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1]显示,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排第1位。目前,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是筛查早期肺癌最常见的方法[2]。随着LDCT的广泛应用,肺小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针对具有恶性征象或持续增大的肺小结节,需要手术切除治疗。目前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3],能最大限度保存肺部功能。针对VAST术中难以准确定位的肺结节,术前行CT引导下肺结节定位,可快速、精确地切除肺小结节。本研究回顾性收集肺外1/3组与肺内2/3组肺结节,比较两组肺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收集2020年9月—2022年4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行VATS前CT引导下定位的肺结节患者。根据《肺小结节术前辅助定位技术专家共识(2019版)》[4]进行术前肺结节定位。满足以下1个或多个标准,可进行术前CT引导下定位术:(1)单发或多发磨玻璃结节(直径<1.5 cm,或距离胸膜>1.0 cm);(2)影像学形态表现为磨玻璃结节或亚实性结节;(3)术中触诊结节困难。排除标准:(1)结节直径较大,无法行肺局部切除;(2)结节位置较深,靠近肺门处;(3)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近期服用抗凝药物;(4)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如严重肺动脉高压)。
1.2 CT引导下肺结节定位方法
CT引导下肺结节定位由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介入科医师完成。根据CT图像上显示的肺结节的肺叶分布,采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选择安全、可靠的路径,避开大血管、心脏等重要结构。随机使用20G乳房定位针(爱琅医疗器械公司,美国)及四钩型肺结节定位针(胜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进行定位,记录定位的总时间及定位术中出现的并发症。
1.3 数据收集
从病例系统中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肺气肿情况、肺结节直径、影像学形态、肺结节的肺叶分布、肺结节与胸膜的距离、外科手术方式。影像学形态包括纯磨玻璃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实性结节。肺结节的肺叶分布包括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左肺上叶、下叶。外科手术方式包括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及肺叶切除。根据肺结节在影像图像上的位置,由2名5年以上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将每侧肺野纵行3等分,分为外1/3带、中1/3带、内1/3带,将中1/3带及内1/3带统称为肺内2/3组,外1/3带为肺外1/3组;见图1。

a~d:女,31岁,左上肺外1/3带小结节术前CT引导下定位,术后病理为微浸润性腺癌;e~h:男,34岁,右上肺中1/3带小结节术前CT引导下定位,术后病理为肺错构瘤,伴灶性坏死及钙化;i~l:女,50岁,左上肺内1/3带小结节术前CT引导下定位,术后病理为浸润性腺癌(贴壁型及腺泡型);图中长箭头所示为病灶位置,三角形所示为定位针位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范围)描述,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经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3028。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共216例肺结节患者行VATS术前CT引导下定位,其中1例患者定位过程中出现气胸,肺结节显示不清,终止定位手术。最终纳入215例患者,共247个肺结节,其中男70例、女145例,中位年龄48.0岁。22例男性有吸烟史,女性均无吸烟史,肺气肿史5例。肺外1/3组170例患者(190个肺结节),其中男54例、女116例,中位年龄48(24~80)岁。肺内2/3组55例患者(57个肺结节),其中男20例、女35例,中位年龄52(26~75)岁(部分患者存在≥2个肺结节,且肺内2/3带和肺外1/3带均有分布,因此同1例患者可能会同时纳入两组分别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年龄(P=0.529)、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

2.2 肺结节影像学特征
肺结节直径范围为0.2~2.0 cm,其中55.9%的肺结节直径范围为0.5~1.0 cm。肺外1/3组190个肺结节,肺内2/3组共57个肺结节,两组肺结节的性质均以纯磨玻璃结节为主。两组在肺结节与胸膜的距离及肺结节直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患者肺结节的肺叶分布、肺结节性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肺结节定位术资料及胸腔镜手术方式比较
