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孙云刚, 张强, 庄宇, 王朝, 焦思杨, 姚梦旭, 邵丰. 优先阻断靶段肺静脉吲哚菁绿荧光识别段间平面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4, 31(10): 1428-1433. doi: 10.7507/1007-4848.202307029 复制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不仅需要熟练的手术技巧,更需要靶段解剖结构的准确识别和段间平面界线指导下的肺实质精准裁剪。研究[1-3]表明,影响膨胀-萎陷法形成段间平面的决定性因素是中断肺循环,即阻断靶段动脉或静脉均可终止靶段的肺血液循环,从而观察到明显的肺膨胀-萎陷分界线。然而,单一阻断靶段动脉或静脉后形成的段间平面的准确性仍存在一定争议。已有研究[4-5]证实,单纯阻断靶段动脉后形成的段间平面和改良膨胀-萎陷法、吲哚菁绿荧光法形成的段间平面准确性一致。此外,我们前期研究[6]也证实了吲哚菁绿荧光法和改良膨胀-萎陷法形成的节段间平面高度吻合。但以上这些方法均以阻断靶段肺动脉为基础,单一优先阻断靶段静脉后形成的段间平面与吲哚菁绿荧光法的准确性是否一致尚不清楚。
因此,我们创新性尝试在胸腔镜肺段切除中优先阻断靶段肺静脉后应用吲哚菁绿荧光识别段间平面,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中成功实施,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23年6月在我院胸外科同一医疗组优先靶段静脉阻断后采用吲哚菁绿荧光显示段间平面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评估肺结节术前胸部CT,符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的肺段手术适应证;(2)术前心肺功能检查正常;(3)术前无新辅助放化疗等抗肿瘤综合治疗;(4)肺段切除术入路为优先单一阻断靶段肺静脉。排除标准:(1)有碘剂或吲哚菁绿过敏史;(2)合并肝硬化或者肝功能严重异常。
1.2 手术操作
对于需要术前定位的肺结节患者先安排在南京市胸科医院麻醉手术室移动CT房间,进行基础麻醉状态下移动CT引导肺结节精准无痛定位。然后无缝衔接直接平移至手术间进行全身静脉麻醉双腔气管插管维持健侧单肺通气,通常在腋前线第4或第5肋间选取长度约3 cm的单孔切口实施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根据术前肺结节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22.0(Materialise Medical,Leuven,Belgium)生成的动态靶段图像(图1)(通常放置在胸腔镜显示屏前进行术中实时导航),术中优先精准解剖识别并切断靶段所有肺静脉属支—段内静脉(图2a)。随后,嘱麻醉医师控制气道压在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以下用100%纯氧进行全肺完全膨胀(图2b),然后再恢复健侧单肺通气,在等待膨胀-萎陷段间平面显示的过渡时间内,可选择进行靶段结构继续解剖但不离断,大约等待10~15 min后,在萎陷的保留肺段和膨胀的靶段之间形成明显的分界线,且该分界线不再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并通过电凝装置进行标记为第一平面(图2c)。标记完成后,立即嘱巡回护士外周静脉注射浓度为2.5 mg/mL的吲哚菁绿5 mL,随即打开PINPOINT胸腔镜荧光成像系统(NOVADAQ,Ontario,Canada)的荧光模式,可见染色区域与未染色区域的明显界线,此分界线为第二平面(图2d),并通过肉眼仔细比对评估与电凝装置标记的第一平面界线的吻合度。观察对比2个段间平面后,切除段间平面区域内靶段支气管和靶段肺动脉分支,并通过“锥式-开门”技术使用能量器械结合切割缝合器进行段间交界面的裁剪。本研究中,我们认为阻断靶段肺静脉后膨胀-萎陷法识别段间平面是准确可靠的。

a:薄层CT显示左上肺舌段(LS4+5)有一14 mm的磨玻璃结节;b:三维重建图像提示舌段动脉A4+5共干,舌段静脉为二属支V4和V5;c:三维重建图像提示舌段气管为三分支B4a、B4b和B5;d:模拟左上肺舌段范围

a:V4和V5分别予以切断;b:随即用100%纯氧进行整肺完全膨胀,再恢复健侧单肺通气;c:解剖离断舌段静脉后形成的膨胀-萎陷平面,并使用电凝装置标记;d:舌段静脉阻断形成膨胀-萎陷界线后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在荧光胸腔镜荧光模式中染色段间平面可视化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分类变量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
1.4 伦理审查
本研究获得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2-KY146-01)。术前获得所有患者签署的书面知情同意书。
2 结果
