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梁廷波, 白雪莉, 李想.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7, 24(6): 657-660. doi: 10.7507/1007-9424.201704082 复制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困难并且治疗效果不佳,因而预后极差,5 年生存率仅仅约为 5%[1]。目前手术切除是根治胰腺癌的唯一方法,但是只有约 15%~20% 的初诊患者具有手术治疗的机会[2],绝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即伴有局部血管浸润甚至远处转移,理论上失去了手术切除的可能,只能进行姑息治疗。即使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只有 15%~20%[3],术后较高的复发率成为了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胰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率高和原发肿瘤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因肿瘤的早期血管浸润或淋巴结转移导致无法达到 R0 切除也是高危因素。尽管多年来胰腺癌的诊治手段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但是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患者的预后未见显著的改善。近年来提出了新辅助治疗的概念,即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放化疗以使局部肿块缩小、降期或者杀灭早期的转移细胞,以利于后续的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目前肿瘤患者能从新辅助治疗中获益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因而针对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研究成为了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笔者现围绕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有关研究进展做一阐述,并对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1 胰腺癌患者行新辅助治疗的价值和风险
1.1 新辅助治疗的优势
新辅助治疗的优势在于:① 新辅助治疗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胰腺癌患者原发灶的进展,甚至使局部肿瘤缩小、降期[4],进而重新获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或者降低手术中血管重建的难度;② 新辅助治疗可以在术前对肿瘤细胞维持抑制效果,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术后残余肿瘤反应性的增生,减少了术后的快速复发以及术中可能出现的肿瘤种植播散;③ 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淋巴结转移发生的概率[5];④ 新辅助治疗可以提前评估胰腺癌患者对治疗的敏感程度,新辅助治疗无效的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效果往往也不好;⑤ 手术的打击使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一个辅助治疗的空窗期,后续的辅助治疗无法及时跟上或者治疗的强度不足,而新辅助治疗不存在这个问题,并且与传统的辅助治疗相比患者身体条件、不良反应耐受程度以及医从性都要更好;⑥ 手术后肿瘤供血血管遭到破坏,肿瘤局部难以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因而术前的新辅助化疗对于肿瘤的治疗效果相较于术后更佳;⑦ 新辅助治疗后局部胰腺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可能会降低胰瘘并发症的发生率。
1.2 新辅助治疗的风险
新辅助治疗的风险在于:① 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对新辅助治疗有反应,因而治疗期间部分可切除或者交界性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疾病进展,从而丧失手术机会;② 新辅助治疗会刺激局部纤维化,进而增加了影像学评估的难度,使得分期判断不准确,错失转化手术的最佳时机;③ 新辅助治疗前,往往需要进行胰腺组织病理学活检,穿刺操作具有出血、感染、胰瘘甚至肿瘤种植的风险;④ 黄疸患者在放置胆道支架引流后接受新辅助化疗过程中出现胆道感染的概率也可能增加。
2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发展
2.1 全身化疗
2.1.1 基于吉西他滨的单药或多药联合化疗 Heinrich 等[6]对 28 例可切除胰腺癌患者行顺铂(50 mg/m2)+吉西他滨(1 000 mg/m2)新辅助治疗,每两周对患者进行 1 次评估,治疗总计 4 个周期。其中 26 例患者接受了手术,R0 切除率达到了 80%,接受了手术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分别达到 9.2 个月和 26.5 个月。Sahora 等[7]的一项针对 25 例胰腺癌患者(12 例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及 13 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进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表明,患者在接受了为期 8 周的吉西他滨(900 mg/m2)+多烯紫杉醇(35 mg/m2)治疗方案后,交界性可切除和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客观反应率分别为 17% 和 8%。8 例(32%)接受了转化手术,其中 7 例(7/8)获得了 R0 切除,这部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 16.3 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12 个月。Motoi 等[8]在一项胰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的临床试验中采用了吉西他滨+替吉奥治疗方案,入组患者由 19 例可切除胰腺癌和 16 例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组成。患者口服替吉奥(40 mg/m2),2 次/d,持续两周,并在每个疗程的第 1 和第 8 天使用吉西他滨(1 000 mg/m2)。接受治疗患者的手术切除率达到了 86%,其中 26 例患者(87%)达到了 R0 切除水平,接受手术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较其他患者显著延长(34.7 个月比 10 个月)。
