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較切開復位內固定與橈骨小頭假體置換治療Mason Ⅲ型橈骨小頭骨折的療效,為臨床選擇治療方法提供依據。 方法 2004 年1 月- 2008 年6 月,收治65 例Mason Ⅲ型橈骨小頭骨折,其中35 例采用切開復位、AO 微型鋼板螺釘內固定系統(tǒng)或結合克氏針治療(內固定組),30 例采用金屬單極橈骨小頭假體置換治療(置換組)。內固定組:男21 例,女14 例;年齡21 ~ 35 歲,平均30.7 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2 例,高處墜落傷8 例,摔傷15 例。左側23 例,右側12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為1 ~ 7 d,平均3 d。置換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23 ~ 67 歲,平均32.5 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7 例,高處墜落傷8 例,摔傷15 例。左側17 例,右側13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為1 ~ 6 d,平均1.5 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致傷原因、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 結果 術后兩組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 ~ 4 年,平均2.5 年。術后1 年內固定組肘關節(jié)伸、屈及前臂旋轉活動度與置換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但兩組前臂等長伸、屈及旋轉肌力減弱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內固定組29 例骨折臨床愈合,2 例骨折延遲愈合,2 例骨不連伴異位骨化,2 例內固定失敗。置換組術后1 年1 例肘關節(jié)屈曲角度丟失gt; 30°;1 例因假體過長,引起肘關節(jié)僵硬。術后1 年根據Broberg 和Morrey 肘關節(jié)功能評分標準進行評定,內固定組總分為(69.51 ± 10.23)分,置換組為(81.55 ± 12.0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其中內固定組獲優(yōu)15 例, 良5 例,一般11 例,差4 例,優(yōu)良率57.1%;置換組獲優(yōu)17 例,良5 例,一般6 例,差2 例,優(yōu)良率73.3%。 結論 與切開復 位內固定治療相比,橈骨小頭假體置換術治療Mason Ⅲ型橈骨小頭骨折可獲得更好的肘關節(jié)功 能。
目的 評價應用LARS 人工韌帶在關節(jié)鏡下重建后交叉韌帶,并有限切開重建后外側韌帶結構的臨床療效。 方法 2004 年11 月- 2008 年9 月,采用LARS 人工韌帶同時重建12 例后交叉韌帶伴后外側韌帶結構損傷。男10 例,女2 例;年齡19 ~ 43 歲,平均26.5 歲。交通傷10 例,重物砸傷2 例。病程4 ~ 12 周,平均6.4 周。后抽屜試驗及Lachman 試驗均為陽性。按國際膝關節(jié)文獻委員會(IKDC)評分標準均為D 級,Lysholm 評分為(53.2 ± 3.1)分。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颊呔@隨訪,隨訪時間13 ~ 60 個月,平均32.2 個月。后抽屜試驗及Lachman 試驗均為陰性。末次隨訪時IKDC 評分均為A 級,Lysholm 評分為(91.5 ± 2.8)分,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KT-1000 檢查提示患膝前向及后外向松弛度差異均lt; 3 mm。 結論 應用LARS 人工韌帶在關節(jié)鏡下重建后交叉韌帶,同時有限切開重建后外側韌帶結構,術后膝關節(jié)可獲即時穩(wěn)定,利于膝關節(jié)早期活動,避免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