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强晓钰, 马毓聪, 陈哲, 王辉. 中药改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患者临床症状的系统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3, 23(6): 647-653. doi: 10.7507/1672-2531.202211064 复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具有传染性强、传播人群广泛等特点[1]。截至2023年初,全球COVID-19确诊病例已逾7亿,累计死亡人数达680余万[2]。虽然多数人群感染后其症状会在几周内消失,但部分人群其症状仍会持续数月[3]。相关研究表明超过30%的COVID-19患者出院后仍存在相关症状,其中以疲劳、呼吸困难、认知障碍、疼痛等为主[4-5],若此类症状在感染3个月内仍存在且至少持续2个月,无法用其他诊断解释,其可称为“长新冠”[6-7]。相关研究表明,“长新冠”不仅会对肺部造成影响,还会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自主神经障碍、凝血异常及对多器官造成影响[8-9],如果不尽早干预将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10-11]。早期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在控制疾病发展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张伯礼院士团队提出新冠后短期症状的概念,旨在通过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后遗症的发生[12]。
现代医学对于COVID-19康复治疗的目标为:缓解各系统症状,改善焦虑状态和认知障碍,帮助恢复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13]。在疫情爆发期间,中医药治疗COVID-19在降低重症进展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相关临床症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4-18]。在恢复期,中医可在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思想理论指导下[19],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以促进机体恢复[20]。当前,多项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在改善COVID-19恢复期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效,但结论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价中药改善COVID-19恢复期患者临床症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本研究方案已在PROSPERO平台注册,注册号:CRD42023409118。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公开发表的临床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非随机对照试验(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Non-RCT)。
1.1.2 研究对象
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诊断标准,出院的患者[1]。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中药(包括:中成药、自拟方、经方加减等)或中药联合其他治疗(包括:西药常规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安慰剂、空白对照或其他治疗。
1.1.4 结局指标
① 主要结局指标:中医症状/症候积分(评分标准:主症按无、轻、中、重分别记0、2、4、6分,次症按无、轻、中、重分别记0、1、2、3分);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主症和次症完全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主症明显好转,伴或不伴次症,70%≤疗效指数<95%;有效:主症好转,伴或不伴次症,30%≤疗效指数<70%;无效:主症和次症无改善,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疗前症状总积分−疗后症状总积分)/疗前症状总积分×100%。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1]。② 次要结局指标:CD4+T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③ 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1.5 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的文献;② 数据不全或无法获取全文等。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SinoMed、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搜集研究目的相关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2月。此外,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检索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恢复期、康复、出院、中成药、中药、中医药等;英文检索词包括:COVID-19、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SARS-CoV-2、long COVID、post COVID-19 condition、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herb、drugs, Chinese herb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clinical trial等。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期刊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名评价员独立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交叉核对,结果不一致时与第三方讨论解决。按照Cochrane 5.1.0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RCT的偏倚风险[22];使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量表(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zed studies,MINORS)评价Non-RCT的偏倚风险[23]。
1.5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为效应分析统计量,二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为α=0.05。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3 842篇,包括PubMed(n=74)、EMbase(n=527)、Cochrane Library(n=301)、SinoMed(n=1 035)、WanFang Data(n=1 148)、VIP(n=347)和CNKI(n=410)。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8个研究[24-31],其中4个RCT[24-27],4个Non-RCT[28-31],包括740例患者。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中医症状积分(乏力)
① 中药汤剂vs. 空白对照:共纳入2项Non-RCT[29-30],包括172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乏力症状缓解情况优于空白对照组(表4)。② 中药汤剂+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1项Non-RCT[31],包括72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乏力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③ 中成药+常规康复训练vs. 常规康复训练:共纳入1项RCT[26],包括118例患者。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患者乏力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④ 中成药vs. 安慰剂:共纳入1项RCT[27],包括200例患者。结果显示,单用中成药可有效缓解患者乏力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⑤ 中成药+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1项RCT[24],包括70例患者。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缓解患者乏力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

2.3.2 中医症状积分(咳嗽)
① 中药汤剂vs. 空白对照组:共纳入1项Non-RCT[29],包括52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可缓解患者咳嗽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② 中成药+常规康复训练vs. 常规康复训练:共纳入1项RCT[26],包括118例患者。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患者咳嗽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③ 中成药+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2项研究[24,28],其中1项RCT[24],1项Non-RCT[28],包括118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咳嗽症状缓解情况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根据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可改善咳嗽症状(表4)。
