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關節(jié)鏡下滑膜切除治療膝關節(jié)色素沉著絨毛結節(jié)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的療效。 方法回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12月13例膝關節(jié)PVNS患者臨床資料。男9例,女4例;年齡25~45歲,平均33歲。左膝8例,右膝5例。其中5例有明確外傷史,8例無外傷史。病程4~80個月,平均44個月。術前Lysholm評分為(45.3 ± 4.2)分,國際膝關節(jié)文獻委員會(IKDC)2000評分為(46.8 ± 4.9)分?;颊呔陉P節(jié)鏡下切除滑膜, 術后進行放療。 結果病理檢查均確診為PVNS。術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血管、神經損傷及膝關節(jié)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30個月,平均21.8個月。末次隨訪時,Lysholm評分為(90.2 ± 7.4) 分,IKDC2000評分為(87.8 ± 3.8)分,均較術前顯著提高(t=22.64,P=0.00;t=24.32,P=0.00)。隨訪期間均無復發(fā)。 結論關節(jié)鏡下滑膜切除可有效治療膝關節(jié)PVNS,手術創(chuàng)傷小,關節(jié)功能恢復快,療效滿意,是一種安全、可行的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
目的通過使用腺病毒介導BMP-2/7共表達載體轉染兔滑膜MSCs(synovial-derived MSCs,SMSCs),觀察其在體外向纖維軟骨樣細胞分化的可行性。 方法取3月齡新西蘭大白兔6只,雌雄不限,體重(2.1 ± 0.3) kg;取滑膜組織分離純化SMSCs后,進行形態(tài)學觀察及免疫細胞熒光染色、流式細胞儀、細胞周期鑒定,并檢測其成脂、成骨、成軟骨多向分化潛能。同時包裝pAdTrack-BMP-2-內部核糖體進入位點(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BMP-7腺病毒載體,轉染SMSCs后進行增殖動力學、核型分析、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DNA含量、致瘤性分析等安全性鑒定。體外在不完全成軟骨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觀察其分化狀態(tài),并行RT-PCR檢測、免疫熒光染色及甲苯胺藍染色檢測。 結果從兔滑膜組織中分離出的SMSCs,其細胞形態(tài)、表面標記、多向分化潛能等均符合MSCs的特點。pAdTrack-BMP-2-IRES-BMP-7轉染SMSCs的轉染率約為70%。安全性鑒定結果顯示轉染后的SMSCs倍增時間、染色體數目及DNA含量均正常,且無致瘤性。體外不完全成軟骨培養(yǎng)基誘導培養(yǎng)21 d后,RT-PCR檢測示SMSCs 的Ⅰ、Ⅱ型膠原表達明顯增加,以Ⅱ型膠原為主;軟骨分化信號分子RhoA與Sox-9的表達經誘導后也明顯增加。免疫熒光染色及甲苯胺藍染色結果亦顯示轉染后的SMSCs向纖維軟骨樣細胞分化。 結論使用腺病毒載體安全有效,可在體外定向誘導兔SMSCs向纖維軟骨樣細胞分化。
目的 探討關節(jié)鏡下和/ 或切開手術輔以術后關節(jié)外放療治療膝關節(jié)彌漫型色素沉著絨毛結節(jié)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的方法和療效。 方法 2000 年9 月- 2010 年8 月,收治97 例單膝彌漫型PVNS。男38 例,女59 例;年齡8 ~ 75 歲,中位年齡33 歲。病程1 周~ 30 年;復發(fā)患者10 例。左膝52 例,右膝45 例。術前膝關節(jié)伸直(1.9 ± 2.3)°,屈曲(122.9 ± 5.6)°;Lysholm 膝關節(jié)評分為(43.2 ± 6.7)分,國際膝關節(jié)文獻委員會(IKDC)膝關節(jié)功能主觀評分為(53.2 ± 5.7)分。根據是否合并關節(jié)外病變及病變部位,82 例采用關節(jié)鏡下關節(jié)前后病變滑膜切除術,3 例采用關節(jié)鏡下關節(jié)內病變滑膜切除聯合小切口切除關節(jié)外病灶,9 例采用關節(jié)鏡下關節(jié)內病變滑膜切除及后方關節(jié)外軟組織內病灶切除術,3 例分期切除病灶并植骨。術后76 例接受關節(jié)外放療。 