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及高分辨率螺旋CT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肺部小结节被检出[1]。其中多原发肺癌的检出率也在逐年提高,多原发性肺癌(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s,MPLC)是指同一患者肺内(一侧肺叶或两侧肺叶)先后或同时发生2处或2处以上原发性恶性肿瘤,上世纪90年代据相关文献报道MPLC的检出率在0.2%~2.0%,而在2000年以后其检出率持续升高,最高达8%[2]。对于高度怀疑恶性肿瘤、极度焦虑且对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患者,有必要通过手术切除肺结节来做出明确诊断。手术方式多为在完整切除肺部病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正常肺组织。多发结节多数直径﹤1 cm,且多为磨玻璃成分,部分距胸膜表面较远,镜下难以通过肉眼或手指触摸进行鉴别[3]。因此术前能否完成对多个结节的精准定位成了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普遍选择的定位方式是局部麻醉下应用Hookwire针行肺结节穿刺定位,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但存在疼痛、气胸、肺内出血等并发症,且定位结节数目越多,患者痛感增加,配合固定体位越困难,定位成功率越低,定位并发症发生率也会相应提高,我院胸外科联合麻醉科依赖最新引进的移动CT实施基础麻醉联合局部麻醉对多发肺结节患者进行术前定位,定位过程中患者基本处于无痛状态,定位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次研究对比分析基础麻醉联合局部麻醉下多发结节定位与传统局部麻醉下定位,比较两者的定位数据结果,以期能够为多发肺结节术前定位提供一种新的可靠的定位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3年7月—2023年9月在南京脑科医院胸科院区行单孔腔镜肺部多发结节切除手术CT引导定位的200例患者。根据其定位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B两组,A组为局部麻醉下定位患者100例,男49例、女51例,年龄25~77(50.94±14.29)岁;B组为基础麻醉联合局麻下定位患者100例,男45例、女55例,年龄24~78(48.25±14.04)岁。入组标准:(1)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同侧肺存在两个及以上的高危结节,且最大结节直径﹤2 cm;(2)结节磨玻璃成分占比﹥50%。排除标准:(1)存在麻醉禁忌证;(2)合并其他恶性肿瘤;(3)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全麻肺部手术;所有病例术前均经过多学科讨论,明确手术指征,存在术前定位需求,术前由手术医师告知患者相关定位流程及定位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相关风险。
1.2 研究方法
1.2.1 术前定位
A组:术前0.5~1.0 h将患者带至移动CT定位室,首先行全肺扫描,确定目标结节位置,然后由放射科医师和手术医师共同确定患者的体位及定位针进针路径、进针角度及进针深度,接着用2%利多卡因沿预设路径进行逐层浸润麻醉,再将定位针按预置深度将其尖端放置于肺部病灶周围肺组织5 mm的范围内,紧接着用亚甲蓝1 mL对该区域进行染色标记。应用上述方法依次定位剩余结节,待所有定位针均置入完成后,再次行胸部CT扫描,确定定位针位置,然后根据扫描结果及患者状态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定位针或重新定位。定位完成后在5 min将患者转运至手术室进行手术,术中在腔镜下发现定位针固定于肺组织内,即可判定为定位成功。
B组:术前0.5~1.0 h将患者带至移动CT定位室,取平卧位,连接心电监护,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然后由麻醉师建立静脉通路对其进行基础麻醉。基础麻醉溶液配制药品:右美托嘧啶注射液(2 mL:200 μg)、盐酸羟考酮注射液(1 mL∶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硫酸阿托品注射液(2 mL∶1 mg)(阿托品备用;避免定位中发生麻醉不良反应)。
在定位前5 min给于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负荷剂量0.5 μg/kg,而后改为0.2 μg/kg维持泵入,羟考酮3~5 mg静脉推注,定位针置入方法与A 组相同,操作期间患者始终处于浅睡眠状态,但易唤醒,可对指令合作,定位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自身感受,必要时追加剂量,术毕前5 min停止给药。定位成功的判定标准与A组相同;见图1。

a:麻醉师为患者实施基础麻醉;b:固定患者体位后对其进行移动CT扫描;c:手术医师与放射科医师合作进行肺结节定位操作;d:多根穿刺针成功置入目标结节周围。
1.2.2 手术方式
常规采用单孔胸腔镜手术,上叶结节选择第4肋间作为手术切口,中叶和下叶结节选择第5肋间作为手术切口。术中在腔镜探查完成后将定位针尾部拖拽至胸腔内,然后根据定位针位置同时结合术前定位影像判断结节相对位置,将结节完整切除,同时确保切缘﹥2 cm,将标本送快速冰冻病理诊断,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行进一步扩大切除手术。
1.2.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结节数目;
对比两组患者定位资料,包括定位时间、定位并发症(气胸、胸膜反应、胸腔内出血)、调针次数、麻醉不良反应(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等)、患者疼痛评分[ 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umber Rating Scale,NRS)进行评分,数字从0~10代表从无痛到最痛,有患者主观评分来量化疼痛程度,1~3分为轻度,4~6分为中度,7~10分为重度]、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1.3 伦理审查