2.3.3 中医症状积分(咽干)
① 中药汤剂+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1项Non-RCT研究[31],包括72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汤剂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咽干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② 中成药+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2项研究[24,28],其中1项RCT[24],1项Non-RCT[28],包括118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咽干症状缓解情况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根据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咽干症状(表4)。
2.3.4 中医症状积分(胸闷)
① 中药汤剂vs. 空白对照:共纳入1项Non-RCT[29],包括52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汤剂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缓解患者胸闷症状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② 中成药+常规康复训练vs. 常规康复训练:共纳入1项RCT[26],包括118例患者。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患者胸闷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③ 中成药+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2项研究[24,28],其中1项RCT[24],1项Non-RCT[28],包括118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胸闷症状缓解情况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根据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胸闷症状(表4)。
2.3.5 中医症状积分(气短)
① 中药汤剂vs. 空白对照:共纳入1项Non-RCT[30],包括120例患者。结果显示,单用中药汤剂可缓解患者气短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② 中药颗粒剂+常规康复训练vs. 空白对照:共纳入1项RCT[25],包括60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患者气短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③ 中成药vs. 安慰剂:共纳入1项RCT[27],包括200例患者。结果显示,单用中成药可有效缓解患者气短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
2.3.6 中医症状积分(发热)
① 中药汤剂+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1项Non-RCT[31],包括72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汤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发热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② 中成药+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1项RCT[24],包括70例患者。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发热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
2.3.7 总有效率
① 中药汤剂vs. 空白对照:共纳入1项Non-RCT[30],包括120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汤剂可有效提升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② 中成药+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2项研究[24,28],其中1项RCT[24],1项Non-RCT[28],包括118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根据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提升总有效率(表4)。③ 中成药+常规康复训练vs. 常规康复训练:共纳入1项RCT[26],包括118例患者。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提升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④ 中药颗粒剂+常规康复训练vs. 空白对照:共纳入1项RCT[25],包括60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提升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
2.3.8 CD4+T淋巴细胞
① 中药汤剂+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1项Non-RCT[31],包括72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汤剂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单纯常规治疗在提升CD4+ T淋巴细胞水平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② 中药颗粒剂+常规康复训练vs. 常规康复训练:共纳入1项RCT[25],包括60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比单纯常规康复训练在提升CD4+ T淋巴细胞水平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
2.3.9 淋巴细胞计数
① 中药汤剂+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1项Non-RCT[31],包括72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汤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比单纯常规西药治疗在提升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② 中药汤剂vs. 空白对照:共纳入1项Non-RCT[29],包括52例患者。结果显示,单纯中药汤剂治疗在提升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
2.3.10 安全性评价
4项研究[25-26,30-31]报告了不良事件发生率,其中2项研究[26,31]报告发生了不良事件,具体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见表5。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会对多系统器官造成影响,涉及疲劳、肌肉疼痛、咳嗽、气促、血栓性疾病、心理健康等问题,对恢复期人群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不良影响[7-11,32]。中药治疗COVID-19,可通过多靶点提高机体对炎症风暴的耐受性及免疫调节能力,减少系统器官的损伤,从而达到改善相关症状的作用[33-36]。既往发表的Meta分析中,研究者大多关注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的疗效,且纳入指标多为症状缓解时间类指标[14-17]。与之相比,中医症状积分指标能更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优势[37],且本研究对中医症状积分及总有效率的评分标准进行了限定,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偏倚风险。相关研究指出中医药可在增强黏膜免疫防线、调节免疫机制、修复组织损伤等方面发挥免疫调节的优势[38],且免疫功能指标是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39-42],故本系统评价纳入了CD4+T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用中药或联合其他治疗(西药常规治疗、常规康复训练)与其他治疗相比,在改善患者乏力、咳嗽、咽干、胸闷、气短、发热等症状具有优势,但在提升CD4+ T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由于纳入的原始研究不良事件报告不充分,因此中药整体安全性尚不明确。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结局指标主要为中医症状积分指标且纳入研究中多数未明确说明是否实施了盲法,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② 由于不同研究纳入对象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同,可合并分析的症状有限,导致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③ 纳入研究的干预措施及研究类型具有一定的差异且研究数量有限,难以进行合并分析,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显示单用中药或联合其他治疗均可有效改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在提升CD4+T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方面与其他治疗无明显差异。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今后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具有传染性强、传播人群广泛等特点[1]。截至2023年初,全球COVID-19确诊病例已逾7亿,累计死亡人数达680余万[2]。虽然多数人群感染后其症状会在几周内消失,但部分人群其症状仍会持续数月[3]。相关研究表明超过30%的COVID-19患者出院后仍存在相关症状,其中以疲劳、呼吸困难、认知障碍、疼痛等为主[4-5],若此类症状在感染3个月内仍存在且至少持续2个月,无法用其他诊断解释,其可称为“长新冠”[6-7]。相关研究表明,“长新冠”不仅会对肺部造成影响,还会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自主神经障碍、凝血异常及对多器官造成影响[8-9],如果不尽早干预将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10-11]。早期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在控制疾病发展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张伯礼院士团队提出新冠后短期症状的概念,旨在通过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后遗症的发生[12]。
