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我国癌症中心最新统计,甲状腺癌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癌的最主要方式,而甲状旁腺(parathyroid gland,PG)功能减退是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2]。暂时性PG功能减退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住院费用;永久性PG功能减退会导致患者终身服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术中PG的意外切除和血供损伤是导致患者术后PG功能减退的直接原因[3]。因此,术中精确识别及保护PG对降低术后PG功能减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显示,PG自体荧光(autofluorescence,AF)技术在辅助术中准确识别PG并降低术后PG功能减退发生率方面表现出巨大应用前景[4-6]。传统的AF显像技术大多通过相机和显示器实现手术区域PG的可视化,但在使用时需要关闭手术室灯光,会增加手术时间[7-8]。此外,显像设备体积通常较大且操作较为繁琐,使用便捷性较差[9]。新近研发的探针式近红外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探测仪能够通过手持式探针去探测、寻找手术区域的PG并提供听觉和视觉反馈,类似于神经探测仪[10]。该设备操作便捷,且不依赖黑暗环境,无需关闭手术室灯光,相较于传统PG显像设备更具优势。然而,目前国内外鲜有探针式PG探测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相关应用报道,且仍缺乏系统评价该技术对PG功能保护效果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因此,本研究拟探讨该技术用于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中PG识别及功能保护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 年龄18~60岁;② 术前穿刺明确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③ 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排除标准:① 术前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异常;② 合并其他PG疾病;③ 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或呼吸系统疾病;④ 甲状腺或PG再次手术者。本研究已获得重庆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文编号:KYS202302001)。
回顾性收集2023年7月至2024年1月期间因PTC在重庆市人民医院行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使用荧光探针技术识别PG的患者80例(探针组),术中使用肉眼识别PG的患者80例(肉眼组)。由于同时期肉眼识别的手术病例较多,远远多于探针组;因此,本研究选择了从同时期的起始时间开始,由同一高年资医生主刀的80例常规肉眼识别的病例。
1.2 手术步骤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甲状腺外科医生主刀完成。手术入路采用经全乳晕入路,常规麻醉后垫高肩部,头后仰位,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及罗哌卡因混合盐水膨胀液,于双乳11点乳晕旁做一5 mm弧形切口,右乳3点乳晕旁做一1 cm弧形切口,皮下置入戳卡至胸骨上窝汇合,充入CO2并建立腔隙,暴露颈白线并开始手术计时。使用电凝钩及超声刀打开颈白线,暴露甲状腺峡部,超声刀离断峡部,将甲状腺腺叶向对侧牵拉,解离外侧带状肌,暴露颈总动脉至甲状腺上极,由内侧环甲肌处进入无血管区,暴露甲状腺上极,保护喉上神经并离断甲状腺上极血管。上极血管处理后提起甲状腺下极。使用近红外PG探针扫查下位PG区域,扫查到PG后则记录时间(图1);肉眼组则使用超声刀解剖下位PG区域,直到暴露下位PG,肉眼识别到PG后则记录时间。离断甲状腺外侧中静脉及甲状腺下动脉,内侧离断berry韧带,仔细处理甲状腺入喉处血管,将甲状腺向内上方牵拉,暴露上位PG区域,使用近红外PG探针扫查上位PG区域;肉眼组则使用超声刀解剖上位PG区域,肉眼识别PG。识别后予以仔细保护,紧贴甲状腺被膜解剖,切除甲状腺。同法探测对侧上、下PG区域。最后,在切除的标本中寻找离体的PG并记录为意外切除的PG。

a:探针式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探测仪;b:术中采用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探测仪探测左下PG(红箭);c:探测仪显示屏显示探测值并提供听觉反馈
1.3 术后管理及随访
2组患者术前均常规检测并记录PTH及血钙。术后第1天早晨复查PTH及血钙,若术后第1天PTH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12~88 pg/mL),则术后3 d、14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复查PTH及血钙,直至PTH及血钙正常。术后若患者出现手足或口周麻木、四肢抽搐等症状,则行静脉或口服补钙,并根据临床症状及复查血钙水平调整补钙方案及剂量。术后任意1次 PTH<12 pg/mL定义为PG功能减退,术后6个月内PTH恢复正常则定义为暂时性PG功能减退,术后6个月PTH仍未恢复正常则定义为永久性PG功能减退。
1.4 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是:暂时性和永久性PG功能减退的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① PG识别数目;② PG原位保留数目;③ PG自体移植数目;④ PG意外切除数目;⑤ 发现第1枚PG时间;⑥ 手术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计量资料行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即[M(IQR)]描述,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或R×C列联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肉眼组和探针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术前PTH水平、伴桥本甲状腺炎、PG分型、肿瘤最大径、肿瘤包膜侵犯及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术中PG保护情况比较