2.1.2 FOLFIRINOX 联合化疗方案 FOLFIRINOX 作为胰腺癌晚期患者的标准辅助治疗方案,近年来因其在新辅助治疗中的效果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FOLFIRINOX 是包括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以及亚叶酸钙在内的多药联合方案,其给胰腺癌患者带来更好预后的同时也具有更大的毒性[9]。因而为了在保证 FOLFIRINOX 方案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其引起的毒副作用,众多临床医生对其用法和用量做了一定的改良。Stein 等[10]在原 FOLFIRINOX 方案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改进,氟尿嘧啶和伊立替康的用量均减少了 25%,结果患者严重粒细胞减少、呕吐以及乏力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客观反应率为 17.2%,并且有 41.9% 的患者最后接受了手术治疗,所有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分别达到 17.8 个月和 26.6 个月[10]。Mahaseth 等[11]对 FOLFIRINOX 方案做了改进,去除了静脉滴注氟尿嘧啶,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合并使用了造血生长因子。入组的 24 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接受治疗以后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13.7 个月,中位生存期达到 17.8 个月。改良以后的 FOLFIRINOX 方案的毒副作用显著降低,患者出现 3/4 级粒细胞减少症的比例仅为 3%,另有 13% 的患者有 3/4 级腹泻和乏力的不适表现[11]。笔者所在医院科室也开展了国内第一个针对 FOLFIRINOX 方案进行改良的临床研究(尚未发表),去除静脉滴注氟尿嘧啶,且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分别减量 15% 和 25%。随后 28 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和 40 例转移性胰腺癌患者接受了改良的 FOLFIRINOX 方案治疗,总的客观反应率达到了 26.5%。最常见的 3/4 级不良反应是粒细胞减少(26.5%)和贫血(14.75%)。11 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获得了转化手术的机会,R0 切除率为 81.8%,其中接受了肿瘤切除术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达到了 27 个月,未接受手术的患者则为 11 个月。
2.2 联合放化疗、全身化疗后放化疗
目前较多的中心在胰腺癌新辅助治疗中引入了放疗,但是既往研究[12]表明,全身化疗结合广泛放疗具有严重的副毒作用,患者耐受差、获益程度不高,因而局部短期的放疗成为首选。Chuong 等[13]针对 36 例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患者进行了最长为期 24.8 个月的随访,有 82% 的患者前期接受了吉西他滨、多烯紫杉醇以及卡培他滨联合全身化疗。此外,针对累及血管局部区域的患者联合使用立体定向放疗,治疗中位剂量为 35 Gy。完成治疗后有 35 例患者达到了 R0 切除,中位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 22.5 个月和 14.9 个月[13]。Stokes 等[14]分析了 170 例胰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完成新辅助治疗并重新评估的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患者 34 例,16 例(47%)完成了手术治疗,患者总体 R0 切除率为 75%(12/16)。16 例手术患者中,8 例患者在 6 周内接受了 28 次累计 50 Gy 的放疗,另外 8 例患者在 4 周内接受的放疗剂量达到了 50 Gy 并联合使用了卡培他滨全身化疗。接受了手术的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与可切除患者相仿(23 个月比 20 个月)[14]。Katz 等[15]设计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在接受 4 个周期改良的 FOLFIRINOX 方案以后(奥沙利铂,85 mg/m2;伊立替康,180 mg/m2;亚叶酸钙,400 mg/m2;氟尿嘧啶,2 400 mg/m2),继续接受为期 5 周半的卡培他滨(口服,2 次/d,825 mg/m2)联合放疗(28 d,放疗剂量为 50.4 Gy),再进行手术治疗评估。22 例患者中有 15 例(68%)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 12 例(80%)联合血管切除,14 例(93%)达到 R0 切除,5 例(33%)标本中残余癌细胞比例低于 5%,2 例(13%)患者达到了病理上的完全缓解,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 21.7 个月[15]。另一项针对 160 例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回顾性分析[16]结果表明,125 例患者完整接受 8 周的吉西他滨化疗和后期的放化疗后,其中 66 例接受了手术治疗,R0 切除率为 94%,37 例患者出现了病理上的部分缓解,接受手术的 66 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 40 个月,而其余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仅只有 13 个月。联合使用化疗和局部放疗的治疗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全身和局部的肿瘤进展,并且提高患者对新辅助治疗的反应率,降低对新辅助化疗不敏感患者延误手术时机的风险。全身化疗后配合使用小剂量的放化疗也可以有效地减轻联合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可以使更多体质偏弱的患者获益。