結果 術中1 例損傷腘動脈,3例損傷腘靜脈分支;術后3 d 1 例膝關節(jié)血腫形成。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神經損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颊呔@隨訪,隨訪時間1 年3 個月~ 11 年2 個月,中位時間61 個月。89 例患者隨訪期間無復發(fā),術后15 個月膝關節(jié)伸直(0.2 ± 1.3)°,屈曲(135.9 ± 6.6)°,Lysholm 膝關節(jié)評分為(89.8 ± 5.8)分,IKDC 膝關節(jié)功能主觀評分為(87.8 ± 5.8)分,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8 例于術后6 個月~ 8 年復發(fā),再次手術后患者膝關節(jié)輕度活動受限,無疼痛、腫脹。結論 根據膝關節(jié)病變范圍及程度,選擇關節(jié)鏡下和/ 或切開手術輔以關節(jié)外放療治療膝關節(jié)彌漫型PVNS 可取得較好療效。術后未接受正規(guī)放療是復發(fā)重要因素之一,復發(fā)者病變易導致骨質破壞。
目的 總結關節(jié)鏡下治療髖關節(jié)滑膜軟骨瘤的方法及臨床療效。 方法2009年7月-2011年6月,對15例髖關節(jié)滑膜軟骨瘤于關節(jié)鏡下行滑膜清理和游離體摘除術。男11例,女4例;年齡21~45歲,平均33.1歲。左髖6例,右髖9例。病程12~43個月,平均23個月。主要臨床癥狀為患側髖關節(jié)活動受限、脹痛。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為(5.8 ± 1.1)分,髖關節(jié)活動度為(149.8 ± 27.5)°,Harris評分為(54.5 ± 13.3)分。 結果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颊呔@隨訪,隨訪時間6個月~2年,平均17.4個月。末次隨訪時VAS評分為(2.0 ± 1.2)分,髖關節(jié)活動度為(258.3 ± 35.4)°,Harris評分為(93.0 ± 18.7)分,以上指標均較術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隨訪期間MRI檢查示均無復發(fā)。 結論關節(jié)鏡下治療髖關節(jié)滑膜軟骨瘤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可最大程度恢復髖關節(jié)功能和活動度。
目的 對滑膜間充質干細胞(synovium-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SMSCs)的研究進展及在組織工程中的應用進行綜述。 方法 查閱近年SMSCs 相關文獻,從分離培養(yǎng)方法、基本特性及在組織工程中的應用三方面進行綜述。 結果 SMSCs 具有分離方法簡便、增殖能力及多分化能力較強的特點,已有研究將其應用于軟骨、肌腱、韌帶及骨組織工程領域。 結論 SMSCs 是MSCs 家族的新成員,可能會成為組織工程領域新的種子細胞,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目的 富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對軟組織修復、創(chuàng)傷愈合及骨缺損修復均有促進作用,通過建立蛋白酶誘導的兔膝骨性關節(jié)炎模型并以PRP 進行干預,探討PRP 對滑膜炎的抑制及治療作用。 方法 取6 月齡清潔級新西蘭大白兔20 只,雌雄不限,體重2.5 ~ 3.0 kg;于兔耳中央動脈取血采用Landesberg 等的方法制備PRP,同時對外周血及PRP 進行血小板計數及PDGF、TGF 和VEGF 濃度檢測。于20 只兔雙側膝關節(jié)內分別注射0.3 mL 4% 木瓜蛋白酶建立膝骨性關節(jié)炎模型后,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n=10)。實驗組:雙側膝關節(jié)每周注射0.3 mL PRP,共10周;對照組:注射無菌生理鹽水。于第1 次注射后第2、4、6、8、10 周取血檢測紅細胞沉降率及IL-1β 濃度,取膝關節(jié)滑膜標本行大體及HE 染色觀察,并根據Mankin 評分標準對滑膜評分。 結果 血小板計數示PRP 中血小板濃度約為外周血的6.8 倍。PRP 中PDGF、TGF-β 和VEGF 的濃度分別約為外周血中的5、8、7 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所有實驗動物均存活至實驗完成。