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凌云飞, 钟诗童, 范强, 李田歌, 钱永军. 3D打印室间隔缺损模型在心脏外科年轻医生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4, 31(9): 1338-1344. doi: 10.7507/1007-4848.202406049 复制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心脏外科手术的复杂性和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年轻医生在培养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快速提升其手术技能和解剖知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书本知识、模拟手术和观察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操作,但这些方法在手术技能的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
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新兴制造技术,通过将患者的CT或磁共振成像数据转化为实体模型,可以精确再现个体化的心脏解剖结构。3D打印心脏模型不仅可以直观展示心脏内部的复杂结构和病变部位,还能提供触觉和视觉的真实感受,为年轻医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手术环境的练习平台[2]。这种技术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培训中的应用潜力巨大,3D打印心脏模型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3]。
通过使用3D打印心脏模型,年轻医生可以反复进行术前规划和模拟操作,熟悉心脏的解剖结构和手术步骤,提升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自信心。此外,3D打印模型还可以用于术中指导和术后评估,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心脏病变,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4]。
本研究旨在探讨3D打印心脏模型在心脏外科年轻医生培养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在提高年轻医生手术技能、缩短学习曲线以及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实际价值,为未来医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8名学员均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外科,均为男性,年龄28~32岁。其中2名学员为年轻心脏外科专科培训医生(工作年限<2年),3名学员为心脏外科博士研究生,3名学员为心脏外科硕士研究生,所有学员均有至少1年的心脏手术助手经验。
1.2 猪心室间隔缺损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研究所用猪心均购买于本地农贸市场,购买时心房结构已被去除,只保留心室结构。在三尖瓣隔瓣后方膜周部,用手术刀划出直径约1 cm范围的区域,用剪刀切除该区域内的室间隔组织,制作猪心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模型。制作过程中避免损伤三尖瓣、主动脉瓣。
1.3 3D打印室间隔缺损模型的制作方法
3D打印VSD模型制作样本取自非限制性膜周部VSD患者(年龄8个月、体重9 kg),完善心脏增强CT,将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3D打印影像处理软件(MimicsV®21.0 and 3-MaticV®13.0,比利时)进行3D重建,编辑合适的体绘制转换函数,使用3D填充功能使心脏能够完整清晰地显示,将成像阈值调整在合适区间,将心脏区域从CT数据中分割出来,并进行3D重建得到标准镶嵌语言(stereolithography,STL)格式的3D数字模型文件,并对其进行分层处理将数据输出到J750数字解剖打印机(斯特拉塔西斯有限公司,美国)打印模型。该打印机采用熔融沉积技术,然后将模型固定在一个图形设计的平台上,用支架支撑使其保持在解剖位置上。由凝胶基质树脂、组织黏膜树脂和阿吉勒斯30类橡胶3种混合材料打印心脏,使用聚苯乙烯树脂固体材料制作平台和支架,并将以上两种材料混合用于瓣环打印。使用柔性透明材料(UV固化树脂,FLX910T)打印瓣叶,以上打印的模型也更接近真实的心脏组织(图1)。

在VSD修补前(a~c)和修补后(d~f)的3D打印心脏模型(通过右心房:a、b、d和e;通过右心室:c和f);AL:三尖瓣前瓣;AV:主动脉瓣;PL:三尖瓣后瓣;RA:右心房;RV:右心室;SL:隔瓣;VSD:室间隔缺损
1.4 培训方法
1.4.1 第一阶段:培训前测试
每名学员在模拟手术室独立完成2例猪心VSD修补手术。
1.4.2 第二阶段:3D打印模拟培训
学员第一次练习3D打印模型VSD修补前,先由一名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小儿心脏外科医生进行15 min VSD修补标准化手术要点讲解和15 min的VSD修补手术视频讲解。所有学员每周须参加1次3D打印VSD模拟培训,共6次。每次培训要求每名学员完成2个3D打印VSD模型修补。每次模型培训结束后,高级别外科医师对学员的训练表现进行评价,如补片裁剪的形状、缝合的均匀性、有无残余分流和附带的损伤,并提出改进建议。
1.4.3 第三阶段:培训后测试
在完成6周的3D打印模型培训后,所有学员再次在模拟手术室内完成2例猪心VSD修补手术。
在3D打印VSD模型和猪心VSD修补培训中均使用涤纶补片和6-0聚丙烯线(爱惜康公司,美国),VSD修补术均采用经三尖瓣手术入路。VSD修补时间从探查VSD开始计算,直至完成补片缝合的最后一个打结。所有培训阶段由高级别小儿心脏外科医师监督,全程记录手术操作视频,去除每个视频里的身份识别信息,再由2名高级别心脏外科医生根据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培训评分工具(The Hands-On Surgical Training-Congenital Heart Surgery,HOST-CHS)进行评分(图2)。