3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目前人们对新辅助治疗能改善交界性可切除以及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是针对肿瘤可切除的患者来说,是直接手术切除还是使用新辅助治疗后再次手术还存在争议。并非所有患者对新辅助治疗都有较好反应,因而反应差的患者可能会因为新辅助治疗而延误了对疾病的积极处理,这也是临床医生最大的顾虑。而对于交界性可切除以及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即使局部肿瘤未缩小无法转化手术,系统的综合治疗也能部分延缓病情的发展,因而新辅助治疗被认为更适合于这一类胰腺癌患者。那么新辅助治疗在可切除胰腺癌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支持,如何挑选适合新辅助治疗的患者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胰腺癌患者可以从新辅助治疗方案中获益,以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当中使用的新辅助治疗方案种类繁多,药物搭配多样,这和胰腺癌的异质性密切相关,也与患者的种族、体质等有一定联系,因而能在基础水平对胰腺癌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将有助于治疗方案的规范化。胰腺癌可切除与否主要是依据影像学评估,评价标准主要还是肿瘤是否存在血管侵犯以及血管累及程度。准确的分期对患者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接受新辅助治疗以后,可能出现肿瘤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这无疑增加了临床医生对肿瘤与血管受累情况评估的难度。目前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基因检测等诸多新技术的出现将推动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疾病的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开展[17]。循环肿瘤细胞基因检测以一种无创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胰腺癌肿瘤的基因信息,根据患者的基因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实施个体化治疗。在循环肿瘤细胞的监测方面,临床医师通过观察循环细胞类型和数量的改变即可早期预测治疗效果,对反应较差的患者可及时改变治疗方案。已有研究[18]表明,循环肿瘤细胞基因检测在评价胰腺癌患者治疗反应方面比常规影像学检查更为敏感,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价值将不可估量。这些新的手段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胰腺癌,采用更为有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客观反应率,延长生存时间。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也势必需要更多样化的诊断治疗手段和多学科的参与。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困难并且治疗效果不佳,因而预后极差,5 年生存率仅仅约为 5%[1]。目前手术切除是根治胰腺癌的唯一方法,但是只有约 15%~20% 的初诊患者具有手术治疗的机会[2],绝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即伴有局部血管浸润甚至远处转移,理论上失去了手术切除的可能,只能进行姑息治疗。即使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只有 15%~20%[3],术后较高的复发率成为了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胰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率高和原发肿瘤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因肿瘤的早期血管浸润或淋巴结转移导致无法达到 R0 切除也是高危因素。尽管多年来胰腺癌的诊治手段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但是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患者的预后未见显著的改善。近年来提出了新辅助治疗的概念,即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放化疗以使局部肿块缩小、降期或者杀灭早期的转移细胞,以利于后续的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目前肿瘤患者能从新辅助治疗中获益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因而针对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研究成为了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笔者现围绕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有关研究进展做一阐述,并对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1 胰腺癌患者行新辅助治疗的价值和风险
1.1 新辅助治疗的优势
新辅助治疗的优势在于:① 新辅助治疗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胰腺癌患者原发灶的进展,甚至使局部肿瘤缩小、降期[4],进而重新获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或者降低手术中血管重建的难度;② 新辅助治疗可以在术前对肿瘤细胞维持抑制效果,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术后残余肿瘤反应性的增生,减少了术后的快速复发以及术中可能出现的肿瘤种植播散;③ 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淋巴结转移发生的概率[5];④ 新辅助治疗可以提前评估胰腺癌患者对治疗的敏感程度,新辅助治疗无效的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效果往往也不好;⑤ 手术的打击使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一个辅助治疗的空窗期,后续的辅助治疗无法及时跟上或者治疗的强度不足,而新辅助治疗不存在这个问题,并且与传统的辅助治疗相比患者身体条件、不良反应耐受程度以及医从性都要更好;⑥ 手术后肿瘤供血血管遭到破坏,肿瘤局部难以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因而术前的新辅助化疗对于肿瘤的治疗效果相较于术后更佳;⑦ 新辅助治疗后局部胰腺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可能会降低胰瘘并发症的发生率。