现代医学对于COVID-19康复治疗的目标为:缓解各系统症状,改善焦虑状态和认知障碍,帮助恢复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13]。在疫情爆发期间,中医药治疗COVID-19在降低重症进展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相关临床症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4-18]。在恢复期,中医可在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思想理论指导下[19],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以促进机体恢复[20]。当前,多项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在改善COVID-19恢复期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效,但结论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价中药改善COVID-19恢复期患者临床症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本研究方案已在PROSPERO平台注册,注册号:CRD42023409118。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公开发表的临床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非随机对照试验(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Non-RCT)。
1.1.2 研究对象
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诊断标准,出院的患者[1]。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中药(包括:中成药、自拟方、经方加减等)或中药联合其他治疗(包括:西药常规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安慰剂、空白对照或其他治疗。
1.1.4 结局指标
① 主要结局指标:中医症状/症候积分(评分标准:主症按无、轻、中、重分别记0、2、4、6分,次症按无、轻、中、重分别记0、1、2、3分);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主症和次症完全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主症明显好转,伴或不伴次症,70%≤疗效指数<95%;有效:主症好转,伴或不伴次症,30%≤疗效指数<70%;无效:主症和次症无改善,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疗前症状总积分−疗后症状总积分)/疗前症状总积分×100%。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1]。② 次要结局指标:CD4+T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③ 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1.5 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的文献;② 数据不全或无法获取全文等。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SinoMed、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搜集研究目的相关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2月。此外,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检索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恢复期、康复、出院、中成药、中药、中医药等;英文检索词包括:COVID-19、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SARS-CoV-2、long COVID、post COVID-19 condition、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herb、drugs, Chinese herb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clinical trial等。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期刊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名评价员独立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交叉核对,结果不一致时与第三方讨论解决。按照Cochrane 5.1.0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RCT的偏倚风险[22];使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量表(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zed studies,MINORS)评价Non-RCT的偏倚风险[23]。
1.5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为效应分析统计量,二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为α=0.05。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3 842篇,包括PubMed(n=74)、EMbase(n=527)、Cochrane Library(n=301)、SinoMed(n=1 035)、WanFang Data(n=1 148)、VIP(n=347)和CNKI(n=410)。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8个研究[24-31],其中4个RCT[24-27],4个Non-RCT[28-31],包括740例患者。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中医症状积分(乏力)
① 中药汤剂vs. 空白对照:共纳入2项Non-RCT[29-30],包括172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乏力症状缓解情况优于空白对照组(表4)。② 中药汤剂+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1项Non-RCT[31],包括72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乏力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③ 中成药+常规康复训练vs. 常规康复训练:共纳入1项RCT[26],包括118例患者。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患者乏力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④ 中成药vs. 安慰剂:共纳入1项RCT[27],包括200例患者。结果显示,单用中成药可有效缓解患者乏力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⑤ 中成药+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1项RCT[24],包括70例患者。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缓解患者乏力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

2.3.2 中医症状积分(咳嗽)
① 中药汤剂vs. 空白对照组:共纳入1项Non-RCT[29],包括52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可缓解患者咳嗽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② 中成药+常规康复训练vs. 常规康复训练:共纳入1项RCT[26],包括118例患者。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患者咳嗽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③ 中成药+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2项研究[24,28],其中1项RCT[24],1项Non-RCT[28],包括118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咳嗽症状缓解情况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根据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可改善咳嗽症状(表4)。
