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中鸣, 王琴, 彭琼, 黄亚辉, 李振光, 陈攀, 卢军.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初步分析. 癫痫杂志, 2024, 10(5): 398-403. doi: 10.7507/2096-0247.202406011 复制
癫痫是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慢性疾病,2010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将正确应用2种或以上的抗癫痫发作药物后仍控制不佳、反复发作,未能达到持续未发作者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目前治疗手段有手术切除致痫灶、神经调控以及生酮饮食治疗,部分患儿通过手术切除致痫灶疗效良好,但仍有患儿因无法精准定位致痫灶、存在多个致痫灶或致痫灶位于功能区等难以手术[1],其中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微创,对于难以定位致痫灶以及各种发作类型的癫痫患者均有效,并且VNS的疗效儿童患者优于成人,目前逐渐在临床中广泛应用[2-3];但国内对于VNS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单中心病例回顾研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初步分析以及探讨其疗效的影响因素,旨在为VNS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23年4月行VNS手术治疗的22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17岁;局灶性起源9例、全面性起源13例;全面性发作15例、局灶性发作7例;5例患儿合并癫痫综合征;致痫灶位于左侧5例、右侧4例、双侧13例;基因性病因4例、感染性病因3例、结构性病因2例、免疫性病因1例、特发性病因9例、缺血缺氧性脑病病因3例。本研究所有患儿监护人均知情同意,并经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KY2022-016-02)。
1.2 手术过程
患者在全麻插管下行左侧迷走神经刺激术,患者全麻插管麻醉满意后,予患者取仰卧头右侧位,取左侧颈部横切口,长约3 cm,常规络合碘消毒,铺巾,切开皮肤及颈阔肌,钝性分离,拉开胸锁乳突肌,剪开颈动脉鞘,于颈内动脉及颈内静脉之间找到左侧迷走神经,予以游离一段神经长约3 cm,显微镜下予以将刺激电极负、正极及固定锚(北京品驰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常州瑞神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缠于迷走神经上,将电极线固定于胸锁乳突肌上,于左锁骨下腋前作一长约5 cm纵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予以皮下建立隧道连接颈部切口,将电极线通过皮下隧道穿出,连接脉冲发生器,将脉冲发生器置于皮下。
1.3 调机流程
术后1周开机,起始参数设置为:电流0.2 mA,频率30 HZ,脉宽500 us,刺激时间30 s,间隔时间5 min,磁石铁输出电流为0.4 mA;术后半年内每隔1个月调机1次,每次电流增加0.2~0.3 mA,将电流调整至1.2~1.6 mA,之后每3个月调机1次,调整至合适电流。
1.4 术后随访
由癫痫中心专科医师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术后1、3、6、9、12个月的发作次数、频率、服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督促患者完善癫痫日记,本组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12个月以上。
1.5 评价指标
患者手术疗效的评估:① 发作频率减少率按照公式:[基线发作次数/月−随访时发作次数/月)/(基线发作次数/月)×100%]计算。将发作减少≥50%者定义为应答组,反之则为无应答组。随访时间至术后12个月;② McHugh疗效分级:Ⅰ级,发作频率减少>80%;Ⅱ级,发作频率减少50%~79%;Ⅲ级,发作频率减少<50%;Ⅳ级,仅在使用磁铁时受益;Ⅴ级,无改善。
1.6 统计方法
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及GraphPad Prism9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对计量资料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若Shapiro-Wilk检验P>0.05,则判断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反之,则该计量资料不满足正态分布。对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对比,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将具有意义的指标(P<0.05)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计算出独立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dd ratio,OR),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人口学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在我院连续接受治疗的难治性癫痫患儿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7岁共5例、7~14岁共12例、>14岁共5例。病史<3年共7例、3~10年共10例、>10年共5例。VEEG起源于左侧5例、右侧4例、双侧13例。详见表1。