探针组比肉眼组发现第1枚PG的时间早(P<0.001),且2组患者在PG识别数目、原位保留数目和自体移植数目上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探针组的PG识别数目和原位保留数目多于肉眼组(P<0.05),但PG意外切除数目及自体移植数目少于肉眼组(P<0.05)。探针组和肉眼组在手术时间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见表2。

2.3 术后PG功能比较
探针组术后发生暂时性PG功能减退17例(21.3%),肉眼组发生35例(43.7%),探针组术后暂时性PG功能减退发生率较低 [OR=0.347. 95%CI(0.173,0.695),χ2=9.231,P=0.002]。2组均无永久性PG功能减退发生。
3 讨论
PG功能减退是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2]。据文献[11]报道,甲状腺术后暂时性PG功能减退的发生率约为14%~60%,而永久性PG功能减退的发生率为4%~11%。术中PG的意外切除和血供受损是导致术后PG功能减退的直接原因。因此,在解剖前精准识别PG有助于术者更好地解剖PG并保留其血供,是术中保护PG的重要前提。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肉眼观察的方法来识别PG。然而,由于PG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与周围组织(如脂肪组织和淋巴结)相似,给肉眼识别带来了很大难度。此外,肉眼观察的主观性强,其准确性与术者的手术经验显著相关。已有相关研究[12-13]表明,手术量低的外科医师是永久性PG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因此,借助一些客观、精确的技术来辅助术中识别及保护PG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近年来,近红外AF技术在术中PG保护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14-16]。当PG被近红外光照射时,会发出明显强于周围组织的荧光,称为PG的AF[17-18]。这是PG的固有特征,可能与PG细胞中的钙敏感受体有关[17]。自从Paras等[19]于2011年首次在术中使用AF检测到 PG 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该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术中PG的识别及保护效果[4-6]。传统的AF显像系统由近红外光源、相机、滤光片和显示器组成[17]。在使用时,相机被无菌保护套包裹置于手术区域上方以捕获AF图像[20]。然后关闭手术室灯光,打开近红外光源,显示器上就可以显示出手术区域的AF图像,从而实现PG的可视化。相关研究[8]证明,PG的荧光显像技术有助于术者更好地解剖,避免PG的意外切除和血管损伤,从而原位保留更多的PG并降低PG的自体移植率,最终降低术后PG功能减退的发生率。然而,传统的荧光显像系统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荧光显像设备体积通常较大,不够便捷,且需要反复调整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图像,操作相对繁琐。其次,显像依赖黑暗环境,使用时需要关闭手术室灯光以获取高质量AF图像。以上操作会明显增加手术时间,也会破坏手术的流畅性。Benmiloud等[8]认为,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术者根据AF图像制定最佳解剖方案也是手术时间更长的原因之一。上述缺点限制了传统荧光显像设备的推广及广泛应用。
新近开发的探针式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探测系统在传统显像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具有不依赖黑暗环境、小巧便携、定量客观、实时提醒等优势[10]。该系统由近红外光源、光谱仪、光纤探头及数据处理的主机组成。探头接触PG后发出近红外光,由光纤探头收集并传输至主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结果通过内部电路输出,视觉反馈输出到显示面板和听觉反馈到扬声器[10, 21]。Thomas等[21]验证了探针系统在甲状腺切除术和PG切除术中准确识别PG的性能。他们的结果显示:探针系统识别PG的准确率为96.1%,且可以在手术室开灯的情况下指导PG识别;此外还发现,无论甲状腺或PG的病理如何,与甲状腺和其他颈部组织相比,PG的 AF 强度更高。此外,探针系统也可以识别离体的PG。Kiernan等[22]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荧光探针系统在PG手术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探针组相较于肉眼组可以识别到更多的PG;2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荧光探针系统并不会延长手术时间。此外,在探针组使用探针后,医生识别的PG数目显著增加。国内田文教授团队[23]将荧光探针应用于开放甲状腺手术中PG的识别,证实了探针系统在术中识别PG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显著高于肉眼。然而,以上研究并没有系统地研究荧光探针技术对PG功能的保护作用。