2.3.3 中医症状积分(咽干)
① 中药汤剂+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1项Non-RCT研究[31],包括72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汤剂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咽干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② 中成药+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2项研究[24,28],其中1项RCT[24],1项Non-RCT[28],包括118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咽干症状缓解情况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根据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咽干症状(表4)。
2.3.4 中医症状积分(胸闷)
① 中药汤剂vs. 空白对照:共纳入1项Non-RCT[29],包括52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汤剂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缓解患者胸闷症状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② 中成药+常规康复训练vs. 常规康复训练:共纳入1项RCT[26],包括118例患者。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患者胸闷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③ 中成药+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2项研究[24,28],其中1项RCT[24],1项Non-RCT[28],包括118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胸闷症状缓解情况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根据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胸闷症状(表4)。
2.3.5 中医症状积分(气短)
① 中药汤剂vs. 空白对照:共纳入1项Non-RCT[30],包括120例患者。结果显示,单用中药汤剂可缓解患者气短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② 中药颗粒剂+常规康复训练vs. 空白对照:共纳入1项RCT[25],包括60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患者气短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③ 中成药vs. 安慰剂:共纳入1项RCT[27],包括200例患者。结果显示,单用中成药可有效缓解患者气短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
2.3.6 中医症状积分(发热)
① 中药汤剂+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1项Non-RCT[31],包括72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汤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发热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② 中成药+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1项RCT[24],包括70例患者。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发热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
2.3.7 总有效率
① 中药汤剂vs. 空白对照:共纳入1项Non-RCT[30],包括120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汤剂可有效提升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② 中成药+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2项研究[24,28],其中1项RCT[24],1项Non-RCT[28],包括118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根据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提升总有效率(表4)。③ 中成药+常规康复训练vs. 常规康复训练:共纳入1项RCT[26],包括118例患者。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提升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④ 中药颗粒剂+常规康复训练vs. 空白对照:共纳入1项RCT[25],包括60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提升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
2.3.8 CD4+T淋巴细胞
① 中药汤剂+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1项Non-RCT[31],包括72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汤剂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单纯常规治疗在提升CD4+ T淋巴细胞水平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② 中药颗粒剂+常规康复训练vs. 常规康复训练:共纳入1项RCT[25],包括60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比单纯常规康复训练在提升CD4+ T淋巴细胞水平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
2.3.9 淋巴细胞计数
① 中药汤剂+常规治疗vs. 常规治疗:共纳入1项Non-RCT[31],包括72例患者。结果显示,中药汤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比单纯常规西药治疗在提升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② 中药汤剂vs. 空白对照:共纳入1项Non-RCT[29],包括52例患者。结果显示,单纯中药汤剂治疗在提升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
2.3.10 安全性评价
4项研究[25-26,30-31]报告了不良事件发生率,其中2项研究[26,31]报告发生了不良事件,具体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见表5。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会对多系统器官造成影响,涉及疲劳、肌肉疼痛、咳嗽、气促、血栓性疾病、心理健康等问题,对恢复期人群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不良影响[7-11,32]。中药治疗COVID-19,可通过多靶点提高机体对炎症风暴的耐受性及免疫调节能力,减少系统器官的损伤,从而达到改善相关症状的作用[33-36]。既往发表的Meta分析中,研究者大多关注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的疗效,且纳入指标多为症状缓解时间类指标[14-17]。与之相比,中医症状积分指标能更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优势[37],且本研究对中医症状积分及总有效率的评分标准进行了限定,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偏倚风险。相关研究指出中医药可在增强黏膜免疫防线、调节免疫机制、修复组织损伤等方面发挥免疫调节的优势[38],且免疫功能指标是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39-42],故本系统评价纳入了CD4+T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用中药或联合其他治疗(西药常规治疗、常规康复训练)与其他治疗相比,在改善患者乏力、咳嗽、咽干、胸闷、气短、发热等症状具有优势,但在提升CD4+ T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由于纳入的原始研究不良事件报告不充分,因此中药整体安全性尚不明确。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结局指标主要为中医症状积分指标且纳入研究中多数未明确说明是否实施了盲法,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② 由于不同研究纳入对象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同,可合并分析的症状有限,导致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③ 纳入研究的干预措施及研究类型具有一定的差异且研究数量有限,难以进行合并分析,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显示单用中药或联合其他治疗均可有效改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在提升CD4+T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方面与其他治疗无明显差异。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今后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