量表包含21 项内容,共77分;其中手术的流畅性满分29分,保护意识满分39分,认知方面满分9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不同时间点HOST-CHS得分和VSD修补时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伦理审查
本研究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20(386)。
2 结果
2.1 培训前学员的外科手术技能水平
在培训前,8名学员各自完成的2例猪心模拟VSD修补手术,HOST-CHS总得分为(52.2±6.3)分,VSD修补平均操作时间(54.7±7.1)min。在HOST-CHS具体分类中,学员在认知方面最为欠缺,平均得分为(2.6±1.2)分;其次是手术的流畅性,平均得分为(19.9±2.4)分;保护意识平均得分为(29.7±3.2)分(表1)。

手术认知评价中最常见的不足是测量VSD大小和形状、裁剪补片大小。缝合技术项目在手术流畅度中得分最低,同时补片存在皱褶是保护意识中最常见的技术不足。
2.2 3D打印模型模拟训练期间表现
在整个使用3D打印模型进行模拟训练的6周内,8名学员的HOST-CHS总得分逐渐增加(P<0.001),完成VSD修补所用时间有所缩短(P<0.001,表2)。但第4周后,学员的整体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4周(65.4±3.6)分 vs. 第5周(68.4±2.5)分 vs. 第6周(69.3±2.7)分,P=0.79]。

2.3 模拟训练后的手术表现及训练前后外科手术技能水平对比
模拟训练后,8名学员在再次猪心VSD修补手术中,总体手术表现显著优于培训前。其中,HOST-CHS得分中认知和保护意识两大类的得分提升最为显著(图3)。通过模拟训练,学员对测量VSD大小和形状、裁剪相应补片有了更好的认识,同时未损伤腱索和瓣膜。然而,缝合的整齐度(P=0.95)和裁剪补片至VSD下缘(P=0.86)得分无明显提高。

