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情危急、致死率高,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严重因素之一[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恢复患者心肌供血、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方式,可迅速开通犯罪血管,纠正冠状动脉狭窄,缓解心肌损伤。但临床实践发现,PCI术后老年患者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风险较高,预后情况不容乐观[2]。提高早期诊断准确度以实施有效诊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研究[3]证实,未表现出明显心功能损伤体征或心衰症状的AMI患者仍存在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升高的情况,而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作为BNP代谢前体,水平相对稳定,临床通常采用NT-proBNP替代BNP评定心衰程度。但关于NT-proBNP的影响因素分析较少,且其对老年PCI术后AMI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仍待验证。鉴于此,本研究选取98例老年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且已经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选取2020年5月—2022年8月就诊于我院拟行PCI术治疗的老年AMI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AMI诊断标准;年龄60~75岁;拟行PCI术;发病至PCI时间<12 h;均为首次发病;患者家属对研究方案知情,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者;合并急慢性感染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肝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者;存在药物依赖史者;存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心肺复苏等心血管病史者;失访者。经纳入、排除标准后,最终入组98例PCI术后老年AMI患者,男性57例,女性41例,年龄60~75(67.69±2.59)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设计与收集
研究小组结合PCI术后AMI病情特点自制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组成员开展临床资料收集工作。问卷内容包括:① 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等。② 生活习惯:有无饮酒史、吸烟史。将2周内存在大量饮酒史(酒精量>80 g/d)或每日酒精量超过安全标准(男性≥40 g,女性≥20 g)定义为有饮酒史。累计或连续吸烟6个月以上定义为有吸烟史。③ 病情相关资料:发病至PCI时间、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术前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否复流、PCI入路(股动脉、桡动脉)、置入支架数目、支架直径、术前后NT-proBNP水平。
1.2.2 实验室指标
其中手术相关指标经主治医生确认后收录于患者个人信息档案中;LVEF采用心脏彩超(型号:IE33,厂家为飞利浦公司)评定;生化指标检验方法:以真空管采集患者静脉血5 mL,转速3500 r/min,半径8 cm,离心15 min后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HITACHI7600-020,厂家为日立高新技术公司)检测术前TC、TG、HDL-C、LDL-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术前、术后1周NT-proBNP水平。
1.2.3 分组及术后随访情况
以术后1周NT-proBNP水平为依据,将NT-proBNP≥125 pg/mL患者纳入升高组,<125 pg/mL患者纳入正常组,对比一般资料。患者出院后嘱其每月1次入院复查,连续复查随访6个月,统计患者MACE发生情况,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对比分析发生及未发生MACE患者术前、术后NT-proBNP水平。
1.3 质量控制
开展研究前,由主要研究者组织统一培训,培训对象:研究小组全部成员,培训内容: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数据保密的重要性、临床资料收集方法、与患者及医护人员沟通技巧等,严格遵循自愿及保密原则,充分解释课题意义、受试者的权利和义务。受试者或其监护人自愿签署同意书。对资料收集及数据处理完全匿名,所有资料仅用于本次研究,对受试者信息完全保密。采用双人录入数据方式,建立EpiData数据库,以保证数据准确度。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单因素分析术后NT-proBNP升高的可能影响因素,同时采用Lasso回归进行变量筛选,基于交叉验证得到最优模型后,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最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获取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置信区间(95%CI)、截断值(cut-off)、敏感度及特异度。设定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发放问卷98份,回收98份,有效回收率100.00%。
2.1 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变化
98例老年AMI患者PCI术前血清NT-proBNP水平为114.26±10.25 pg/mL,术后1周升至135.87±14.32 pg/mL,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48,P<0.05)。术后1周内,98例老年AMI患者出现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有25例,发生率为25.51%(25/98)。
2.2 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的单因素分析
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组的年龄、脑卒中、LVEF、无复流、发病至PCI时间、置入支架数目及支架直径与NT-proBNP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纳入98例老年AMI患者,属于小样本数据,因此采用Lasso回归筛选影响因素,以滤除不重要的变量。经Lasso回归,将18个因素精简为7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年龄、脑卒中、LVEF、无复流、发病至PCI时间、置入支架数目与支架直径),因其在Lasso回归模型中系数不等于0,选择Lambda.min为最佳λ值,筛选出的7个因素与单因素分析结果相吻合,提示以上因素可能是老年AMI患者PCI术后NT-proBNP水平升高的临床影响因素。见图1。

a:18个变量的Lasso系数曲线;b:Lasso模型中通过交叉验证方法筛选最合适
以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为因变量(正常=0,升高=1),将Lasso筛选出的7个影响因素:年龄(按实际值赋值)、脑卒中(无=0,是=1)、LVEF(按实际值赋值)、无复流(否=0,是=1)、发病至PCI时间(按实际值赋值)、置入支架数目(<2个=1,≥2个=2)、支架直径(<3mm=1,≥3mm=2)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脑卒中、LVEF、无复流、发病至PCI时间、置入支架数目与支架直径均为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2。