本研究获得江苏省南京市胸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2-KY146-01),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A组和B组患者的结节数目、男女比例、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 两组患者的定位相关资料
A组的定位时间明显长于B组[(19.9±8.66)min vs.(15.23±5.98)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定位过程中出现11例气胸、2例肺内出血、8例脱钩,术中均予以妥善处理,顺利完成手术。还有2例出现胸膜反应,予以暂停定位,嘱患者平卧休息,吸氧,待症状减退后,顺利完成定位。B组定位过程中出现3例气胸、1例肺内出血,2例脱钩。B组定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4% vs. 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定位过程中A组的调针次数多于B组[(0.51±0.86)次vs. (0.20±0.51)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定位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98% vs. 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A组[(2.01±2.09)vs.(3.29±2.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定位患者中有1例出现利多卡因局部过敏,其余未出现麻醉药物过敏反应;见表2。

3.3 两组患者手术资料
A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均长于B组患者,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安全出院,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3 讨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双肺多发小结节被频繁检出。有研究[4]显示:约半数的肺癌筛查患者存多发肺结节(multiple pulmonary nodules,MPNS),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及体征,相关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检验难以明确其良恶性质,通过手术切除是目前针对肺部可疑恶性结节最佳诊疗方式。但对于微小结节及肺磨玻璃结节,腔镜下难以通过肉眼观察、手指触摸或器械钳夹来判断其具体位置,特别针对于多发肺结节,若要达到完全切除多个高危结节的要求,术前精准定位便显得尤为重要。其能帮助医生规划最佳的手术方案,减小创伤,保留更多正常肺组织,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符合围术期ERAS管理模式[5]。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是CT引导下局部麻醉下经皮应用Hookwire针进行穿刺定位,其操作简单,定位快速,但其伴随的胸膜反应、气胸、胸腔内出血等并发症也不可忽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和患者的情绪、身体状态及定位操作水平存在一定关系[6]。相关研究证实患者定位前往往存在焦虑、恐慌等负面心理,在定位过程中,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神经内分泌作用进而引发迷走神经反射,最终可能会导致胸膜反应,甚至危及生命[7]。同时患者因焦虑、疼痛导致呼吸频率增快、呼吸幅度变大,难以精准定位,使得定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且相较于孤立性肺结节术前定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多发肺结节术前定位中随之增加[8]。
在临床上,对于部分甲乳外科及内镜手术,常常会采用到基础麻醉联合局部麻醉,其能够起到全身镇静镇痛的作用,进而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及精神心理方面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手术效果,提升患者良好感受[9]。其常用药物主要包括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瑞芬太尼、羟考酮、咪达唑仑等[10-11],其中右美托咪定为高度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显著的麻醉效果,无明显呼吸抑制作用,但可能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羟考酮是阿片类及k受体激动剂,可有效缓解内脏疼痛并抑制咳嗽[13]。定位过程中注射的亚甲蓝染色剂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部分患者会诱发剧烈咳嗽,进而导致剩余结节定位针释放困难,气胸、定位针移位、肺内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相关研究证实:右美托咪定联合羟考酮能够明显缓解刺激性咳嗽,且无呼吸抑制、循环不稳定等麻醉不良反应[14]。而本次研究的结果也很好的佐证了这一点。
