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是胸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分为原发性气胸和继发性自发性气胸[1-5]。自发性气胸发病的病理基础多为肺大泡破裂,积极行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6]。Levi等[4]在1990年首次使用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且疗效显著。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胸腔镜手术入路有单孔法、双孔法、三孔法[7-10]。相比双孔和三孔法,目前单孔法应用范围最广,并且由于患者对于微创方式的要求,单孔胸腔镜手术(single-port thoracoscopic surgery,SPTS)在胸外科手术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Migliore等[10]在2003年首次使用SPTS治疗自发性气胸。相比于三孔胸腔镜手术(three-port thoracoscopic surgery,TPTS),SPTS因创伤小、患者耐受性好、术后疼痛轻、手术疤痕较隐蔽等优点倍受推崇[1-2,8-9,11-14]。但SPTS操作难度较大,拥有更多手术经验的临床医生才能胜任(学习曲线相对较长,需要有丰富手术经验医生操作)。不同孔数VATS治疗气胸的疗效仍存在争议,因此我们搜集SPTS和TPTS治疗气胸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队列研究,系统评价SPTS和TPTS治疗气胸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RCT、队列研究(前瞻性队列和回顾性队列)。
1.1.2 研究对象
明确诊断为自发性气胸且使用VATS治疗的患者,不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国家和人种差别。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SPTS,对照组采用TPTS。
1.1.4 结局指标
(1)术中操作时间;(2)出血量;(3)术后住院时间;(4)术后引流时间;(5)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6)疾病复发;(7)术后并发症。
1.1.5 排除标准
(1)综述、书信、文摘、学术讲座、病例报告、系统评价;(2)不能获取全文的文献;(3)非原始研究与动物研究;(4)仅使用SPTS或TPTS,未对二者疗效进行比较的文献;(5)非中、英文文献。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WanFang、中华医学会数据库。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英文检索词包括single port、single incision、single tracor、uniportal、three-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pneumothorax等,中文检索词包括单孔胸腔镜、三孔胸腔镜、气胸。文献检索从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3月。并对灰色文献进行检索,使检索文献尽量全面。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或询问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科医生后,再决定是否纳入。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如有分歧,通过讨论解决。提取的资料包括题目、作者、发表年份、患者例数、平均年龄、性别、干预措施的具体细节、结局指标、结果测量数据、关键的偏倚风险评价要素。
1.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两名研究者对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独立评估,并对结果进行交叉核对。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15]对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6.0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2.0对RCT进行偏倚风险评估。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变量采用标准化平均差异(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为分析统计量,二分类资料变量采用优势比(odds ratio,OR)。研究间异质性用 RevMan 5.4.1中的Q统计量检验,采用I²定量评价,如果数据整合后I2>50%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异质性来源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反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当纳入研究≥10篇,采用Egger’s检验发表偏倚评估,当P>0.05时表明无明显发表偏倚,反之则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并采用剪补法校正合并结果。全文书写遵循PRISMA声明[16]。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初步检索共获得

*:PubMed(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在23个RCT[17-39]中,有22个研究[17-35,37-39]报告了具体的随机方法,而1个研究[36]未清楚说明。只有1个研究[17]报告采用了双盲方法,而22个研究[18-39]未明确说明。所有的研究都没有清楚披露分配隐藏的方法,失访情况也未报道。此外,所有的研究都没有表现出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其他任何潜在偏倚的来源也无明确说明;见图2。45个队列研究[2,8-9,41-82]的NOS评分为7~8分。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术中操作时间
