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勇, 孙岩.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肠系膜下动脉来源Ⅱ型内漏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4, 31(10): 1462-1466. doi: 10.7507/1007-4848.202212036 复制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腹主动脉发生的局限性、永久性扩张。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是目前AAA治疗的主要方式[1]。EVAR创伤小、恢复快,但支架变形、移位、感染、内漏等是其常见并发症[2]。Ⅱ型内漏是由血液经腹主动脉侧枝回流到AAA瘤腔导致,是EVAR术后最常见的内漏类型,发生率约10%~44%[3]。Ⅱ型内漏导致的持续血液灌注是EVAR术后AAA破裂的重要因素,尽管部分Ⅱ型内漏在随访期内可自行消失[4],但仍有1%的Ⅱ型内漏可导致AAA瘤腔破裂[5]。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是Ⅱ型内漏最重要的罪犯血管[6],本中心通过多途径治疗IMA来源的Ⅱ型内漏,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21年1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EVAR术后发生Ⅱ型内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随访期间均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明确EVAR术后Ⅱ型内漏,且内漏来源均为IMA;见图1。

IMA:肠系膜下动脉;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a: CTA确诊Ⅱ型内漏;b:CTA重建明确Ⅱ型内漏来源于IMA
1.2 手术方法
(1)IMA及AAA瘤腔栓塞术:经左侧肱动脉或股动脉入路,将猪尾导管送入主动脉第11胸椎水平,造影明确Ⅱ型内漏来源于IMA。超选肠系膜上动脉,导丝经肠系膜上动脉-中结肠动脉-Riolan弓-左结肠动脉-IMA路径建立轨道,置入微导管,弹簧圈栓塞AAA瘤腔及IMA起始段;见图2。(2) IMA栓塞术:主要手术操作方法同(1) ,经微导管置入弹簧圈,栓塞IMA起始段。(3) 因导丝导管无法进入IMA,行开放手术:取腹部切口,暴露并剖开瘤体,直视下明确内漏来源为IMA,瘤腔内缝扎IMA后,保留支架;见图3。

IMA:肠系膜下动脉;a:超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明确内漏来源于IMA;b:导丝及微导管配合选入IMA,造影明确IMA开口位置;c:弹簧圈栓塞IMA起始段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否则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描述。

a:直视下明确内漏来源动脉;b:瘤腔内缝扎肠系膜下动脉,保留支架
1.4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号:SWYX:2022-172。
2 结果
共纳入15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57~89(68.00±7.84)岁,详细资料见表1。EVAR术后随访时间8~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00(9.00,18.00)个月。1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技术成功率100.0%。11 例患者接受 IMA 及 AAA 瘤腔栓塞术,3 例患者接受 IMA 栓塞术,1 例患者因导丝导管无法进入 IMA,行开放手术。手术时间75~245 min,中位手术时间115.00(90.00,130.00)min,6例患者术后腰痛、腹痛、腹胀等症状消失,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患者恢复好,未出现并发症,出院前患者均接受主动脉CTA检查,提示Ⅱ型内漏均消失。出院后随访12~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00(12.00,24.00)个月。随访期内2例患者Ⅱ型内漏复发,入院行二次栓塞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见表2。