本次研究将基础麻醉联合局部麻醉应用于多发肺结节的术前定位中,患者均没有出现低血压、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相关麻醉不良反应。A组的调针次数、疼痛评分、定位并发症明显高于B组,可能原因是定位过程中患者因疼痛、紧张等多种原因导致其无法配合操作医师保持体位固定,进而导致定位针偏移,同时相关研究[15]证实,气胸、胸膜反应的发生率随着进针次数的增加而提高。这也说明基础麻醉联合局部麻醉下术前定位的患者其疼痛、恐惧紧张等负面心理得到有效缓解,进而可以加快定位过程,缩短定位时间。本次研究中B组的定位时间、定位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而B组的手术时间[(112.75±36.89)min vs.(119.23±38.21)min]、术后拔管时间[(3.55±1.48)min vs.(3.84±1.42)min]、住院时间[(4.80±1.51)d vs.(5.70±1.91)d]较A组而言有所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分析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少导致。
多个国内外临床研究提示:在使用Hook wire针定位后,患者应尽量避免体位变动,同时应尽快转入手术室实施手术,避免期间等待时间过长,导致定位针移位,有脱钩或肺内出血可能,同时会加重患者的疼痛[16]。在混合手术室进行的钩丝定位可以缩短从定位到VATS的时间,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7]。然而,这种应用受混合手术室数量较少和资源限制的限制[18-20]。我院通过在手术室设立移动CT定位室,可以将患者定位后直至手术期间的等待时间缩短至5 min内,降低了定位针移位、胸腔内出血等发生的可能,确保整个手术流程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对多发肺结节术前定位患者实施移动CT下基础麻醉联合局部麻醉术前定位安全可靠,其相较于以往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多发肺结节术前定位有更高的定位成功率,且定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定位舒适感提高。本研究尚有以下几个局限性:首先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存在选择偏差;第二,本次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且样本量较少。后期我们将加大样本量,在多个医疗中心开展研究对比,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基础麻醉联合局部麻醉进行肺结节术前定位在临床上是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的。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焦思杨负责论文设计、数据整理与分析和论文初稿撰写;孙云刚、张强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邵丰负责论文总体设想和设计。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及高分辨率螺旋CT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肺部小结节被检出[1]。其中多原发肺癌的检出率也在逐年提高,多原发性肺癌(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s,MPLC)是指同一患者肺内(一侧肺叶或两侧肺叶)先后或同时发生2处或2处以上原发性恶性肿瘤,上世纪90年代据相关文献报道MPLC的检出率在0.2%~2.0%,而在2000年以后其检出率持续升高,最高达8%[2]。对于高度怀疑恶性肿瘤、极度焦虑且对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患者,有必要通过手术切除肺结节来做出明确诊断。手术方式多为在完整切除肺部病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正常肺组织。多发结节多数直径﹤1 cm,且多为磨玻璃成分,部分距胸膜表面较远,镜下难以通过肉眼或手指触摸进行鉴别[3]。因此术前能否完成对多个结节的精准定位成了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普遍选择的定位方式是局部麻醉下应用Hookwire针行肺结节穿刺定位,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但存在疼痛、气胸、肺内出血等并发症,且定位结节数目越多,患者痛感增加,配合固定体位越困难,定位成功率越低,定位并发症发生率也会相应提高,我院胸外科联合麻醉科依赖最新引进的移动CT实施基础麻醉联合局部麻醉对多发肺结节患者进行术前定位,定位过程中患者基本处于无痛状态,定位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次研究对比分析基础麻醉联合局部麻醉下多发结节定位与传统局部麻醉下定位,比较两者的定位数据结果,以期能够为多发肺结节术前定位提供一种新的可靠的定位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3年7月—2023年9月在南京脑科医院胸科院区行单孔腔镜肺部多发结节切除手术CT引导定位的200例患者。根据其定位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B两组,A组为局部麻醉下定位患者100例,男49例、女51例,年龄25~77(50.94±14.29)岁;B组为基础麻醉联合局麻下定位患者100例,男45例、女55例,年龄24~78(48.25±14.04)岁。入组标准:(1)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同侧肺存在两个及以上的高危结节,且最大结节直径﹤2 cm;(2)结节磨玻璃成分占比﹥50%。排除标准:(1)存在麻醉禁忌证;(2)合并其他恶性肿瘤;(3)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全麻肺部手术;所有病例术前均经过多学科讨论,明确手术指征,存在术前定位需求,术前由手术医师告知患者相关定位流程及定位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相关风险。