两组肺结节中位定位时间均为13.0 min。定位相关并发症方面,肺外1/3组肺结节肺泡出血104例、气胸53例,肺内2/3组肺泡出血39例、气胸18例。两组在定位时间(P=0.564)、并发症(P=0.920,P=0.618)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外1/3组中92.1%的肺结节采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手术,较少采用其他术式;肺内2/3组中77.1%的肺结节采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19.3%采用肺段切除,两组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见表2。

3 讨论
2022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5]指出,对于大多数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在外科手术中,VAST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轻、恢复快等特点,但部分肺结节在VAST术中难以触诊,如果术中未能准确定位,会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或转为开胸手术。故术前定位肺结节对VAST术中难以触诊的结节具有重要作用[4]。VATS术前肺结节定位有多种方法,包括术前CT引导下定位、术中超声引导下定位、术前近红外成像技术、支气管镜引导下定位。临床上常用CT引导下定位技术,其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的优点[6]。CT引导下定位包括线圈或液体材料定位,目前临床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是CT引导下线圈定位。
本研究中,肺外1/3组及肺内2/3组肺结节的外科手术切除方式存在差异。《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专家共识》[7]指出,肺外1/3组直径<2.0 cm的纯磨玻璃结节及实性成分<0.5 cm的部分实性结节首选楔形切除。本研究结果提示,肺外1/3组肺结节占比高,且大多选择肺楔形切除术。JCOGO802/WJOG4607临床试验[8]指出,对于直径<2.0 cm,实性成分占比>0.5的ⅠA期外周型非小细胞肺癌,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的总生存率和术后无病生存率相似,而且肺段切除能更大程度保留肺组织及功能。对于肺内2/3组,直径<3.0 cm的纯磨玻璃结节或实性成分<0.5 cm的部分实性结节,首选肺段切除[7];如果切缘不足或淋巴结转移,行肺叶切除。但在本研究中,有77.1%的肺内2/3组肺结节行楔形切除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针对<1.0 cm的肺小结节,我们通常先行肺楔形切除,再根据术中冰冻切片的病理结果决定是否扩大切除。其他研究[9]也证明,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行VATS肺楔形手术和肺段切除术预后效果一致,而肺楔形切除术能更大程度保留肺组织,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轻等特点。针对早期肺癌患者,尽可能优先选择VATS肺楔形切除术或肺段切除术[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肺外1/3组的肺结节直径比肺内2/3组小,并且肺外1/3组肺结节占比更高。这可能与肺部解剖结构相关,肺部的外周区域有更多的腺泡和支气管结构,更容易生长肺小结节,而且由于两肺上叶血供较差,肺小结节容易出现在两肺上叶。另外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肺外1/3组的肺结节体积较大时容易在术中触及到,术前不需要定位。如果肺外1/3组肺结节体积较大但密度过低,在VATS术中不容易触及,则需术前定位。肺内2/3组肺结节体积较大且密度较高,但由于距离问题及肺外1/3带阻隔,在VATS术中不容易探查到,更需要术前CT定位。
我们发现定位肺结节的患者中不吸烟女性占大多数。既往研究[11]结果显示,不吸烟女性占肺腺癌患者的70.3%。不吸烟女性肺癌患者比例为74%,其中93%的病理类型为肺腺癌[12]。不吸烟女性患病率较高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除长时间吸入过量烹饪油烟,具有家族肺癌史也是患病的风险因素,还有身体的驱动基因改变,如在非吸烟女性肺腺癌患者中常见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外显子20突变,雌激素也参与肺癌发生[13-15]。
综上所述,VATS术前CT引导下定位肺外1/3组肺结节直径较肺内2/3组小,肺外1/3组肺结节的主要手术方式是肺楔形切除,而肺内2/3组肺结节的主要手术方式是肺楔形切除以及肺段切除。采用肺楔形切除还是肺段切除主要取决于肺结节大小、密度以及位置,一般肺外1/3带的纯磨玻璃结节、较小混合磨玻璃结节可采取肺楔形切除;肺外1/3带的较大混合磨玻璃结节及较小实性结节,肺内2/3带的纯磨玻璃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较小实性结节,可采取肺段切除。若结节为实性且较大(术中冰冻切片良性病变外),不管位于肺内何处,均需行肺叶切除。胸外科医生可根据肺结节位置、大小及密度,制定更精确的手术计划。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刘德浩负责统计学分析,研究设计,论文初稿撰写;陈丽春负责论文总体设计、审阅与修改;廖良忠、李璞宸、刘越负责数据收集、整理,文献检索。