2.2 儿童癫痫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应答组患儿年龄为(12.47 ± 3.93)岁、无应答组患儿年龄为(10.29 ± 3.68)岁,两组患儿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应答组患儿病史为(7.50 ± 4.75)年、无应答组患儿年龄为(5.50 ± 4.07)年,两组患儿病史无明显差异(P>0.05)。应答组患儿术前发作频率为(44.07 ± 53.79)次/月、无应答组患儿术前发作频率为(100.71 ± 137.34)次/月,两组患儿术前发作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应答组7例男性患儿、8例女性患儿;无应答组患儿2例男性患儿、5例女性患儿,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应答组患儿VEEG(起源灶侧别)左侧起源3例、右侧1例、双侧11例;无应答组患儿VEEG(起源灶侧别)左侧起源2例、右侧3例、双侧2例,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应答组患儿全面性发作13例、局灶性发作2例;无应答组患儿全面性发作2例、局灶性发作5例,应答组患者全面性发作患者数量显著多于无应答组(P<0.05)。其余病因及共患病中两组患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儿童癫痫不同时间点发作减少率、有效率及McHugh疗效分级
儿童术后1、3、6、9、12个月的癫痫发作减少率分别为12.66%、26.10%、37.47%、48.18%、54.38%,术后3、6、9、12个月均较术后1个月的发作减少率进一步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图1。

儿童术后1、3、6、9、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5.00%、9.00%、36.00%、50.00%、68.00%。详见图2。

儿童癫痫术后不同时间点McHugh疗效分级,术后1个月McHugh疗效分级0例Ⅰ级、1例Ⅱ级、17例Ⅲ级、4例Ⅴ级;术后3个月McHugh疗效分级0例Ⅰ级、2例Ⅱ级、20例Ⅲ级、0例Ⅴ级;术后6个月McHugh疗效分级1例Ⅰ级、7例Ⅱ级、13例Ⅲ级、1例Ⅴ级;术后9个月McHugh疗效分级2例Ⅰ级、9例Ⅱ级、11例Ⅲ级、0例Ⅴ级;术后12个月McHugh疗效分级3例Ⅰ级、12例Ⅱ级、7例Ⅲ级、0例Ⅴ级。详见图3。

2.4 VNS疗效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自变量为术后药物种类及发作类型。因变量为疗效分组(应答组为0、无应答组为1)。
VNS疗效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发作类型与儿童癫痫疗效相关,其中全面性发作相比于局灶性发作术后疗效更佳(P<0.05)。术后药物种类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VNS疗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发作类型与儿童癫痫疗效相关,其中全面性发作相比于局灶性发作术后疗效更佳(P<0.05)。术后药物种类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5 不同类型全面性发作术后12个月发作减少率比较
不同类型全面性发作中,其他类型术后12个月发作减少率平均值为44.45%、强直-阵挛类型为61.03%、强直类型为67.92%、肌阵挛类型为71.04%。可看出在全面性发作中,肌阵挛类型术后疗效优于强直类型、强直类型优于强直-阵挛类型、强直-阵挛类型优于其他类型。详见图4。

