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宋琳, 韩锋锋, 崔志磊, 管雯斌, 郭雪君.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7, 16(6): 575-580. doi: 10.7507/1671-6205.201610028 复制
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指发生于鼻咽部之外,组织病理学与未分化的鼻咽癌相似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胃、肺、扁桃体、食管、腮腺、胸腺、子宫颈和皮肤等部位[1]。它在组织学上是由未分化癌细胞、丰富的淋巴间质和具有鳞癌细胞超微结构特征的细胞组成。肺原发的 LELC 较为罕见,Bégin 等[2]于 1987 年首次报道了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primary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 of the lung,PLELC of the lung),至今为止仅 200 余例病例报道。我们就近期收治的 1 例肺 PLELC 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6 岁。因“发热伴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 1 个月余”入院。既往有强直性脊柱炎病史 12 年,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稳定。否认吸烟史和肿瘤家族史。入院查体:体温 38 ℃,呼吸 20 次/min,脉搏 124 次/min,血压 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晰,呼吸平稳。全身皮肤未及黄染,无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右肺呼吸音稍粗,左肺呼吸音低,未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率 124 次/min,律齐,心音有力。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卫,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脊柱后凸强直性固定。神经系统查体未发现明显异常。血常规:C 反应蛋白 160 mg/L,白细胞计数 15.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7.6%,D-二聚体 0.64 mg/L,肝肾功能正常,白蛋白 28.0 g/L,肌酸激酶同工酶 42.00 U/L,a-羟丁酸脱氢酶 749 U/L,乳酸脱氢酶 1 138 U/L,N 端脑钠肽前体 214.50 pg/ml,肌钙蛋白 I 0.020 ng/ml,降钙素原 0.18 ng/ml,甲胎蛋白 2.07 ng/ml,癌胚抗原 0.49 ng/ml,糖类抗原 CA19-9 8.27 U/ml,糖类抗原 CA125 188.40 U/ml,糖类抗原 CA15-3 20.64 U/ml,糖类抗原 CA724 0.97 U/ml,糖类抗原 CA211 132.40 ng/ml,神经烯醇化酶 14.45 μg/L,鳞状细胞癌抗原 0.60 ng/ml,免疫球蛋白 E 22.80 IU/ml,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113 U/ml,EBV 核抗原(nuclear antigen,NA)>600 U/ml,EBV DNA(+)。淋巴结超声检查: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结构消失,部分相互融合,双侧锁骨上淋巴结异常肿大,后腹膜、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未见明显异常肿大淋巴结。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左主支气管内新生物将管腔基本阻塞。鼻窦部增强 CT 检查:鼻咽部 CT 扫描未见明显异常。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左肺上叶占位可能,左侧气管及其分叉管壁欠均匀、管腔狭窄,纵隔淋巴结肿大,左肺下叶炎症,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CT 血管造影示左肺动脉变细,分支显示不清(图 1)。上腹部增强 CT 检查:肝内多发转移,腹水(图 2)。肺通气灌注扫描检查:左肺通气功能与血流灌注均极差;右肺通气及血流灌注均未见异常。双侧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管腔内血流通畅,未见栓塞表现。心脏彩超:心包积液极少量,肺动脉稍增宽,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患者因强直性脊柱炎无法平卧,呈强迫体位,无法耐受鼻咽镜、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骨扫描、头颅磁共振等检查评估病情。支气管镜活检病理提示巢状肿瘤细胞,细胞核呈空泡状,肿瘤间质有淋巴细胞浸润,原位杂交检测 EBV 编码小核 RNA(EBV-encoded small nuclear RNA,EBER)阳性(图 3),经鼻窦增强 CT 排除鼻咽癌后明确诊断为原发性 PLELC。