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系統(tǒng)評價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療效,為合理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方案提供高質量證據(jù)。方法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3期)、CBM、CNKI、VIP及WanFang Date數(shù)據(jù)庫,全面收集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隨機對照試驗(RCT),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13年1月,并追溯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由兩位研究者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和評價質量后,采用RevMan 5.1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 共納入5個RCT,440例患者。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比較,胺碘酮組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術后RA的總發(fā)生率[RR=0.60,95%CI(0.48,0.74),Plt;0.000 01]和室顫發(fā)生率[RR=0.47,95%CI(0.26,0.85),P=0.01],且不影響溶栓術后冠脈再通率[RR=1.00,95%CI(0.88,1.15),P=0.94],但不能降低術后病死率[RR=0.33,95%CI(0.10,1.09),P=0.07]。結論 現(xiàn)有證據(jù)表明,胺碘酮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發(fā)生率,但未能降低病死率。受納入研究質量和數(shù)量限制,上述結論尚需更多高質量RCT結果加以驗證。
目的 總結急性心肌梗死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點及急救護理。 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4月對179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中再灌注心律失常進行分析。 結果 心肌梗死血管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發(fā)生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比例較高,右冠狀動脈梗死發(fā)生緩慢型心律失常的比例高,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發(fā)病至血管再通時間<6 h易發(fā)生心律失常,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結論 護士應掌握心律失常的特點,做好充分護理評估和急救準備,可確保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得以順利進行。
睡眠呼吸障礙(sleep breathing disorders,SDB)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其主要類型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S),特點是夜間睡眠過程中上氣道完全或部分阻塞及呼吸中樞驅動降低導致呼吸暫停及低通氣,產生慢性間歇性低氧、反復微覺醒、睡眠結構異常、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OSAS近年已公認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它可引起或加重許多疾病,美國心臟協(xié)會/美國心臟病學基金會(AHA/ACCF)聯(lián)合發(fā)表了《睡眠呼吸暫停與心血管疾病的科學共識》。為了進一步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提升OSAS及相關疾病防控水平,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分會睡眠學組與心血管病學組就SDB與心血管疾病相關問題達成共識,為多學科聯(lián)合防治SDB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目的 分析體重lt;10 kg行心內直視手術后早期發(fā)生心律失常嬰幼兒的臨床特點,探討其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7年6月~2009年6月第三軍醫(yī)大學附屬新橋醫(yī)院收治的88例體重lt;10 kg行心內直視手術后早期發(fā)生心律失常嬰幼兒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49例,女39例;年齡1.0個月~25歲(12.4±5.5個月);體重2.5~9.7 kg(6.4±2.8 kg)。術后對發(fā)生竇性心動過速和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給予對癥處理,如無效,給予西地蘭或普羅帕酮或胺碘酮治療;對Ⅱ°和Ⅲ°房室傳導阻滯合并心率緩慢患者,給予異丙腎上腺素、激素,臨時/永久心臟起搏器;對室性心律失?;颊呓o予利多卡因或胺碘酮治療。 結果 圍術期共死亡4例,病死率45%。死于低心排血量綜合征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室性心動過速1例。術后發(fā)生竇性心動過速58例,室上性心動過速18例(心率200~300次/分);房室傳導阻滯6例(Ⅰ°1例、Ⅱ°4例、Ⅲ°1例);室性心律失常6例;均經給予對癥處理、抗心律失常藥物或安置臨時/永久心臟起搏器治療好轉或治愈。隨訪76例,隨訪時間6~40個月(20.4±11.5個月),所有患者健康狀況良好,無嚴重心律失常發(fā)生。失訪8例。 結論 體重lt;10 kg的嬰幼兒行心內直視手術后早期心律失常發(fā)生率高,應加強監(jiān)護,慎重選擇抗心律失常藥物;復雜型心內畸形,體重lt;6 kg、年齡lt;6個月的嬰幼兒術后早期更易出現(xiàn)室性心律失常,應加強防治。
