二尖瓣置换术联合冷冻消融迷宫术治疗AFMR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研究鲜有报道。与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相比,额外的迷宫手术必然延长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本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消融组较非消融组体外循环时间延长了约5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延长了约30 min,然而在不断优化改良的体外循环技术配合下,冷冻消融迷宫术增加的手术时间并不延长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时间。两组术后临时起搏器应用、术后电复律、胸腔穿刺引流、住院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既往相关研究[18-19]结果一致。因此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治疗AFMR患者不会增加围术期手术风险而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房颤患者心房失去有效的舒张和收缩,心房内血流瘀滞易形成血栓和栓塞,同时长期快速房颤会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及心力衰竭。据国内外相关文献[20-21]报道,对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患者随访12个月发现,房颤转复率为42%~91%。本研究消融组出院时窦性心律维持在92.5%的较高水平,随访期间窦性心律恢复和维持率基本都在80%以上,显著高于非消融组。Horstkotte等[22]对842例单纯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访12个月发现,窦性心律恢复率约为8%。本研究非消融组随访结果与其相似。此外我们还发现,窦性心律的恢复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有利于左心房、左心室重构和回缩,有利于改善和恢复心脏结构与功能。这表明我们的手术治疗可以停止甚至逆转心脏的不良重塑。本研究发现在术后24个月,消融组LAD、LVEDD、LVESD、SPAP的下降值与非消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消融组患者LVEF较术前有所降低,原因可能是冷冻消融迷宫术能量对心肌造成连续性、透壁性的凝固性坏死,受损的心肌在术后短期内未能完全恢复[23-24]。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治疗AFMR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均优于单纯二尖瓣置换术。
本研究随访结果表明,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未增加患者术后死亡、瓣周漏、脑出血、心力衰竭再入院等不良事件。不过,本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随访时间较短、样本量较少。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开展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长期的临床随访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AFMR患者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虽然延长了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但未增加手术风险,有利于房颤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有利于左心房、左心室重构,肺动脉收缩压降低,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近期随访结果显示其疗效及安全性可靠,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梁汉青负责研究设计、数据整理与分析、撰写及修改论文等;尹宗涛、张建负责对研究设计提出修改意见、指导统计学方法等;李瑞、万巧丽、郭志鹏、魏韬负责数据整理、监督研究过程等;韩劲松负责指导论文设计、审阅、修改。
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atrial 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AFMR)是一种独特的临床疾病,由Gertz等在2010年首次描述为一种由于心房颤动(房颤)引起的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亚型[1-2]。长期孤立性房颤诱导左心房扩张、二尖瓣瓣环扩张、瓣叶代偿性生长不足导致二尖瓣反流,但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且无左心室室壁收缩活动异常[3-4]。
房颤是AFMR的主要病因和初始驱动因素,并与死亡、卒中、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5-7]。然而,外科手术治疗AFMR时同期处理房颤并非在所有患者中常规进行。尽管有证据表明恢复窦性心律可以获益,既往有研究[8]报道AFMR患者二尖瓣手术同时行迷宫手术仅约50%。外科治疗房颤已由经典的迷宫Ⅲ术逐渐改进为目前的迷宫Ⅳ术。由于该术式操作简单、手术风险低、效果满意,已成为目前外科治疗房颤的标准术式。关于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治疗AFMR患者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AFMR患者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的安全性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20年6月手术治疗AFM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的患者为消融组,仅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为非消融组。
二尖瓣反流程度评估方法采用最新的中国专家共识[9],以缩流颈宽度(vena contracta width,VCW)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反流分数(regurgitation fraction,RF)为第二参考指标,必要时结合反流容积(regurgitation volume,RVol)和有效反流口面积(effective regurgitant orifice area,EROA),将反流程度分为无(0+)、轻度(1+)、中度(2+)、中-重度(3+)、重度(4+)和极重度(5+)。
纳入标准[8,10]:(1) 中-重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VCW:3~7 mm;RF:40%~49%;RVol:45~59 mL;EROA:0.30~0.39 cm2),主要见于房颤患者;(2)左心房重构、瓣环扩张、瓣叶无结构性改变;(3)无左心室结构及功能障碍(LVEF≥50%)。所有入组患者首先确诊为房颤,然后逐渐发展为中度至重度二尖瓣反流。如果典型的房颤发作持续≥7 d,则定义为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定义为持续房颤>1年。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瓣叶脱垂、腱索断裂、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瓣疾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或其他结构性心脏瓣膜疾病。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胸部正中切口,纵行锯开胸骨,切开心包悬吊,常规主动脉插管和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迷宫手术的细节主要基于既往研究[11],简而言之:首先探查心房组织弹性,决定是否行迷宫术。冷冻消融迷宫手术在并行体外循环下先行右侧消融线路,横行切开右心房体部,在上、下腔静脉口平行房间隔嵴以−70℃冷冻90 s,应注意避免损伤窦房结,沿切口方向在三尖瓣环3点位置冷冻90 s,切除右心耳后,在右心房体部及三尖瓣环10点位置冷冻90 s。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停搏液,心脏停搏后行左侧消融线路,在终嵴下1 cm平行终嵴切开左心房,切开房间隔,上至左心房顶下至左心房体部环绕肺静脉行左心房隔离,注意避开冠状静脉窦。分别在左心房后壁靠近下肺静脉处及左心房隔离区域下缘至二尖瓣瓣环中点处冷冻90 s,闭合左心耳,仔细缝合心房各个切口。迷宫手术完成后,再行二尖瓣置换,复跳后探查三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或瓣环直径>40 mm同期行三尖瓣环成形。若心率<60次/min,予以起搏器连接调整至70次/min起搏。关胸前于右心室裸区及胸部皮肤各放置一根起搏导线以备使用。
1.3 术后处理
术后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和呼吸机辅助呼吸,严格观察心律及心率变化,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或结性心律,应用临时起搏器。若患者为房性心动过速,则静脉给予胺碘酮治疗。机械瓣置换患者终生口服华法林;生物瓣置换患者口服华法林6个月,保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2.5之间,如半年后仍有房颤,则继续应用华法林。消融组术后常规口服胺碘酮3个月,出院前所有患者常规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