本中心将荧光探针系统应用于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手术,来验证其在甲状腺手术中识别及保护PG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荧光探针系统相较于传统肉眼可以发现更多的PG,这与Kiernan等[22]的结果一致。此外,相较于传统肉眼,探针组在解剖PG区域前进行探测、寻找PG,可以更快地发现PG,有利于术者更好地保护PG,减少意外切除,增加原位保留机会,从而降低术后PG功能减退发生率,这与传统荧光显像系统的优势一致。但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使用探针系统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甚至还有缩短的趋势,这与Kiernan等[22]的结果一致,可能与探针系统在识别PG上花费的时间更少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结果显示本中心暂时性PG功能减退发生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笔者团队在严格遵循PG保护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更积极主动地进行PG移植的手术策略有关。这一策略也使得笔者所在中心术后永久性PG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得以控制在2‰左右。
然而,本研究以及探针式PG探测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本研究是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且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高年资外科医生进行。此外,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探针组与肉眼组的患者选择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后期需要更大样本且由不同年资医生主刀的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本研究探讨的是探针式甲状旁腺探测仪在全乳晕入路腔镜手术中的应用。由于不同的腔镜入路在甲状腺术野暴露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导致PG识别或探测存在差异,未来探讨PG探针技术在其他不同腔镜入路手术中的应用将具有重要价值。第三,PG被表面组织覆盖得越深,探测到的信号就越弱,当PG的位置深于近红外光的穿透深度时,PG就无法检出,这也是所有AF显像系统的局限性。第四,相较于传统的AF显像系统,荧光探针技术并不能实现PG的可视化。但相信随着技术设备的不断改进和迭代,探针技术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其推广应用有望实现甲状腺术中对PG更加精准的保护。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殷廷杰,数据收集和论文撰写;潘彬,论文撰写;殷素鹏、孙乙曾和侯少东:数据收集;张帆:论文修改、基金支持。
伦理声明:本研究已通过重庆市人民医院的伦理审核批准(批文编号:KYS202302001)。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我国癌症中心最新统计,甲状腺癌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癌的最主要方式,而甲状旁腺(parathyroid gland,PG)功能减退是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2]。暂时性PG功能减退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住院费用;永久性PG功能减退会导致患者终身服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术中PG的意外切除和血供损伤是导致患者术后PG功能减退的直接原因[3]。因此,术中精确识别及保护PG对降低术后PG功能减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显示,PG自体荧光(autofluorescence,AF)技术在辅助术中准确识别PG并降低术后PG功能减退发生率方面表现出巨大应用前景[4-6]。传统的AF显像技术大多通过相机和显示器实现手术区域PG的可视化,但在使用时需要关闭手术室灯光,会增加手术时间[7-8]。此外,显像设备体积通常较大且操作较为繁琐,使用便捷性较差[9]。新近研发的探针式近红外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探测仪能够通过手持式探针去探测、寻找手术区域的PG并提供听觉和视觉反馈,类似于神经探测仪[10]。该设备操作便捷,且不依赖黑暗环境,无需关闭手术室灯光,相较于传统PG显像设备更具优势。然而,目前国内外鲜有探针式PG探测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相关应用报道,且仍缺乏系统评价该技术对PG功能保护效果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因此,本研究拟探讨该技术用于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中PG识别及功能保护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 年龄18~60岁;② 术前穿刺明确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③ 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排除标准:① 术前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异常;② 合并其他PG疾病;③ 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或呼吸系统疾病;④ 甲状腺或PG再次手术者。本研究已获得重庆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文编号:KYS202302001)。
回顾性收集2023年7月至2024年1月期间因PTC在重庆市人民医院行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使用荧光探针技术识别PG的患者80例(探针组),术中使用肉眼识别PG的患者80例(肉眼组)。由于同时期肉眼识别的手术病例较多,远远多于探针组;因此,本研究选择了从同时期的起始时间开始,由同一高年资医生主刀的80例常规肉眼识别的病例。