3 讨论
我国每年癫痫新发患病人数约65万~70万,目前有近1 000万癫痫患者,其中儿童与老年人是患者人群的高峰,约30%的患者最终发展成为药物难治性癫痫[4-5]。经过严格且详尽的术前评估后,若能精准定位致痫灶,理论上来说开颅手术切除致痫灶是其首选治疗方案,若无法准确定位致痫灶或存在多个致痫灶或致痫灶位于重要功能区等无法手术切除的药物难治性患者,推荐其行VNS等神经调控治疗手段。在本研究中,7例患儿临床发作类型为局灶性发作,4例患儿解剖-电-临床所定位的致痫灶不一致,患儿家属因行二期评估(立体定向脑电图)费用高、住院时间久等原因,最终要求行VNS治疗;2例患儿能精准定位致痫灶,但因其离功能区较近,手术切除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故而选择行VNS治疗。但研究中发现1例局灶性起源,并且头部MRI提示可能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但患儿家属因开颅切除性手术较VNS风险高、创伤大、并发症多,患儿家属难以接受,也最终选择VNS治疗,术后3个月随访时发现患儿未再出现癫痫发作。随着目前对于癫痫网络的研究愈发深入,发现若未同时切除致痫网络(即癫痫源区、发作起始及异常的中心节点),不能改变网络间联系,从而预后不佳[6-9]。VNS是通过脉冲发生器刺激颈部迷走神经上行传入冲动,从而抑制神经元异常同步化放电以及癫痫网络的传播,减轻或终止癫痫发作[10-12]。研究发现VNS对于儿童发作减少率高于其他人群,即时VNS可降低癫痫患者脑功能,降低患者发作对脑功能网络的易损性,并且VNS可促进脑网络结构重建[13-14],这可能是儿童VNS手术疗效较好的一大原因。
本研究共纳入22例患儿,术后12个月癫痫发作减少率为54.38%、有效率为68%,术后12个月McHugh疗效分级Ⅰ级3例、Ⅱ级12例、Ⅲ级7例、Ⅴ级0例。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相近[15],且本研究中术后1、3、6、9、12个月平均发作减少率分别为12.66%、26.10%、37.47%、48.18%、54.38%,有效率分别为5.00%、9.00%、36.00%、50.00%、68.00%,随治疗时间延长及参数调整,其疗效逐渐增加。本组仅3例患儿出现术后一过性声音嘶哑,其余均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为了探讨其疗效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发作减少率≥50%的患者定义为应答者,分别使用Mann-Witney U检验、χ2检验,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P<0.05)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作类型与儿童癫痫疗效相关,其中全面性发作相比于局灶性发作术后疗效更佳(P<0.05),且在全面性发作中,强直类型术后12个月发作减少率平均值为67.92%、肌阵挛类型术后12月发作减少率平均值为71.04%,高于强直-阵挛以及痉挛等其他类型。与既往研究相反[16],本研究表明全面性发作的难治性癫痫患儿对VNS疗效更好,其中对于肌阵挛发作控制效果更优。本研究纳入对象均为已正确使用2种或2种以上抗癫痫发作药物后仍效果不佳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随着药物种类增多,患者的发作控制增益显著减少。有临床研究发现,更换第3种抗癫痫发作药物治疗后,患者发作缓解率仅增加1%,且增加抗癫痫发作药物种类会导致更多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停药率[16]。这可能是药物种类不是影响儿童癫痫疗效相关因素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可能在于本研究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可能存在一定偏差,需要多中心、随机、双盲实验进一步探究。VNS因创伤小、有效率高,对于难治性癫痫患儿具有独特优势[17],且随着脑功能网络研究的深入,有望今后在临床广泛应用。
综上,本研究表明VNS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较好,且具有时间累积性,全面性发作相比于局灶性发作术后疗效更佳,全面性发作中的肌阵挛发作以及强直发作手术效果更优。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癫痫是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慢性疾病,2010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将正确应用2种或以上的抗癫痫发作药物后仍控制不佳、反复发作,未能达到持续未发作者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目前治疗手段有手术切除致痫灶、神经调控以及生酮饮食治疗,部分患儿通过手术切除致痫灶疗效良好,但仍有患儿因无法精准定位致痫灶、存在多个致痫灶或致痫灶位于功能区等难以手术[1],其中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微创,对于难以定位致痫灶以及各种发作类型的癫痫患者均有效,并且VNS的疗效儿童患者优于成人,目前逐渐在临床中广泛应用[2-3];但国内对于VNS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单中心病例回顾研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初步分析以及探讨其疗效的影响因素,旨在为VNS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23年4月行VNS手术治疗的22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17岁;局灶性起源9例、全面性起源13例;全面性发作15例、局灶性发作7例;5例患儿合并癫痫综合征;致痫灶位于左侧5例、右侧4例、双侧13例;基因性病因4例、感染性病因3例、结构性病因2例、免疫性病因1例、特发性病因9例、缺血缺氧性脑病病因3例。本研究所有患儿监护人均知情同意,并经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KY2022-016-02)。
1.2 手术过程
患者在全麻插管下行左侧迷走神经刺激术,患者全麻插管麻醉满意后,予患者取仰卧头右侧位,取左侧颈部横切口,长约3 cm,常规络合碘消毒,铺巾,切开皮肤及颈阔肌,钝性分离,拉开胸锁乳突肌,剪开颈动脉鞘,于颈内动脉及颈内静脉之间找到左侧迷走神经,予以游离一段神经长约3 cm,显微镜下予以将刺激电极负、正极及固定锚(北京品驰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常州瑞神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缠于迷走神经上,将电极线固定于胸锁乳突肌上,于左锁骨下腋前作一长约5 cm纵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予以皮下建立隧道连接颈部切口,将电极线通过皮下隧道穿出,连接脉冲发生器,将脉冲发生器置于皮下。
1.3 调机流程
术后1周开机,起始参数设置为:电流0.2 mA,频率30 HZ,脉宽500 us,刺激时间30 s,间隔时间5 min,磁石铁输出电流为0.4 mA;术后半年内每隔1个月调机1次,每次电流增加0.2~0.3 mA,将电流调整至1.2~1.6 mA,之后每3个月调机1次,调整至合适电流。
1.4 术后随访
由癫痫中心专科医师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术后1、3、6、9、12个月的发作次数、频率、服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督促患者完善癫痫日记,本组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12个月以上。
1.5 评价指标
患者手术疗效的评估:① 发作频率减少率按照公式:[基线发作次数/月−随访时发作次数/月)/(基线发作次数/月)×100%]计算。将发作减少≥50%者定义为应答组,反之则为无应答组。随访时间至术后12个月;② McHugh疗效分级:Ⅰ级,发作频率减少>80%;Ⅱ级,发作频率减少50%~79%;Ⅲ级,发作频率减少<50%;Ⅳ级,仅在使用磁铁时受益;Ⅴ级,无改善。
1.6 统计方法
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及GraphPad Prism9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对计量资料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若Shapiro-Wilk检验P>0.05,则判断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反之,则该计量资料不满足正态分布。对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对比,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将具有意义的指标(P<0.05)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计算出独立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dd ratio,OR),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人口学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在我院连续接受治疗的难治性癫痫患儿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7岁共5例、7~14岁共12例、>14岁共5例。病史<3年共7例、3~10年共10例、>10年共5例。VEEG起源于左侧5例、右侧4例、双侧13例。详见表1。