共纳入32例肺结节患者,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25~76(58.69±11.84)岁。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在靶段静脉优先阻断后均成功观察到膨胀-萎陷段间平面与吲哚菁绿荧光确定的段间平面基本一致,两个段间平面高度吻合。肺结节所在肺靶段位置分布见表1。

32例患者均获得足够的肿瘤切缘,满足切缘≥2 cm或≥肿瘤最大直径的要求,平均肿瘤切缘宽度(26.96±5.86)mm,平均肺段手术时间(98.59±20.7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5.31±35.65)mL,平均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50±1.16)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66±1.29)d。所有入组患者的最终病理诊断为早期肺癌,其中原位腺癌5例,微浸润腺癌18例,浸润性腺癌9例。无吲哚菁绿相关并发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见表2。

3 讨论
两个全球最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COG0802和CALGB140503[7-8]结果提示,对于直径≤2 cm的外周型非小细胞肺癌,亚肺叶切除术的远期复发率、肿瘤学效果不劣于肺叶切除术,有可能推动亚肺叶切除术替代肺叶切除术成为直径≤2 cm的外周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术式。此外,随着磨玻璃型早期肺癌、第二原发癌、多原发癌患者数量的逐渐增加,因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可根治性切除早期肺癌,同时可保留更多正常的肺实质,有效平衡了患者的肿瘤学效果与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胸外科医生的青睐[7-9]。然而肺段切除术长期肿瘤学结果不劣于肺叶切除术的前提是在段间平面界线引导下的肺实质裁剪切缘需满足≥2 cm 或≥结节最大直径[10]。虽然JCOG0802研究[7]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肺段切除质量控制,但仍可以看到随机化后肺段切除组有22例患者因为淋巴结转移或者切缘阳性中转为肺叶切除术,而且肺段切除术相对肺叶切除术具有较高的总复发率(12.1% vs. 7.9%,P=0.020)和局部复发率(10.5% vs. 5.4%,P=0.002)。这可能跟入组时未应用术前肺结节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结节所在靶段位置把握不准或者靶段结构解剖辨识不全,导致段间平面裁剪相对靶段切除范围的把握具有很大的术者主观性,难以保证肿瘤安全切缘。另外,入组时的肺段切除术是以标准肺段为最小肺切除单位,对于一些邻近段间平面的肺结节,如果做一个标准肺段切除,则切缘难以确保阴性,解剖性肺段切除手术在JCOG0802后又经历技术优化发展,以肺亚段为最小肺切除单位,更有利于肿瘤切缘的控制[11]。因此,熟练的肺外科手术技巧、准确无误的靶段解剖结构和段间平面的识别是实施精准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关键。
越来越多的研究[1-3]证实,肺段间平面的形成本质上依赖于肺循环阻断,因此理论上切断靶段肺动脉或靶段肺静脉其中任一结构,都将导致靶段肺循环中断,均可形成膨胀-萎陷平面。本研究创新性尝试在胸腔镜肺段切除中单一阻断靶段肺静脉后应用外周静脉吲哚菁绿荧光法识别段间平面,在所有32例患者中成功实施,显示出满意的染色段间平面,同时发现与单一阻断靶段肺静脉后膨胀-萎陷的段间平面界线高度吻合,无吲哚菁绿相关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在段间平面导航线指引下完成精准肺段裁剪,均获得安全可靠的肿瘤切缘,无非计划扩大肺切除范围的情况。
过去大多数国内外学者[4-5, 11-12]提出,段间平面精准识别的决定性因素在于靶段肺动脉的准确离断,认为肺段之间存在广泛的段间静脉交通支,即“静脉交通支非唯一性”,仅离断靶段肺静脉无法形成段间平面。本研究首次证实单一阻断靶段肺静脉后应用外周静脉吲哚菁绿荧光法可以出现清晰的段间平面,而且与阻断靶段肺静脉后形成的膨胀-萎陷的段间界线基本一致,可能机制是靶段肺静脉切断后靶段血流淤滞,血液循环停止,吲哚菁绿不能流入靶段区域,形成界线分明的染色对比平面。由于吲哚菁绿荧光法段间平面显影具有简单、快速、准确、对肺质量要求低、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等优势,越来越多胸外科医生推广使用[13]。但目前临床上吲哚菁绿荧光法显示段间平面都是基于阻断靶段动脉入路,本研究的探索发现意味着肺段切除术从靶段肺静脉入路单一切断后即可实现靶段肺循环的终止,形成准确可靠的段间平面,再次对“静脉交通支非唯一性”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同时为外科医生在术前规划中根据肺结节所在靶段位置和解剖特点,采用阻断靶段肺动脉入路或靶段肺静脉入路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选择。