a:HOST-CHS总分;b:认知得分;c:手术流畅度得分;d:保护意识得分;箱形图中的水平线表示均值,垂直线表示最小值和最大值;****:
此外,我们还在培训结束后对所有学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所有学员都认为通过3D打印VSD模型模拟训练能提高VSD修补技能(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3D打印的心脏模型进行VSD修补培训,能够显著提高学员在真实器官中的表现,培训后的学员能够更好地在猪心模型上完成VSD修补。根据我们的研究,这一效果在培训4周内最为显著,而之后的第5、6周结果与第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VSD修补的3D打印模型培训效果可能在第4周时达到平台期,这为我们将来制定培训周期提供了依据。我们的研究也为手术技能的提高提供了客观和定量的依据。
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广泛异质性、罕见性和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手术(congenital heart surgery,CHS)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和术后管理极具挑战性。在过去的几十年内,CHS迅速发展,手术方式逐步改进,未来几十年的目标应当集中在手术水平的提升和患者预后的改善,因此对于外科医生的手术资格审查会越来越严格,对手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发展CHS培训已成为大势所趋[5-6]。当前,CHS培训还停留在学徒制,即学员作为助手跟随主刀医生一同完成手术,在手术中学习不同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和手术要点[7] 。这种“学徒制”培训存在诸多局限性。其一是学员接触到的病例主要基于“机会性遭遇”,虽然学员得以见识到多种简单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但病例随机性和分散性显然不利于外科医生培训,学员能够承担的工作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8]。其二是随着我国孕期检查的普及和出生人口的下降,我国CHS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占比逐年降低,学员于手术室内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9-10]。其三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于外科手术的认知和对预期效果的期待都有所提高,这进一步限制了学员跟随导师边做边学的机会[11-12]。CHS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外科学亚专业,各国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医生培训各不相同,但在大多数中心,学员需要在拥有心脏外科或小儿外科的工作经验和背景下,再进行3~6年的专科培训[13]。目前国际上仍然缺乏统一的CHS培训模式和认证标准。以美国为例,学员需作为主刀医生完成至少5例VSD修补手术以获得CHS亚专科认证[14]。然而,传统学徒模式下,5例VSD修补可能不足以获得足够的手术技能。
我们的研究强调给予学员和初级外科医生充分的外科暴露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提供一个低风险、仿真的训练环境,使他们在真实手术中也能发挥较好的手术状态。此外,我们的研究结合了3D打印模型训练和生物模型训练的优点,这两种训练模型也是大多数中心采用的[15]。3D打印模型一旦建立,可以复制出任何数量的模型,其复现性高,且允许学员在几乎任何场所进行训练;而猪心与人类心脏结构相似,能够提供3D打印模型不具有的瓣膜和腱索结构,这在实际手术中必须进行关注,如VSD修补时需要注意缝合线与腱索的缠绕,修补时需要避免影响瓣膜功能等。我们的研究通过3D打印模型进行长时间、大量的训练,再通过与实际手术情况更相似的猪心模型进行培训效果检测,证实了3D打印模型培训的有效性。事实上,国际上已有很多基于3D打印模型的CHS培训,大都展示了有效的手术技能提升[16-19]。美国胸外科协会于2015年第一次使用3D打印模型进行CHS培训,并命名为HOST(Hands-On Surgical Training,实际操作外科培训)项目。迄今为止,HOST项目已经包含了VSD、法洛四联症、心内膜垫缺损、主动脉瓣下狭窄等22项CHS培训[20]。HOST会对每一个培训项目制定一个标准化评分量表,将每一步进行赋分,对学员的手术技术进行客观评价。
本研究的局限性:(1)由于纳入学员的数量较少,本培训的结果缺乏普遍性和客观性,仍然需要增加学员数量来验证培训结果。(2)纳入标准并没有严格限制,纳入的学员都没有主刀经验,且作为助手参与手术的经验也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影响实际操作结果。(3)由于经费和材料等原因,本研究的3D打印模型全部来自于同一个VSD样本,缺乏异质性,同时多名学员反馈3D打印模型的材料与猪心差距很大,这可能是影响检测结果的一个因素。在未来,我们希望参考美国的HOST培训项目,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医生提供一个有效的训练途径,并且增加不同类型的3D打印模型,提供更加全面的训练。
综上,通过3D打印VSD模型培训后,所有学员的VSD修补操作水平都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在猪心模型上的手术结局显著优于培训前,且在培训第4周时达到效果最佳的平台期。对于下一代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医生,应考虑将手术模拟教学的课程纳入其培训计划。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钱永军、凌云飞主要负责课题设计,论文撰写及修改;范强、李田歌、钟诗童主要负责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根据编辑意见审改论文及制作图表。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心脏外科手术的复杂性和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年轻医生在培养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快速提升其手术技能和解剖知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书本知识、模拟手术和观察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操作,但这些方法在手术技能的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
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新兴制造技术,通过将患者的CT或磁共振成像数据转化为实体模型,可以精确再现个体化的心脏解剖结构。3D打印心脏模型不仅可以直观展示心脏内部的复杂结构和病变部位,还能提供触觉和视觉的真实感受,为年轻医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手术环境的练习平台[2]。这种技术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培训中的应用潜力巨大,3D打印心脏模型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3]。
通过使用3D打印心脏模型,年轻医生可以反复进行术前规划和模拟操作,熟悉心脏的解剖结构和手术步骤,提升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自信心。此外,3D打印模型还可以用于术中指导和术后评估,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心脏病变,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4]。
本研究旨在探讨3D打印心脏模型在心脏外科年轻医生培养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在提高年轻医生手术技能、缩短学习曲线以及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实际价值,为未来医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8名学员均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外科,均为男性,年龄28~32岁。其中2名学员为年轻心脏外科专科培训医生(工作年限<2年),3名学员为心脏外科博士研究生,3名学员为心脏外科硕士研究生,所有学员均有至少1年的心脏手术助手经验。
1.2 猪心室间隔缺损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研究所用猪心均购买于本地农贸市场,购买时心房结构已被去除,只保留心室结构。在三尖瓣隔瓣后方膜周部,用手术刀划出直径约1 cm范围的区域,用剪刀切除该区域内的室间隔组织,制作猪心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模型。制作过程中避免损伤三尖瓣、主动脉瓣。
1.3 3D打印室间隔缺损模型的制作方法
3D打印VSD模型制作样本取自非限制性膜周部VSD患者(年龄8个月、体重9 kg),完善心脏增强CT,将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3D打印影像处理软件(MimicsV®21.0 and 3-MaticV®13.0,比利时)进行3D重建,编辑合适的体绘制转换函数,使用3D填充功能使心脏能够完整清晰地显示,将成像阈值调整在合适区间,将心脏区域从CT数据中分割出来,并进行3D重建得到标准镶嵌语言(stereolithography,STL)格式的3D数字模型文件,并对其进行分层处理将数据输出到J750数字解剖打印机(斯特拉塔西斯有限公司,美国)打印模型。该打印机采用熔融沉积技术,然后将模型固定在一个图形设计的平台上,用支架支撑使其保持在解剖位置上。由凝胶基质树脂、组织黏膜树脂和阿吉勒斯30类橡胶3种混合材料打印心脏,使用聚苯乙烯树脂固体材料制作平台和支架,并将以上两种材料混合用于瓣环打印。使用柔性透明材料(UV固化树脂,FLX910T)打印瓣叶,以上打印的模型也更接近真实的心脏组织(图1)。