目的 總結心肌間隔切除術治療肥厚梗阻型心肌?。℉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的臨床經驗,探討圍術期治療策略。 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了62例HOCM患者,男41例,女21例;年齡6~68歲,平均年齡34.05歲。手術在全身麻醉低溫體外循環(huán)下完成,按常規(guī)經主動脈切口行室間隔心肌切除術(經典或改良Morrow技術),同期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5例,二尖瓣置換術12例,二尖瓣成形術9例,主動脈瓣置換術4例,三尖瓣成形術2例,動脈導管閉合術2例。圍術期常規(guī)行心臟超聲心動圖或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心電圖或動態(tài)心電圖及胸部X線片檢查,評價超聲心動圖檢查指標、二尖瓣的結構和功能改變。結果 全組體外循環(huán)時間104.23±47.14 min,主動脈阻斷時間66.76±36.32 min,氣管內插管時間13.23±11.76 h,術后住監(jiān)護室時間42.53±37.41 h。全組死亡4例,病死率6.45%(4/62),死于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腎功能不全1例,頑固性心律失常、心室顫動、心房撲動合并低心排血量綜合征 1例,急性腎功能衰竭 1例,Ⅲ°房室傳導阻滯合并低心排血量綜合征1例。術后左心房內徑(34.56±6.45 mm vs.43.46±7.21 mm,t=6.948, P=0.000),左心室舒張期末內徑(37.14±6.31 mm vs.42.03±6.23 mm,t=3.145,P=0.020),左心室流出道壓差(23.54±17.78 mm Hg vs. 103.84±4404 mm Hg,t=13.618,P=0.000),室間隔厚度(17.12±5.67 mm vs.26.93±5.23 mm,t=10.694,P=0.000) 與術前比較均減小或降低。二尖瓣關閉好或僅有輕度反流,二尖瓣前向運動(SAM)征基本消失。術后發(fā)生的主要心律失常包括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室內傳導阻滯、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和心房顫動等。58例生存患者均痊愈出院,隨訪53例,隨訪時間3個月~12年,失訪5例。隨訪期間無遠期死亡、并發(fā)癥及再次手術患者,癥狀均明顯減輕,心功能I~II級,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結論 HOCM心肌間隔切除術可充分疏通左心室流出道,消除二尖瓣SAM征,滿意的緩解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改善患者癥狀。術后主要心律失常表現(xiàn)為傳導束傳導異常和心房顫動。精確的手術技術和及時有效的藥物治療可獲得滿意的療效。
目的 探討大左心室心臟病患者行心臟直視手術后發(fā)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為防治其發(fā)生提供依據(jù)。 方法 回顧性分析176例大左心室行心臟直視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發(fā)生室性心律失常44例(室性心律失常組), 未發(fā)生室性心律失常的132例患者作為對照(對照組)。選擇術前臨床指標、心臟病類型、超聲心動圖(UCG)、心電圖(ECG)和體外循環(huán)(CPB)等指標,采用χ2檢驗、t 檢驗和logistic回歸分析術后發(fā)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 結果 年齡≥55 歲(OR=3.469)、左心室舒張期末內徑(LVEDD)≥80 mm (OR=3.927)、射血分數(shù)(LVEF)≤55% (OR=2.967)、體外循環(huán)時間≥120 min(OR=5.170)和主動脈阻斷時間≥80 min(OR=4.501)是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結論 室性心律失常是大左心室患者行心臟直視手術后的嚴重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預后,患者的年齡、左心室大小、心功能和體外循環(huán)等因素可影響術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關鍵詞: 大左心室; 室性心律失常; 危險因素; 體外循環(huán); 心臟手術
目的研究單一周期的缺血預處理(IP)方法在心臟瓣膜手術中對心肌的保護作用。方法2002年8月至2006年4月85例慢性心瓣膜疾病患者在我院行心臟瓣膜手術,將其隨機分為兩組,IP組(n=47):主動脈阻斷前文行單次缺血2min開放3min的預處理方案,阻斷主動脈后采用冷晶體心臟停搏液心肌保護方法;對照組(n=38):僅采用冷晶體心臟停搏液心肌保護方法。觀察兩組術前、術后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I(cTnI)、心電圖ST-T改變、室性心律失常及ICU臨床指標。結果術后兩組血清CK-MB和cTnI均較術前升高;IP組術后24、48和72h的CK-MB測量值,以及術后24和48h cTnI測量值均低于對照組(P〈0.05)。IP組術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比率和持續(xù)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使用的正性肌力藥物種類和ICU停留時間少于/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IP和低溫高鉀晶體心臟停搏液灌注方法聯(lián)合使用,可以增強心臟瓣膜手術中對心肌的保護效果,降低術后心肌酶、肌鈣蛋白上升水平和術后室性心律失常程度,提高手術效果。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在二尖瓣病變患者中發(fā)病率高達79%。AF容易引起血栓、栓塞和嚴重心律失常。藥物轉復竇性心律仍有易復發(fā)的傾向,而外科手術和射頻消融僅能使部分患者受益。迄今為止,AF的發(fā)病機制仍不清楚?,F(xiàn)通過致病基因、心肌電生理、連接蛋白、細胞超微結構和細胞信號傳導系統(tǒng)等五個方面對AF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進行綜述。
目的 為提高未成熟心肌的保護作用 ,觀察 11,12 -環(huán)氧二十碳三烯酸 ( 11,12 - EET)對幼兔冷停搏長時間保存的心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影響?!》椒ā?16只幼兔按單純隨機原則分成 2組 ,每組 8只。對照組 :采用 St.Thomas 心臟停搏液保護心肌 ;實驗組 :采用 St.Thomas +11,12 - EET心臟停搏液保護心肌。采用 L angendorff灌注裝置 ,測定灌注心臟停搏液后的電機械活動停止時間以及保存 16小時 ( 4°C)后復灌 30分鐘 ( 37°C)的心率 ( HR)、冠狀動脈流量 ( CF)、心肌含水量 ( MWC)、冠狀動脈漏出液中肌酸激酶 ( CK)和乳酸脫氫酶 ( L DH)、心肌鈣離子含量 ,觀察心律失常發(fā)生情況。 結果 實驗組灌注心臟停搏液后的電機械活動停止時間明顯縮短 ;HR恢復、CF、MWC 、CK、L DH、心肌鈣離子含量和心律失常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Y論 St.Thom as 液中加入 11,12 - EET可減輕幼兔離體心臟長時間保存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