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郭丽, 王可. 伴多种胸部 CT 征象的韦格纳肉芽肿病一例.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7, 16(4): 404-406. doi: 10.7507/1671-6205.201611004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1 岁。因“鼻塞、头昏 3 个月余,咳嗽、咽痛 3 周余”于 2016 年 8 月 22 日收住我科。既往体健。患者 3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伴头昏,无视物旋转、呕吐等,不伴流涕、呼吸困难、发热、畏寒、咯血、咳嗽等不适,误以为感冒,对症治疗后无好转。就诊于当地医院,于 2016 年 7 月 19 日行胸部 CT 检查,示右肺上叶薄壁空洞,余未见明显异常(图 1)。考虑鼻窦炎,给予对症治疗后无好转。3 周前患者出现咳嗽、咽痛,程度较重,痰中带血,伴声嘶、胸痛,以右侧背部为主,伴听力下降、消瘦(近期体重下降 12 kg),于 2016 年 8 月 18 日在我院门诊行胸部 CT 检查,示右肺上叶不张,双肺多发结节影,纵隔及右肺门淋巴结增大,薄壁空洞消失(图 2)。鼻部 CT 检查:蝶窦、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及鼻腔内件片状软组织影充填,部分密度稍增高,部分窦壁骨质吸收、破坏;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多。进一步行鼻腔镜活检提示肉芽肿性炎,于 8 月 22 日收住我院。


入院查体:心、肺、腹、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白细胞 8.4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1.5%;C 反应蛋白 103 mg/L;血沉 47 mm/1 h;肿瘤标志物检查:烯醇化酶 19.57 ng/ml,血清糖类抗原 125(CA125)40.84 U/ml;TB-DNA 阴性;曲霉半乳甘露聚糖阴性;生化检查:白蛋白 29.6 g/L;尿常规未见异常;痰涂片及痰培养未见异常;3 次痰抗酸染色(–);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ANCA)(+);抗蛋白酶 3 抗体(+);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类风湿因子 81.20 U/ml;心电图示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
患者入院后出现发热,全身多关节疼痛,体温波动于 38.5 ℃ 左右,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考虑存在感染灶,给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同时辅以止痛、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效果欠佳。于 8 月 26 日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右上叶支气管黏膜肿胀,管腔肉芽样新生物阻塞,右中间支气管、右中下叶支气管黏膜肿胀、糜烂、各级支气管管腔变窄(图 2)。于右上叶开口处取活检,病理诊断:黏膜慢性炎性糜烂、鳞状上皮化生、肉芽组织增生。考虑 ANCA 血管炎不能除外,完善抗核抗体谱、抗 ENA 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可疑(+)。综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考虑韦格纳肉芽肿病(WG)可能。给予泼尼松 30 mg 顿服 3 d 后患者自觉症状好转,体温恢复正常。9 月 5 日复查胸部 CT示右肺不张较前好转,但又出现空洞、气液平征,右下肺结节无明显变化(图 3)。出院后口服泼尼松 30 mg 持续 2 周,以后每周减量 5 mg。患者于 10 月 9 日再次复查胸部 CT 示右肺上叶不张未见好转,空洞消失,结节影较前减少(图 4)。患者自诉咳嗽较前减轻,鼻塞、骨痛均缓解,再无发热,听力恢复正常。


讨论 WG 是以坏死性肉芽肿血管炎为特征的多系统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偶尔累及大动脉[1]。国外文献报道 WG 发病率约为 10/100 万人,40~50 岁是 WG 的高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2-3]。受累器官以上呼吸道、肺、肾脏最为多见,其他部位包括眼、皮肤黏膜、神经系统、关节、心脏,胃肠道和脾等也可受累[4-5]。WG 可缓慢起病,也可快速进展性起病,全身症状包括发热、疲劳、抑郁、纳差、体重明显下降、关节痛等。局部常以上呼吸道疾病为首发表现,包括流涕、鼻塞、鼻黏膜溃疡和鼻出血等,咽鼓管堵塞引起中耳炎时可导致患者听力下降或丧失[1]。肺部受累是 WG 患者的基本特征,90% 的患者会出现肺部症状,包括胸闷、气促、咳嗽、咯血以及胸膜炎等[6]。80%~83% 的的患者会出现肾脏受累[7],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白细胞及管型尿,严重者伴有高血压和肾病综合征,最终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实验室检查常有 cANCA 升高。cANCA 是 WG 的特异性抗体,可作为诊断和监测 WG 活动性的指标,是诊断 WG 最敏感、最特异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在 WG 活动期特异性为 97%~100%[8-9]。尽管如此,WG 因临床表现多样,通常难以明确诊断。目前 WG 的诊断标准采用 1990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标准[10],包括鼻或口腔炎症、胸部 X 线片异常、尿沉渣异常、病理性肉芽肿性炎症改变;4 条标准中,符合 2 或 2 条以上者即可诊断为 WG[1]。若诊断明确,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较好,但应注重早期治疗[11]。