1.2 新辅助治疗的风险
新辅助治疗的风险在于:① 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对新辅助治疗有反应,因而治疗期间部分可切除或者交界性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疾病进展,从而丧失手术机会;② 新辅助治疗会刺激局部纤维化,进而增加了影像学评估的难度,使得分期判断不准确,错失转化手术的最佳时机;③ 新辅助治疗前,往往需要进行胰腺组织病理学活检,穿刺操作具有出血、感染、胰瘘甚至肿瘤种植的风险;④ 黄疸患者在放置胆道支架引流后接受新辅助化疗过程中出现胆道感染的概率也可能增加。
2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发展
2.1 全身化疗
2.1.1 基于吉西他滨的单药或多药联合化疗 Heinrich 等[6]对 28 例可切除胰腺癌患者行顺铂(50 mg/m2)+吉西他滨(1 000 mg/m2)新辅助治疗,每两周对患者进行 1 次评估,治疗总计 4 个周期。其中 26 例患者接受了手术,R0 切除率达到了 80%,接受了手术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分别达到 9.2 个月和 26.5 个月。Sahora 等[7]的一项针对 25 例胰腺癌患者(12 例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及 13 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进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表明,患者在接受了为期 8 周的吉西他滨(900 mg/m2)+多烯紫杉醇(35 mg/m2)治疗方案后,交界性可切除和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客观反应率分别为 17% 和 8%。8 例(32%)接受了转化手术,其中 7 例(7/8)获得了 R0 切除,这部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 16.3 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12 个月。Motoi 等[8]在一项胰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的临床试验中采用了吉西他滨+替吉奥治疗方案,入组患者由 19 例可切除胰腺癌和 16 例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组成。患者口服替吉奥(40 mg/m2),2 次/d,持续两周,并在每个疗程的第 1 和第 8 天使用吉西他滨(1 000 mg/m2)。接受治疗患者的手术切除率达到了 86%,其中 26 例患者(87%)达到了 R0 切除水平,接受手术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较其他患者显著延长(34.7 个月比 10 个月)。
2.1.2 FOLFIRINOX 联合化疗方案 FOLFIRINOX 作为胰腺癌晚期患者的标准辅助治疗方案,近年来因其在新辅助治疗中的效果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FOLFIRINOX 是包括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以及亚叶酸钙在内的多药联合方案,其给胰腺癌患者带来更好预后的同时也具有更大的毒性[9]。因而为了在保证 FOLFIRINOX 方案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其引起的毒副作用,众多临床医生对其用法和用量做了一定的改良。Stein 等[10]在原 FOLFIRINOX 方案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改进,氟尿嘧啶和伊立替康的用量均减少了 25%,结果患者严重粒细胞减少、呕吐以及乏力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客观反应率为 17.2%,并且有 41.9% 的患者最后接受了手术治疗,所有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分别达到 17.8 个月和 26.6 个月[10]。Mahaseth 等[11]对 FOLFIRINOX 方案做了改进,去除了静脉滴注氟尿嘧啶,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合并使用了造血生长因子。入组的 24 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接受治疗以后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13.7 个月,中位生存期达到 17.8 个月。改良以后的 FOLFIRINOX 方案的毒副作用显著降低,患者出现 3/4 级粒细胞减少症的比例仅为 3%,另有 13% 的患者有 3/4 级腹泻和乏力的不适表现[11]。笔者所在医院科室也开展了国内第一个针对 FOLFIRINOX 方案进行改良的临床研究(尚未发表),去除静脉滴注氟尿嘧啶,且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分别减量 15% 和 25%。随后 28 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和 40 例转移性胰腺癌患者接受了改良的 FOLFIRINOX 方案治疗,总的客观反应率达到了 26.5%。最常见的 3/4 级不良反应是粒细胞减少(26.5%)和贫血(14.75%)。11 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获得了转化手术的机会,R0 切除率为 81.8%,其中接受了肿瘤切除术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达到了 27 个月,未接受手术的患者则为 11 个月。
2.2 联合放化疗、全身化疗后放化疗
