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述了患者安全运动的起源、国内外患者安全运动开展至今20年的现状与问题,并从医改、医保、制度、文化、教育与培训、患者参与患者安全6个角度阐述了患者安全的对策,以促进我国患者安全工作健康发展。
引用本文: 肖玲, 郑双江, 赵庆华, 肖明朝. 患者安全:现状与对策.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0, 20(4): 476-480. doi: 10.7507/1672-2531.201906034 复制
公元前 380 年,希波克拉底就首次提出关注患者安全的历史性命题。1850 年,“感染传播与不干净的手部卫生”仅为一个局部医疗安全问题被提出。到了 1999 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发布了题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建立更加安全的卫生体系》的报告,使“对患者的伤害”成为一个国家级别关注的问题,从而引起 WHO 及全球各国对患者安全的密切关注[1],并由此掀起了全球患者安全运动的浪潮。
1 全球患者安全的现状与亮点
1.1 患者安全运动开展 20 年后的现状
从 1999 年患者安全运动开始至今 20 年间,患者安全运动从美国逐渐扩展至全球,渗透到各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实现全民健康(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UHC)的关键环节。
基于全球患者安全的意识改善、管理手段提高、安全文化的有效实施及各国患者安全组织的推动工作[2],目前全球患者安全在以下 3 个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① 思想上,大家清楚地认识到:患者安全问题普遍存在于整个医疗卫生领域,患者常在治疗照护中受到伤害;② 行动范围上,聚焦于减少医院患者伤害,如医院感染、安全用药、手术安全等,成效巨大;③ 研究重心上,从注重推崇构建患者安全文化到重视患者安全经济学问题、研究患者安全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再生的影响,进入以价值引导为主的患者安全改革中。
1.2 患者安全运动的亮点
1.2.1 全球患者安全挑战
2004 年,为将各国在患者安全上的工作重点和方法推荐到世界各地,解决全球共同的患者安全问题,WHO 创立了世界患者安全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在成立之初优选了 6 个研究领域,首要的研究领域是发起“全球患者安全挑战”。通过首先识别给患者带来巨大健康风险的安全负担,继而由 WHO 与各成员国、利益相关者及患者安全专家合作,制定并开发干预手段和工具,以降低患者风险,提高安全性,促进改善患者安全。
2005 年,联盟推出第 1 个全球患者安全挑战主题“清洁的照护就是安全的照护”,2008 年提出第 2 个主题“安全手术,挽救生命”,两者均得到全球响应。各国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卫生保健相关感染及手术风险,仅手卫生宣传活动就得到了全球 179 个国家 20 465 个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覆盖超过 1 200 万医务人员和近 500 万张病床,拯救了数百万患者的生命[3]。2017 年,联盟发布了第 3 个全球患者安全挑战“用药安全”,呼吁在未来 5 年内将所有国家严重、可避免的药物相关的患者伤害减少 50%[4]。
1.2.2 全球患者安全部长级会议
鉴于国际患者安全专家与卫生部长及其他高级卫生政策制定者交流接触不足,需要更多的国际关注和研讨以改善患者安全。自 2016 年,德国卫生联邦部长和英国卫生事务大臣共同发起全球患者安全部长级会议,在促进更高层面的全球患者安全协作和推动全球患者安全改善上起到了显著作用。在这 4 年间的会议上,WHO、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性组织的主要代表联合全球各国卫生部长及全球患者安全专家共同商讨,寻求促进和维持患者安全,并先后发布了《国家报告和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发展》、《患者安全 2030》、《患者安全最佳实践》和《患者安全的经济影响—在国家层面上施行基于价值的患者安全改进方法》、《患者安全东京宣言》,提出目前患者安全的解决方案,指明未来患者安全运动的方向,在更高的层面发出相关呼吁[4-6]。
2019 年 3 月第 4 届患者安全部长级会议在沙特阿拉伯举行,提出了《患者安全吉达宣言》,强调为保持全球患者安全运动的势头,延续《患者安全东京宣言》倡议,将患者安全作为实现 UHC 的工作重点之一,推进中、低收入国家的患者安全行动,呼吁相关人员从基层服务到组织和政策各个层次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以便为后续形成真正更安全的医疗保健制度[7]。
1.2.3 美国患者安全运动基金会(patient safety movement foundation,PSMF)“零伤害运动”
2013 年,为减少可预防性的患者伤害事件,PSMF 成立,确立了每年挽救 20 万例可预防的院内死亡患者的目标,旨在 2020 年前将可预防性的患者医疗伤害死亡例数降至零[8]。为此 PSMF 选择了不同的主题作为新的患者安全挑战;通过召集工作组来建立切实可行的患者安全解决方案(actionable patient safety solutions,APSS),以减少可预防的住院患者死亡率。至今,PSMF 共发布了包含“构建患者安全文化”、“患者安全课程”等 18 项主题及其相对应的 APSS[9]。2019 年 1 月,PSMF 第 7 届世界患者安全科学与技术高峰会议宣布:① 在 4 710 多家医院及 89 家医疗保健技术公司的共同努力下,2018 年共挽救了 90 146 人的生命;② 自 2013 年召开首次峰会以来,7 年共挽救了 273 077 人的生命[8]。
1.2.4 全球患者安全行动报告
