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乐, 余稳稳, 曹廷宝, 何翠, 韩晓鹏, 刘宏斌, 李洪涛. 腹腔持续冲洗引流治疗肠瘘合并腹腔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8, 25(12): 1487-1490. doi: 10.7507/1007-9424.201808017 复制
肠瘘早期诊断率较低,很容易引起严重腹腔感染、脓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导致病情加重、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甚至死亡。肠瘘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也较难发现,往往是在病情恶化时确诊,或急诊手术时才确诊。因腹腔感染、炎性水肿及粘连,无法行瘘口修补或肠切除、肠吻合术,一般根据腹腔感染程度、腹腔内压力的高低等采用腹腔开放治疗[1]或腹腔闭合治疗。目前肠瘘的腹腔闭合治疗多采用持续腹腔冲洗引流治疗。本研究收集了 62 例肠瘘合并腹腔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了腹腔持续冲洗引流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 入选病例术前均有腹部手术病史≥1 次,术中明确诊断为肠瘘;② 腹腔压力<2.793 kPa,合并腹腔感染;③ 13×109/L<白细胞计数≤2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1-2];④ 肠瘘病程≤72 h,需急诊手术;⑤ 体温、心率、呼吸及血压均正常。
1.1.2 排除标准
① 肠瘘但无腹腔感染者;② 行开放治疗的肠瘘病例;③ 腹腔压力≥2.793 kPa;④ 发生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或严重腹腔感染者;⑤ 白细胞计数>20×109/L 或白细胞计数<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5% ;⑥ 行一期切除瘘口手术者。
1.2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 940 医院普外科于 2012 年 3 月至 2017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 62 例肠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43 例,女 19 例;年龄 23~81 岁、(51±26)岁。本组病例在行肠瘘手术前有 5 例接受过 3 次及 3 次以上腹部手术,17 例接受过 2 次腹部手术,40 例接受过 1 次腹部手术;52 例入院前在外院接受过腹部手术治疗,10 例在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接受过腹部手术治疗。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人血白蛋白水平为 30~35 g/L(含30 g/L)者 11 例,25~30 g/L 者 36 例,<25 g/L 者 15 例。本组患者中,包括阑尾炎 18 例:术后出现阑尾残端瘘 4 例,回肠瘘 9 例,盲肠瘘 5 例;肠穿孔5 例:术后出现小肠瘘 3 例,结肠瘘 2 例;腹部外伤 17 例:剖腹探查术后出现小肠瘘 4 例,升结肠瘘7 例,横结肠瘘 2 例,降结肠及乙状结肠瘘 4 例;胃肠道肿瘤 15 例:胃癌术后出现吻合口漏 11 例,结直肠癌术后出现吻合口漏 4 例;肠梗阻 7 例:术后出现小肠吻合口漏 2 例,结直肠吻合口漏 5 例。本组患者均有腹痛和腹肌紧张的症状/体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均行腹部 CT 或肠道造影见瘘口;移动性浊音阳性者,腹穿均抽出消化液。
1.3 方法
1.3.1 治疗指征
① 肠瘘诊断明确,因腹腔感染重无法行瘘口切除;② 瘘口较小,一般不超过 1 cm,持续冲洗引流有可能治愈;③ 腹腔压力<2.793 kPa,术后不会出现腹腔间室综合征,不需要腹腔开放治疗或造瘘;④ 造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及难以接受造瘘的患者。
1.3.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急腹症表现,均行急诊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麻醉生效后,根据术前诊断及术前检查选择腹腔镜探查或剖腹探查,根据术前确认的病变部位选择探查切口位置。以 1% 聚维酮碘溶液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后,进腹探查,发现腹腔内均有消化液及肠内容物,腹腔有粘连或盆腹腔、肠袢间有脓肿,肠管壁有脓苔附着。小心分离粘连,清除盆腹腔或肠袢间脓肿,吸尽腹腔积液,沿小肠和结直肠逐段探查,找到瘘口,以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直至冲洗液清亮。由于腹腔感染不能行一期瘘口切除手术,因此只能放置持续腹腔冲洗引流管治疗,根据瘘口多少和瘘口位置决定腹腔内放置黎氏管的多少及位置。放置的黎氏管必须在瘘口的旁边,便于术后冲洗引流。放置黎氏管后于腹壁另戳孔引出并固定,逐层关腹。