在VSD修补前(a~c)和修补后(d~f)的3D打印心脏模型(通过右心房:a、b、d和e;通过右心室:c和f);AL:三尖瓣前瓣;AV:主动脉瓣;PL:三尖瓣后瓣;RA:右心房;RV:右心室;SL:隔瓣;VSD:室间隔缺损
1.4 培训方法
1.4.1 第一阶段:培训前测试
每名学员在模拟手术室独立完成2例猪心VSD修补手术。
1.4.2 第二阶段:3D打印模拟培训
学员第一次练习3D打印模型VSD修补前,先由一名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小儿心脏外科医生进行15 min VSD修补标准化手术要点讲解和15 min的VSD修补手术视频讲解。所有学员每周须参加1次3D打印VSD模拟培训,共6次。每次培训要求每名学员完成2个3D打印VSD模型修补。每次模型培训结束后,高级别外科医师对学员的训练表现进行评价,如补片裁剪的形状、缝合的均匀性、有无残余分流和附带的损伤,并提出改进建议。
1.4.3 第三阶段:培训后测试
在完成6周的3D打印模型培训后,所有学员再次在模拟手术室内完成2例猪心VSD修补手术。
在3D打印VSD模型和猪心VSD修补培训中均使用涤纶补片和6-0聚丙烯线(爱惜康公司,美国),VSD修补术均采用经三尖瓣手术入路。VSD修补时间从探查VSD开始计算,直至完成补片缝合的最后一个打结。所有培训阶段由高级别小儿心脏外科医师监督,全程记录手术操作视频,去除每个视频里的身份识别信息,再由2名高级别心脏外科医生根据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培训评分工具(The Hands-On Surgical Training-Congenital Heart Surgery,HOST-CHS)进行评分(图2)。

量表包含21 项内容,共77分;其中手术的流畅性满分29分,保护意识满分39分,认知方面满分9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不同时间点HOST-CHS得分和VSD修补时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伦理审查
本研究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20(386)。
2 结果
2.1 培训前学员的外科手术技能水平
在培训前,8名学员各自完成的2例猪心模拟VSD修补手术,HOST-CHS总得分为(52.2±6.3)分,VSD修补平均操作时间(54.7±7.1)min。在HOST-CHS具体分类中,学员在认知方面最为欠缺,平均得分为(2.6±1.2)分;其次是手术的流畅性,平均得分为(19.9±2.4)分;保护意识平均得分为(29.7±3.2)分(表1)。

手术认知评价中最常见的不足是测量VSD大小和形状、裁剪补片大小。缝合技术项目在手术流畅度中得分最低,同时补片存在皱褶是保护意识中最常见的技术不足。
2.2 3D打印模型模拟训练期间表现
在整个使用3D打印模型进行模拟训练的6周内,8名学员的HOST-CHS总得分逐渐增加(P<0.001),完成VSD修补所用时间有所缩短(P<0.001,表2)。但第4周后,学员的整体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4周(65.4±3.6)分 vs. 第5周(68.4±2.5)分 vs. 第6周(69.3±2.7)分,P=0.79]。

2.3 模拟训练后的手术表现及训练前后外科手术技能水平对比
模拟训练后,8名学员在再次猪心VSD修补手术中,总体手术表现显著优于培训前。其中,HOST-CHS得分中认知和保护意识两大类的得分提升最为显著(图3)。通过模拟训练,学员对测量VSD大小和形状、裁剪相应补片有了更好的认识,同时未损伤腱索和瓣膜。然而,缝合的整齐度(P=0.95)和裁剪补片至VSD下缘(P=0.86)得分无明显提高。