3 讨论
Ⅱ型内漏是最常见的内漏类型,多达25%的Ⅱ型内漏在EVAR术中即可出现,多来源于腰动脉或IMA[7]。约有50%的内漏随时间推移可消失[8]。EVAR术后6个月时Ⅱ型内漏的发生率约为10%~15%[9]。约有25%的Ⅱ型内漏可导致AAA瘤腔扩张[10]。指南推荐,如果瘤腔扩张超过10 mm,建议积极干预[11]。也有研究[12]认为,随访6个月内瘤腔扩张超过5 mm,应当积极治疗。
本中心总结EVAR术后的Ⅱ型内漏需积极干预的情况包括以下3种:(1)内漏随访6个月后不能自行消失;(2) 随访 6个月内AAA瘤腔持续扩张>5 mm;(3) 合并与瘤腔扩张相关的腰痛、腹胀、腹痛等不适。
据统计,Ⅱ型内漏需行手术处理的患者约为9.5%,Ⅱ型内漏导致的AAA破裂发生率约为0.5%[13]。部分中心在EVAR术中实施AAA瘤腔侧枝动脉的预防性栓塞,以期降低Ⅱ型内漏的发生率。Meta分析[14]结果表明,预防性栓塞可降低Ⅱ型内漏的发生率、瘤腔扩张程度和再干预比例,但该措施目前仍存在争议。
AAA瘤腔通畅的侧枝动脉是EVAR术后发生Ⅱ型内漏的危险因素[15]。结合既往研究,本中心总结预防性栓塞的条件,包括以下3条:(1)IMA管腔通畅且直径>3 mm;(2)3对及以上的腰动脉通畅;(3)2对腰动脉和1支与瘤腔交通的副肾动脉或直径≤3 mm的IMA通畅[16-18]。
应用弹簧圈、液体栓塞材料、凝血酶等行侧枝动脉栓塞是首选的Ⅱ型内漏干预手段[19]。AAA瘤腔可有多条侧枝动脉,部分侧枝动脉在影像学检查时难以发现,且部分Ⅱ型内漏发生时间较晚,仅栓塞导致Ⅱ型内漏的侧枝动脉可能影响远期效果。本研究中,2例接受了IMA起始段栓塞的患者随访期内Ⅱ型内漏复发,据此,本中心建议处理Ⅱ型内漏时尽可能栓塞AAA瘤腔,增加瘤腔内血栓负荷,降低Ⅱ型内漏发生风险[20]。
临床应用开放手术干预Ⅱ型内漏的报道较少。指南推荐,当腔内治疗失败,且随访期内AAA瘤腔持续扩张时,建议行开放手术干预[21]。国外学者报道5例接受开放手术的Ⅱ型内漏患者,直视下结扎目标动脉并切除多余瘤腔,随访期内未见内漏等并发症[22]。据统计,约60%的Ⅱ型内漏患者需接受再次干预,且接受再次干预的患者仍有内漏复发的可能性[23-24]。开放手术可在直视下探查到目标动脉,行腔内缝扎;必要时可修剪腹主动脉瘤壁,缩小瘤腔,极大降低了内漏复发的可能性。本研究中1例患者因介入失败,转行开腹手术,直视下行IMA瘤腔内缝扎并保留支架,效果较好。但是开放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不推荐作为一线治疗。也有文献[25]报道应用腹腔镜技术结扎导致内漏的动脉,效果良好。尽管腹腔镜手术创伤小,且可避免医师与患者的辐射暴露,但该术式对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目前仅作为可替代方案。
综上所述,IMA来源的Ⅱ型内漏可应用多种措施干预,腔内栓塞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措施。腔内干预EVAR术后Ⅱ型内漏,在栓塞侧枝动脉的同时,尽量栓塞AAA瘤腔,以进一步降低Ⅱ型内漏的复发几率。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王勇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孙岩提出研究设想,修改论文,施行手术。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腹主动脉发生的局限性、永久性扩张。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是目前AAA治疗的主要方式[1]。EVAR创伤小、恢复快,但支架变形、移位、感染、内漏等是其常见并发症[2]。Ⅱ型内漏是由血液经腹主动脉侧枝回流到AAA瘤腔导致,是EVAR术后最常见的内漏类型,发生率约10%~44%[3]。Ⅱ型内漏导致的持续血液灌注是EVAR术后AAA破裂的重要因素,尽管部分Ⅱ型内漏在随访期内可自行消失[4],但仍有1%的Ⅱ型内漏可导致AAA瘤腔破裂[5]。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是Ⅱ型内漏最重要的罪犯血管[6],本中心通过多途径治疗IMA来源的Ⅱ型内漏,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21年1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EVAR术后发生Ⅱ型内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随访期间均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明确EVAR术后Ⅱ型内漏,且内漏来源均为IMA;见图1。

IMA:肠系膜下动脉;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a: CTA确诊Ⅱ型内漏;b:CTA重建明确Ⅱ型内漏来源于IMA
1.2 手术方法
(1)IMA及AAA瘤腔栓塞术:经左侧肱动脉或股动脉入路,将猪尾导管送入主动脉第11胸椎水平,造影明确Ⅱ型内漏来源于IMA。超选肠系膜上动脉,导丝经肠系膜上动脉-中结肠动脉-Riolan弓-左结肠动脉-IMA路径建立轨道,置入微导管,弹簧圈栓塞AAA瘤腔及IMA起始段;见图2。(2) IMA栓塞术:主要手术操作方法同(1) ,经微导管置入弹簧圈,栓塞IMA起始段。(3) 因导丝导管无法进入IMA,行开放手术:取腹部切口,暴露并剖开瘤体,直视下明确内漏来源为IMA,瘤腔内缝扎IMA后,保留支架;见图3。