1.3.3 术后处理
本组术后均给予持续静脉泵入生长抑素 0.1 μg/(kg·min)治疗,术后腹腔持续冲洗引流管 24 h 持续冲洗,黎氏管入水管接无菌生理盐水,出水管接中心负压吸引(自制冲洗设备,不收取冲洗设备费用),根据肠瘘口瘘出肠内容物的多少调节入水管入水的流速。要密切观察腹腔持续冲洗引流管的冲洗引流情况,冲洗不通畅时要及时处理。含渣较多的肠内容物容易堵塞出水管,堵塞后要及时疏通。术后监测血象、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同时加强护理,定时拍背咳痰,鼓励患者床上活动或下地床旁活动。及时处理出水容器里的水,保护中心负压吸引装置。术后 2 周行引流管造影检查,如窦道形成,造影剂无外露,可拔除引流管。术前放置空肠营养管,经空肠营养管缓慢滴入营养科配置的营养液;经颈部深静脉置管滴入抗生素、抑酸药、肠外营养液等,根据病情,以及肠道造影、白蛋白、血常规(3~5 d 查 1 次)等检查检验结果适时调整治疗。
1.4 随访
本组病例采用来院检查、复查、随诊或电话回访等方式进行随访。本研究随访截止日期为 2017 年 12 月 13 日。
2 结果
本组 62 例患者中,7 例行腹腔镜探查,发现肠瘘,其中 3 例因腹腔严重粘连而中转开腹;其余 55 例均行剖腹探查术。患者的手术救治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腹腔脓肿 6 例(占 9.7%,术后 4~8 d),切口感染 5 例(占 8.1%,术后 5~9 d,其中 1 例切口感染患者合并腹腔脓肿),胸腔积液5 例(占 8.1%,术后 5~8 d),肺部感染 2 例(占 3.2%,术后 6 d 和 10 d,均合并胸腔积液)。发生切口感染、胸腔积液及肺部感染者经积极治疗 8~15 d 后痊愈。腹腔脓肿患者经手术引流或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 6~13 d 后痊愈。低蛋白血症经补白蛋白及营养支持治疗逐渐恢复正常。其中 49 例肠瘘经术后持续腹腔冲洗抗感染、换药、补液等处理治愈,治愈率达 79.0%;7 例因瘘口较大未能治愈者,以及 6 例因引流效果不理想形成腹腔脓肿者,根据病情于术后 2~3 个月行二期肠切除+肠吻合术治愈(切除瘘口)。
本组患者术后无切口裂开、腹腔出血、切口出血、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本组持续腹腔冲洗引流时间为(45±21)d [21~68 d,其中经腹腔冲洗治愈的患者的持续腹腔冲洗时间为(36±17)d],抗生素使用时间为(14±7)d(8~20 d),血象恢复时间为(16±8)d(7~25 d),瘘口愈合时间为(47±24)d(25~70 d),总住院时间为(56±27)d(30~84 d)。术后所有患者均获访,无失访病例。随访时间 6~24 个月、(11.0±6.5)个月。本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恢复较好。
3 讨论
肠瘘的治疗方法根据是否开放腹腔可分为腹腔开放治疗和非腹腔开放治疗。李吴寒等[1]对腹腔开放治疗合并肠空气瘘时采用腹腔开放治疗的临时关腹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出负压辅助关腹(VAC)的效果优于聚丙烯补片关腹(PPM)。对于严重腹腔感染、腹压增高、无法关腹的病例行腹腔开放治疗,暂时性关腹可有效防止腹压升高,改善患者预后[3]。因为腹压升高可导致腹腔间室综合征,后者明显增加死亡率[4],但腹腔开放治疗时间长可能会导致较多的并发症[5]。因此只要具备关腹条件,均应关腹治疗。腹压的高低可采用腹内压测量法测量[6],腹腔压力<2.793 kPa 者或关腹后腹腔压力不会高于 2.793 kPa 的患者,应该关腹治疗。因腹腔感染无法一期切除肠瘘但可以关腹的患者,关腹后如何进一步治疗肠瘘,仅仅靠引流管引流是达不到治疗效果的。肠瘘口瘘出的消化液会造成二次腹腔感染,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病情加重,出现严重脓毒症或休克时,死亡率增高[7]。有效的腹腔感染病灶冲洗引流,能有效改善免疫微生态营养,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8]。主动腹腔持续冲洗入水管可持续冲洗腹腔,出水管可持续吸走冲洗液和瘘出的肠液,使腹腔保持清洁,有利于瘘口与腹壁形成窦道,通过闭合窦道达到治愈肠瘘的目的。若腹腔冲洗不彻底,残留的感染灶往往会引起局部组织化脓感染,形成腹腔脓肿[9],往往需二次手术治疗。手术引流可减轻毒素吸收,治疗术后腹腔感染[10]。本组肠瘘术后出现腹腔脓肿 6 例,均行二期手术治疗。经腹腔持续冲洗引流治愈肠瘘 49 例,治愈率高达 79.0%,腹腔冲洗治愈的患者持续腹腔冲洗时间为(36±17)d。
