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每年进行超过2 000万例腹股沟疝手术[1]。腹股沟疝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手术是唯一有望根治的方式[2]。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疝修补术具有微创、美观、术后疼痛轻、快速恢复等优点,但部分患者术后会发生血清肿,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3-4]。因此,寻找与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相关的生物学指标对早期预测有重要的意义。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EU)是炎症最早侵入细胞之一,通过NADPH氧化酶产生活性氧以及在脱颗粒过程中释放细胞毒性产物和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等机制促进病原体死亡[5]。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在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6]。白蛋白(albumin,ALB)能够维持营养功能,当受到炎性反应时会抑制它在肝脏的合成[7]。NEU/ALB比值增加是与腹股沟疝患者肠坏死相关的危险因素[8],hs-CRP/Alb能够反映炎症状态[9]。目前外周血NEU/ALB、hs-CRP/ALB与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关系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次研究通过探究腹股沟疝患者术前外周血NEU/ALB、hs-CRP/ALB水平变化,分析二者与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腹股沟疝且采用腹腔镜TAPP疝修补手术患者。患纳入标准为:① 符合《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年版)》[10]的诊断要求;② 经过腹股沟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诊断;③ 首次发病的患者;④ 由同一手术团队施行手术患者;⑤ 临床资料完整;⑥ 均做了常规Neu、hs-CRP、Alb检测。排除标准:① 患有其他部位疝者;② 患有其他腹部疾病患者;③ 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④ 免疫功能缺陷患者;⑤ 血液性疾病患者。本研究已获得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文编号:
1.2 收集资料
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外周血指标:NEU、ALB、hs-CRP水平,同时计算出NEU/ALB、hs-CRP/ALB比值。疾病相关资料:病程、疝位置、疝囊直径、疝分型;手术相关资料:术中出血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且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中位数(median,M)和上下四分位数(P25,P75)描述且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率和百分率(%)描述且采用卡方检验。对影响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及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评估术前外周血NEU/ALB比值、hs-CRP/ALB比值对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区分价值,不同指标间比较采用Delong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57例,术后发生血清肿42例,未发生血清肿315例。二者比较发现,发生血清肿患者的疝囊直径更大(P<0.05)、术中出血量更多(P<0.05)、NEU/ALB和hs-CRP/ALB比值更大(P<0.05),而未发现二者在其他临床病理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影响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是否发生作为应变量(发生=1,未发生=0),将疝囊直径、术中出血量、NEU/ALB、hs-CRP/ALB为自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疝囊直径越大 [OR(95%CI)=3.021(1.498,6.094),P=0.002]、术中出血量越多 [OR(95%CI)=4.654(2.829,7.657),P<0.001]、NEU/ALB和hs-CRP/ALB比值越大 [OR(95%CI)=2.585(1.618,4.130),P<0.001;OR(95%CI)=1.874(1.239,2.834),P=0.003],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发生血清肿的概率越大(P<0.05),见表2。

2.3 ROC曲线分析术前外周血NEU/ALB、hs-CRP/ALB对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预测价值
ROC曲线(图1)显示,NEU/ALB、hs-CRP/ALB预测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AUC(95%CI)分别为0.750(0.702,0.794)和0.762(0.715,0.806),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970和4.001时敏感性分别为78.6%和73.8%,特异性分别为60.3%和65.7%,两者联合预测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AUC(95%CI)为0.851(0.810,0.886),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1.4%和87.0%,二者联合预测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AUC高于NEU/ALB(Z=2.864,P=0.004)、hs-CRP/ALB(Z=2.956,P=0.003)单独预测的AUC值。