1.2 研究方法
1.2.1 术前定位
A组:术前0.5~1.0 h将患者带至移动CT定位室,首先行全肺扫描,确定目标结节位置,然后由放射科医师和手术医师共同确定患者的体位及定位针进针路径、进针角度及进针深度,接着用2%利多卡因沿预设路径进行逐层浸润麻醉,再将定位针按预置深度将其尖端放置于肺部病灶周围肺组织5 mm的范围内,紧接着用亚甲蓝1 mL对该区域进行染色标记。应用上述方法依次定位剩余结节,待所有定位针均置入完成后,再次行胸部CT扫描,确定定位针位置,然后根据扫描结果及患者状态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定位针或重新定位。定位完成后在5 min将患者转运至手术室进行手术,术中在腔镜下发现定位针固定于肺组织内,即可判定为定位成功。
B组:术前0.5~1.0 h将患者带至移动CT定位室,取平卧位,连接心电监护,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然后由麻醉师建立静脉通路对其进行基础麻醉。基础麻醉溶液配制药品:右美托嘧啶注射液(2 mL:200 μg)、盐酸羟考酮注射液(1 mL∶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硫酸阿托品注射液(2 mL∶1 mg)(阿托品备用;避免定位中发生麻醉不良反应)。
在定位前5 min给于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负荷剂量0.5 μg/kg,而后改为0.2 μg/kg维持泵入,羟考酮3~5 mg静脉推注,定位针置入方法与A 组相同,操作期间患者始终处于浅睡眠状态,但易唤醒,可对指令合作,定位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自身感受,必要时追加剂量,术毕前5 min停止给药。定位成功的判定标准与A组相同;见图1。

a:麻醉师为患者实施基础麻醉;b:固定患者体位后对其进行移动CT扫描;c:手术医师与放射科医师合作进行肺结节定位操作;d:多根穿刺针成功置入目标结节周围。
1.2.2 手术方式
常规采用单孔胸腔镜手术,上叶结节选择第4肋间作为手术切口,中叶和下叶结节选择第5肋间作为手术切口。术中在腔镜探查完成后将定位针尾部拖拽至胸腔内,然后根据定位针位置同时结合术前定位影像判断结节相对位置,将结节完整切除,同时确保切缘﹥2 cm,将标本送快速冰冻病理诊断,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行进一步扩大切除手术。
1.2.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结节数目;
对比两组患者定位资料,包括定位时间、定位并发症(气胸、胸膜反应、胸腔内出血)、调针次数、麻醉不良反应(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等)、患者疼痛评分[ 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umber Rating Scale,NRS)进行评分,数字从0~10代表从无痛到最痛,有患者主观评分来量化疼痛程度,1~3分为轻度,4~6分为中度,7~10分为重度]、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1.3 伦理审查
本研究获得江苏省南京市胸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2-KY146-01),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A组和B组患者的结节数目、男女比例、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 两组患者的定位相关资料
A组的定位时间明显长于B组[(19.9±8.66)min vs.(15.23±5.98)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定位过程中出现11例气胸、2例肺内出血、8例脱钩,术中均予以妥善处理,顺利完成手术。还有2例出现胸膜反应,予以暂停定位,嘱患者平卧休息,吸氧,待症状减退后,顺利完成定位。B组定位过程中出现3例气胸、1例肺内出血,2例脱钩。B组定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4% vs. 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定位过程中A组的调针次数多于B组[(0.51±0.86)次vs. (0.20±0.51)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定位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98% vs. 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A组[(2.01±2.09)vs.(3.29±2.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定位患者中有1例出现利多卡因局部过敏,其余未出现麻醉药物过敏反应;见表2。

3.3 两组患者手术资料
A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均长于B组患者,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安全出院,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3 讨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双肺多发小结节被频繁检出。有研究[4]显示:约半数的肺癌筛查患者存多发肺结节(multiple pulmonary nodules,MPNS),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及体征,相关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检验难以明确其良恶性质,通过手术切除是目前针对肺部可疑恶性结节最佳诊疗方式。