对不具备一期肠瘘切除而具备关腹条件的患者,部分外科医生选择肠造瘘术。其中双造口术较安全,便于观察肠管血运[11],这种方式可避免术后肠瘘,但对患者生活有极大影响,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且一般 3 个月后需二次行肠造瘘还纳术。肠造瘘还纳后肠瘘的发生风险仍较大,疾病治疗疗程明显延长,所以应慎重选择。腹腔持续冲洗引流治疗无法一期切除的肠瘘,可以避免肠造瘘术给患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伤害,避免或者明显减少二次手术。本组 62 例患者中,接受二次手术 13 例,占 21.0%,效果较优。
肠瘘术后要监测病情变化,预测预后。需监测血象、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因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炎症控制情况及预后[12]。降钙素原持续升高者,存活时间明显缩短[13]。腹腔感染可导致血白细胞、C 反应蛋白[14]及降钙素原水平升高,还可导致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而后者可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15],判断预后。这些指标的变化均可指导临床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时间长短、使用强度及频次。还有血小板异常降低的肠瘘患者提示严重腹腔感染,影响患者的预后[16],持续血小板严重降低者,多提示预后不良。肠瘘术后腹腔感染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有效的主动腹腔持续冲洗引流可明显减少体内毒素的吸收[17],有效减轻腹腔感染的程度,有效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和促进疾病恢复,促进患者瘘口的愈合,进而缩短住院时间。
肠内营养等有效的综合治疗是治疗肠瘘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有利于肠瘘患者尽早康复[18],有利于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19],有利于缩短患者术后的机械通气时间及缩短 ICU 治疗时间[20]。本组均在术前放置肠内营养管,根据肠瘘部位的不同,采用经鼻导管或者肠造瘘放置肠内营养管,术后请营养科医师配置肠内营养液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生长激素可以改善患者的全身代谢状况和免疫状态,有保护肠道屏障的功能,可促进机体的恢复,临床治疗效果较好[21]。抗生素需根据药敏结果及感染指标的变化进行调整,同时要注意治疗和预防真菌感染,纠正或预防水电解质紊乱。另外血液滤过也可用于临床治疗腹腔感染,该方法可清除部分血浆内毒素与细胞因子[2],进而减轻腹腔感染,以达到治疗目的。血液滤过能有效清除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能纠正异常代谢功能,尤其对肾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22],因此对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适合此方法治疗。肠瘘后行急诊手术,机体可出现应激反应,导致血糖应激性增高,这有利于给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23]。根据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如早期肠内营养和有效的腹腔冲洗引流,可使患者重要脏器功能尽早恢复,尽早纠正营养不良,促进瘘口愈合,促进疾病康复。
综上所述,腹腔持续冲洗引流治疗肠瘘合并腹腔感染的疗效确切、治愈率较高且并发症少,本组无死亡病例。腹腔持续冲洗引流的手术难度不高,术后腹腔冲洗装置设备简单,技术难度低,容易掌握,经济且护理方便,患者可下床活动,有利于减轻护理负担及压力,可为复杂性肠瘘和难治性肠瘘患者争取再次手术时间,并为再次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本组腹腔持续冲洗引流治疗肠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治愈率达 79.0%,术后单项并发症发生率为 3.2%~9.7%,较低,其中腹腔脓肿的发生率为 9.7%,切口感染及胸腔积液的发生率均为 8.1%,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 3.2%,未出现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确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肠瘘早期诊断率较低,很容易引起严重腹腔感染、脓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导致病情加重、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甚至死亡。