3 讨论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经过了30多年的不断发展,尽管在手术技术方面已达到基本成熟水平,但术后最常见的轻微并发症血清肿仍时有发生[11-13]。虽然血清肿通常会在几周内消退,但它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其中感染的血清肿可能导致疝气复发[14]。血清肿的形成是一种炎性反应,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期间患者舒适度降低、疝气补片移位和疝气复发[15]。因此,寻找与血清肿发生相关的指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NEU/ALB是评估营养状况、全身炎症和凝血功能的最佳指标,此外,它已被广泛用作各种疾病的预后因素[16]。NEU对组织损伤、重塑、急性和修复性炎症通路均具有调节作用[17]。外周血ALB降低与组织再生受损相关,其导致促炎介质水平升高[18];此外,ALB还结合多种炎症介质,并通过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调节全身炎症和脓毒症中的免疫应答,NEU/ALB升高与术后血清肿形成之间具有强相关性[19]。本次研究表明,血清肿组患者NEU/ALB值与非血清肿组相比显著升高,提示NEU/ALB与血清肿的发生密切相关,推测NEU/ALB能够反映术后炎症反应,从而反映血清肿的发生。
由于hs-CRP易于获取和定期监测,在临床实践中监测最为普遍[20]。hs-CRP与一般人群的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相关,还与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全因死亡有关[21]。在预测重症监护室患者预后方面,hs-CRP/ALB比值高表明炎症状况严重,比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的检测价值高[22]。与非血清肿组相比,血清肿组患者hs-CRP/ALB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可以通过检测hs-CRP/ALB水平来评估血清肿的发生。
先前的研究[14, 23]报道发现,疝囊直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血清肿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密切,疝囊直径大和术中出血量多可导致局部组织粘连和手术难度增加,是术后血清肿形成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中与非血清肿组相比,血清肿组疝囊直径、术中出血量显著升高,与前人探究结果基本一致[23]。本次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疝囊直径、术中出血量、NEU/ALB、hs-CRP/ALB是影响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因素,进一步说明NEU/ALB、hs-CRP/ALB与血清肿的发生密切相关。NEU/ALB、hs-CRP/ALB联合预测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AUC显著高于NEU/ALB、hs-CRP/ALB单独预测的AUC值,提示NEU/ALB、hs-CRP/ALB联合检测能够提高对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预测效能。
总之,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发生血清肿患者外周血中NEU/ALB、hs-CRP/ALB水平显著升高,NEU/ALB、hs-CRP/ALB可能成为预测术后发生血清肿的有效生物学指标,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数据。但本次研究样本量有限,后续将加大样本量的纳入进行深入研究。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王云芳课题设计、文章撰写及资料收集;司保红统计学分析及文章审核。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文编号:202308101)。
全世界每年进行超过2 000万例腹股沟疝手术[1]。腹股沟疝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手术是唯一有望根治的方式[2]。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疝修补术具有微创、美观、术后疼痛轻、快速恢复等优点,但部分患者术后会发生血清肿,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3-4]。因此,寻找与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相关的生物学指标对早期预测有重要的意义。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EU)是炎症最早侵入细胞之一,通过NADPH氧化酶产生活性氧以及在脱颗粒过程中释放细胞毒性产物和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等机制促进病原体死亡[5]。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在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6]。白蛋白(albumin,ALB)能够维持营养功能,当受到炎性反应时会抑制它在肝脏的合成[7]。NEU/ALB比值增加是与腹股沟疝患者肠坏死相关的危险因素[8],hs-CRP/Alb能够反映炎症状态[9]。目前外周血NEU/ALB、hs-CRP/ALB与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关系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次研究通过探究腹股沟疝患者术前外周血NEU/ALB、hs-CRP/ALB水平变化,分析二者与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腹股沟疝且采用腹腔镜TAPP疝修补手术患者。患纳入标准为:① 符合《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年版)》[10]的诊断要求;② 经过腹股沟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诊断;③ 首次发病的患者;④ 由同一手术团队施行手术患者;⑤ 临床资料完整;⑥ 均做了常规Neu、hs-CRP、Alb检测。排除标准:① 患有其他部位疝者;② 患有其他腹部疾病患者;③ 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④ 免疫功能缺陷患者;⑤ 血液性疾病患者。本研究已获得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文编号:
1.2 收集资料
