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喻本桐" 5條結果
  • L-精氨酸對體外循環(huán)后細胞因子的影響

    目的 探討 L-精氨酸 (L- arginine)對體外循環(huán) (CPB)缺血 -再灌注損傷后全身炎癥反應的抑制作用。方法 術前將 5 1例擬行心瓣膜置換術的風濕性心臟病患者隨機分成兩組 :L-精氨酸組 (n=2 5 ) ,術中給予 30 0 mg/kgL -精氨酸治療 ;對照組 (n=2 6 ) ,術中給予等量的 5 %葡萄糖注射液。分別于術前、CPB后 2 h、4 h、8h、2 4 h和 4 8h采取動脈血 ,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分別測定血漿腫瘤壞死因子 - α(TNF- α)、白細胞介素 - 1β(IL- 1β)、白細胞介素 - 10 (IL- 10 )的濃度?!〗Y果 兩組 TNF-α、IL - 1β和 IL - 10水平于 CPB后均升高 (Plt;0 .0 5 ) ,TNF-α和 IL - 1β于 CPB后 4 8h恢復至基礎值 ;L-精氨酸組 CPB后 4 h、8h、2 4 h TNF- α和 IL- 1β升高幅度明顯低于對照組 (Plt;0 .0 5 ) ;IL- 10水平各時點組間比較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gt;0 .0 5 )。 結論 L-精氨酸可以降低 CPB后 T...更多NF- α、IL- 1β的血漿水平 ,具有抑制 CPB缺血 -再灌注損傷后全身炎癥反應的作用。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6:2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經(jīng)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靜脈植入靜脈輸液港一例

    永存左上腔靜脈(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伴右上腔靜脈(superior vena cava,SVC)缺失,也稱為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靜脈(isolated 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iPLSVC),是一種相對罕見的先天性體靜脈畸形。iPLSVC一般無癥狀,但會給全植入式靜脈輸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植入帶來臨床困難。我們報道1例41歲、需要新輔助化療聯(lián)合免疫治療的男性食管癌患者,在插入TIVAP前,通過多普勒超聲、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血管三維重建,發(fā)現(xiàn)為PLSVC,右側SVC缺失。我們選擇左側入路,以左側鎖骨上窩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外側切跡作為穿刺點,導管尖端距頸根部穿刺點21.5 cm, 尖端位于PLSVC和右心房的交界處,也就是擴張的冠狀靜脈竇處。輸液港植入術順利,患者術后接受兩周期新輔助化療聯(lián)合免疫治療,術后為預防冠狀靜脈竇及上腔靜脈內(nèi)血栓形成行抗凝治療,帶港期間無導管相關重大并發(fā)癥。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機器人輔助解剖性肺切除的初期經(jīng)驗與學習曲線

    目的評估機器人(達芬奇系統(tǒng))輔助胸腔鏡解剖性肺切除手術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總結機器人手術的學習曲線。方法回顧性分析 2016 年 3~6 月,我科機器人輔助胸腔鏡解剖性肺切除手術 4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男 29 例、女 11 例,年齡 54~78(60.2±12.7)歲;與同期行常規(guī)胸腔鏡手術的 37 例患者[男 27 例、女 10 例,年齡 52~76(58.7±11.5)歲]進行對比,分析其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死亡率,評估其安全性及可行性,同時總結機器人手術的學習曲線。結果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術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時間和術后疼痛,術后平均住院日,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機器人輔助組術前準備時間長于胸腔鏡組(24.5 min vs. 15.6 min,P=0.003),機器人輔助組術中中轉(zhuǎn)率低于胸腔鏡組(0 vs. 10.8%),兩組均無圍手術期死亡。結論機器人輔助胸腔鏡解剖性肺切除手術在前期學習過程中安全有效,初始 10 例手術過后,學習曲線即可從學習階段進入到標準階段。

    發(fā)表時間:2017-07-03 03:5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心內(nèi)直視手術同期雙極射頻消融治療心房顫動137例的臨床效果

    目的評估雙極射頻消融術在心內(nèi)直視手術中治療心房顫動(房顫)的臨床效果。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6月137例合并房顫(21例合并左心房血栓)的心臟病患者行心臟直視手術同期進行雙極射頻消融術的臨床資料,男61例、女76例,年齡35~73(48.3±11.6)歲?;颊咝g后口服胺碘酮6個月,并定期隨訪,記錄竇性心律轉(zhuǎn)復率、術中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心功能改善情況、術后生存率、血栓栓塞發(fā)生率以及其他手術并發(fā)癥等。 結果137例患者術中體外循環(huán)時間為(122±38)min,主動脈阻斷時間為(78±22)min,射頻時間為(20±4)min。手術當日130例房顫消除,其中轉(zhuǎn)為竇性心律114例,交界性心律16例,房顫消除率為94.9%。圍手術期死亡2例,住院死亡率為1.5%。術后1個月、6個月、1年、2年的竇性心律轉(zhuǎn)復率分別為81.5%(110/135)、88.1%(111/126)、83.1%(74/89)、83.0%(39/47)。術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別為96.6%(86/89)和93.6%(44/47)。隨訪期間無遠期血栓栓塞發(fā)生。 結論心內(nèi)直視手術同期雙極射頻消融手術有選擇地治療合并有房顫的心臟疾病患者,僅輕微增加了轉(zhuǎn)流及主動脈阻斷時間。雙極射頻消融手術竇性心律轉(zhuǎn)復率高,短中期效果好,遠期效果仍需進一步觀察。

    發(fā)表時間:2016-10-02 04:5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機器人腹腔鏡Heller肌切開聯(lián)合Dor折疊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學習曲線與短期療效的單中心回顧性研究

    目的 探討機器人腹腔鏡Heller肌切開聯(lián)合Dor折疊術(robot-assisted Heller-Dor myotomy,RAHM-Dor)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短期療效和學習曲線。方法 回顧性分析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胸外科2015年11月—2020年1月42例行RAHM-Dor患者的臨床資料及短期隨訪結果,其中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齡為(40.8±18.4)歲。結果 吞咽困難為術前最常見的癥狀,其次為燒心和反流。全組患者均采用RAHM-Dor,平均手術時間(122.8±23.9)min,術中出血量(47.5±32.7)mL,其中2例患者出現(xiàn)術中食管黏膜穿孔,術中進行黏膜縫合修補。中位住院時間為8(6,9)d,無術后食管瘺、中轉(zhuǎn)開腹及圍術期死亡患者。所有患者1個月、6個月及12個月Stooler評分和Eckardt 評分較術前降低(P<0.001)。結論 RAHM-Dor應用于賁門失弛緩癥安全可行,可獲得較滿意的短期療效,初始16~18例手術后,學習曲線即可從學習階段進入到標準階段。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