2.2 儿童癫痫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应答组患儿年龄为(12.47 ± 3.93)岁、无应答组患儿年龄为(10.29 ± 3.68)岁,两组患儿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应答组患儿病史为(7.50 ± 4.75)年、无应答组患儿年龄为(5.50 ± 4.07)年,两组患儿病史无明显差异(P>0.05)。应答组患儿术前发作频率为(44.07 ± 53.79)次/月、无应答组患儿术前发作频率为(100.71 ± 137.34)次/月,两组患儿术前发作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应答组7例男性患儿、8例女性患儿;无应答组患儿2例男性患儿、5例女性患儿,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应答组患儿VEEG(起源灶侧别)左侧起源3例、右侧1例、双侧11例;无应答组患儿VEEG(起源灶侧别)左侧起源2例、右侧3例、双侧2例,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应答组患儿全面性发作13例、局灶性发作2例;无应答组患儿全面性发作2例、局灶性发作5例,应答组患者全面性发作患者数量显著多于无应答组(P<0.05)。其余病因及共患病中两组患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儿童癫痫不同时间点发作减少率、有效率及McHugh疗效分级
儿童术后1、3、6、9、12个月的癫痫发作减少率分别为12.66%、26.10%、37.47%、48.18%、54.38%,术后3、6、9、12个月均较术后1个月的发作减少率进一步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图1。

儿童术后1、3、6、9、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5.00%、9.00%、36.00%、50.00%、68.00%。详见图2。

儿童癫痫术后不同时间点McHugh疗效分级,术后1个月McHugh疗效分级0例Ⅰ级、1例Ⅱ级、17例Ⅲ级、4例Ⅴ级;术后3个月McHugh疗效分级0例Ⅰ级、2例Ⅱ级、20例Ⅲ级、0例Ⅴ级;术后6个月McHugh疗效分级1例Ⅰ级、7例Ⅱ级、13例Ⅲ级、1例Ⅴ级;术后9个月McHugh疗效分级2例Ⅰ级、9例Ⅱ级、11例Ⅲ级、0例Ⅴ级;术后12个月McHugh疗效分级3例Ⅰ级、12例Ⅱ级、7例Ⅲ级、0例Ⅴ级。详见图3。

2.4 VNS疗效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自变量为术后药物种类及发作类型。因变量为疗效分组(应答组为0、无应答组为1)。
VNS疗效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发作类型与儿童癫痫疗效相关,其中全面性发作相比于局灶性发作术后疗效更佳(P<0.05)。术后药物种类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VNS疗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发作类型与儿童癫痫疗效相关,其中全面性发作相比于局灶性发作术后疗效更佳(P<0.05)。术后药物种类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5 不同类型全面性发作术后12个月发作减少率比较
不同类型全面性发作中,其他类型术后12个月发作减少率平均值为44.45%、强直-阵挛类型为61.03%、强直类型为67.92%、肌阵挛类型为71.04%。可看出在全面性发作中,肌阵挛类型术后疗效优于强直类型、强直类型优于强直-阵挛类型、强直-阵挛类型优于其他类型。详见图4。