2019 年 5 月 20 日,第 72 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开幕,讨论审议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全球患者安全行动报告》,通过了《全球患者安全行动决议》。《全球患者安全行动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每年因不安全医疗丧失了 6 400 万残疾调整生命年,患者医疗伤害已成为全球负担;并总结了 WHO 在保障患者安全工作中已采取的行动,包括制定全球患者安全议程、提供领导、确定优先事项、召集专家、促进合作、建立网络、发布指导、促进变革、建设能力和监测趋势等。《全球患者安全行动报告》从基于系统的安全观;确保患者安全的需要关系到所有卫生系统、护理领域、人口群体和主题领域;确保初级卫生保健层面的安全;提供有效领导、有能力和富有同情心的人力资源;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学习系统;应用数字技术对于实施患者安全干预、监测和测量等方面提供全球改善患者安全行动的新动力。其呼吁加强与各国政府部门、世卫组织合作中心、国际专业协会、患者组织和国际专家的密切合作,实现全球患者安全行动,从而确保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可持续进展。
《全球患者安全行动决议》则将每年的 9 月 17 日定为“世界患者安全日”,并对世卫组织的各会员国和总干事提出了相关行动要求,邀请国际组织和其他相关利益攸关方与会员国合作,促进和支持患者安全举措,包括每年举办世界患者安全日活动。
2 患者安全运动存在的问题
目前患者安全情况虽得到较大改善,但患者安全问题比最初认识到的更复杂和普遍,患者安全不仅包括死亡和发病,还包含其他更深层次的伤害,如失去尊严和尊重,并且覆盖医院、诊所、长期照护机构和患者之家等场所[10]。
随着新医疗照护方法的实施,更多的安全问题不断浮现:① 运动范围:患者安全的研究与改进在大部分发达国家成效较大。但中、低收入国家对患者安全和质量的重视远远不够。② 问题解决:患者安全运动在降低医院感染、用药错误、手术伤害等方面成效很好;但出现了诊断错误、门诊安全、健康信息技术等相关新问题。③ 实施效果:患者安全已从 20 年前的循证差距转变为目前的实施差距;目前基于患者安全循证证据的有效干预措施与工具已被大量开发,但实施效果仍待提升。④ 协作力度:患者安全的全球协作意识及力度有待加强,以便患者安全行动传播至全球各个角落。
3 中国患者安全现状
作为世界患者安全联盟的成员国之一,我国在推动患者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7 年我国政府在全球患者安全倡议活动启动仪式郑重承诺:致力于保障患者安全。国家卫健委先后以医院质量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质护理服务、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三好一满意、等级医院评审评价等专项活动为抓手,将患者安全融入到医疗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加强医疗行为的规范化管理,保障患者安全。2018 年 4 月,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是在国家层面强调全面加强患者安全的第一份文件,将患者安全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机构管理的整体规划中,在我国的患者安全建设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06 年中国医院协会在原卫生部指导下,结合我国国情,参照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首次推出《2007 年患者安全目标》,此后连续制定修订和完善各年度的患者安全目标,着力构建最基本的患者安全体系,为我国患者安全运动指明了方向。协会在全国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维护与分析、开展患者安全教育与研究、召开中国患者安全大会、成立中国患者安全联盟和推动中国医院评审评价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患者安全在我国的生根发芽。各医院和患者安全专家在推行患者安全方面都进行着深入研究和经验总结,为推进我国患者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中国患者安全对策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患者安全工作开展,结合国外患者安全实践和我国实际,特提出以下 6 方面的建议。
4.1 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保障患者安全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基础。我国自 2009 年启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卫生投入和卫生资源明显增加,医疗卫生的服务利用率明显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力显著增强。但总体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2019 年 1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将按照“医疗质量”、“运行效率”等 4 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推动我国医疗机构患者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11]。在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我国应不断提高医疗机构患者安全管理水平,保证患者安全从外延向内涵建设发展。