1.2 手术步骤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甲状腺外科医生主刀完成。手术入路采用经全乳晕入路,常规麻醉后垫高肩部,头后仰位,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及罗哌卡因混合盐水膨胀液,于双乳11点乳晕旁做一5 mm弧形切口,右乳3点乳晕旁做一1 cm弧形切口,皮下置入戳卡至胸骨上窝汇合,充入CO2并建立腔隙,暴露颈白线并开始手术计时。使用电凝钩及超声刀打开颈白线,暴露甲状腺峡部,超声刀离断峡部,将甲状腺腺叶向对侧牵拉,解离外侧带状肌,暴露颈总动脉至甲状腺上极,由内侧环甲肌处进入无血管区,暴露甲状腺上极,保护喉上神经并离断甲状腺上极血管。上极血管处理后提起甲状腺下极。使用近红外PG探针扫查下位PG区域,扫查到PG后则记录时间(图1);肉眼组则使用超声刀解剖下位PG区域,直到暴露下位PG,肉眼识别到PG后则记录时间。离断甲状腺外侧中静脉及甲状腺下动脉,内侧离断berry韧带,仔细处理甲状腺入喉处血管,将甲状腺向内上方牵拉,暴露上位PG区域,使用近红外PG探针扫查上位PG区域;肉眼组则使用超声刀解剖上位PG区域,肉眼识别PG。识别后予以仔细保护,紧贴甲状腺被膜解剖,切除甲状腺。同法探测对侧上、下PG区域。最后,在切除的标本中寻找离体的PG并记录为意外切除的PG。

a:探针式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探测仪;b:术中采用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探测仪探测左下PG(红箭);c:探测仪显示屏显示探测值并提供听觉反馈
1.3 术后管理及随访
2组患者术前均常规检测并记录PTH及血钙。术后第1天早晨复查PTH及血钙,若术后第1天PTH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12~88 pg/mL),则术后3 d、14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复查PTH及血钙,直至PTH及血钙正常。术后若患者出现手足或口周麻木、四肢抽搐等症状,则行静脉或口服补钙,并根据临床症状及复查血钙水平调整补钙方案及剂量。术后任意1次 PTH<12 pg/mL定义为PG功能减退,术后6个月内PTH恢复正常则定义为暂时性PG功能减退,术后6个月PTH仍未恢复正常则定义为永久性PG功能减退。
1.4 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是:暂时性和永久性PG功能减退的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① PG识别数目;② PG原位保留数目;③ PG自体移植数目;④ PG意外切除数目;⑤ 发现第1枚PG时间;⑥ 手术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计量资料行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即[M(IQR)]描述,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或R×C列联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肉眼组和探针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术前PTH水平、伴桥本甲状腺炎、PG分型、肿瘤最大径、肿瘤包膜侵犯及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术中PG保护情况比较
探针组比肉眼组发现第1枚PG的时间早(P<0.001),且2组患者在PG识别数目、原位保留数目和自体移植数目上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探针组的PG识别数目和原位保留数目多于肉眼组(P<0.05),但PG意外切除数目及自体移植数目少于肉眼组(P<0.05)。探针组和肉眼组在手术时间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见表2。

2.3 术后PG功能比较
探针组术后发生暂时性PG功能减退17例(21.3%),肉眼组发生35例(43.7%),探针组术后暂时性PG功能减退发生率较低 [OR=0.347. 95%CI(0.173,0.695),χ2=9.231,P=0.002]。2组均无永久性PG功能减退发生。
3 讨论
PG功能减退是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2]。据文献[11]报道,甲状腺术后暂时性PG功能减退的发生率约为14%~60%,而永久性PG功能减退的发生率为4%~11%。术中PG的意外切除和血供受损是导致术后PG功能减退的直接原因。因此,在解剖前精准识别PG有助于术者更好地解剖PG并保留其血供,是术中保护PG的重要前提。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肉眼观察的方法来识别PG。然而,由于PG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与周围组织(如脂肪组织和淋巴结)相似,给肉眼识别带来了很大难度。此外,肉眼观察的主观性强,其准确性与术者的手术经验显著相关。已有相关研究[12-13]表明,手术量低的外科医师是永久性PG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因此,借助一些客观、精确的技术来辅助术中识别及保护PG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近年来,近红外AF技术在术中PG保护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14-16]。当PG被近红外光照射时,会发出明显强于周围组织的荧光,称为PG的AF[17-18]。这是PG的固有特征,可能与PG细胞中的钙敏感受体有关[17]。自从Paras等[19]于2011年首次在术中使用AF检测到 PG 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该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术中PG的识别及保护效果[4-6]。