實驗組第2、6、8、10 周紅細胞沉降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第4 周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實驗組第4、6、8、10 周IL-1β 濃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第2 周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對照組關節(jié)滑膜廣泛水腫、增厚,表面纖維素性滲出,標本滑膜表面偶見血管翳樣組織出現;實驗組自第2 周開始,可見滑膜滲出減少,隨時間延長表面充血現象減輕,水腫程度下降,第10周時可見標本滑膜略增厚,未見明顯水腫,表面少量淡黃色關節(jié)液覆蓋,無粘連現象。實驗組第4、6、8、10 周Mankin 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第2 周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 PRP 通過修復受損組織、抑制炎性因子釋放等途徑,對蛋白酶誘導的兔滑膜炎發(fā)揮緩解和治療作用。
目的 探討人工膝關節(jié)表面置換術治療晚期膝關節(jié)彌漫型色素絨毛結節(jié)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的方法和療效。 方法 2002 年11 月- 2009 年5 月,收治11 例晚期膝關節(jié)彌漫型PVNS 患者。男3 例,女8 例;年齡42 ~ 63 歲,平均 51.2 歲。病程2.5 ~ 10.0 年,平均5.2 年。均為單膝發(fā)病,左膝7 例,右膝4 例。9 例有膝關節(jié)外傷史,2 例無明顯誘因。術前關節(jié)活動度為(90.1 ± 17.2)°。膝關節(jié)功能按照美國特種外科醫(yī)院(HSS)評分為(68.9 ± 8.7)分?;颊呔诨で宄g后行人工膝關節(jié)表面置換術。 結果 1 例術后6 d 切口皮下淺部感染,經清創(chuàng)后切口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術后1 例膝關節(jié)屈伸受限,1 例腓總神經出現不完全麻痹,1 例患側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經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颊呔@隨訪,隨訪時間13 ~ 102 個月,中位時間 38 個月。2 例自覺膝關節(jié)慢性疼痛,對日常生活無明顯影響,未作處理。術后12 個月1 例復發(fā),二次手術后未見復發(fā)。X 線片檢查示未見假體周圍透亮線、假體松動、下沉及骨溶解等跡象。末次隨訪時,關節(jié)活動度為(109.1 ± 18.6)°,HSS 評分為(86.7 ± 9.3)分,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獲優(yōu)6 例,良3 例,可1 例,差1 例,優(yōu)良率為81.8%。 結論 人工膝關節(jié)表面置換同時行滑膜徹底切除術治療晚期膝關節(jié)彌漫型PVNS,可較好恢復膝關節(jié)功能,復發(fā)率較低,臨床療效可靠。
體外分離培養(yǎng)豬滑膜源性MSCs(synovium-derived MSCs,SMSCs),探討其在體外多向分化潛能。 方法 2 月齡長楓雜交豬3 頭,雌雄不限,體重8 ~ 10 kg。取豬膝關節(jié)滑膜組織分離SMSCs 并行原代及傳代培養(yǎng),待第3 代SMSCs 長滿培養(yǎng)皿后,吸去基礎培養(yǎng)液,分別加入特定培養(yǎng)液進行成軟骨、成骨、成脂誘導分化,作為實驗組;以基礎培養(yǎng)液培養(yǎng)作為對照組。成軟骨誘導21 d 后行甲苯胺藍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實時熒光定量 PCR 檢測;成骨誘導10 d 后行ALP 染色檢測,21 d 后行茜素紅染色檢測;成脂誘導21 d 后行油紅O 染色檢測。 結果 SMSCs 培養(yǎng)24 h后細胞形態(tài)細長或呈多角形;48 h 后細胞數量增多;72 h 后可見大量紡錘形細胞,其間散在分布少許小圓形細胞。實驗組成軟骨誘導21 d 后甲苯胺藍染色呈陽性,細胞外有蛋白多糖(Aggrecan)形成;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示特異軟骨基質Col Ⅱ表達;實時熒光定量PCR 檢測示Col Ⅱ A1、Aggrecan、SOX9 mRNA 表達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成骨誘導10 d 后ALP 染色陽性,21d 后茜素紅染色陽性,有鈣結節(jié)形成。成脂誘導21 d 后油紅O 染色示細胞內有脂滴形成。對照組除ALP 染色觀察呈弱陽性外,余染色均呈陰性。 結論 豬膝關節(jié)滑膜組織可分離獲取SMSCs,其在體外具有向成軟骨、成骨、成脂多向分化潛能,有望成為組織工程種子細胞來源。