3 讨论
我国每年癫痫新发患病人数约65万~70万,目前有近1 000万癫痫患者,其中儿童与老年人是患者人群的高峰,约30%的患者最终发展成为药物难治性癫痫[4-5]。经过严格且详尽的术前评估后,若能精准定位致痫灶,理论上来说开颅手术切除致痫灶是其首选治疗方案,若无法准确定位致痫灶或存在多个致痫灶或致痫灶位于重要功能区等无法手术切除的药物难治性患者,推荐其行VNS等神经调控治疗手段。在本研究中,7例患儿临床发作类型为局灶性发作,4例患儿解剖-电-临床所定位的致痫灶不一致,患儿家属因行二期评估(立体定向脑电图)费用高、住院时间久等原因,最终要求行VNS治疗;2例患儿能精准定位致痫灶,但因其离功能区较近,手术切除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故而选择行VNS治疗。但研究中发现1例局灶性起源,并且头部MRI提示可能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但患儿家属因开颅切除性手术较VNS风险高、创伤大、并发症多,患儿家属难以接受,也最终选择VNS治疗,术后3个月随访时发现患儿未再出现癫痫发作。随着目前对于癫痫网络的研究愈发深入,发现若未同时切除致痫网络(即癫痫源区、发作起始及异常的中心节点),不能改变网络间联系,从而预后不佳[6-9]。VNS是通过脉冲发生器刺激颈部迷走神经上行传入冲动,从而抑制神经元异常同步化放电以及癫痫网络的传播,减轻或终止癫痫发作[10-12]。研究发现VNS对于儿童发作减少率高于其他人群,即时VNS可降低癫痫患者脑功能,降低患者发作对脑功能网络的易损性,并且VNS可促进脑网络结构重建[13-14],这可能是儿童VNS手术疗效较好的一大原因。
本研究共纳入22例患儿,术后12个月癫痫发作减少率为54.38%、有效率为68%,术后12个月McHugh疗效分级Ⅰ级3例、Ⅱ级12例、Ⅲ级7例、Ⅴ级0例。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相近[15],且本研究中术后1、3、6、9、12个月平均发作减少率分别为12.66%、26.10%、37.47%、48.18%、54.38%,有效率分别为5.00%、9.00%、36.00%、50.00%、68.00%,随治疗时间延长及参数调整,其疗效逐渐增加。本组仅3例患儿出现术后一过性声音嘶哑,其余均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为了探讨其疗效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发作减少率≥50%的患者定义为应答者,分别使用Mann-Witney U检验、χ2检验,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P<0.05)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作类型与儿童癫痫疗效相关,其中全面性发作相比于局灶性发作术后疗效更佳(P<0.05),且在全面性发作中,强直类型术后12个月发作减少率平均值为67.92%、肌阵挛类型术后12月发作减少率平均值为71.04%,高于强直-阵挛以及痉挛等其他类型。与既往研究相反[16],本研究表明全面性发作的难治性癫痫患儿对VNS疗效更好,其中对于肌阵挛发作控制效果更优。本研究纳入对象均为已正确使用2种或2种以上抗癫痫发作药物后仍效果不佳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随着药物种类增多,患者的发作控制增益显著减少。有临床研究发现,更换第3种抗癫痫发作药物治疗后,患者发作缓解率仅增加1%,且增加抗癫痫发作药物种类会导致更多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停药率[16]。这可能是药物种类不是影响儿童癫痫疗效相关因素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可能在于本研究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可能存在一定偏差,需要多中心、随机、双盲实验进一步探究。VNS因创伤小、有效率高,对于难治性癫痫患儿具有独特优势[17],且随着脑功能网络研究的深入,有望今后在临床广泛应用。
综上,本研究表明VNS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较好,且具有时间累积性,全面性发作相比于局灶性发作术后疗效更佳,全面性发作中的肌阵挛发作以及强直发作手术效果更优。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