目前较多的中心在胰腺癌新辅助治疗中引入了放疗,但是既往研究[12]表明,全身化疗结合广泛放疗具有严重的副毒作用,患者耐受差、获益程度不高,因而局部短期的放疗成为首选。Chuong 等[13]针对 36 例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患者进行了最长为期 24.8 个月的随访,有 82% 的患者前期接受了吉西他滨、多烯紫杉醇以及卡培他滨联合全身化疗。此外,针对累及血管局部区域的患者联合使用立体定向放疗,治疗中位剂量为 35 Gy。完成治疗后有 35 例患者达到了 R0 切除,中位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 22.5 个月和 14.9 个月[13]。Stokes 等[14]分析了 170 例胰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完成新辅助治疗并重新评估的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患者 34 例,16 例(47%)完成了手术治疗,患者总体 R0 切除率为 75%(12/16)。16 例手术患者中,8 例患者在 6 周内接受了 28 次累计 50 Gy 的放疗,另外 8 例患者在 4 周内接受的放疗剂量达到了 50 Gy 并联合使用了卡培他滨全身化疗。接受了手术的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与可切除患者相仿(23 个月比 20 个月)[14]。Katz 等[15]设计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在接受 4 个周期改良的 FOLFIRINOX 方案以后(奥沙利铂,85 mg/m2;伊立替康,180 mg/m2;亚叶酸钙,400 mg/m2;氟尿嘧啶,2 400 mg/m2),继续接受为期 5 周半的卡培他滨(口服,2 次/d,825 mg/m2)联合放疗(28 d,放疗剂量为 50.4 Gy),再进行手术治疗评估。22 例患者中有 15 例(68%)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 12 例(80%)联合血管切除,14 例(93%)达到 R0 切除,5 例(33%)标本中残余癌细胞比例低于 5%,2 例(13%)患者达到了病理上的完全缓解,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 21.7 个月[15]。另一项针对 160 例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回顾性分析[16]结果表明,125 例患者完整接受 8 周的吉西他滨化疗和后期的放化疗后,其中 66 例接受了手术治疗,R0 切除率为 94%,37 例患者出现了病理上的部分缓解,接受手术的 66 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 40 个月,而其余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仅只有 13 个月。联合使用化疗和局部放疗的治疗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全身和局部的肿瘤进展,并且提高患者对新辅助治疗的反应率,降低对新辅助化疗不敏感患者延误手术时机的风险。全身化疗后配合使用小剂量的放化疗也可以有效地减轻联合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可以使更多体质偏弱的患者获益。
3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目前人们对新辅助治疗能改善交界性可切除以及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是针对肿瘤可切除的患者来说,是直接手术切除还是使用新辅助治疗后再次手术还存在争议。并非所有患者对新辅助治疗都有较好反应,因而反应差的患者可能会因为新辅助治疗而延误了对疾病的积极处理,这也是临床医生最大的顾虑。而对于交界性可切除以及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即使局部肿瘤未缩小无法转化手术,系统的综合治疗也能部分延缓病情的发展,因而新辅助治疗被认为更适合于这一类胰腺癌患者。那么新辅助治疗在可切除胰腺癌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支持,如何挑选适合新辅助治疗的患者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胰腺癌患者可以从新辅助治疗方案中获益,以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当中使用的新辅助治疗方案种类繁多,药物搭配多样,这和胰腺癌的异质性密切相关,也与患者的种族、体质等有一定联系,因而能在基础水平对胰腺癌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将有助于治疗方案的规范化。胰腺癌可切除与否主要是依据影像学评估,评价标准主要还是肿瘤是否存在血管侵犯以及血管累及程度。准确的分期对患者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接受新辅助治疗以后,可能出现肿瘤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这无疑增加了临床医生对肿瘤与血管受累情况评估的难度。目前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基因检测等诸多新技术的出现将推动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疾病的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开展[17]。循环肿瘤细胞基因检测以一种无创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胰腺癌肿瘤的基因信息,根据患者的基因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实施个体化治疗。在循环肿瘤细胞的监测方面,临床医师通过观察循环细胞类型和数量的改变即可早期预测治疗效果,对反应较差的患者可及时改变治疗方案。已有研究[18]表明,循环肿瘤细胞基因检测在评价胰腺癌患者治疗反应方面比常规影像学检查更为敏感,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价值将不可估量。这些新的手段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胰腺癌,采用更为有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客观反应率,延长生存时间。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也势必需要更多样化的诊断治疗手段和多学科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