1.4 观察指标
(1)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疾病等;(2)手术相关指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院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3)疗效和预后:随访术后3、6、12、24个月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伦理审查
此研究经沈阳市北部战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Y-2022-053。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纳入 85 例患者,其中消融组40 例、非消融组 45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房颤病史、合并症、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二尖瓣反流程度、二尖瓣瓣环直径、LVEF、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P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围术期资料
消融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非消融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二尖瓣置换类型、三尖瓣手术、监护室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 1 d引流量、术后不良事件(临时起搏器应用、术后电复律、胸腔穿刺引流、住院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随访心电图、超声结果和心功能
消融组术后无死亡、无失访;非消融组术后死亡2例(术后晚期死亡1例),失访1例。
消融组LAD、LVEDD、LVESD、SPAP的下降值较非消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LVEF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见表3。


消融组与非消融组相比出院时(92.5% vs. 21.4%)、术后3个月(87.5% vs. 19.0%)、术后6个月(87.5% vs. 16.7%)、术后12个月(82.5% vs. 19.0%)、术后24个月(80.0% vs. 16.7%)窦性心律恢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两组患者出院时心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出院时心功能均为Ⅰ级或Ⅱ级,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两组术后3、6、12、24个月心功能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4 随访24个月不良事件情况
消融组出院后无死亡,生存率100.0%。瓣周漏2例(5.0%)、脑出血1例(2.5%)、心力衰竭再入院1例(2.5%)。非消融组住院期间心源性猝死1例(2.2%)、晚期死亡1例(2.2%)、瓣周漏2例(4.4%)、消化道出血1例(2.2%)、脑梗死1例(2.2%)、心力衰竭再入院3例(6.7%)。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房颤是我国成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房颤发病率逐年升高[12]。长期孤立性房颤引起的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越来越多,即由于房颤引起的左心房扩大、二尖瓣瓣环扩张和瓣叶代偿性生长不足导致二尖瓣对合不良而发生的二尖瓣反流[13]。房颤是AFMR的主要病因和诱发因素,在手术治疗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有很多新能源技术应用到外科治疗房颤中。迷宫Ⅳ术就是利用这些能源使消融局部的心肌组织坏死、瘢痕化,形成有效的消融路线代替传统的“切和缝”技术。迷宫Ⅳ术不仅操作简单便捷、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而且具有与迷宫Ⅲ相同的房颤窦性转复率[14]。AFMR作为一种新的疾病实体成为二尖瓣疾病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尚无指南推荐最佳的外科干预[15-16]。
在2017年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指南[17]中二尖瓣手术同期治疗房颤已成为Ⅰ类临床实践推荐。目前关于二尖瓣置换术联合冷冻消融迷宫术治疗AFMR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研究鲜有报道。与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相比,额外的迷宫手术必然延长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本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消融组较非消融组体外循环时间延长了约5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延长了约30 min,然而在不断优化改良的体外循环技术配合下,冷冻消融迷宫术增加的手术时间并不延长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时间。两组术后临时起搏器应用、术后电复律、胸腔穿刺引流、住院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既往相关研究[18-19]结果一致。因此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治疗AFMR患者不会增加围术期手术风险而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房颤患者心房失去有效的舒张和收缩,心房内血流瘀滞易形成血栓和栓塞,同时长期快速房颤会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及心力衰竭。据国内外相关文献[20-21]报道,对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患者随访12个月发现,房颤转复率为42%~91%。本研究消融组出院时窦性心律维持在92.5%的较高水平,随访期间窦性心律恢复和维持率基本都在80%以上,显著高于非消融组。Horstkotte等[22]对842例单纯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访12个月发现,窦性心律恢复率约为8%。本研究非消融组随访结果与其相似。此外我们还发现,窦性心律的恢复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有利于左心房、左心室重构和回缩,有利于改善和恢复心脏结构与功能。这表明我们的手术治疗可以停止甚至逆转心脏的不良重塑。本研究发现在术后24个月,消融组LAD、LVEDD、LVESD、SPAP的下降值与非消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消融组患者LVEF较术前有所降低,原因可能是冷冻消融迷宫术能量对心肌造成连续性、透壁性的凝固性坏死,受损的心肌在术后短期内未能完全恢复[23-24]。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治疗AFMR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均优于单纯二尖瓣置换术。
本研究随访结果表明,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未增加患者术后死亡、瓣周漏、脑出血、心力衰竭再入院等不良事件。不过,本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随访时间较短、样本量较少。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开展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长期的临床随访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AFMR患者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虽然延长了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但未增加手术风险,有利于房颤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有利于左心房、左心室重构,肺动脉收缩压降低,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近期随访结果显示其疗效及安全性可靠,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梁汉青负责研究设计、数据整理与分析、撰写及修改论文等;尹宗涛、张建负责对研究设计提出修改意见、指导统计学方法等;李瑞、万巧丽、郭志鹏、魏韬负责数据整理、监督研究过程等;韩劲松负责指导论文设计、审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