IMA:肠系膜下动脉;a:超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明确内漏来源于IMA;b:导丝及微导管配合选入IMA,造影明确IMA开口位置;c:弹簧圈栓塞IMA起始段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否则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描述。

a:直视下明确内漏来源动脉;b:瘤腔内缝扎肠系膜下动脉,保留支架
1.4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号:SWYX:2022-172。
2 结果
共纳入15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57~89(68.00±7.84)岁,详细资料见表1。EVAR术后随访时间8~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00(9.00,18.00)个月。1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技术成功率100.0%。11 例患者接受 IMA 及 AAA 瘤腔栓塞术,3 例患者接受 IMA 栓塞术,1 例患者因导丝导管无法进入 IMA,行开放手术。手术时间75~245 min,中位手术时间115.00(90.00,130.00)min,6例患者术后腰痛、腹痛、腹胀等症状消失,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患者恢复好,未出现并发症,出院前患者均接受主动脉CTA检查,提示Ⅱ型内漏均消失。出院后随访12~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00(12.00,24.00)个月。随访期内2例患者Ⅱ型内漏复发,入院行二次栓塞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见表2。


3 讨论
Ⅱ型内漏是最常见的内漏类型,多达25%的Ⅱ型内漏在EVAR术中即可出现,多来源于腰动脉或IMA[7]。约有50%的内漏随时间推移可消失[8]。EVAR术后6个月时Ⅱ型内漏的发生率约为10%~15%[9]。约有25%的Ⅱ型内漏可导致AAA瘤腔扩张[10]。指南推荐,如果瘤腔扩张超过10 mm,建议积极干预[11]。也有研究[12]认为,随访6个月内瘤腔扩张超过5 mm,应当积极治疗。
本中心总结EVAR术后的Ⅱ型内漏需积极干预的情况包括以下3种:(1)内漏随访6个月后不能自行消失;(2) 随访 6个月内AAA瘤腔持续扩张>5 mm;(3) 合并与瘤腔扩张相关的腰痛、腹胀、腹痛等不适。
据统计,Ⅱ型内漏需行手术处理的患者约为9.5%,Ⅱ型内漏导致的AAA破裂发生率约为0.5%[13]。部分中心在EVAR术中实施AAA瘤腔侧枝动脉的预防性栓塞,以期降低Ⅱ型内漏的发生率。Meta分析[14]结果表明,预防性栓塞可降低Ⅱ型内漏的发生率、瘤腔扩张程度和再干预比例,但该措施目前仍存在争议。
AAA瘤腔通畅的侧枝动脉是EVAR术后发生Ⅱ型内漏的危险因素[15]。结合既往研究,本中心总结预防性栓塞的条件,包括以下3条:(1)IMA管腔通畅且直径>3 mm;(2)3对及以上的腰动脉通畅;(3)2对腰动脉和1支与瘤腔交通的副肾动脉或直径≤3 mm的IMA通畅[16-18]。
应用弹簧圈、液体栓塞材料、凝血酶等行侧枝动脉栓塞是首选的Ⅱ型内漏干预手段[19]。AAA瘤腔可有多条侧枝动脉,部分侧枝动脉在影像学检查时难以发现,且部分Ⅱ型内漏发生时间较晚,仅栓塞导致Ⅱ型内漏的侧枝动脉可能影响远期效果。本研究中,2例接受了IMA起始段栓塞的患者随访期内Ⅱ型内漏复发,据此,本中心建议处理Ⅱ型内漏时尽可能栓塞AAA瘤腔,增加瘤腔内血栓负荷,降低Ⅱ型内漏发生风险[20]。
临床应用开放手术干预Ⅱ型内漏的报道较少。指南推荐,当腔内治疗失败,且随访期内AAA瘤腔持续扩张时,建议行开放手术干预[21]。国外学者报道5例接受开放手术的Ⅱ型内漏患者,直视下结扎目标动脉并切除多余瘤腔,随访期内未见内漏等并发症[22]。据统计,约60%的Ⅱ型内漏患者需接受再次干预,且接受再次干预的患者仍有内漏复发的可能性[23-24]。开放手术可在直视下探查到目标动脉,行腔内缝扎;必要时可修剪腹主动脉瘤壁,缩小瘤腔,极大降低了内漏复发的可能性。本研究中1例患者因介入失败,转行开腹手术,直视下行IMA瘤腔内缝扎并保留支架,效果较好。但是开放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不推荐作为一线治疗。也有文献[25]报道应用腹腔镜技术结扎导致内漏的动脉,效果良好。尽管腹腔镜手术创伤小,且可避免医师与患者的辐射暴露,但该术式对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目前仅作为可替代方案。
综上所述,IMA来源的Ⅱ型内漏可应用多种措施干预,腔内栓塞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措施。腔内干预EVAR术后Ⅱ型内漏,在栓塞侧枝动脉的同时,尽量栓塞AAA瘤腔,以进一步降低Ⅱ型内漏的复发几率。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王勇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孙岩提出研究设想,修改论文,施行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