62项研究[2,8,17-18,20-36,38-39,42-67,69-71,73-82]报道术中操作时间,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6,95%CI(−0.41,0.09),P=0.21];见表2。

2.3.2 出血量
48项研究[18,20-22,24-36,38-39,47,49-62,64-67,69-74,78-81]报道出血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TS组出血量更少[SMD=−1.58,95%CI(−1.93,−1.22),P<0.001];见表2。
2.3.3 术后住院时间
62项研究[2,8-9,17-25,27-39,42-61,63-67,69-72,74-80,82]报道术后住院时间,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TS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SMD=−1.05,95%CI(−1.29,−0.82),P<0.001];见表2。
2.3.4 术后引流时间
纳入研究中,共51项研究[2,9,17-18,20-25,27-31,33-35,38-39,42-47,49-54,56-57,61-64,67,69-70,72-76,78-82]报道术后引流时间,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TS组术后引流时间更短[SMD=−0.75,95%CI(−1.00,−0.50),P<0.001];见表2。
2.3.5 术后并发症
纳入研究中,共34项研究[17-18,20-21,24-25,29-35,37,39,41,43-44,49-50,53-54,58,62-64,68,70-72,74,76-77,80]报道术后并发症,采用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TS组术后并发症更少[OR=0.34,95%CI(0.26,0.45),P<0.001];见表2。
2.3.6 复发数
纳入研究中,共有22项研究[8-9,17,19,24,31,33,37,41,43-44,46,50,57-58,63,65,68,76-77,80,82]报道复发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TS组复发更少[OR=0.48,95%CI(0.32,0.72),P<0.001];见表2。
2.3.7 术后VAS疼痛评分
纳入研究中,共33项研究[2,17-18,20,22,28-29,32-34,45,47,50,52,54,57,59-61,63-64,66,68-71,74-77,79-80,82]报道术后24 h VAS评分,12项研究[2,7,20,28,52,59-60,66,70-71,77,82]报道48 h评分,30项研究[2,7,17-18,20,23,26,28-29,32-34,47,50,52,54,56-57,59,63,66,68-71,76-78,82-83]报道72 h VAS评分,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SPTS组术后24、48、72 h VAS评分均更低[SMD=−1.71,95%CI(−2.13,−1.30),P<0.001;SMD=−1.70,95%CI(−2.35,−1.06),P<0.001;SMD=−1.72,95%CI(−2.16,−1.29),P<0.001];见表2。
2.4 亚组分析结果
结局指标中,术中操作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VAS疼痛评分异质性较大,根据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未发现异质性来源。亚组分析结果见表2。
2.5 敏感性分析
对I2>50%的Meta合并结果,采用渐进式剔除单个研究的方法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量、术后VAS疼痛评分、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操作时间均无单一研究对合并结果的稳定性产生很大影响,表明Meta分析结果稳定。
2.6 发表偏倚分析
采用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纳入文献呈对称且集中分布,表明本研究发表偏倚较小。以术后VAS评分为例绘制漏斗图见图3。

VAS:视觉模拟评分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是胸外科常见病之一,手术切除肺大疱是治疗自发性气胸最有效手段。近几十年来,气胸的VATS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开胸手术。与开胸手术相比,常规VATS由于侵犯较小,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TPTS采取1个观察孔和2个操作孔。随着胸腔镜技术及仪器的进步,以及患者对术后美观要求的提高,SPTS应运而生。SPTS仅使用1个切口(操作孔和观察孔是同一个孔),与微创理念更加契合,从而减轻患者痛苦。目前,国内外开展的有关SPTS和TPTS对比的研究较少,且多为小样本量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比SPTS和TPTS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复发率、并发症,对SPTS和TPTS治疗气胸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全面客观的系统评价。
Meta分析发现,与TPTS比较,SPTS在术中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复发率、并发症方面更加有优势。对于术中操作时间,有队列研究[17,21-22,31-32,35,42,46,48,59-60,62-64,73,77-78,84-86]报道SPTS手术时间更长,而有Meta分析[87-88]报道SPTS和TPTS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兆磊等[13]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SPTS手术时间更短。这些Meta分析纳入研究均较少,也未按照不同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本研究纳入更多病例,并按照不同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SPTS比TPTS手术时间更短。术者第一次使用单孔,手术时间较三孔会延长,但经过技术的调整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单孔速度会进一步加快。术中操作时间还与肺大疱位置及术者操作水平有关。