术前三维重建确定靶段静脉属支,术中精准识别阻断后,外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显现出染色区(保留靶段)和未染色区(切除靶段)的清晰分界平面,此分界平面即为靶段需切除的流域范围,再行靶段支气管及肺动脉的解剖分离和切断。相比吲哚菁绿靶段肺动脉导航线入路,靶段肺静脉属支阻断入路有其独特的优势,包括:(1)有一些靶段的肺静脉属支位置表浅(如前段、舌段、基底段),从实际简化手术流程而言先行靶段肺静脉的分离及切断更为容易;(2)切断靶段肺静脉后即注射吲哚菁绿获得段间平面,根据段间平面区域内对剩余靶段结构(支气管和肺动脉分支)进行解剖识别和切断,再结合术前三维重建结果与段间平面区域内靶段结构的一一对照的改良荧光肺段切除术流程,是一种“双重确认”的方法,避免了靶段结构识别错误,有助于解剖性精准肺段切除,有效降低了切除的手术难度[14];(3)肺内淋巴结通常与靶段肺动脉和靶段支气管伴行,对于合并门钉淋巴结的肺段手术,若选择单一靶段肺动脉分支入路,门钉淋巴结的干扰可能增加解剖分离难度,导致手术难以推进,此时靶段肺静脉入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选择[15];(4)优先阻断靶段肺静脉,更符合肿瘤学要求[16],其理论依据在于靶段肺静脉阻断后,循环肿瘤细胞不易进入血液循环,可减少术中挤压肿瘤导致的播散。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证实了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中优先单一阻断靶段肺静脉后外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荧光法可识别段间平面,与单一阻断靶段肺静脉后膨胀-萎陷的段间平面界线高度吻合,为胸腔镜肺段切除精准识别段间平面提供了另一种可靠的选择。本研究的入组案例数量较少且缺乏随机对照组,后续仍需更大样本量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探索阻断靶段肺静脉吲哚菁绿荧光法识别段间平面的原理、特点和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孙云刚负责论文初稿撰写与修改;庄宇、焦思杨、姚梦旭、王朝负责数据整理与分析;邵丰为手术主刀医生,同时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孙云刚、张强、邵丰负责研究设计。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不仅需要熟练的手术技巧,更需要靶段解剖结构的准确识别和段间平面界线指导下的肺实质精准裁剪。研究[1-3]表明,影响膨胀-萎陷法形成段间平面的决定性因素是中断肺循环,即阻断靶段动脉或静脉均可终止靶段的肺血液循环,从而观察到明显的肺膨胀-萎陷分界线。然而,单一阻断靶段动脉或静脉后形成的段间平面的准确性仍存在一定争议。已有研究[4-5]证实,单纯阻断靶段动脉后形成的段间平面和改良膨胀-萎陷法、吲哚菁绿荧光法形成的段间平面准确性一致。此外,我们前期研究[6]也证实了吲哚菁绿荧光法和改良膨胀-萎陷法形成的节段间平面高度吻合。但以上这些方法均以阻断靶段肺动脉为基础,单一优先阻断靶段静脉后形成的段间平面与吲哚菁绿荧光法的准确性是否一致尚不清楚。
因此,我们创新性尝试在胸腔镜肺段切除中优先阻断靶段肺静脉后应用吲哚菁绿荧光识别段间平面,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中成功实施,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23年6月在我院胸外科同一医疗组优先靶段静脉阻断后采用吲哚菁绿荧光显示段间平面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评估肺结节术前胸部CT,符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的肺段手术适应证;(2)术前心肺功能检查正常;(3)术前无新辅助放化疗等抗肿瘤综合治疗;(4)肺段切除术入路为优先单一阻断靶段肺静脉。排除标准:(1)有碘剂或吲哚菁绿过敏史;(2)合并肝硬化或者肝功能严重异常。
1.2 手术操作