给予泰素帝联合奈达铂(TP)方案化疗 2 次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白蛋白水平恢复正常,乳酸脱氢酶降低,复查胸部 CT 显示左肺不张好转,肺内肿块明显缩小(图 4a、4b),后又给予患者 TP 方案化疗 4 次,化疗疗效评估为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SD)(图 4c、4d)。但化疗结束后 1 个月患者再次出现胸闷气促症状加重,胸部增强 CT 提示大量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左肺病灶较前进展(图 4e~4h)。患者无法耐受化疗,仅接受对症支持治疗,最终死亡。




2 文献复习
以“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为关键词通过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进行检索,以“primary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 of the lung”为关键词通过 PubMed 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 2016 年 9 月截止。检索到符合要求的中文文献 18 篇、外文文献 25 篇。绝大多数病例报道都来自亚洲国家,特别是我国的广州、香港、台湾等地的病例报道多见[3-6]。病例报道以个案报道为主,少数为 10 例以上的病例总结和分析。韩安家等[3]最早在国内对 26 例肺 PLELC 患者的病理特点及预后进行了分析总结。此后张冬坤等[4]分析了 11 例肺 PLELC 患者临床特点,夏金晶等[5]分析了 21 例手术确诊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蒋牧良等[6]总结了肺 PLELC 影像学特点。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肺 PLELC 多见于不吸烟的年轻患者,无男女性别差异,提示吸烟可能并非其主要发病机制。目前运用 PCR、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技术在肺 PLELC 患者中发现 EBV 感染证据,提示该病与鼻咽癌发病机制相似,均与 EBV 感染密切相关[7]。
肺 PLELC 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咳嗽(47%)、咯血(30%)、无症状(22%)、胸痛(13%)、气促(5%)、体重减轻(5%)等[8-9]。肺 PLELC 患者胸部 CT 的主要特征包括:肿块多较大(平均最大直径 7.1 cm),肺中央部位(靠近纵隔)多见,边界清楚,易累及支气管周围淋巴结,出现血管包绕、钙化相对少见[10-11]。Ooi 等[10]认为“包绕血管征”是肺 PLELC 的特征性表现,表现为肿块包绕邻近支气管血管,供血动脉进入肿块内部并增粗,该征象的出现可能与肿瘤增大、供血需求增加有关。肺 PLELC 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多转移至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受累淋巴结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多为均匀强化[12]。
对早期患者提倡手术治疗,而进展或晚期患者建议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9, 13-14]。在至今报道的 200 余例肺 PLELC 病例中,超过一半的患者为Ⅰ、Ⅱ期患者。Chan 等[13]总结了 9 例肺 PLELC 的治疗结果,对于临床诊断为Ⅰ~Ⅲa 期的患者接受以手术治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而Ⅲb 和Ⅳ期患者仅接受姑息性化疗、放疗或二者联合治疗。除 1 例Ⅰ期患者外,其余 8 例均进行化疗,部分缓解率达 71.4%。张冬坤等[4]的病例总结也提示即使不能手术的晚期肺 PLELC 患者,给予化疗和放疗等姑息治疗仍有较好临床疗效。
化疗方案的选择由于样本量的限制尚无法评估不同化疗方案的优劣,现有的文献资料建议一线化疗方案为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药联合方案(联合吉西他滨、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赛)[9]。靶向治疗作为晚期肺腺癌的一线或二线治疗方案,但在肺 PLELC 中的作用研究甚少。小样本的研究表明 PLELC 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率非常低[15-16]。Wang 等[15]研究了 42 例肺 PLELC 患者,所有患者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检测均阴性,仅 1 例患者 EGFR 突变阳性,吉非替尼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仅 1 个月,提示 EGFR 突变或 ALK 突变在肺 PLELC 患者中罕见,并非其主要的致癌驱动基因。