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外周血指标:NEU、ALB、hs-CRP水平,同时计算出NEU/ALB、hs-CRP/ALB比值。疾病相关资料:病程、疝位置、疝囊直径、疝分型;手术相关资料:术中出血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且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中位数(median,M)和上下四分位数(P25,P75)描述且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率和百分率(%)描述且采用卡方检验。对影响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及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评估术前外周血NEU/ALB比值、hs-CRP/ALB比值对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区分价值,不同指标间比较采用Delong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57例,术后发生血清肿42例,未发生血清肿315例。二者比较发现,发生血清肿患者的疝囊直径更大(P<0.05)、术中出血量更多(P<0.05)、NEU/ALB和hs-CRP/ALB比值更大(P<0.05),而未发现二者在其他临床病理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影响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是否发生作为应变量(发生=1,未发生=0),将疝囊直径、术中出血量、NEU/ALB、hs-CRP/ALB为自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疝囊直径越大 [OR(95%CI)=3.021(1.498,6.094),P=0.002]、术中出血量越多 [OR(95%CI)=4.654(2.829,7.657),P<0.001]、NEU/ALB和hs-CRP/ALB比值越大 [OR(95%CI)=2.585(1.618,4.130),P<0.001;OR(95%CI)=1.874(1.239,2.834),P=0.003],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发生血清肿的概率越大(P<0.05),见表2。

2.3 ROC曲线分析术前外周血NEU/ALB、hs-CRP/ALB对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预测价值
ROC曲线(图1)显示,NEU/ALB、hs-CRP/ALB预测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AUC(95%CI)分别为0.750(0.702,0.794)和0.762(0.715,0.806),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970和4.001时敏感性分别为78.6%和73.8%,特异性分别为60.3%和65.7%,两者联合预测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AUC(95%CI)为0.851(0.810,0.886),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1.4%和87.0%,二者联合预测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AUC高于NEU/ALB(Z=2.864,P=0.004)、hs-CRP/ALB(Z=2.956,P=0.003)单独预测的AUC值。

3 讨论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经过了30多年的不断发展,尽管在手术技术方面已达到基本成熟水平,但术后最常见的轻微并发症血清肿仍时有发生[11-13]。虽然血清肿通常会在几周内消退,但它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其中感染的血清肿可能导致疝气复发[14]。血清肿的形成是一种炎性反应,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期间患者舒适度降低、疝气补片移位和疝气复发[15]。因此,寻找与血清肿发生相关的指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NEU/ALB是评估营养状况、全身炎症和凝血功能的最佳指标,此外,它已被广泛用作各种疾病的预后因素[16]。NEU对组织损伤、重塑、急性和修复性炎症通路均具有调节作用[17]。外周血ALB降低与组织再生受损相关,其导致促炎介质水平升高[18];此外,ALB还结合多种炎症介质,并通过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调节全身炎症和脓毒症中的免疫应答,NEU/ALB升高与术后血清肿形成之间具有强相关性[19]。本次研究表明,血清肿组患者NEU/ALB值与非血清肿组相比显著升高,提示NEU/ALB与血清肿的发生密切相关,推测NEU/ALB能够反映术后炎症反应,从而反映血清肿的发生。
由于hs-CRP易于获取和定期监测,在临床实践中监测最为普遍[20]。hs-CRP与一般人群的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相关,还与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全因死亡有关[21]。在预测重症监护室患者预后方面,hs-CRP/ALB比值高表明炎症状况严重,比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的检测价值高[22]。与非血清肿组相比,血清肿组患者hs-CRP/ALB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可以通过检测hs-CRP/ALB水平来评估血清肿的发生。
先前的研究[14, 23]报道发现,疝囊直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血清肿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密切,疝囊直径大和术中出血量多可导致局部组织粘连和手术难度增加,是术后血清肿形成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中与非血清肿组相比,血清肿组疝囊直径、术中出血量显著升高,与前人探究结果基本一致[23]。本次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疝囊直径、术中出血量、NEU/ALB、hs-CRP/ALB是影响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因素,进一步说明NEU/ALB、hs-CRP/ALB与血清肿的发生密切相关。NEU/ALB、hs-CRP/ALB联合预测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AUC显著高于NEU/ALB、hs-CRP/ALB单独预测的AUC值,提示NEU/ALB、hs-CRP/ALB联合检测能够提高对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预测效能。
总之,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后发生血清肿患者外周血中NEU/ALB、hs-CRP/ALB水平显著升高,NEU/ALB、hs-CRP/ALB可能成为预测术后发生血清肿的有效生物学指标,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数据。但本次研究样本量有限,后续将加大样本量的纳入进行深入研究。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王云芳课题设计、文章撰写及资料收集;司保红统计学分析及文章审核。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文编号:2023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