对于需要术前定位的肺结节患者先安排在南京市胸科医院麻醉手术室移动CT房间,进行基础麻醉状态下移动CT引导肺结节精准无痛定位。然后无缝衔接直接平移至手术间进行全身静脉麻醉双腔气管插管维持健侧单肺通气,通常在腋前线第4或第5肋间选取长度约3 cm的单孔切口实施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根据术前肺结节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22.0(Materialise Medical,Leuven,Belgium)生成的动态靶段图像(图1)(通常放置在胸腔镜显示屏前进行术中实时导航),术中优先精准解剖识别并切断靶段所有肺静脉属支—段内静脉(图2a)。随后,嘱麻醉医师控制气道压在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以下用100%纯氧进行全肺完全膨胀(图2b),然后再恢复健侧单肺通气,在等待膨胀-萎陷段间平面显示的过渡时间内,可选择进行靶段结构继续解剖但不离断,大约等待10~15 min后,在萎陷的保留肺段和膨胀的靶段之间形成明显的分界线,且该分界线不再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并通过电凝装置进行标记为第一平面(图2c)。标记完成后,立即嘱巡回护士外周静脉注射浓度为2.5 mg/mL的吲哚菁绿5 mL,随即打开PINPOINT胸腔镜荧光成像系统(NOVADAQ,Ontario,Canada)的荧光模式,可见染色区域与未染色区域的明显界线,此分界线为第二平面(图2d),并通过肉眼仔细比对评估与电凝装置标记的第一平面界线的吻合度。观察对比2个段间平面后,切除段间平面区域内靶段支气管和靶段肺动脉分支,并通过“锥式-开门”技术使用能量器械结合切割缝合器进行段间交界面的裁剪。本研究中,我们认为阻断靶段肺静脉后膨胀-萎陷法识别段间平面是准确可靠的。

a:薄层CT显示左上肺舌段(LS4+5)有一14 mm的磨玻璃结节;b:三维重建图像提示舌段动脉A4+5共干,舌段静脉为二属支V4和V5;c:三维重建图像提示舌段气管为三分支B4a、B4b和B5;d:模拟左上肺舌段范围

a:V4和V5分别予以切断;b:随即用100%纯氧进行整肺完全膨胀,再恢复健侧单肺通气;c:解剖离断舌段静脉后形成的膨胀-萎陷平面,并使用电凝装置标记;d:舌段静脉阻断形成膨胀-萎陷界线后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在荧光胸腔镜荧光模式中染色段间平面可视化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分类变量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
1.4 伦理审查
本研究获得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2-KY146-01)。术前获得所有患者签署的书面知情同意书。
2 结果
共纳入32例肺结节患者,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25~76(58.69±11.84)岁。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在靶段静脉优先阻断后均成功观察到膨胀-萎陷段间平面与吲哚菁绿荧光确定的段间平面基本一致,两个段间平面高度吻合。肺结节所在肺靶段位置分布见表1。

32例患者均获得足够的肿瘤切缘,满足切缘≥2 cm或≥肿瘤最大直径的要求,平均肿瘤切缘宽度(26.96±5.86)mm,平均肺段手术时间(98.59±20.7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5.31±35.65)mL,平均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50±1.16)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66±1.29)d。所有入组患者的最终病理诊断为早期肺癌,其中原位腺癌5例,微浸润腺癌18例,浸润性腺癌9例。无吲哚菁绿相关并发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见表2。

3 讨论
两个全球最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COG0802和CALGB140503[7-8]结果提示,对于直径≤2 cm的外周型非小细胞肺癌,亚肺叶切除术的远期复发率、肿瘤学效果不劣于肺叶切除术,有可能推动亚肺叶切除术替代肺叶切除术成为直径≤2 cm的外周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术式。此外,随着磨玻璃型早期肺癌、第二原发癌、多原发癌患者数量的逐渐增加,因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可根治性切除早期肺癌,同时可保留更多正常的肺实质,有效平衡了患者的肿瘤学效果与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胸外科医生的青睐[7-9]。然而肺段切除术长期肿瘤学结果不劣于肺叶切除术的前提是在段间平面界线引导下的肺实质裁剪切缘需满足≥2 cm 或≥结节最大直径[10]。虽然JCOG0802研究[7]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肺段切除质量控制,但仍可以看到随机化后肺段切除组有22例患者因为淋巴结转移或者切缘阳性中转为肺叶切除术,而且肺段切除术相对肺叶切除术具有较高的总复发率(12.1% vs. 7.9%,P=0.020)和局部复发率(10.5% vs. 5.4%,P=0.002)。这可能跟入组时未应用术前肺结节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结节所在靶段位置把握不准或者靶段结构解剖辨识不全,导致段间平面裁剪相对靶段切除范围的把握具有很大的术者主观性,难以保证肿瘤安全切缘。另外,入组时的肺段切除术是以标准肺段为最小肺切除单位,对于一些邻近段间平面的肺结节,如果做一个标准肺段切除,则切缘难以确保阴性,解剖性肺段切除手术在JCOG0802后又经历技术优化发展,以肺亚段为最小肺切除单位,更有利于肿瘤切缘的控制[11]。因此,熟练的肺外科手术技巧、准确无误的靶段解剖结构和段间平面的识别是实施精准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关键。