对于术后住院时间,有队列研究[9,24,38,40,76,78,82,89]报道SPTS术后住院时间更长,术后住院时间还与患者个体差异和术后积极配合恢复等有关。Meta分析[13]结果显示,SPTS和TPTS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SPTS比TPTS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与Yang等[87]和Qin等[88]的Meta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提示,单孔较三孔术后恢复更快,更符合快速康复及微创理念。对于术后引流时间,有Meta分析[87-88]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有Meta分析[13]显示SPTS术后引流时间更短,与本研究结论一致。这表明单孔不会增加由于该技术难度而导致的胸腔内血管损伤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SPTS术后疼痛更轻,与既往研究[13,87-88]结果一致,且本研究纳入更多病例并进行不同类型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更具有说服力。由于三孔比单孔对肋间神经及局部组织损伤更大,更多的残留神经症状,三孔患者术后疼痛较重。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疼痛很难作出准确的客观评估,并且每个人对于疼痛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导致各项原始研究中疼痛评分相差较大。对于术中出血量,本研究与由兆磊等[13]的Meta分析结论一致,即SPTS术中出血量更少。出血量需要评估患者的血容量和术中整体情况,不同研究中对术中出血量的评估差异较明显,本研究结论表明单孔术中出血量更少,更加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对于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本研究发现SPTS组复发及并发症均比TPTS组更少。
本篇Meta分析的局限性:(1)纳入研究的样本量小,部分研究质量低;(2)队列研究受试者较多,有些研究描述了匹配和预后,但也可能存在偏倚风险;(3)原始研究之间存在一定异质性;(4)未纳入除中、英文外其他语种的文献。
综上所述,SPTS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复发率及并发症都不会增加[90]。SPTS比TPTS治疗自发性气胸更有优势,且有效性及安全性有保障,提高了患者舒适性,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SPTS是治疗气胸安全、有效、可行且简便的方法。其次,初期开始使用SPTS时可能较TPTS存在较大困难,术者通过不断实践积累经验,很快就能显现出其独特优势,因此SPTS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闵卫润负责论文设计,实施研究,数据整理与分析,论文撰写与修改;林兆昊、张金龙、曹炜、李浩篪负责数据整理与分析;贺生亮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苟云久、董信春负责论文设计。
气胸是胸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分为原发性气胸和继发性自发性气胸[1-5]。自发性气胸发病的病理基础多为肺大泡破裂,积极行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6]。Levi等[4]在1990年首次使用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且疗效显著。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胸腔镜手术入路有单孔法、双孔法、三孔法[7-10]。相比双孔和三孔法,目前单孔法应用范围最广,并且由于患者对于微创方式的要求,单孔胸腔镜手术(single-port thoracoscopic surgery,SPTS)在胸外科手术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Migliore等[10]在2003年首次使用SPTS治疗自发性气胸。相比于三孔胸腔镜手术(three-port thoracoscopic surgery,TPTS),SPTS因创伤小、患者耐受性好、术后疼痛轻、手术疤痕较隐蔽等优点倍受推崇[1-2,8-9,11-14]。但SPTS操作难度较大,拥有更多手术经验的临床医生才能胜任(学习曲线相对较长,需要有丰富手术经验医生操作)。不同孔数VATS治疗气胸的疗效仍存在争议,因此我们搜集SPTS和TPTS治疗气胸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队列研究,系统评价SPTS和TPTS治疗气胸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RCT、队列研究(前瞻性队列和回顾性队列)。
1.1.2 研究对象
明确诊断为自发性气胸且使用VATS治疗的患者,不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国家和人种差别。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SPTS,对照组采用TPTS。
1.1.4 结局指标
(1)术中操作时间;(2)出血量;(3)术后住院时间;(4)术后引流时间;(5)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6)疾病复发;(7)术后并发症。
1.1.5 排除标准
(1)综述、书信、文摘、学术讲座、病例报告、系统评价;(2)不能获取全文的文献;(3)非原始研究与动物研究;(4)仅使用SPTS或TPTS,未对二者疗效进行比较的文献;(5)非中、英文文献。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WanFang、中华医学会数据库。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英文检索词包括single port、single incision、single tracor、uniportal、three-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pneumothorax等,中文检索词包括单孔胸腔镜、三孔胸腔镜、气胸。文献检索从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3月。并对灰色文献进行检索,使检索文献尽量全面。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或询问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科医生后,再决定是否纳入。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如有分歧,通过讨论解决。提取的资料包括题目、作者、发表年份、患者例数、平均年龄、性别、干预措施的具体细节、结局指标、结果测量数据、关键的偏倚风险评价要素。