4.2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通过医疗保险监管推动医疗机构改善患者安全是一条十分有效的实施路径。随着医保基金收不抵支的风险越来越大,医保基金管理部门自身对强化医疗机构患者安全的内在动力也在不断提高。2014 年 8 月 18 日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监管的意见》,对违约情节严重、主观故意性强且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将暂停其医保实时结算资格或拒付医疗服务费用。2017 年 6 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也提出激发医疗机构规范行为、控制成本、合理收治和转诊患者的内生动力。2018 年 3 月国家决定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医疗保障局,以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确保医保资金合理使用、安全可控。未来希望国家医保局能完善相关医疗保险管理制度,通过改变医保支付范围及比例来推动医疗机构对患者安全的系统保障。
4.3 建立患者安全法规制度
患者安全立法为在全国或规定范围内报告、收集、分析和反馈患者安全事件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为培育患者安全文化提供一种法律环境[12]。2004 年,丹麦颁布了《患者安全法案》。2005 年 7 月,美国颁布了《患者安全与质量改进法案》,有效推动了患者安全工作的进行[13, 14]。2017 年 3 月,意大利颁布了关于患者安全和卫生专业人员责任的新法律,承认安全是人人享有保健服务的一项权利,只有在恶意或严重疏忽的情况下,才可能对医疗保健人员采取惩处行为的基本原则。这些法规都明确了卫生专业人员在遵守指导方针和安全做法时的责任,并为报告和学习不良事件提供了安全空间[15]。
目前我国尚无关于患者安全的相关立法。建议我国充分借鉴丹麦、美国和意大利等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确保患者安全得到制度保障,通过法律引导和行为规范,促进患者安全。
4.4 营造积极的患者安全文化
患者安全文化指医疗机构为实现患者安全而形成的员工共同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及行为方式,是患者安全的行动依据和内在动力[16]。安全文化是向安全的医疗体系迈进的最大挑战[1]。《患者安全 2030》将患者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安全策略的 4 个维度之一;《患者安全东京宣言》也提出“创建安全和透明的文化”。我国在《患者安全目标》2014~2015 年版与 2017 年版中均提及加强患者安全文化建设。《关于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更是将“营造积极的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纳入十大主要工作举措之一。安全文化培育是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者安全的核心要素,与医疗结果(并发症、感染)之间联系密切。
4.5 加强患者安全教育和培训
教育和培训是推广患者安全的根本。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患者安全教育培训,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掌握患者安全知识,让安全的意识整合于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中,来促进医务人员自觉遵守患者安全行为。《患者安全 2030》提出未来 15 年提高患者安全性的 6 个高潜力领域,其中就包括教育和培训[5]。
WHO 的患者安全课程是目前患者安全培训的金标准[17]。2005 年澳大利亚卫生保健安全及质量委员会制定的“国家患者安全教育框架”(the national patient safety education framework,NPSF)[18]是 2009 年 WHO 颁布的《医学本科生患者安全教育指南》的基础。该指南中的课程涉及学生知识和履行患者安全的行动两方面。2012 年我国政府参照该指南编译了《患者安全教程指南:多学科综合版》。但我国患者安全教育和培训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
4.6 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患者参与是指患者、家属及其法定代理人和医务人员积极配合,参与到医疗保健系统的各级层面,如直接医疗、系统性的设计及管理、诊疗计划制定。当患者作为安全管理的主体时,就能在识别医疗风险、减少医疗差错中发挥出重要作用。2004 年,WHO 在世界患者安全联盟时,就提出了“患者参与”等 6 大优先解决项目,并正式启动了“患者参与患者安全”(patients for patient safety,PFPS)项目。
国内外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的意愿都较为强烈,有研究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希望了解患者安全相关知识,愿意积极参与其中[19]。患者参与到某些特殊诊疗环节中如输血、化疗给药或手术时十分重要。当遇到语言不通、高龄患者、精神异常患者等特殊患者时,患者参与其中能有效避免身份识别错误的风险。2008 年,患者参与患者安全就已成为我国患者安全目标中的重要内容。未来应拓宽渠道,鼓励患者从多种途径、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患者安全工作中;要加强患者有效参与患者安全中的培训,提高患者的参与意识及参与动机;注意保护患者参与过程中的隐私问题,以保障患者的权益。