本例患者症状典型,以鼻部为症状首发部位,起病较快,进而累及肺部,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等;持续发热,初起考虑肺部感染,结核、肿瘤待排,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各项检查基本排除结核、肿瘤,同时伴有听力下降、全身多关节疼痛等症状,故诊断为 WG,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后,效果良好。本例患者肺部 CT 表现多变,发病初期性胸部 CT 右上肺仅有一薄壁空洞,未见不张及结节;随疾病进展,1 个月后复查 CT 发现右上肺不张,伴有双肺多发结节,但薄壁空洞消失。后行支气管镜证实肺不张为病变累及大气管,右上叶支气管肉芽组织增生堵塞管腔引起。诊断明确,给予免疫抑制治疗 7 d 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右上肺部分复张,但又出现右肺空洞,壁较厚,伴有液平面。1 个月后复查 CT 见右上肺仍部分不张,空洞消失,右肺下叶结节缩小。WG 肺受累胸部 CT 检查表现多样,主要有多发结节、肿块影、实变影或磨玻璃样影;另外还有内壁不规则的厚壁空洞、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扩张、线状影、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征象[12]。但是这些影像学征象在一次病程内出现于同一患者较为少见,尤其是空洞随着疾病进展反复出现。大部分 WG 合并肾脏受累,但本例未见肾损害症状,尿沉渣检查均正常。WG 有两种表现,一种为局限性 WG,即未累及重要脏器功能;另一种为系统性 WG,已累及重要脏器功能[13]。本例患者上呼吸道与肺均受累,属于系统性 WG。有学者认为,两种表现属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也有学者认为其是两种独立的疾病表现形式[13-14]。本例患者最初为鼻部症状,随后出现咳嗽、咳血、胸痛等肺部症状,并伴随听力下降、全身关节疼痛等,说明该疾病逐个器官受累,表现为症状进一步加重。所以患者可能最初为局限性 WG,因无症状而未被发现,最后发展为系统性 WG。本例患者的肾脏尚未累及,可能因及时诊断及治疗阻碍或延缓了疾病的进展。Apostolova 等[11]认为,感染是局限性 WG 转为系统性 WG 的重要诱发因素,所以 WG 早期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
总之,WG 临床表现多样,各项检查及病理诊断无特异性,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造成症状进行性加重。对于耳鼻喉、呼吸系统、眼部、皮肤、甚至泌尿系统均有症状的患者,若各项专科治疗效果欠佳,应高度怀疑 WG。WG 患者早期诊治非常重要,可能延缓或阻碍病情进展。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1 岁。因“鼻塞、头昏 3 个月余,咳嗽、咽痛 3 周余”于 2016 年 8 月 22 日收住我科。既往体健。患者 3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伴头昏,无视物旋转、呕吐等,不伴流涕、呼吸困难、发热、畏寒、咯血、咳嗽等不适,误以为感冒,对症治疗后无好转。就诊于当地医院,于 2016 年 7 月 19 日行胸部 CT 检查,示右肺上叶薄壁空洞,余未见明显异常(图 1)。考虑鼻窦炎,给予对症治疗后无好转。3 周前患者出现咳嗽、咽痛,程度较重,痰中带血,伴声嘶、胸痛,以右侧背部为主,伴听力下降、消瘦(近期体重下降 12 kg),于 2016 年 8 月 18 日在我院门诊行胸部 CT 检查,示右肺上叶不张,双肺多发结节影,纵隔及右肺门淋巴结增大,薄壁空洞消失(图 2)。鼻部 CT 检查:蝶窦、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及鼻腔内件片状软组织影充填,部分密度稍增高,部分窦壁骨质吸收、破坏;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多。进一步行鼻腔镜活检提示肉芽肿性炎,于 8 月 22 日收住我院。


入院查体:心、肺、腹、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白细胞 8.4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1.5%;C 反应蛋白 103 mg/L;血沉 47 mm/1 h;肿瘤标志物检查:烯醇化酶 19.57 ng/ml,血清糖类抗原 125(CA125)40.84 U/ml;TB-DNA 阴性;曲霉半乳甘露聚糖阴性;生化检查:白蛋白 29.6 g/L;尿常规未见异常;痰涂片及痰培养未见异常;3 次痰抗酸染色(–);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ANCA)(+);抗蛋白酶 3 抗体(+);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类风湿因子 81.20 U/ml;心电图示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