目的 探討采用關節(jié)鏡技術治療膝關節(jié)局限性色素絨毛結節(jié)性滑膜炎的方法及臨床效 果。 方 法 2006 年2 月- 12 月,收治22 例膝關節(jié)局限性色素絨毛結節(jié)性滑膜炎患者。男8 例,女14 例;年齡16 ~ 35 歲,平均24 歲。8 例有膝關節(jié)外傷史,其余無明顯誘因。病程1 ~ 30 個月,平均10 個月。主要臨床癥狀為反復膝關節(jié)絞鎖、腫脹及疼痛。術前Lysholm 評分為(68.5 ± 8.2)分,國際膝關節(jié)評分委員會(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評分為(72.7 ± 5.2)分。20 例術前膝關節(jié)MRI 檢查見明確病灶,2 例未見明確病灶。術中采用常規(guī)關節(jié)鏡入路結合病灶旁輔助小切口完整切除病灶,并切除病灶附著處滑膜。 結果 術后病理檢查均確診為色素絨毛結節(jié)性滑膜炎。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并發(fā)癥發(fā)生?;颊咝g后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8 ~ 28 個月,平均22 個月。2 例術后6 周屈膝lt; 90°,進行手法松解,最終恢復正常膝關節(jié)活動范圍。末次隨訪時19 例復查膝關節(jié)MRI 未見復發(fā);Lysholm評分為(94.5 ± 3.5)分,IKDC 評分為(92.8 ± 2.4)分,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1)。 結論 經關節(jié)鏡下切除病灶及附著處滑膜,能有效治療膝關節(jié)局限性色素絨毛結節(jié)性滑膜炎,且創(chuàng)傷小,可最大程度恢復膝關節(jié)功能。
目的 研究骨膜、滑膜和軟骨組織對軟骨細胞蛋白多糖、Ⅱ型膠原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等基因表達的影響, 探討各種組織對軟骨再生的作用。方法 20只新西蘭兔,于膝關節(jié)切取20 個4 mm×4 mm×4 mm軟骨塊、25個2 mm×2 mm×2 mm小軟骨塊、25個2 mm×2 mm滑膜片和25個2 mm×2 mm骨膜塊。將4 mm×4 mm×4 mm軟骨塊分別置于培養(yǎng)皿孔中央進行培養(yǎng),按軟骨塊周圍放置的組織塊不同分為A、B、C、D 4組(n=5)。A組,周圍放置5個2 mm×2 mm的滑膜片;B組,周圍放置5個2 mm×2 mm的骨膜片;C組,周圍放置5個2 mm×2 mm×2 mm的小軟骨塊;D組,周圍未放置任何組織塊,作為對照組。培養(yǎng)7 d后,提取中央軟骨塊細胞RNA,采用RT-PCR技術,檢測4組軟骨細胞蛋白多糖、Ⅱ型膠原和NF-κB mRNA轉錄情況。結果 A組蛋白多糖mRNA轉錄減少,基因表達相對密度值為1.09±0.21,與D組1.25±0.25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Ⅱ型膠原及NF-κB mRNA 轉錄亦減少,基因表達相對密度值與D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蛋白多糖、Ⅱ型膠原及NF-κB mRNA轉錄增高,基因表達相對密度值分別為1.60±0.26、1.57±0.24及4.20±2.22,與D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Ⅱ型膠原基因表達相對密度值為1.43±0.28,與D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蛋白多糖及NF-κB基因表達相對密度值與D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骨膜具有刺激軟骨細胞蛋白多糖、Ⅱ型膠原和NF-κB mRNA轉錄的能力。NF-κB及其信號傳遞系統(tǒng)很可能參與了骨膜對軟骨再生的促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