a:HOST-CHS总分;b:认知得分;c:手术流畅度得分;d:保护意识得分;箱形图中的水平线表示均值,垂直线表示最小值和最大值;****:
此外,我们还在培训结束后对所有学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所有学员都认为通过3D打印VSD模型模拟训练能提高VSD修补技能(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3D打印的心脏模型进行VSD修补培训,能够显著提高学员在真实器官中的表现,培训后的学员能够更好地在猪心模型上完成VSD修补。根据我们的研究,这一效果在培训4周内最为显著,而之后的第5、6周结果与第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VSD修补的3D打印模型培训效果可能在第4周时达到平台期,这为我们将来制定培训周期提供了依据。我们的研究也为手术技能的提高提供了客观和定量的依据。
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广泛异质性、罕见性和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手术(congenital heart surgery,CHS)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和术后管理极具挑战性。在过去的几十年内,CHS迅速发展,手术方式逐步改进,未来几十年的目标应当集中在手术水平的提升和患者预后的改善,因此对于外科医生的手术资格审查会越来越严格,对手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发展CHS培训已成为大势所趋[5-6]。当前,CHS培训还停留在学徒制,即学员作为助手跟随主刀医生一同完成手术,在手术中学习不同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和手术要点[7] 。这种“学徒制”培训存在诸多局限性。其一是学员接触到的病例主要基于“机会性遭遇”,虽然学员得以见识到多种简单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但病例随机性和分散性显然不利于外科医生培训,学员能够承担的工作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8]。其二是随着我国孕期检查的普及和出生人口的下降,我国CHS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占比逐年降低,学员于手术室内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9-10]。其三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于外科手术的认知和对预期效果的期待都有所提高,这进一步限制了学员跟随导师边做边学的机会[11-12]。CHS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外科学亚专业,各国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医生培训各不相同,但在大多数中心,学员需要在拥有心脏外科或小儿外科的工作经验和背景下,再进行3~6年的专科培训[13]。目前国际上仍然缺乏统一的CHS培训模式和认证标准。以美国为例,学员需作为主刀医生完成至少5例VSD修补手术以获得CHS亚专科认证[14]。然而,传统学徒模式下,5例VSD修补可能不足以获得足够的手术技能。
我们的研究强调给予学员和初级外科医生充分的外科暴露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提供一个低风险、仿真的训练环境,使他们在真实手术中也能发挥较好的手术状态。此外,我们的研究结合了3D打印模型训练和生物模型训练的优点,这两种训练模型也是大多数中心采用的[15]。3D打印模型一旦建立,可以复制出任何数量的模型,其复现性高,且允许学员在几乎任何场所进行训练;而猪心与人类心脏结构相似,能够提供3D打印模型不具有的瓣膜和腱索结构,这在实际手术中必须进行关注,如VSD修补时需要注意缝合线与腱索的缠绕,修补时需要避免影响瓣膜功能等。我们的研究通过3D打印模型进行长时间、大量的训练,再通过与实际手术情况更相似的猪心模型进行培训效果检测,证实了3D打印模型培训的有效性。事实上,国际上已有很多基于3D打印模型的CHS培训,大都展示了有效的手术技能提升[16-19]。美国胸外科协会于2015年第一次使用3D打印模型进行CHS培训,并命名为HOST(Hands-On Surgical Training,实际操作外科培训)项目。迄今为止,HOST项目已经包含了VSD、法洛四联症、心内膜垫缺损、主动脉瓣下狭窄等22项CHS培训[20]。HOST会对每一个培训项目制定一个标准化评分量表,将每一步进行赋分,对学员的手术技术进行客观评价。
本研究的局限性:(1)由于纳入学员的数量较少,本培训的结果缺乏普遍性和客观性,仍然需要增加学员数量来验证培训结果。(2)纳入标准并没有严格限制,纳入的学员都没有主刀经验,且作为助手参与手术的经验也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影响实际操作结果。(3)由于经费和材料等原因,本研究的3D打印模型全部来自于同一个VSD样本,缺乏异质性,同时多名学员反馈3D打印模型的材料与猪心差距很大,这可能是影响检测结果的一个因素。在未来,我们希望参考美国的HOST培训项目,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医生提供一个有效的训练途径,并且增加不同类型的3D打印模型,提供更加全面的训练。
综上,通过3D打印VSD模型培训后,所有学员的VSD修补操作水平都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在猪心模型上的手术结局显著优于培训前,且在培训第4周时达到效果最佳的平台期。对于下一代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医生,应考虑将手术模拟教学的课程纳入其培训计划。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钱永军、凌云飞主要负责课题设计,论文撰写及修改;范强、李田歌、钟诗童主要负责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根据编辑意见审改论文及制作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