Liang 等[17]对 52 例肺 PLELC 患者临床随访发现,早期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多预后良好,在 40 例经过完整手术切除的患者中,仅 6 例患者在术后 10.6~41.1 个月出现复发。Huang 等[14]对肺 PLELC 患者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认为 PLELC 患者对放化疗敏感,大多数早期或局灶进展期患者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3 讨论
肺 PLELC 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肺恶性肿瘤,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种族性,全球近 2/3 的病例来自中国南方,广州、香港、台湾等地的病例报道多见[9, 17-18]。PLELC 发病率极低,仅占肺癌的 0.9%[9, 17]。2004 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肺与胸膜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将其视为肺大细胞癌的一个亚型。在最新的 2015 年 WHO 分类中,肺 PLELC 被列为其他和未分类癌中[19]。
肺 PLELC 患者发病年龄在 8~78 岁,较其他组织学类型肺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小 10 岁,且多见于不吸烟的年轻患者,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多见[7, 18],这些流行病学特征与常见组织学类型的肺癌不相符。通过检测患者血 EBV DNA、病理组织中 EBV DNA 或 RNA、EBV 相关蛋白发现 EBV 感染的证据,提示 EBV 感染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9]。本例患者为年轻男性,否认吸烟史或职业环境接触,外周血 EBV DNA 持续阳性,原位杂交法在肿瘤细胞中发现 EBER 阳性,均提示肿瘤的发生与 EBV 感染有关。这一特点也提示临床医生在临床上碰到年龄相对较轻、肺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需考虑到肺 PLELC 的可能性,及早进行血 EBV DNA 及病理组织 EBER 检测。
肺 PLELC 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本例患者胸部 CT 可见左上肺靠近纵隔的软组织影并侵犯左主支气管及周围淋巴结,病灶与纵隔结构间隙消失,均符合恶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淋巴上皮瘤样癌名称的由来在于其病理上有独特的特征,典型的镜下病理表现为肿瘤细胞呈合胞体状排列,细胞核大,呈空泡状,核仁明显,周围间质有丰富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包绕肿瘤细胞形成癌巢,无明显的细胞间桥和角化形成[2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可以与肉瘤样癌、淋巴瘤相鉴别[21]。若患者肺部出现 LELC 的影像表现,需排除转移性 LELC 后方可考虑肺 PLELC。因 LELC 好发于鼻咽部,故应首先排除鼻咽部 LELC 肺转移。通过鼻咽纤维镜或者鼻咽部活检结合 CT、MRI 来排除[17, 22-23]。该患者支气管镜病理上可见多边形、短梭形的肿瘤细胞呈癌巢状排列(图 3),EBER 阳性,因患者无法耐受鼻咽镜检查,鉴于鼻窦部增强 CT 未见明显异常,故仍考虑肺 PLELC 的诊断。
肺 PLELC 患者的治疗建议手术、化疗、放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并不建议针对 EBV 进行治疗,早期患者手术切除多预后良好。此患者因强直性脊柱炎存在脊柱后凸强直性固定,无法平卧,放疗科会诊后考虑无病灶放疗条件,且存在肝脏多发转移,无手术治疗机会,结合文献我们给患者制定了泰素帝联合奈达铂的化疗方案,化疗 6 次患者耐受良好,病情评估为 SD。但化疗结束后 1 个月患者再次出现胸闷气促症状加重住院治疗,胸部增强 CT 提示大量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左肺病灶较前进展。患者临床状况评分仅 3 分,无法耐受再次化疗,仅接受对症支持治疗,并最终死亡。
对于肺 PLELC 患者是否适用靶向治疗,目前的研究样本量较少也缺乏定论。仅有的资料显示肺 PLELC 患者组织中 EGFR 和 ALK 突变十分罕见,并不建议患者采用针对 EGFR 或 ALK 的靶向治疗。人们尝试寻找新的靶向治疗选择。程序性死亡受体 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以程序性死亡受体 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D-1/PD-L1)为靶点的免疫调节是抗肿瘤研究的热点。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检出率为 51.4%,而在肺 PLELC 患者高达 74.3%,高 PD-L1 表达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低于低 PD-L1 表达组。因此针对 PD-1/PD-L1 的药物有望用于肺 PLELC 治疗[24-25]。