1.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两名研究者对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独立评估,并对结果进行交叉核对。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15]对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6.0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2.0对RCT进行偏倚风险评估。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变量采用标准化平均差异(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为分析统计量,二分类资料变量采用优势比(odds ratio,OR)。研究间异质性用 RevMan 5.4.1中的Q统计量检验,采用I²定量评价,如果数据整合后I2>50%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异质性来源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反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当纳入研究≥10篇,采用Egger’s检验发表偏倚评估,当P>0.05时表明无明显发表偏倚,反之则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并采用剪补法校正合并结果。全文书写遵循PRISMA声明[16]。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初步检索共获得

*:PubMed(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在23个RCT[17-39]中,有22个研究[17-35,37-39]报告了具体的随机方法,而1个研究[36]未清楚说明。只有1个研究[17]报告采用了双盲方法,而22个研究[18-39]未明确说明。所有的研究都没有清楚披露分配隐藏的方法,失访情况也未报道。此外,所有的研究都没有表现出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其他任何潜在偏倚的来源也无明确说明;见图2。45个队列研究[2,8-9,41-82]的NOS评分为7~8分。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术中操作时间
62项研究[2,8,17-18,20-36,38-39,42-67,69-71,73-82]报道术中操作时间,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6,95%CI(−0.41,0.09),P=0.21];见表2。

2.3.2 出血量
48项研究[18,20-22,24-36,38-39,47,49-62,64-67,69-74,78-81]报道出血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TS组出血量更少[SMD=−1.58,95%CI(−1.93,−1.22),P<0.001];见表2。
2.3.3 术后住院时间
62项研究[2,8-9,17-25,27-39,42-61,63-67,69-72,74-80,82]报道术后住院时间,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TS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SMD=−1.05,95%CI(−1.29,−0.82),P<0.001];见表2。
2.3.4 术后引流时间
纳入研究中,共51项研究[2,9,17-18,20-25,27-31,33-35,38-39,42-47,49-54,56-57,61-64,67,69-70,72-76,78-82]报道术后引流时间,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TS组术后引流时间更短[SMD=−0.75,95%CI(−1.00,−0.50),P<0.001];见表2。
2.3.5 术后并发症
纳入研究中,共34项研究[17-18,20-21,24-25,29-35,37,39,41,43-44,49-50,53-54,58,62-64,68,70-72,74,76-77,80]报道术后并发症,采用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TS组术后并发症更少[OR=0.34,95%CI(0.26,0.45),P<0.001];见表2。
2.3.6 复发数
纳入研究中,共有22项研究[8-9,17,19,24,31,33,37,41,43-44,46,50,57-58,63,65,68,76-77,80,82]报道复发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TS组复发更少[OR=0.48,95%CI(0.32,0.72),P<0.001];见表2。
2.3.7 术后VAS疼痛评分
纳入研究中,共33项研究[2,17-18,20,22,28-29,32-34,45,47,50,52,54,57,59-61,63-64,66,68-71,74-77,79-80,82]报道术后24 h VAS评分,12项研究[2,7,20,28,52,59-60,66,70-71,77,82]报道48 h评分,30项研究[2,7,17-18,20,23,26,28-29,32-34,47,50,52,54,56-57,59,63,66,68-71,76-78,82-83]报道72 h VAS评分,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SPTS组术后24、48、72 h VAS评分均更低[SMD=−1.71,95%CI(−2.13,−1.30),P<0.001;SMD=−1.70,95%CI(−2.35,−1.06),P<0.001;SMD=−1.72,95%CI(−2.16,−1.29),P<0.001];见表2。
2.4 亚组分析结果