综上,患者安全是医学领域的永恒主题,也是医疗服务的最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当前急需调研国内各级医疗机构患者安全现状,针对其中最重要且最普遍的问题,立项开展患者安全前沿研究,探索患者安全最佳实践模式,促进证据化的卫生保健,确保患者安全。
公元前 380 年,希波克拉底就首次提出关注患者安全的历史性命题。1850 年,“感染传播与不干净的手部卫生”仅为一个局部医疗安全问题被提出。到了 1999 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发布了题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建立更加安全的卫生体系》的报告,使“对患者的伤害”成为一个国家级别关注的问题,从而引起 WHO 及全球各国对患者安全的密切关注[1],并由此掀起了全球患者安全运动的浪潮。
1 全球患者安全的现状与亮点
1.1 患者安全运动开展 20 年后的现状
从 1999 年患者安全运动开始至今 20 年间,患者安全运动从美国逐渐扩展至全球,渗透到各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实现全民健康(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UHC)的关键环节。
基于全球患者安全的意识改善、管理手段提高、安全文化的有效实施及各国患者安全组织的推动工作[2],目前全球患者安全在以下 3 个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① 思想上,大家清楚地认识到:患者安全问题普遍存在于整个医疗卫生领域,患者常在治疗照护中受到伤害;② 行动范围上,聚焦于减少医院患者伤害,如医院感染、安全用药、手术安全等,成效巨大;③ 研究重心上,从注重推崇构建患者安全文化到重视患者安全经济学问题、研究患者安全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再生的影响,进入以价值引导为主的患者安全改革中。
1.2 患者安全运动的亮点
1.2.1 全球患者安全挑战
2004 年,为将各国在患者安全上的工作重点和方法推荐到世界各地,解决全球共同的患者安全问题,WHO 创立了世界患者安全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在成立之初优选了 6 个研究领域,首要的研究领域是发起“全球患者安全挑战”。通过首先识别给患者带来巨大健康风险的安全负担,继而由 WHO 与各成员国、利益相关者及患者安全专家合作,制定并开发干预手段和工具,以降低患者风险,提高安全性,促进改善患者安全。
2005 年,联盟推出第 1 个全球患者安全挑战主题“清洁的照护就是安全的照护”,2008 年提出第 2 个主题“安全手术,挽救生命”,两者均得到全球响应。各国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卫生保健相关感染及手术风险,仅手卫生宣传活动就得到了全球 179 个国家 20 465 个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覆盖超过 1 200 万医务人员和近 500 万张病床,拯救了数百万患者的生命[3]。2017 年,联盟发布了第 3 个全球患者安全挑战“用药安全”,呼吁在未来 5 年内将所有国家严重、可避免的药物相关的患者伤害减少 50%[4]。
1.2.2 全球患者安全部长级会议
鉴于国际患者安全专家与卫生部长及其他高级卫生政策制定者交流接触不足,需要更多的国际关注和研讨以改善患者安全。自 2016 年,德国卫生联邦部长和英国卫生事务大臣共同发起全球患者安全部长级会议,在促进更高层面的全球患者安全协作和推动全球患者安全改善上起到了显著作用。在这 4 年间的会议上,WHO、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性组织的主要代表联合全球各国卫生部长及全球患者安全专家共同商讨,寻求促进和维持患者安全,并先后发布了《国家报告和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发展》、《患者安全 2030》、《患者安全最佳实践》和《患者安全的经济影响—在国家层面上施行基于价值的患者安全改进方法》、《患者安全东京宣言》,提出目前患者安全的解决方案,指明未来患者安全运动的方向,在更高的层面发出相关呼吁[4-6]。
2019 年 3 月第 4 届患者安全部长级会议在沙特阿拉伯举行,提出了《患者安全吉达宣言》,强调为保持全球患者安全运动的势头,延续《患者安全东京宣言》倡议,将患者安全作为实现 UHC 的工作重点之一,推进中、低收入国家的患者安全行动,呼吁相关人员从基层服务到组织和政策各个层次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以便为后续形成真正更安全的医疗保健制度[7]。
1.2.3 美国患者安全运动基金会(patient safety movement foundation,PSMF)“零伤害运动”
2013 年,为减少可预防性的患者伤害事件,PSMF 成立,确立了每年挽救 20 万例可预防的院内死亡患者的目标,旨在 2020 年前将可预防性的患者医疗伤害死亡例数降至零[8]。为此 PSMF 选择了不同的主题作为新的患者安全挑战;通过召集工作组来建立切实可行的患者安全解决方案(actionable patient safety solutions,APSS),以减少可预防的住院患者死亡率。至今,PSMF 共发布了包含“构建患者安全文化”、“患者安全课程”等 18 项主题及其相对应的 APSS[9]。2019 年 1 月,PSMF 第 7 届世界患者安全科学与技术高峰会议宣布:① 在 4 710 多家医院及 89 家医疗保健技术公司的共同努力下,2018 年共挽救了 90 146 人的生命;② 自 2013 年召开首次峰会以来,7 年共挽救了 273 077 人的生命[8]。
1.2.4 全球患者安全行动报告