肺 PLELC 患者中位生存期为 107 个月,总生存期明显优于与其他类型肺癌如大细胞癌、腺癌或鳞癌患者[12, 14, 26-27]。Liang 等[17]对 52 例肺 PLELC 患者长期随访中发现,2 年及 5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88% 和 62%。疾病分期早、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正常、白蛋白水平正常、无淋巴结转移、完整手术切除的患者多预后良好。早期手术切除的患者,是否接受辅助化疗并不影响生存率,而手术切除的Ⅲa 期患者,辅助化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此患者初次就诊时疾病分期为Ⅳ期(无手术条件)、血清高乳酸脱氢酶水平、低蛋白血症、多发淋巴结转移,上述临床表型特征均提示预后差。此外患者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无法行肺内病灶和肝脏转移病灶的放疗,也是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随访过程中除了常规影像学资料来评估病情,也可以通过测量血液中 EBV DNA 来进行病情监测及判断是否早期复发。在 19 例肺 PLELC 患者通过定量 PCR 检测血 EBV DNA 水平,结果发现在治疗前 12 例患者中有 11 例检测到 EBV DNA 阳性,且 EBV DNA 滴度随化疗进行会逐渐下降,与其治疗反应相关[9]。并且在 5 例临床上没有肿瘤存在依据的患者中 EBV DNA 阴性,提示其可能可作为监测疾病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特别对于放射学上无法用常规方法判断是否存在肿瘤残留的患者[9, 12]。本例患者化疗 6 次后随访 EBV DNA 和 EBV EA、EBV NA 水平较化疗前无明显下降,EBV 复制仍处于高水平,提示疾病预后差,此患者的随访过程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停止化疗 1 个月观察中患者出现病情进展并很快死亡。
综上所述,肺 PLELC 是一种罕见的肺部恶性肿瘤,发病可能与 EBV 感染有关,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对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敏感[11],转移发生率低,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其他类型肺癌好[17, 23]。早期发现后采取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多能使患者获益。肺 PLELC 由于病例数少,化疗方案的选择仅能参考个例报道,需要更多大样本的临床对照研究数据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指发生于鼻咽部之外,组织病理学与未分化的鼻咽癌相似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胃、肺、扁桃体、食管、腮腺、胸腺、子宫颈和皮肤等部位[1]。它在组织学上是由未分化癌细胞、丰富的淋巴间质和具有鳞癌细胞超微结构特征的细胞组成。肺原发的 LELC 较为罕见,Bégin 等[2]于 1987 年首次报道了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primary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 of the lung,PLELC of the lung),至今为止仅 200 余例病例报道。我们就近期收治的 1 例肺 PLELC 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6 岁。因“发热伴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 1 个月余”入院。既往有强直性脊柱炎病史 12 年,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稳定。否认吸烟史和肿瘤家族史。入院查体:体温 38 ℃,呼吸 20 次/min,脉搏 124 次/min,血压 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晰,呼吸平稳。全身皮肤未及黄染,无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右肺呼吸音稍粗,左肺呼吸音低,未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率 124 次/min,律齐,心音有力。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卫,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脊柱后凸强直性固定。神经系统查体未发现明显异常。血常规:C 反应蛋白 160 mg/L,白细胞计数 15.