2.4 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与正常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
98例老年AMI患者PCI术后随访6个月,MACE发生率为21.43%(21/98),其中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NT-proBNP水平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不同预后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
发生与未发生MACE患者PCI术前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MACE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未发生MACE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图2。



2.6 血清NT-proBNP水平对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选取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作为ROC曲线源数据,将发生MACE组作为阳性,未发生MACE组作为阴性,绘制血清NT-proBNP水平预测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短期预后的ROC曲线,其预测AUC为0.813[95%CI(0.721,0.88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95%、79.22%。见图3。

3 讨论
血清NT-proBNP不受生理节律影响,半衰期更长、变异性更小,可更准确反映心功能损伤情况,对其水平的检测是临床评估心血管类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方式。本研究对其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发现98例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术前(P<0.05)。分析原因,老年AMI患者就诊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而PCI术虽为公认的纠正心血管病变、挽救濒死心肌组织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其作为创伤性术式会对心肌细胞造成损伤,引起NT-proBNP水平升高[5]。临床研究[6]证实,NT-proBNP在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类疾病及脓毒症等非心血管类疾病中均具有重要价值。Duceppe E等[7]学者对非心脏手术患者进行调查,指出,术前NT-proBNP水平可预测患者术后30天内的血管性死亡情况。可见血清NT-proBNP水平为多种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因子。
为进一步探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开展临床试验,单因素分析及Lasso回归进行变量筛选并进行交叉验证后,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LVEF、无复流、脑卒中、发病至PCI时间、支架直径及置入支架数目为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P<0.05)。既往研究[8]证实,年龄是诸多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机体代谢循环减慢,组织器官呈退行性变化,还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在出现缺氧缺血性心功能损伤后,老年患者因心肌细胞自我修复能力减弱,对NT-proBNP等因子的代谢能力降低,导致其水平呈急剧升高趋势[9]。此外发病至PCI时间越长,患者心肌损伤程度越严重,且PCI术置入支架数目越多、支架直径越长对心肌细胞损伤越大。心肌细胞受到不良刺激导致组织损伤后会诱发剧烈炎症反应,促使血小板及白细胞聚集于内皮下,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不断增殖并向内膜迁移,此过程中心室壁张力负荷加重、血管血流量变化牵连心室肌细胞并促使其分泌神经多肽激素,导致BNP、NT-proBNP等水平升高[10]。而NT-proBNP不具备生物活性,血清浓度更稳定,对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更高,即NT-proBNP水平与心肌损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研究[11]指出,NT-proBNP水平可有效反映心肌细胞舒张储备功能,与LVEF密切相关。心脏是血液循环的重要组织,通过规律性泵血推动血液流动完成代谢循环,左心室正常收缩将血液射出到主动脉进而输送至全身,因此LVEF是心脏射血功能的评估指标之一,可反映心脏将血液泵入至外周血管的能力。其数值越低表示心脏射血功能越弱,心肌损伤越严重,释放的生化因子NT-proBNP水平越高。左易霞等[20]学者在研究中表示,NT-proBNP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中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相似预测价值。Cunningham等[12]研究也指出,在射血分数正常的情况下,基线NT-proBNP仍可预测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可见,LVEF与NT-proBNP水平有关,但NT-proBNP水平对心功能损伤的预测价值更高。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合并脑卒中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风险是未合并患者的6.838倍。Yamaoka等[13]学者以基线NT-proBNP水平为基础对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三等分,随访5年后发现,基线NT-proBNP水平最高组脑卒中住院占比最高,与本研究观点存在相似之处。分析原因,BNP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以心肌细胞与脑细胞中含量较多,当缺血性损伤发生在脑组织时,会促使细胞分泌大量BNP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以维持水钠及血压水平,引起血细胞参数会发生明显变化,NT-proBNP作为血源性生化组织损伤标志物,与BNP变化一致,也呈现出升高趋势[14]。
此外,本研究对比预后恢复情况显示,发生MACE组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MACE组(P<0.05),与王洪恩等[15]研究观点相符。且绘制ROC曲线发现,患者术后NT-proBNP水平判定MACE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95%、79.22%,曲线下面积为0.813,提示术后NT-proBNP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恢复情况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临床可通过对NT-proBNP水平的监测预测并防控MACE的发生,以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与其年龄、发病至PCI时间、LVEF、脑卒中等指标有关,以上述指标为基础建立预警信号并实时监测NT-proBNP水平有助于预测老年PCI术后患者MACE发生情况,对临床采用预见性干预措施提供指导建议。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经分组后NT-proBNP升高组仅25例,研究结果还需日后扩大样本量作进一步证实。