患者入院后出现发热,全身多关节疼痛,体温波动于 38.5 ℃ 左右,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考虑存在感染灶,给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同时辅以止痛、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效果欠佳。于 8 月 26 日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右上叶支气管黏膜肿胀,管腔肉芽样新生物阻塞,右中间支气管、右中下叶支气管黏膜肿胀、糜烂、各级支气管管腔变窄(图 2)。于右上叶开口处取活检,病理诊断:黏膜慢性炎性糜烂、鳞状上皮化生、肉芽组织增生。考虑 ANCA 血管炎不能除外,完善抗核抗体谱、抗 ENA 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可疑(+)。综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考虑韦格纳肉芽肿病(WG)可能。给予泼尼松 30 mg 顿服 3 d 后患者自觉症状好转,体温恢复正常。9 月 5 日复查胸部 CT示右肺不张较前好转,但又出现空洞、气液平征,右下肺结节无明显变化(图 3)。出院后口服泼尼松 30 mg 持续 2 周,以后每周减量 5 mg。患者于 10 月 9 日再次复查胸部 CT 示右肺上叶不张未见好转,空洞消失,结节影较前减少(图 4)。患者自诉咳嗽较前减轻,鼻塞、骨痛均缓解,再无发热,听力恢复正常。


讨论 WG 是以坏死性肉芽肿血管炎为特征的多系统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偶尔累及大动脉[1]。国外文献报道 WG 发病率约为 10/100 万人,40~50 岁是 WG 的高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2-3]。受累器官以上呼吸道、肺、肾脏最为多见,其他部位包括眼、皮肤黏膜、神经系统、关节、心脏,胃肠道和脾等也可受累[4-5]。WG 可缓慢起病,也可快速进展性起病,全身症状包括发热、疲劳、抑郁、纳差、体重明显下降、关节痛等。局部常以上呼吸道疾病为首发表现,包括流涕、鼻塞、鼻黏膜溃疡和鼻出血等,咽鼓管堵塞引起中耳炎时可导致患者听力下降或丧失[1]。肺部受累是 WG 患者的基本特征,90% 的患者会出现肺部症状,包括胸闷、气促、咳嗽、咯血以及胸膜炎等[6]。80%~83% 的的患者会出现肾脏受累[7],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白细胞及管型尿,严重者伴有高血压和肾病综合征,最终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实验室检查常有 cANCA 升高。cANCA 是 WG 的特异性抗体,可作为诊断和监测 WG 活动性的指标,是诊断 WG 最敏感、最特异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在 WG 活动期特异性为 97%~100%[8-9]。尽管如此,WG 因临床表现多样,通常难以明确诊断。目前 WG 的诊断标准采用 1990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标准[10],包括鼻或口腔炎症、胸部 X 线片异常、尿沉渣异常、病理性肉芽肿性炎症改变;4 条标准中,符合 2 或 2 条以上者即可诊断为 WG[1]。若诊断明确,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较好,但应注重早期治疗[11]。
本例患者症状典型,以鼻部为症状首发部位,起病较快,进而累及肺部,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等;持续发热,初起考虑肺部感染,结核、肿瘤待排,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各项检查基本排除结核、肿瘤,同时伴有听力下降、全身多关节疼痛等症状,故诊断为 WG,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后,效果良好。本例患者肺部 CT 表现多变,发病初期性胸部 CT 右上肺仅有一薄壁空洞,未见不张及结节;随疾病进展,1 个月后复查 CT 发现右上肺不张,伴有双肺多发结节,但薄壁空洞消失。后行支气管镜证实肺不张为病变累及大气管,右上叶支气管肉芽组织增生堵塞管腔引起。诊断明确,给予免疫抑制治疗 7 d 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右上肺部分复张,但又出现右肺空洞,壁较厚,伴有液平面。1 个月后复查 CT 见右上肺仍部分不张,空洞消失,右肺下叶结节缩小。WG 肺受累胸部 CT 检查表现多样,主要有多发结节、肿块影、实变影或磨玻璃样影;另外还有内壁不规则的厚壁空洞、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扩张、线状影、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征象[12]。但是这些影像学征象在一次病程内出现于同一患者较为少见,尤其是空洞随着疾病进展反复出现。大部分 WG 合并肾脏受累,但本例未见肾损害症状,尿沉渣检查均正常。WG 有两种表现,一种为局限性 WG,即未累及重要脏器功能;另一种为系统性 WG,已累及重要脏器功能[13]。本例患者上呼吸道与肺均受累,属于系统性 WG。有学者认为,两种表现属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也有学者认为其是两种独立的疾病表现形式[13-14]。本例患者最初为鼻部症状,随后出现咳嗽、咳血、胸痛等肺部症状,并伴随听力下降、全身关节疼痛等,说明该疾病逐个器官受累,表现为症状进一步加重。所以患者可能最初为局限性 WG,因无症状而未被发现,最后发展为系统性 WG。本例患者的肾脏尚未累及,可能因及时诊断及治疗阻碍或延缓了疾病的进展。Apostolova 等[11]认为,感染是局限性 WG 转为系统性 WG 的重要诱发因素,所以 WG 早期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
总之,WG 临床表现多样,各项检查及病理诊断无特异性,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造成症状进行性加重。对于耳鼻喉、呼吸系统、眼部、皮肤、甚至泌尿系统均有症状的患者,若各项专科治疗效果欠佳,应高度怀疑 WG。WG 患者早期诊治非常重要,可能延缓或阻碍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