传统的AF显像系统由近红外光源、相机、滤光片和显示器组成[17]。在使用时,相机被无菌保护套包裹置于手术区域上方以捕获AF图像[20]。然后关闭手术室灯光,打开近红外光源,显示器上就可以显示出手术区域的AF图像,从而实现PG的可视化。相关研究[8]证明,PG的荧光显像技术有助于术者更好地解剖,避免PG的意外切除和血管损伤,从而原位保留更多的PG并降低PG的自体移植率,最终降低术后PG功能减退的发生率。然而,传统的荧光显像系统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荧光显像设备体积通常较大,不够便捷,且需要反复调整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图像,操作相对繁琐。其次,显像依赖黑暗环境,使用时需要关闭手术室灯光以获取高质量AF图像。以上操作会明显增加手术时间,也会破坏手术的流畅性。Benmiloud等[8]认为,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术者根据AF图像制定最佳解剖方案也是手术时间更长的原因之一。上述缺点限制了传统荧光显像设备的推广及广泛应用。
新近开发的探针式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探测系统在传统显像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具有不依赖黑暗环境、小巧便携、定量客观、实时提醒等优势[10]。该系统由近红外光源、光谱仪、光纤探头及数据处理的主机组成。探头接触PG后发出近红外光,由光纤探头收集并传输至主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结果通过内部电路输出,视觉反馈输出到显示面板和听觉反馈到扬声器[10, 21]。Thomas等[21]验证了探针系统在甲状腺切除术和PG切除术中准确识别PG的性能。他们的结果显示:探针系统识别PG的准确率为96.1%,且可以在手术室开灯的情况下指导PG识别;此外还发现,无论甲状腺或PG的病理如何,与甲状腺和其他颈部组织相比,PG的 AF 强度更高。此外,探针系统也可以识别离体的PG。Kiernan等[22]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荧光探针系统在PG手术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探针组相较于肉眼组可以识别到更多的PG;2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荧光探针系统并不会延长手术时间。此外,在探针组使用探针后,医生识别的PG数目显著增加。国内田文教授团队[23]将荧光探针应用于开放甲状腺手术中PG的识别,证实了探针系统在术中识别PG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显著高于肉眼。然而,以上研究并没有系统地研究荧光探针技术对PG功能的保护作用。
本中心将荧光探针系统应用于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手术,来验证其在甲状腺手术中识别及保护PG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荧光探针系统相较于传统肉眼可以发现更多的PG,这与Kiernan等[22]的结果一致。此外,相较于传统肉眼,探针组在解剖PG区域前进行探测、寻找PG,可以更快地发现PG,有利于术者更好地保护PG,减少意外切除,增加原位保留机会,从而降低术后PG功能减退发生率,这与传统荧光显像系统的优势一致。但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使用探针系统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甚至还有缩短的趋势,这与Kiernan等[22]的结果一致,可能与探针系统在识别PG上花费的时间更少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结果显示本中心暂时性PG功能减退发生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笔者团队在严格遵循PG保护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更积极主动地进行PG移植的手术策略有关。这一策略也使得笔者所在中心术后永久性PG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得以控制在2‰左右。
然而,本研究以及探针式PG探测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本研究是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且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高年资外科医生进行。此外,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探针组与肉眼组的患者选择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后期需要更大样本且由不同年资医生主刀的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本研究探讨的是探针式甲状旁腺探测仪在全乳晕入路腔镜手术中的应用。由于不同的腔镜入路在甲状腺术野暴露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导致PG识别或探测存在差异,未来探讨PG探针技术在其他不同腔镜入路手术中的应用将具有重要价值。第三,PG被表面组织覆盖得越深,探测到的信号就越弱,当PG的位置深于近红外光的穿透深度时,PG就无法检出,这也是所有AF显像系统的局限性。第四,相较于传统的AF显像系统,荧光探针技术并不能实现PG的可视化。但相信随着技术设备的不断改进和迭代,探针技术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其推广应用有望实现甲状腺术中对PG更加精准的保护。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殷廷杰,数据收集和论文撰写;潘彬,论文撰写;殷素鹏、孙乙曾和侯少东:数据收集;张帆:论文修改、基金支持。
伦理声明:本研究已通过重庆市人民医院的伦理审核批准(批文编号:KYS2023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