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7.6%,D-二聚体 0.64 mg/L,肝肾功能正常,白蛋白 28.0 g/L,肌酸激酶同工酶 42.00 U/L,a-羟丁酸脱氢酶 749 U/L,乳酸脱氢酶 1 138 U/L,N 端脑钠肽前体 214.50 pg/ml,肌钙蛋白 I 0.020 ng/ml,降钙素原 0.18 ng/ml,甲胎蛋白 2.07 ng/ml,癌胚抗原 0.49 ng/ml,糖类抗原 CA19-9 8.27 U/ml,糖类抗原 CA125 188.40 U/ml,糖类抗原 CA15-3 20.64 U/ml,糖类抗原 CA724 0.97 U/ml,糖类抗原 CA211 132.40 ng/ml,神经烯醇化酶 14.45 μg/L,鳞状细胞癌抗原 0.60 ng/ml,免疫球蛋白 E 22.80 IU/ml,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113 U/ml,EBV 核抗原(nuclear antigen,NA)>600 U/ml,EBV DNA(+)。淋巴结超声检查: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结构消失,部分相互融合,双侧锁骨上淋巴结异常肿大,后腹膜、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未见明显异常肿大淋巴结。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左主支气管内新生物将管腔基本阻塞。鼻窦部增强 CT 检查:鼻咽部 CT 扫描未见明显异常。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左肺上叶占位可能,左侧气管及其分叉管壁欠均匀、管腔狭窄,纵隔淋巴结肿大,左肺下叶炎症,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CT 血管造影示左肺动脉变细,分支显示不清(图 1)。上腹部增强 CT 检查:肝内多发转移,腹水(图 2)。肺通气灌注扫描检查:左肺通气功能与血流灌注均极差;右肺通气及血流灌注均未见异常。双侧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管腔内血流通畅,未见栓塞表现。心脏彩超:心包积液极少量,肺动脉稍增宽,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患者因强直性脊柱炎无法平卧,呈强迫体位,无法耐受鼻咽镜、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骨扫描、头颅磁共振等检查评估病情。支气管镜活检病理提示巢状肿瘤细胞,细胞核呈空泡状,肿瘤间质有淋巴细胞浸润,原位杂交检测 EBV 编码小核 RNA(EBV-encoded small nuclear RNA,EBER)阳性(图 3),经鼻窦增强 CT 排除鼻咽癌后明确诊断为原发性 PLELC。给予泰素帝联合奈达铂(TP)方案化疗 2 次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白蛋白水平恢复正常,乳酸脱氢酶降低,复查胸部 CT 显示左肺不张好转,肺内肿块明显缩小(图 4a、4b),后又给予患者 TP 方案化疗 4 次,化疗疗效评估为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SD)(图 4c、4d)。但化疗结束后 1 个月患者再次出现胸闷气促症状加重,胸部增强 CT 提示大量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左肺病灶较前进展(图 4e~4h)。患者无法耐受化疗,仅接受对症支持治疗,最终死亡。




2 文献复习
以“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为关键词通过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进行检索,以“primary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 of the lung”为关键词通过 PubMed 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 2016 年 9 月截止。检索到符合要求的中文文献 18 篇、外文文献 25 篇。绝大多数病例报道都来自亚洲国家,特别是我国的广州、香港、台湾等地的病例报道多见[3-6]。病例报道以个案报道为主,少数为 10 例以上的病例总结和分析。韩安家等[3]最早在国内对 26 例肺 PLELC 患者的病理特点及预后进行了分析总结。此后张冬坤等[4]分析了 11 例肺 PLELC 患者临床特点,夏金晶等[5]分析了 21 例手术确诊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蒋牧良等[6]总结了肺 PLELC 影像学特点。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肺 PLELC 多见于不吸烟的年轻患者,无男女性别差异,提示吸烟可能并非其主要发病机制。目前运用 PCR、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技术在肺 PLELC 患者中发现 EBV 感染证据,提示该病与鼻咽癌发病机制相似,均与 EBV 感染密切相关[7]。
