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觀察重癥急性膽管炎(ACST)患者術后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中核因子kB(NFkB)活性的變化及其與膽道感染嚴重程度和預后的關系。 方法20例ACST患者根據(jù)其預后情況分為生存組(14例)和死亡組(6例),同時選擇胃潰瘍行大部切除術或疝修補術等非炎癥疾病患者10例作為對照組,分別于術后24 h取外周血, 用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PBMC,提取核蛋白, 并用凝膠電遷移改變分析法(EMSA)測定PBMC中NFkB活性的變化, 所得結果用圖像分析儀分析并以相對光密度(ROD)表示。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測定血漿中TNFα、IL6和IL10含量的變化。結果ACST死亡組NFkB活性最高(5.02±1.03),生存組次之(2.98±0.51),對照組最低(1.02±0.34),各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ACST死亡組血漿TNFα和IL6含量明顯增高,分別為(496.28±52.35) ng/L和(578.13±67.72) ng/L,生存組分別為(284.47±39.41) ng/L和(318.67±34.92) ng/L,對照組分別為(89.43±10.39) ng/L和(101.27±13.47) ng/L, 各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ACST死亡組和生存組IL10分別為(378.42±41.02) ng/L和(384.75±39.24) ng/L,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9.36±11.05) ng/L(P<0.05),死亡組與生存組之間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gt;0.05)。結論ACST時患者PBMC中NFkB的活性顯著增高,增高的NFkB能較好地預測膽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及其預后。
目的 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時中性粒細胞(PMN)內(nèi)核因子-kB(NF-kB)活性變化與PMN細胞間黏附分子(ICAM-1)表達及其PMN黏附的關系. 方法 新西蘭白兔24只,隨機分為3組,每組8只.組1:結扎兔左冠狀動脈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45分鐘后再開放;組2:心肌缺血同組1,用吡咯基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于心肌缺血前10分鐘靜脈注射(15mg/kg); 對照組:不作動脈結扎.3組分別于缺血前、再灌注30分鐘、60分鐘、90分鐘、120分鐘、240分鐘和360分鐘時用流式細胞儀檢測PMN ICAM-1的表達,凝膠電泳遷移率分析檢測NF-kB的活性,測定PMN與臍靜脈內(nèi)皮細胞黏附率(PMN-EC-340). 結果 組1中PMN ICAM-1的表達在心肌再灌注120分鐘時開始升高,并與PMN-EC-340黏附率變化有顯著的相關性;NF-kB 活性于心肌再灌注30分鐘后開始增高,120分鐘達高峰,之后活性逐漸下降. 組2中PMN ICAM-1、NF-kB活化程度和PMN-EC-340黏附率升高幅度均低于組1(P=0.041,0.029,0.034). 結論 心肌缺血-再灌注時刺激NF-kB的活化,啟動PMN ICAM-1的表達而參與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發(fā)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