越来越多的研究[1-3]证实,肺段间平面的形成本质上依赖于肺循环阻断,因此理论上切断靶段肺动脉或靶段肺静脉其中任一结构,都将导致靶段肺循环中断,均可形成膨胀-萎陷平面。本研究创新性尝试在胸腔镜肺段切除中单一阻断靶段肺静脉后应用外周静脉吲哚菁绿荧光法识别段间平面,在所有32例患者中成功实施,显示出满意的染色段间平面,同时发现与单一阻断靶段肺静脉后膨胀-萎陷的段间平面界线高度吻合,无吲哚菁绿相关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在段间平面导航线指引下完成精准肺段裁剪,均获得安全可靠的肿瘤切缘,无非计划扩大肺切除范围的情况。
过去大多数国内外学者[4-5, 11-12]提出,段间平面精准识别的决定性因素在于靶段肺动脉的准确离断,认为肺段之间存在广泛的段间静脉交通支,即“静脉交通支非唯一性”,仅离断靶段肺静脉无法形成段间平面。本研究首次证实单一阻断靶段肺静脉后应用外周静脉吲哚菁绿荧光法可以出现清晰的段间平面,而且与阻断靶段肺静脉后形成的膨胀-萎陷的段间界线基本一致,可能机制是靶段肺静脉切断后靶段血流淤滞,血液循环停止,吲哚菁绿不能流入靶段区域,形成界线分明的染色对比平面。由于吲哚菁绿荧光法段间平面显影具有简单、快速、准确、对肺质量要求低、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等优势,越来越多胸外科医生推广使用[13]。但目前临床上吲哚菁绿荧光法显示段间平面都是基于阻断靶段动脉入路,本研究的探索发现意味着肺段切除术从靶段肺静脉入路单一切断后即可实现靶段肺循环的终止,形成准确可靠的段间平面,再次对“静脉交通支非唯一性”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同时为外科医生在术前规划中根据肺结节所在靶段位置和解剖特点,采用阻断靶段肺动脉入路或靶段肺静脉入路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选择。
术前三维重建确定靶段静脉属支,术中精准识别阻断后,外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显现出染色区(保留靶段)和未染色区(切除靶段)的清晰分界平面,此分界平面即为靶段需切除的流域范围,再行靶段支气管及肺动脉的解剖分离和切断。相比吲哚菁绿靶段肺动脉导航线入路,靶段肺静脉属支阻断入路有其独特的优势,包括:(1)有一些靶段的肺静脉属支位置表浅(如前段、舌段、基底段),从实际简化手术流程而言先行靶段肺静脉的分离及切断更为容易;(2)切断靶段肺静脉后即注射吲哚菁绿获得段间平面,根据段间平面区域内对剩余靶段结构(支气管和肺动脉分支)进行解剖识别和切断,再结合术前三维重建结果与段间平面区域内靶段结构的一一对照的改良荧光肺段切除术流程,是一种“双重确认”的方法,避免了靶段结构识别错误,有助于解剖性精准肺段切除,有效降低了切除的手术难度[14];(3)肺内淋巴结通常与靶段肺动脉和靶段支气管伴行,对于合并门钉淋巴结的肺段手术,若选择单一靶段肺动脉分支入路,门钉淋巴结的干扰可能增加解剖分离难度,导致手术难以推进,此时靶段肺静脉入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选择[15];(4)优先阻断靶段肺静脉,更符合肿瘤学要求[16],其理论依据在于靶段肺静脉阻断后,循环肿瘤细胞不易进入血液循环,可减少术中挤压肿瘤导致的播散。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证实了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中优先单一阻断靶段肺静脉后外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荧光法可识别段间平面,与单一阻断靶段肺静脉后膨胀-萎陷的段间平面界线高度吻合,为胸腔镜肺段切除精准识别段间平面提供了另一种可靠的选择。本研究的入组案例数量较少且缺乏随机对照组,后续仍需更大样本量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探索阻断靶段肺静脉吲哚菁绿荧光法识别段间平面的原理、特点和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孙云刚负责论文初稿撰写与修改;庄宇、焦思杨、姚梦旭、王朝负责数据整理与分析;邵丰为手术主刀医生,同时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孙云刚、张强、邵丰负责研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