肺 PLELC 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咳嗽(47%)、咯血(30%)、无症状(22%)、胸痛(13%)、气促(5%)、体重减轻(5%)等[8-9]。肺 PLELC 患者胸部 CT 的主要特征包括:肿块多较大(平均最大直径 7.1 cm),肺中央部位(靠近纵隔)多见,边界清楚,易累及支气管周围淋巴结,出现血管包绕、钙化相对少见[10-11]。Ooi 等[10]认为“包绕血管征”是肺 PLELC 的特征性表现,表现为肿块包绕邻近支气管血管,供血动脉进入肿块内部并增粗,该征象的出现可能与肿瘤增大、供血需求增加有关。肺 PLELC 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多转移至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受累淋巴结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多为均匀强化[12]。
对早期患者提倡手术治疗,而进展或晚期患者建议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9, 13-14]。在至今报道的 200 余例肺 PLELC 病例中,超过一半的患者为Ⅰ、Ⅱ期患者。Chan 等[13]总结了 9 例肺 PLELC 的治疗结果,对于临床诊断为Ⅰ~Ⅲa 期的患者接受以手术治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而Ⅲb 和Ⅳ期患者仅接受姑息性化疗、放疗或二者联合治疗。除 1 例Ⅰ期患者外,其余 8 例均进行化疗,部分缓解率达 71.4%。张冬坤等[4]的病例总结也提示即使不能手术的晚期肺 PLELC 患者,给予化疗和放疗等姑息治疗仍有较好临床疗效。
化疗方案的选择由于样本量的限制尚无法评估不同化疗方案的优劣,现有的文献资料建议一线化疗方案为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药联合方案(联合吉西他滨、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赛)[9]。靶向治疗作为晚期肺腺癌的一线或二线治疗方案,但在肺 PLELC 中的作用研究甚少。小样本的研究表明 PLELC 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率非常低[15-16]。Wang 等[15]研究了 42 例肺 PLELC 患者,所有患者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检测均阴性,仅 1 例患者 EGFR 突变阳性,吉非替尼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仅 1 个月,提示 EGFR 突变或 ALK 突变在肺 PLELC 患者中罕见,并非其主要的致癌驱动基因。
Liang 等[17]对 52 例肺 PLELC 患者临床随访发现,早期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多预后良好,在 40 例经过完整手术切除的患者中,仅 6 例患者在术后 10.6~41.1 个月出现复发。Huang 等[14]对肺 PLELC 患者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认为 PLELC 患者对放化疗敏感,大多数早期或局灶进展期患者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3 讨论
肺 PLELC 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肺恶性肿瘤,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种族性,全球近 2/3 的病例来自中国南方,广州、香港、台湾等地的病例报道多见[9, 17-18]。PLELC 发病率极低,仅占肺癌的 0.9%[9, 17]。2004 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肺与胸膜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将其视为肺大细胞癌的一个亚型。在最新的 2015 年 WHO 分类中,肺 PLELC 被列为其他和未分类癌中[19]。
肺 PLELC 患者发病年龄在 8~78 岁,较其他组织学类型肺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小 10 岁,且多见于不吸烟的年轻患者,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多见[7, 18],这些流行病学特征与常见组织学类型的肺癌不相符。通过检测患者血 EBV DNA、病理组织中 EBV DNA 或 RNA、EBV 相关蛋白发现 EBV 感染的证据,提示 EBV 感染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9]。本例患者为年轻男性,否认吸烟史或职业环境接触,外周血 EBV DNA 持续阳性,原位杂交法在肿瘤细胞中发现 EBER 阳性,均提示肿瘤的发生与 EBV 感染有关。这一特点也提示临床医生在临床上碰到年龄相对较轻、肺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需考虑到肺 PLELC 的可能性,及早进行血 EBV DNA 及病理组织 EBER 检测。