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情危急、致死率高,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严重因素之一[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恢复患者心肌供血、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方式,可迅速开通犯罪血管,纠正冠状动脉狭窄,缓解心肌损伤。但临床实践发现,PCI术后老年患者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风险较高,预后情况不容乐观[2]。提高早期诊断准确度以实施有效诊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研究[3]证实,未表现出明显心功能损伤体征或心衰症状的AMI患者仍存在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升高的情况,而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作为BNP代谢前体,水平相对稳定,临床通常采用NT-proBNP替代BNP评定心衰程度。但关于NT-proBNP的影响因素分析较少,且其对老年PCI术后AMI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仍待验证。鉴于此,本研究选取98例老年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且已经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选取2020年5月—2022年8月就诊于我院拟行PCI术治疗的老年AMI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AMI诊断标准;年龄60~75岁;拟行PCI术;发病至PCI时间<12 h;均为首次发病;患者家属对研究方案知情,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者;合并急慢性感染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肝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者;存在药物依赖史者;存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心肺复苏等心血管病史者;失访者。经纳入、排除标准后,最终入组98例PCI术后老年AMI患者,男性57例,女性41例,年龄60~75(67.69±2.59)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设计与收集
研究小组结合PCI术后AMI病情特点自制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组成员开展临床资料收集工作。问卷内容包括:① 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等。② 生活习惯:有无饮酒史、吸烟史。将2周内存在大量饮酒史(酒精量>80 g/d)或每日酒精量超过安全标准(男性≥40 g,女性≥20 g)定义为有饮酒史。累计或连续吸烟6个月以上定义为有吸烟史。③ 病情相关资料:发病至PCI时间、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术前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否复流、PCI入路(股动脉、桡动脉)、置入支架数目、支架直径、术前后NT-proBNP水平。
1.2.2 实验室指标
其中手术相关指标经主治医生确认后收录于患者个人信息档案中;LVEF采用心脏彩超(型号:IE33,厂家为飞利浦公司)评定;生化指标检验方法:以真空管采集患者静脉血5 mL,转速3500 r/min,半径8 cm,离心15 min后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HITACHI7600-020,厂家为日立高新技术公司)检测术前TC、TG、HDL-C、LDL-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术前、术后1周NT-proBNP水平。
1.2.3 分组及术后随访情况
以术后1周NT-proBNP水平为依据,将NT-proBNP≥125 pg/mL患者纳入升高组,<125 pg/mL患者纳入正常组,对比一般资料。患者出院后嘱其每月1次入院复查,连续复查随访6个月,统计患者MACE发生情况,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对比分析发生及未发生MACE患者术前、术后NT-proBNP水平。
1.3 质量控制
开展研究前,由主要研究者组织统一培训,培训对象:研究小组全部成员,培训内容: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数据保密的重要性、临床资料收集方法、与患者及医护人员沟通技巧等,严格遵循自愿及保密原则,充分解释课题意义、受试者的权利和义务。受试者或其监护人自愿签署同意书。对资料收集及数据处理完全匿名,所有资料仅用于本次研究,对受试者信息完全保密。采用双人录入数据方式,建立EpiData数据库,以保证数据准确度。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单因素分析术后NT-proBNP升高的可能影响因素,同时采用Lasso回归进行变量筛选,基于交叉验证得到最优模型后,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最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获取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置信区间(95%CI)、截断值(cut-off)、敏感度及特异度。设定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发放问卷98份,回收98份,有效回收率100.00%。
2.1 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变化
98例老年AMI患者PCI术前血清NT-proBNP水平为114.26±10.25 pg/mL,术后1周升至135.87±14.32 pg/mL,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48,P<0.05)。术后1周内,98例老年AMI患者出现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有25例,发生率为25.51%(25/98)。
2.2 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的单因素分析
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组的年龄、脑卒中、LVEF、无复流、发病至PCI时间、置入支架数目及支架直径与NT-proBNP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纳入98例老年AMI患者,属于小样本数据,因此采用Lasso回归筛选影响因素,以滤除不重要的变量。经Lasso回归,将18个因素精简为7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年龄、脑卒中、LVEF、无复流、发病至PCI时间、置入支架数目与支架直径),因其在Lasso回归模型中系数不等于0,选择Lambda.min为最佳λ值,筛选出的7个因素与单因素分析结果相吻合,提示以上因素可能是老年AMI患者PCI术后NT-proBNP水平升高的临床影响因素。见图1。

a:18个变量的Lasso系数曲线;b:Lasso模型中通过交叉验证方法筛选最合适
以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为因变量(正常=0,升高=1),将Lasso筛选出的7个影响因素:年龄(按实际值赋值)、脑卒中(无=0,是=1)、LVEF(按实际值赋值)、无复流(否=0,是=1)、发病至PCI时间(按实际值赋值)、置入支架数目(<2个=1,≥2个=2)、支架直径(<3mm=1,≥3mm=2)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脑卒中、LVEF、无复流、发病至PCI时间、置入支架数目与支架直径均为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2。