肠瘘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也较难发现,往往是在病情恶化时确诊,或急诊手术时才确诊。因腹腔感染、炎性水肿及粘连,无法行瘘口修补或肠切除、肠吻合术,一般根据腹腔感染程度、腹腔内压力的高低等采用腹腔开放治疗[1]或腹腔闭合治疗。目前肠瘘的腹腔闭合治疗多采用持续腹腔冲洗引流治疗。本研究收集了 62 例肠瘘合并腹腔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了腹腔持续冲洗引流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 入选病例术前均有腹部手术病史≥1 次,术中明确诊断为肠瘘;② 腹腔压力<2.793 kPa,合并腹腔感染;③ 13×109/L<白细胞计数≤2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1-2];④ 肠瘘病程≤72 h,需急诊手术;⑤ 体温、心率、呼吸及血压均正常。
1.1.2 排除标准
① 肠瘘但无腹腔感染者;② 行开放治疗的肠瘘病例;③ 腹腔压力≥2.793 kPa;④ 发生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或严重腹腔感染者;⑤ 白细胞计数>20×109/L 或白细胞计数<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5% ;⑥ 行一期切除瘘口手术者。
1.2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 940 医院普外科于 2012 年 3 月至 2017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 62 例肠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43 例,女 19 例;年龄 23~81 岁、(51±26)岁。本组病例在行肠瘘手术前有 5 例接受过 3 次及 3 次以上腹部手术,17 例接受过 2 次腹部手术,40 例接受过 1 次腹部手术;52 例入院前在外院接受过腹部手术治疗,10 例在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接受过腹部手术治疗。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人血白蛋白水平为 30~35 g/L(含30 g/L)者 11 例,25~30 g/L 者 36 例,<25 g/L 者 15 例。本组患者中,包括阑尾炎 18 例:术后出现阑尾残端瘘 4 例,回肠瘘 9 例,盲肠瘘 5 例;肠穿孔5 例:术后出现小肠瘘 3 例,结肠瘘 2 例;腹部外伤 17 例:剖腹探查术后出现小肠瘘 4 例,升结肠瘘7 例,横结肠瘘 2 例,降结肠及乙状结肠瘘 4 例;胃肠道肿瘤 15 例:胃癌术后出现吻合口漏 11 例,结直肠癌术后出现吻合口漏 4 例;肠梗阻 7 例:术后出现小肠吻合口漏 2 例,结直肠吻合口漏 5 例。本组患者均有腹痛和腹肌紧张的症状/体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均行腹部 CT 或肠道造影见瘘口;移动性浊音阳性者,腹穿均抽出消化液。
1.3 方法
1.3.1 治疗指征
① 肠瘘诊断明确,因腹腔感染重无法行瘘口切除;② 瘘口较小,一般不超过 1 cm,持续冲洗引流有可能治愈;③ 腹腔压力<2.793 kPa,术后不会出现腹腔间室综合征,不需要腹腔开放治疗或造瘘;④ 造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及难以接受造瘘的患者。
1.3.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急腹症表现,均行急诊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麻醉生效后,根据术前诊断及术前检查选择腹腔镜探查或剖腹探查,根据术前确认的病变部位选择探查切口位置。以 1% 聚维酮碘溶液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后,进腹探查,发现腹腔内均有消化液及肠内容物,腹腔有粘连或盆腹腔、肠袢间有脓肿,肠管壁有脓苔附着。小心分离粘连,清除盆腹腔或肠袢间脓肿,吸尽腹腔积液,沿小肠和结直肠逐段探查,找到瘘口,以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直至冲洗液清亮。由于腹腔感染不能行一期瘘口切除手术,因此只能放置持续腹腔冲洗引流管治疗,根据瘘口多少和瘘口位置决定腹腔内放置黎氏管的多少及位置。放置的黎氏管必须在瘘口的旁边,便于术后冲洗引流。放置黎氏管后于腹壁另戳孔引出并固定,逐层关腹。