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1]显示,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排第1位。目前,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是筛查早期肺癌最常见的方法[2]。随着LDCT的广泛应用,肺小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针对具有恶性征象或持续增大的肺小结节,需要手术切除治疗。目前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3],能最大限度保存肺部功能。针对VAST术中难以准确定位的肺结节,术前行CT引导下肺结节定位,可快速、精确地切除肺小结节。本研究回顾性收集肺外1/3组与肺内2/3组肺结节,比较两组肺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收集2020年9月—2022年4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行VATS前CT引导下定位的肺结节患者。根据《肺小结节术前辅助定位技术专家共识(2019版)》[4]进行术前肺结节定位。满足以下1个或多个标准,可进行术前CT引导下定位术:(1)单发或多发磨玻璃结节(直径<1.5 cm,或距离胸膜>1.0 cm);(2)影像学形态表现为磨玻璃结节或亚实性结节;(3)术中触诊结节困难。排除标准:(1)结节直径较大,无法行肺局部切除;(2)结节位置较深,靠近肺门处;(3)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近期服用抗凝药物;(4)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如严重肺动脉高压)。
1.2 CT引导下肺结节定位方法
CT引导下肺结节定位由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介入科医师完成。根据CT图像上显示的肺结节的肺叶分布,采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选择安全、可靠的路径,避开大血管、心脏等重要结构。随机使用20G乳房定位针(爱琅医疗器械公司,美国)及四钩型肺结节定位针(胜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进行定位,记录定位的总时间及定位术中出现的并发症。
1.3 数据收集
从病例系统中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肺气肿情况、肺结节直径、影像学形态、肺结节的肺叶分布、肺结节与胸膜的距离、外科手术方式。影像学形态包括纯磨玻璃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实性结节。肺结节的肺叶分布包括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左肺上叶、下叶。外科手术方式包括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及肺叶切除。根据肺结节在影像图像上的位置,由2名5年以上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将每侧肺野纵行3等分,分为外1/3带、中1/3带、内1/3带,将中1/3带及内1/3带统称为肺内2/3组,外1/3带为肺外1/3组;见图1。

a~d:女,31岁,左上肺外1/3带小结节术前CT引导下定位,术后病理为微浸润性腺癌;e~h:男,34岁,右上肺中1/3带小结节术前CT引导下定位,术后病理为肺错构瘤,伴灶性坏死及钙化;i~l:女,50岁,左上肺内1/3带小结节术前CT引导下定位,术后病理为浸润性腺癌(贴壁型及腺泡型);图中长箭头所示为病灶位置,三角形所示为定位针位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范围)描述,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经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3028。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共216例肺结节患者行VATS术前CT引导下定位,其中1例患者定位过程中出现气胸,肺结节显示不清,终止定位手术。最终纳入215例患者,共247个肺结节,其中男70例、女145例,中位年龄48.0岁。22例男性有吸烟史,女性均无吸烟史,肺气肿史5例。肺外1/3组170例患者(190个肺结节),其中男54例、女116例,中位年龄48(24~80)岁。肺内2/3组55例患者(57个肺结节),其中男20例、女35例,中位年龄52(26~75)岁(部分患者存在≥2个肺结节,且肺内2/3带和肺外1/3带均有分布,因此同1例患者可能会同时纳入两组分别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年龄(P=0.529)、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

2.2 肺结节影像学特征
肺结节直径范围为0.2~2.0 cm,其中55.9%的肺结节直径范围为0.5~1.0 cm。肺外1/3组190个肺结节,肺内2/3组共57个肺结节,两组肺结节的性质均以纯磨玻璃结节为主。两组在肺结节与胸膜的距离及肺结节直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患者肺结节的肺叶分布、肺结节性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肺结节定位术资料及胸腔镜手术方式比较