2.4 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与正常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
98例老年AMI患者PCI术后随访6个月,MACE发生率为21.43%(21/98),其中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NT-proBNP水平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不同预后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
发生与未发生MACE患者PCI术前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MACE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未发生MACE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图2。



2.6 血清NT-proBNP水平对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选取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作为ROC曲线源数据,将发生MACE组作为阳性,未发生MACE组作为阴性,绘制血清NT-proBNP水平预测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短期预后的ROC曲线,其预测AUC为0.813[95%CI(0.721,0.88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95%、79.22%。见图3。

3 讨论
血清NT-proBNP不受生理节律影响,半衰期更长、变异性更小,可更准确反映心功能损伤情况,对其水平的检测是临床评估心血管类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方式。本研究对其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发现98例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术前(P<0.05)。分析原因,老年AMI患者就诊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而PCI术虽为公认的纠正心血管病变、挽救濒死心肌组织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其作为创伤性术式会对心肌细胞造成损伤,引起NT-proBNP水平升高[5]。临床研究[6]证实,NT-proBNP在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类疾病及脓毒症等非心血管类疾病中均具有重要价值。Duceppe E等[7]学者对非心脏手术患者进行调查,指出,术前NT-proBNP水平可预测患者术后30天内的血管性死亡情况。可见血清NT-proBNP水平为多种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因子。
为进一步探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开展临床试验,单因素分析及Lasso回归进行变量筛选并进行交叉验证后,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LVEF、无复流、脑卒中、发病至PCI时间、支架直径及置入支架数目为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P<0.05)。既往研究[8]证实,年龄是诸多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机体代谢循环减慢,组织器官呈退行性变化,还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在出现缺氧缺血性心功能损伤后,老年患者因心肌细胞自我修复能力减弱,对NT-proBNP等因子的代谢能力降低,导致其水平呈急剧升高趋势[9]。此外发病至PCI时间越长,患者心肌损伤程度越严重,且PCI术置入支架数目越多、支架直径越长对心肌细胞损伤越大。心肌细胞受到不良刺激导致组织损伤后会诱发剧烈炎症反应,促使血小板及白细胞聚集于内皮下,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不断增殖并向内膜迁移,此过程中心室壁张力负荷加重、血管血流量变化牵连心室肌细胞并促使其分泌神经多肽激素,导致BNP、NT-proBNP等水平升高[10]。而NT-proBNP不具备生物活性,血清浓度更稳定,对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更高,即NT-proBNP水平与心肌损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研究[11]指出,NT-proBNP水平可有效反映心肌细胞舒张储备功能,与LVEF密切相关。心脏是血液循环的重要组织,通过规律性泵血推动血液流动完成代谢循环,左心室正常收缩将血液射出到主动脉进而输送至全身,因此LVEF是心脏射血功能的评估指标之一,可反映心脏将血液泵入至外周血管的能力。其数值越低表示心脏射血功能越弱,心肌损伤越严重,释放的生化因子NT-proBNP水平越高。左易霞等[20]学者在研究中表示,NT-proBNP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中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相似预测价值。Cunningham等[12]研究也指出,在射血分数正常的情况下,基线NT-proBNP仍可预测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可见,LVEF与NT-proBNP水平有关,但NT-proBNP水平对心功能损伤的预测价值更高。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合并脑卒中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风险是未合并患者的6.838倍。Yamaoka等[13]学者以基线NT-proBNP水平为基础对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三等分,随访5年后发现,基线NT-proBNP水平最高组脑卒中住院占比最高,与本研究观点存在相似之处。分析原因,BNP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以心肌细胞与脑细胞中含量较多,当缺血性损伤发生在脑组织时,会促使细胞分泌大量BNP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以维持水钠及血压水平,引起血细胞参数会发生明显变化,NT-proBNP作为血源性生化组织损伤标志物,与BNP变化一致,也呈现出升高趋势[14]。
此外,本研究对比预后恢复情况显示,发生MACE组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MACE组(P<0.05),与王洪恩等[15]研究观点相符。且绘制ROC曲线发现,患者术后NT-proBNP水平判定MACE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95%、79.22%,曲线下面积为0.813,提示术后NT-proBNP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恢复情况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临床可通过对NT-proBNP水平的监测预测并防控MACE的发生,以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与其年龄、发病至PCI时间、LVEF、脑卒中等指标有关,以上述指标为基础建立预警信号并实时监测NT-proBNP水平有助于预测老年PCI术后患者MACE发生情况,对临床采用预见性干预措施提供指导建议。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经分组后NT-proBNP升高组仅25例,研究结果还需日后扩大样本量作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