1.3.3 术后处理
本组术后均给予持续静脉泵入生长抑素 0.1 μg/(kg·min)治疗,术后腹腔持续冲洗引流管 24 h 持续冲洗,黎氏管入水管接无菌生理盐水,出水管接中心负压吸引(自制冲洗设备,不收取冲洗设备费用),根据肠瘘口瘘出肠内容物的多少调节入水管入水的流速。要密切观察腹腔持续冲洗引流管的冲洗引流情况,冲洗不通畅时要及时处理。含渣较多的肠内容物容易堵塞出水管,堵塞后要及时疏通。术后监测血象、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同时加强护理,定时拍背咳痰,鼓励患者床上活动或下地床旁活动。及时处理出水容器里的水,保护中心负压吸引装置。术后 2 周行引流管造影检查,如窦道形成,造影剂无外露,可拔除引流管。术前放置空肠营养管,经空肠营养管缓慢滴入营养科配置的营养液;经颈部深静脉置管滴入抗生素、抑酸药、肠外营养液等,根据病情,以及肠道造影、白蛋白、血常规(3~5 d 查 1 次)等检查检验结果适时调整治疗。
1.4 随访
本组病例采用来院检查、复查、随诊或电话回访等方式进行随访。本研究随访截止日期为 2017 年 12 月 13 日。
2 结果
本组 62 例患者中,7 例行腹腔镜探查,发现肠瘘,其中 3 例因腹腔严重粘连而中转开腹;其余 55 例均行剖腹探查术。患者的手术救治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腹腔脓肿 6 例(占 9.7%,术后 4~8 d),切口感染 5 例(占 8.1%,术后 5~9 d,其中 1 例切口感染患者合并腹腔脓肿),胸腔积液5 例(占 8.1%,术后 5~8 d),肺部感染 2 例(占 3.2%,术后 6 d 和 10 d,均合并胸腔积液)。发生切口感染、胸腔积液及肺部感染者经积极治疗 8~15 d 后痊愈。腹腔脓肿患者经手术引流或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 6~13 d 后痊愈。低蛋白血症经补白蛋白及营养支持治疗逐渐恢复正常。其中 49 例肠瘘经术后持续腹腔冲洗抗感染、换药、补液等处理治愈,治愈率达 79.0%;7 例因瘘口较大未能治愈者,以及 6 例因引流效果不理想形成腹腔脓肿者,根据病情于术后 2~3 个月行二期肠切除+肠吻合术治愈(切除瘘口)。
本组患者术后无切口裂开、腹腔出血、切口出血、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本组持续腹腔冲洗引流时间为(45±21)d [21~68 d,其中经腹腔冲洗治愈的患者的持续腹腔冲洗时间为(36±17)d],抗生素使用时间为(14±7)d(8~20 d),血象恢复时间为(16±8)d(7~25 d),瘘口愈合时间为(47±24)d(25~70 d),总住院时间为(56±27)d(30~84 d)。术后所有患者均获访,无失访病例。随访时间 6~24 个月、(11.0±6.5)个月。本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恢复较好。
3 讨论
肠瘘的治疗方法根据是否开放腹腔可分为腹腔开放治疗和非腹腔开放治疗。李吴寒等[1]对腹腔开放治疗合并肠空气瘘时采用腹腔开放治疗的临时关腹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出负压辅助关腹(VAC)的效果优于聚丙烯补片关腹(PPM)。对于严重腹腔感染、腹压增高、无法关腹的病例行腹腔开放治疗,暂时性关腹可有效防止腹压升高,改善患者预后[3]。因为腹压升高可导致腹腔间室综合征,后者明显增加死亡率[4],但腹腔开放治疗时间长可能会导致较多的并发症[5]。因此只要具备关腹条件,均应关腹治疗。腹压的高低可采用腹内压测量法测量[6],腹腔压力<2.793 kPa 者或关腹后腹腔压力不会高于 2.793 kPa 的患者,应该关腹治疗。因腹腔感染无法一期切除肠瘘但可以关腹的患者,关腹后如何进一步治疗肠瘘,仅仅靠引流管引流是达不到治疗效果的。肠瘘口瘘出的消化液会造成二次腹腔感染,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病情加重,出现严重脓毒症或休克时,死亡率增高[7]。有效的腹腔感染病灶冲洗引流,能有效改善免疫微生态营养,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8]。主动腹腔持续冲洗入水管可持续冲洗腹腔,出水管可持续吸走冲洗液和瘘出的肠液,使腹腔保持清洁,有利于瘘口与腹壁形成窦道,通过闭合窦道达到治愈肠瘘的目的。若腹腔冲洗不彻底,残留的感染灶往往会引起局部组织化脓感染,形成腹腔脓肿[9],往往需二次手术治疗。手术引流可减轻毒素吸收,治疗术后腹腔感染[10]。本组肠瘘术后出现腹腔脓肿 6 例,均行二期手术治疗。经腹腔持续冲洗引流治愈肠瘘 49 例,治愈率高达 79.0%,腹腔冲洗治愈的患者持续腹腔冲洗时间为(36±17)d。