两组肺结节中位定位时间均为13.0 min。定位相关并发症方面,肺外1/3组肺结节肺泡出血104例、气胸53例,肺内2/3组肺泡出血39例、气胸18例。两组在定位时间(P=0.564)、并发症(P=0.920,P=0.618)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外1/3组中92.1%的肺结节采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手术,较少采用其他术式;肺内2/3组中77.1%的肺结节采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19.3%采用肺段切除,两组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见表2。

3 讨论
2022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5]指出,对于大多数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在外科手术中,VAST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轻、恢复快等特点,但部分肺结节在VAST术中难以触诊,如果术中未能准确定位,会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或转为开胸手术。故术前定位肺结节对VAST术中难以触诊的结节具有重要作用[4]。VATS术前肺结节定位有多种方法,包括术前CT引导下定位、术中超声引导下定位、术前近红外成像技术、支气管镜引导下定位。临床上常用CT引导下定位技术,其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的优点[6]。CT引导下定位包括线圈或液体材料定位,目前临床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是CT引导下线圈定位。
本研究中,肺外1/3组及肺内2/3组肺结节的外科手术切除方式存在差异。《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专家共识》[7]指出,肺外1/3组直径<2.0 cm的纯磨玻璃结节及实性成分<0.5 cm的部分实性结节首选楔形切除。本研究结果提示,肺外1/3组肺结节占比高,且大多选择肺楔形切除术。JCOGO802/WJOG4607临床试验[8]指出,对于直径<2.0 cm,实性成分占比>0.5的ⅠA期外周型非小细胞肺癌,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的总生存率和术后无病生存率相似,而且肺段切除能更大程度保留肺组织及功能。对于肺内2/3组,直径<3.0 cm的纯磨玻璃结节或实性成分<0.5 cm的部分实性结节,首选肺段切除[7];如果切缘不足或淋巴结转移,行肺叶切除。但在本研究中,有77.1%的肺内2/3组肺结节行楔形切除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针对<1.0 cm的肺小结节,我们通常先行肺楔形切除,再根据术中冰冻切片的病理结果决定是否扩大切除。其他研究[9]也证明,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行VATS肺楔形手术和肺段切除术预后效果一致,而肺楔形切除术能更大程度保留肺组织,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轻等特点。针对早期肺癌患者,尽可能优先选择VATS肺楔形切除术或肺段切除术[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肺外1/3组的肺结节直径比肺内2/3组小,并且肺外1/3组肺结节占比更高。这可能与肺部解剖结构相关,肺部的外周区域有更多的腺泡和支气管结构,更容易生长肺小结节,而且由于两肺上叶血供较差,肺小结节容易出现在两肺上叶。另外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肺外1/3组的肺结节体积较大时容易在术中触及到,术前不需要定位。如果肺外1/3组肺结节体积较大但密度过低,在VATS术中不容易触及,则需术前定位。肺内2/3组肺结节体积较大且密度较高,但由于距离问题及肺外1/3带阻隔,在VATS术中不容易探查到,更需要术前CT定位。
我们发现定位肺结节的患者中不吸烟女性占大多数。既往研究[11]结果显示,不吸烟女性占肺腺癌患者的70.3%。不吸烟女性肺癌患者比例为74%,其中93%的病理类型为肺腺癌[12]。不吸烟女性患病率较高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除长时间吸入过量烹饪油烟,具有家族肺癌史也是患病的风险因素,还有身体的驱动基因改变,如在非吸烟女性肺腺癌患者中常见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外显子20突变,雌激素也参与肺癌发生[13-15]。
综上所述,VATS术前CT引导下定位肺外1/3组肺结节直径较肺内2/3组小,肺外1/3组肺结节的主要手术方式是肺楔形切除,而肺内2/3组肺结节的主要手术方式是肺楔形切除以及肺段切除。采用肺楔形切除还是肺段切除主要取决于肺结节大小、密度以及位置,一般肺外1/3带的纯磨玻璃结节、较小混合磨玻璃结节可采取肺楔形切除;肺外1/3带的较大混合磨玻璃结节及较小实性结节,肺内2/3带的纯磨玻璃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较小实性结节,可采取肺段切除。若结节为实性且较大(术中冰冻切片良性病变外),不管位于肺内何处,均需行肺叶切除。胸外科医生可根据肺结节位置、大小及密度,制定更精确的手术计划。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刘德浩负责统计学分析,研究设计,论文初稿撰写;陈丽春负责论文总体设计、审阅与修改;廖良忠、李璞宸、刘越负责数据收集、整理,文献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