结局指标中,术中操作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VAS疼痛评分异质性较大,根据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未发现异质性来源。亚组分析结果见表2。
2.5 敏感性分析
对I2>50%的Meta合并结果,采用渐进式剔除单个研究的方法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量、术后VAS疼痛评分、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操作时间均无单一研究对合并结果的稳定性产生很大影响,表明Meta分析结果稳定。
2.6 发表偏倚分析
采用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纳入文献呈对称且集中分布,表明本研究发表偏倚较小。以术后VAS评分为例绘制漏斗图见图3。

VAS:视觉模拟评分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是胸外科常见病之一,手术切除肺大疱是治疗自发性气胸最有效手段。近几十年来,气胸的VATS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开胸手术。与开胸手术相比,常规VATS由于侵犯较小,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TPTS采取1个观察孔和2个操作孔。随着胸腔镜技术及仪器的进步,以及患者对术后美观要求的提高,SPTS应运而生。SPTS仅使用1个切口(操作孔和观察孔是同一个孔),与微创理念更加契合,从而减轻患者痛苦。目前,国内外开展的有关SPTS和TPTS对比的研究较少,且多为小样本量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比SPTS和TPTS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复发率、并发症,对SPTS和TPTS治疗气胸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全面客观的系统评价。
Meta分析发现,与TPTS比较,SPTS在术中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复发率、并发症方面更加有优势。对于术中操作时间,有队列研究[17,21-22,31-32,35,42,46,48,59-60,62-64,73,77-78,84-86]报道SPTS手术时间更长,而有Meta分析[87-88]报道SPTS和TPTS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兆磊等[13]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SPTS手术时间更短。这些Meta分析纳入研究均较少,也未按照不同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本研究纳入更多病例,并按照不同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SPTS比TPTS手术时间更短。术者第一次使用单孔,手术时间较三孔会延长,但经过技术的调整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单孔速度会进一步加快。术中操作时间还与肺大疱位置及术者操作水平有关。对于术后住院时间,有队列研究[9,24,38,40,76,78,82,89]报道SPTS术后住院时间更长,术后住院时间还与患者个体差异和术后积极配合恢复等有关。Meta分析[13]结果显示,SPTS和TPTS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SPTS比TPTS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与Yang等[87]和Qin等[88]的Meta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提示,单孔较三孔术后恢复更快,更符合快速康复及微创理念。对于术后引流时间,有Meta分析[87-88]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有Meta分析[13]显示SPTS术后引流时间更短,与本研究结论一致。这表明单孔不会增加由于该技术难度而导致的胸腔内血管损伤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SPTS术后疼痛更轻,与既往研究[13,87-88]结果一致,且本研究纳入更多病例并进行不同类型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更具有说服力。由于三孔比单孔对肋间神经及局部组织损伤更大,更多的残留神经症状,三孔患者术后疼痛较重。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疼痛很难作出准确的客观评估,并且每个人对于疼痛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导致各项原始研究中疼痛评分相差较大。对于术中出血量,本研究与由兆磊等[13]的Meta分析结论一致,即SPTS术中出血量更少。出血量需要评估患者的血容量和术中整体情况,不同研究中对术中出血量的评估差异较明显,本研究结论表明单孔术中出血量更少,更加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对于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本研究发现SPTS组复发及并发症均比TPTS组更少。
本篇Meta分析的局限性:(1)纳入研究的样本量小,部分研究质量低;(2)队列研究受试者较多,有些研究描述了匹配和预后,但也可能存在偏倚风险;(3)原始研究之间存在一定异质性;(4)未纳入除中、英文外其他语种的文献。
综上所述,SPTS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复发率及并发症都不会增加[90]。SPTS比TPTS治疗自发性气胸更有优势,且有效性及安全性有保障,提高了患者舒适性,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SPTS是治疗气胸安全、有效、可行且简便的方法。其次,初期开始使用SPTS时可能较TPTS存在较大困难,术者通过不断实践积累经验,很快就能显现出其独特优势,因此SPTS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闵卫润负责论文设计,实施研究,数据整理与分析,论文撰写与修改;林兆昊、张金龙、曹炜、李浩篪负责数据整理与分析;贺生亮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苟云久、董信春负责论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