2019 年 5 月 20 日,第 72 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开幕,讨论审议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全球患者安全行动报告》,通过了《全球患者安全行动决议》。《全球患者安全行动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每年因不安全医疗丧失了 6 400 万残疾调整生命年,患者医疗伤害已成为全球负担;并总结了 WHO 在保障患者安全工作中已采取的行动,包括制定全球患者安全议程、提供领导、确定优先事项、召集专家、促进合作、建立网络、发布指导、促进变革、建设能力和监测趋势等。《全球患者安全行动报告》从基于系统的安全观;确保患者安全的需要关系到所有卫生系统、护理领域、人口群体和主题领域;确保初级卫生保健层面的安全;提供有效领导、有能力和富有同情心的人力资源;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学习系统;应用数字技术对于实施患者安全干预、监测和测量等方面提供全球改善患者安全行动的新动力。其呼吁加强与各国政府部门、世卫组织合作中心、国际专业协会、患者组织和国际专家的密切合作,实现全球患者安全行动,从而确保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可持续进展。
《全球患者安全行动决议》则将每年的 9 月 17 日定为“世界患者安全日”,并对世卫组织的各会员国和总干事提出了相关行动要求,邀请国际组织和其他相关利益攸关方与会员国合作,促进和支持患者安全举措,包括每年举办世界患者安全日活动。
2 患者安全运动存在的问题
目前患者安全情况虽得到较大改善,但患者安全问题比最初认识到的更复杂和普遍,患者安全不仅包括死亡和发病,还包含其他更深层次的伤害,如失去尊严和尊重,并且覆盖医院、诊所、长期照护机构和患者之家等场所[10]。
随着新医疗照护方法的实施,更多的安全问题不断浮现:① 运动范围:患者安全的研究与改进在大部分发达国家成效较大。但中、低收入国家对患者安全和质量的重视远远不够。② 问题解决:患者安全运动在降低医院感染、用药错误、手术伤害等方面成效很好;但出现了诊断错误、门诊安全、健康信息技术等相关新问题。③ 实施效果:患者安全已从 20 年前的循证差距转变为目前的实施差距;目前基于患者安全循证证据的有效干预措施与工具已被大量开发,但实施效果仍待提升。④ 协作力度:患者安全的全球协作意识及力度有待加强,以便患者安全行动传播至全球各个角落。
3 中国患者安全现状
作为世界患者安全联盟的成员国之一,我国在推动患者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7 年我国政府在全球患者安全倡议活动启动仪式郑重承诺:致力于保障患者安全。国家卫健委先后以医院质量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质护理服务、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三好一满意、等级医院评审评价等专项活动为抓手,将患者安全融入到医疗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加强医疗行为的规范化管理,保障患者安全。2018 年 4 月,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是在国家层面强调全面加强患者安全的第一份文件,将患者安全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机构管理的整体规划中,在我国的患者安全建设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06 年中国医院协会在原卫生部指导下,结合我国国情,参照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首次推出《2007 年患者安全目标》,此后连续制定修订和完善各年度的患者安全目标,着力构建最基本的患者安全体系,为我国患者安全运动指明了方向。协会在全国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维护与分析、开展患者安全教育与研究、召开中国患者安全大会、成立中国患者安全联盟和推动中国医院评审评价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患者安全在我国的生根发芽。各医院和患者安全专家在推行患者安全方面都进行着深入研究和经验总结,为推进我国患者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中国患者安全对策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患者安全工作开展,结合国外患者安全实践和我国实际,特提出以下 6 方面的建议。
4.1 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保障患者安全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基础。我国自 2009 年启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卫生投入和卫生资源明显增加,医疗卫生的服务利用率明显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力显著增强。但总体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2019 年 1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将按照“医疗质量”、“运行效率”等 4 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推动我国医疗机构患者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11]。在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我国应不断提高医疗机构患者安全管理水平,保证患者安全从外延向内涵建设发展。