但对于微小结节及肺磨玻璃结节,腔镜下难以通过肉眼观察、手指触摸或器械钳夹来判断其具体位置,特别针对于多发肺结节,若要达到完全切除多个高危结节的要求,术前精准定位便显得尤为重要。其能帮助医生规划最佳的手术方案,减小创伤,保留更多正常肺组织,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符合围术期ERAS管理模式[5]。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是CT引导下局部麻醉下经皮应用Hookwire针进行穿刺定位,其操作简单,定位快速,但其伴随的胸膜反应、气胸、胸腔内出血等并发症也不可忽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和患者的情绪、身体状态及定位操作水平存在一定关系[6]。相关研究证实患者定位前往往存在焦虑、恐慌等负面心理,在定位过程中,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神经内分泌作用进而引发迷走神经反射,最终可能会导致胸膜反应,甚至危及生命[7]。同时患者因焦虑、疼痛导致呼吸频率增快、呼吸幅度变大,难以精准定位,使得定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且相较于孤立性肺结节术前定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多发肺结节术前定位中随之增加[8]。
在临床上,对于部分甲乳外科及内镜手术,常常会采用到基础麻醉联合局部麻醉,其能够起到全身镇静镇痛的作用,进而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及精神心理方面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手术效果,提升患者良好感受[9]。其常用药物主要包括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瑞芬太尼、羟考酮、咪达唑仑等[10-11],其中右美托咪定为高度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显著的麻醉效果,无明显呼吸抑制作用,但可能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羟考酮是阿片类及k受体激动剂,可有效缓解内脏疼痛并抑制咳嗽[13]。定位过程中注射的亚甲蓝染色剂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部分患者会诱发剧烈咳嗽,进而导致剩余结节定位针释放困难,气胸、定位针移位、肺内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相关研究证实:右美托咪定联合羟考酮能够明显缓解刺激性咳嗽,且无呼吸抑制、循环不稳定等麻醉不良反应[14]。而本次研究的结果也很好的佐证了这一点。
本次研究将基础麻醉联合局部麻醉应用于多发肺结节的术前定位中,患者均没有出现低血压、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相关麻醉不良反应。A组的调针次数、疼痛评分、定位并发症明显高于B组,可能原因是定位过程中患者因疼痛、紧张等多种原因导致其无法配合操作医师保持体位固定,进而导致定位针偏移,同时相关研究[15]证实,气胸、胸膜反应的发生率随着进针次数的增加而提高。这也说明基础麻醉联合局部麻醉下术前定位的患者其疼痛、恐惧紧张等负面心理得到有效缓解,进而可以加快定位过程,缩短定位时间。本次研究中B组的定位时间、定位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而B组的手术时间[(112.75±36.89)min vs.(119.23±38.21)min]、术后拔管时间[(3.55±1.48)min vs.(3.84±1.42)min]、住院时间[(4.80±1.51)d vs.(5.70±1.91)d]较A组而言有所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分析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少导致。
多个国内外临床研究提示:在使用Hook wire针定位后,患者应尽量避免体位变动,同时应尽快转入手术室实施手术,避免期间等待时间过长,导致定位针移位,有脱钩或肺内出血可能,同时会加重患者的疼痛[16]。在混合手术室进行的钩丝定位可以缩短从定位到VATS的时间,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7]。然而,这种应用受混合手术室数量较少和资源限制的限制[18-20]。我院通过在手术室设立移动CT定位室,可以将患者定位后直至手术期间的等待时间缩短至5 min内,降低了定位针移位、胸腔内出血等发生的可能,确保整个手术流程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对多发肺结节术前定位患者实施移动CT下基础麻醉联合局部麻醉术前定位安全可靠,其相较于以往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多发肺结节术前定位有更高的定位成功率,且定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定位舒适感提高。本研究尚有以下几个局限性:首先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存在选择偏差;第二,本次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且样本量较少。后期我们将加大样本量,在多个医疗中心开展研究对比,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基础麻醉联合局部麻醉进行肺结节术前定位在临床上是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的。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焦思杨负责论文设计、数据整理与分析和论文初稿撰写;孙云刚、张强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邵丰负责论文总体设想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