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王克利" 2條結果
  • 晚期月骨無菌性壞死舟骨環(huán)形征的解剖學及生物力學研究

    目的 明確穩(wěn)定舟骨近極的韌帶及斷裂后橈腕關節(jié)面應力的改變,闡明舟骨環(huán)形征的臨床意義。方法 實驗分為兩部分,分別通過5側上肢標本的解剖學觀察,確定穩(wěn)定舟骨近極的韌帶;通過橈側、尺側屈腕肌腱及橈側、尺側伸腕肌腱,垂直加載12 kg負荷5分鐘,應用壓敏薄膜及FPD-305E、FPD-306E系統,分別測量腕關節(jié)中立、掌屈、背伸、尺偏及橈偏時,正常及韌帶斷裂后舟骨窩、月骨窩應力的變化。結果 解剖學觀察發(fā)現,穩(wěn)定舟骨近極的韌帶為:橈舟頭韌帶、長橈月韌帶及舟月骨間韌帶,其中長橈月韌帶和舟月骨間韌帶起到限制舟骨近極向背側移位的作用。生物力學研究結果表明,在穩(wěn)定舟骨近極的韌帶斷裂后,背伸位時,舟骨窩橈側亞區(qū)應力(0.90±0.43)與正常(0.85±0.15)無差異,但掌側(0.59±0.20)、尺側(0.52±0.05)及背側亞區(qū)(0.58±0.23)應力較正常(相對應力為0.77±0.13、0.75±0.08、0.68±0.09)減??;中立、掌屈、橈偏及尺偏位時,舟骨窩內各亞區(qū)應力與正常相比增大或無差異;而月骨窩在中立位時,各亞區(qū)的應力增大;掌屈、背伸、橈偏及尺偏位時,各亞區(qū)的應力減小或無差異。結論 在月骨無菌性壞死ⅢB期,舟骨窩承受的負荷增加,在治療方法的選擇上,應注意矯正舟骨的旋轉半脫位,防止后期出現橈舟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3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鹿茸多肽對周圍神經再生的影響

    目的 探討鹿茸多肽局部給藥和鹿茸多肽-PLGA 復合膜對大鼠坐骨神經損傷后神經再生的影響。 方法 制備厚度為50 μm、濃度分別為3 mg/g 及15 mg/g 的鹿茸多肽-PLGA復合膜。取3 ~ 6 月齡Wistar 大鼠72 只,雌雄不限,體重(250 ± 50) g,制備坐骨神經切斷模型。模型制備后隨機分成4 組,每組18 只。A 組:吻合后不作任何處理;B組:術后每隔1 d 術側腓腸肌內注射10 mg/L鹿茸多肽1 mL;C組:神經吻合口部位包繞3 mg/g 鹿茸多肽-PLGA復合膜;D 組:神經吻合口部位包繞15 mg/g 鹿茸多肽-PLGA 復合膜。術后第2、4 及6 周,大體觀察神經斷端粘連情況,行電生理檢測、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及半定量分析、辣根過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示蹤。 結果 術后各組大鼠行為無明顯異常,足底、足趾均無潰瘍;神經吻合口處均無神經瘤形成。術后2、4 及6 周,A 組神經吻合處與周圍組織粘連明顯,B 組僅有輕度粘連,C、D 組無明顯粘連。術后各時間點小腿三頭肌誘發(fā)電位恢復率B、C、D 組明顯高于A組(P lt; 0.01),D 組優(yōu)于B 組和C 組(P lt; 0.05);2、4 周B 組和C 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6 周時C 組優(yōu)于B 組(P lt;0.05)。再生神經纖維軸突及髓鞘TGF-β1、IGF 抗原染色:A 組輕度著色,B、C、D 組隨觀察時間的延長著色逐漸加深。各時間點B、C、D 組TGF-β1、 IGF 抗原表達均較A 組高(P lt; 0.05);術后6 周,D 組與B、C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lt;0.05),B、C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HRP 逆行示蹤實驗:隨時間延長,被標記的有髓神經纖維逐漸增多,B、C、D 組標記陽性的有髓神經纖維數明顯高于A 組,D 組高于其他組,B 組和C 組差異不明顯。 結論 鹿茸多肽局部應用和鹿茸多肽-PLGA 復合膜包繞神經吻合口周圍對神經再生均有促進作用,此作用與鹿茸多肽有明顯量效關系,鹿茸多肽-PLGA 復合膜有預防神經粘連作用。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1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