4.2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通过医疗保险监管推动医疗机构改善患者安全是一条十分有效的实施路径。随着医保基金收不抵支的风险越来越大,医保基金管理部门自身对强化医疗机构患者安全的内在动力也在不断提高。2014 年 8 月 18 日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监管的意见》,对违约情节严重、主观故意性强且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将暂停其医保实时结算资格或拒付医疗服务费用。2017 年 6 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也提出激发医疗机构规范行为、控制成本、合理收治和转诊患者的内生动力。2018 年 3 月国家决定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医疗保障局,以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确保医保资金合理使用、安全可控。未来希望国家医保局能完善相关医疗保险管理制度,通过改变医保支付范围及比例来推动医疗机构对患者安全的系统保障。
4.3 建立患者安全法规制度
患者安全立法为在全国或规定范围内报告、收集、分析和反馈患者安全事件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为培育患者安全文化提供一种法律环境[12]。2004 年,丹麦颁布了《患者安全法案》。2005 年 7 月,美国颁布了《患者安全与质量改进法案》,有效推动了患者安全工作的进行[13, 14]。2017 年 3 月,意大利颁布了关于患者安全和卫生专业人员责任的新法律,承认安全是人人享有保健服务的一项权利,只有在恶意或严重疏忽的情况下,才可能对医疗保健人员采取惩处行为的基本原则。这些法规都明确了卫生专业人员在遵守指导方针和安全做法时的责任,并为报告和学习不良事件提供了安全空间[15]。
目前我国尚无关于患者安全的相关立法。建议我国充分借鉴丹麦、美国和意大利等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确保患者安全得到制度保障,通过法律引导和行为规范,促进患者安全。
4.4 营造积极的患者安全文化
患者安全文化指医疗机构为实现患者安全而形成的员工共同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及行为方式,是患者安全的行动依据和内在动力[16]。安全文化是向安全的医疗体系迈进的最大挑战[1]。《患者安全 2030》将患者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安全策略的 4 个维度之一;《患者安全东京宣言》也提出“创建安全和透明的文化”。我国在《患者安全目标》2014~2015 年版与 2017 年版中均提及加强患者安全文化建设。《关于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更是将“营造积极的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纳入十大主要工作举措之一。安全文化培育是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者安全的核心要素,与医疗结果(并发症、感染)之间联系密切。
4.5 加强患者安全教育和培训
教育和培训是推广患者安全的根本。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患者安全教育培训,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掌握患者安全知识,让安全的意识整合于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中,来促进医务人员自觉遵守患者安全行为。《患者安全 2030》提出未来 15 年提高患者安全性的 6 个高潜力领域,其中就包括教育和培训[5]。
WHO 的患者安全课程是目前患者安全培训的金标准[17]。2005 年澳大利亚卫生保健安全及质量委员会制定的“国家患者安全教育框架”(the national patient safety education framework,NPSF)[18]是 2009 年 WHO 颁布的《医学本科生患者安全教育指南》的基础。该指南中的课程涉及学生知识和履行患者安全的行动两方面。2012 年我国政府参照该指南编译了《患者安全教程指南:多学科综合版》。但我国患者安全教育和培训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
4.6 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患者参与是指患者、家属及其法定代理人和医务人员积极配合,参与到医疗保健系统的各级层面,如直接医疗、系统性的设计及管理、诊疗计划制定。当患者作为安全管理的主体时,就能在识别医疗风险、减少医疗差错中发挥出重要作用。2004 年,WHO 在世界患者安全联盟时,就提出了“患者参与”等 6 大优先解决项目,并正式启动了“患者参与患者安全”(patients for patient safety,PFPS)项目。
国内外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的意愿都较为强烈,有研究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希望了解患者安全相关知识,愿意积极参与其中[19]。患者参与到某些特殊诊疗环节中如输血、化疗给药或手术时十分重要。当遇到语言不通、高龄患者、精神异常患者等特殊患者时,患者参与其中能有效避免身份识别错误的风险。2008 年,患者参与患者安全就已成为我国患者安全目标中的重要内容。未来应拓宽渠道,鼓励患者从多种途径、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患者安全工作中;要加强患者有效参与患者安全中的培训,提高患者的参与意识及参与动机;注意保护患者参与过程中的隐私问题,以保障患者的权益。
综上,患者安全是医学领域的永恒主题,也是医疗服务的最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当前急需调研国内各级医疗机构患者安全现状,针对其中最重要且最普遍的问题,立项开展患者安全前沿研究,探索患者安全最佳实践模式,促进证据化的卫生保健,确保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