肺 PLELC 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本例患者胸部 CT 可见左上肺靠近纵隔的软组织影并侵犯左主支气管及周围淋巴结,病灶与纵隔结构间隙消失,均符合恶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淋巴上皮瘤样癌名称的由来在于其病理上有独特的特征,典型的镜下病理表现为肿瘤细胞呈合胞体状排列,细胞核大,呈空泡状,核仁明显,周围间质有丰富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包绕肿瘤细胞形成癌巢,无明显的细胞间桥和角化形成[2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可以与肉瘤样癌、淋巴瘤相鉴别[21]。若患者肺部出现 LELC 的影像表现,需排除转移性 LELC 后方可考虑肺 PLELC。因 LELC 好发于鼻咽部,故应首先排除鼻咽部 LELC 肺转移。通过鼻咽纤维镜或者鼻咽部活检结合 CT、MRI 来排除[17, 22-23]。该患者支气管镜病理上可见多边形、短梭形的肿瘤细胞呈癌巢状排列(图 3),EBER 阳性,因患者无法耐受鼻咽镜检查,鉴于鼻窦部增强 CT 未见明显异常,故仍考虑肺 PLELC 的诊断。
肺 PLELC 患者的治疗建议手术、化疗、放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并不建议针对 EBV 进行治疗,早期患者手术切除多预后良好。此患者因强直性脊柱炎存在脊柱后凸强直性固定,无法平卧,放疗科会诊后考虑无病灶放疗条件,且存在肝脏多发转移,无手术治疗机会,结合文献我们给患者制定了泰素帝联合奈达铂的化疗方案,化疗 6 次患者耐受良好,病情评估为 SD。但化疗结束后 1 个月患者再次出现胸闷气促症状加重住院治疗,胸部增强 CT 提示大量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左肺病灶较前进展。患者临床状况评分仅 3 分,无法耐受再次化疗,仅接受对症支持治疗,并最终死亡。
对于肺 PLELC 患者是否适用靶向治疗,目前的研究样本量较少也缺乏定论。仅有的资料显示肺 PLELC 患者组织中 EGFR 和 ALK 突变十分罕见,并不建议患者采用针对 EGFR 或 ALK 的靶向治疗。人们尝试寻找新的靶向治疗选择。程序性死亡受体 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以程序性死亡受体 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D-1/PD-L1)为靶点的免疫调节是抗肿瘤研究的热点。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检出率为 51.4%,而在肺 PLELC 患者高达 74.3%,高 PD-L1 表达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低于低 PD-L1 表达组。因此针对 PD-1/PD-L1 的药物有望用于肺 PLELC 治疗[24-25]。
肺 PLELC 患者中位生存期为 107 个月,总生存期明显优于与其他类型肺癌如大细胞癌、腺癌或鳞癌患者[12, 14, 26-27]。Liang 等[17]对 52 例肺 PLELC 患者长期随访中发现,2 年及 5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88% 和 62%。疾病分期早、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正常、白蛋白水平正常、无淋巴结转移、完整手术切除的患者多预后良好。早期手术切除的患者,是否接受辅助化疗并不影响生存率,而手术切除的Ⅲa 期患者,辅助化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此患者初次就诊时疾病分期为Ⅳ期(无手术条件)、血清高乳酸脱氢酶水平、低蛋白血症、多发淋巴结转移,上述临床表型特征均提示预后差。此外患者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无法行肺内病灶和肝脏转移病灶的放疗,也是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随访过程中除了常规影像学资料来评估病情,也可以通过测量血液中 EBV DNA 来进行病情监测及判断是否早期复发。在 19 例肺 PLELC 患者通过定量 PCR 检测血 EBV DNA 水平,结果发现在治疗前 12 例患者中有 11 例检测到 EBV DNA 阳性,且 EBV DNA 滴度随化疗进行会逐渐下降,与其治疗反应相关[9]。并且在 5 例临床上没有肿瘤存在依据的患者中 EBV DNA 阴性,提示其可能可作为监测疾病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特别对于放射学上无法用常规方法判断是否存在肿瘤残留的患者[9, 12]。本例患者化疗 6 次后随访 EBV DNA 和 EBV EA、EBV NA 水平较化疗前无明显下降,EBV 复制仍处于高水平,提示疾病预后差,此患者的随访过程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停止化疗 1 个月观察中患者出现病情进展并很快死亡。
综上所述,肺 PLELC 是一种罕见的肺部恶性肿瘤,发病可能与 EBV 感染有关,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对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敏感[11],转移发生率低,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其他类型肺癌好[17, 23]。早期发现后采取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多能使患者获益。肺 PLELC 由于病例数少,化疗方案的选择仅能参考个例报道,需要更多大样本的临床对照研究数据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