对不具备一期肠瘘切除而具备关腹条件的患者,部分外科医生选择肠造瘘术。其中双造口术较安全,便于观察肠管血运[11],这种方式可避免术后肠瘘,但对患者生活有极大影响,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且一般 3 个月后需二次行肠造瘘还纳术。肠造瘘还纳后肠瘘的发生风险仍较大,疾病治疗疗程明显延长,所以应慎重选择。腹腔持续冲洗引流治疗无法一期切除的肠瘘,可以避免肠造瘘术给患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伤害,避免或者明显减少二次手术。本组 62 例患者中,接受二次手术 13 例,占 21.0%,效果较优。
肠瘘术后要监测病情变化,预测预后。需监测血象、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因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炎症控制情况及预后[12]。降钙素原持续升高者,存活时间明显缩短[13]。腹腔感染可导致血白细胞、C 反应蛋白[14]及降钙素原水平升高,还可导致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而后者可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15],判断预后。这些指标的变化均可指导临床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时间长短、使用强度及频次。还有血小板异常降低的肠瘘患者提示严重腹腔感染,影响患者的预后[16],持续血小板严重降低者,多提示预后不良。肠瘘术后腹腔感染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有效的主动腹腔持续冲洗引流可明显减少体内毒素的吸收[17],有效减轻腹腔感染的程度,有效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和促进疾病恢复,促进患者瘘口的愈合,进而缩短住院时间。
肠内营养等有效的综合治疗是治疗肠瘘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有利于肠瘘患者尽早康复[18],有利于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19],有利于缩短患者术后的机械通气时间及缩短 ICU 治疗时间[20]。本组均在术前放置肠内营养管,根据肠瘘部位的不同,采用经鼻导管或者肠造瘘放置肠内营养管,术后请营养科医师配置肠内营养液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生长激素可以改善患者的全身代谢状况和免疫状态,有保护肠道屏障的功能,可促进机体的恢复,临床治疗效果较好[21]。抗生素需根据药敏结果及感染指标的变化进行调整,同时要注意治疗和预防真菌感染,纠正或预防水电解质紊乱。另外血液滤过也可用于临床治疗腹腔感染,该方法可清除部分血浆内毒素与细胞因子[2],进而减轻腹腔感染,以达到治疗目的。血液滤过能有效清除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能纠正异常代谢功能,尤其对肾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22],因此对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适合此方法治疗。肠瘘后行急诊手术,机体可出现应激反应,导致血糖应激性增高,这有利于给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23]。根据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如早期肠内营养和有效的腹腔冲洗引流,可使患者重要脏器功能尽早恢复,尽早纠正营养不良,促进瘘口愈合,促进疾病康复。
综上所述,腹腔持续冲洗引流治疗肠瘘合并腹腔感染的疗效确切、治愈率较高且并发症少,本组无死亡病例。腹腔持续冲洗引流的手术难度不高,术后腹腔冲洗装置设备简单,技术难度低,容易掌握,经济且护理方便,患者可下床活动,有利于减轻护理负担及压力,可为复杂性肠瘘和难治性肠瘘患者争取再次手术时间,并为再次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本组腹腔持续冲洗引流治疗肠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治愈率达 79.0%,术后单项并发症发生率为 3.2%~9.7%,较低,其中腹腔脓肿的发生率为 9.7%,切口感染及胸腔积液的发生率均为 8.1%,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 3.2%,未出现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确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