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符竣" 9條結果
  • 主動脈不接觸技術在梅毒性冠狀動脈開口狹窄患者外科治療中的應用一例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6:0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室間隔缺損合并動脈導管未閉110例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6: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中轉體外循環(huán)的經(jīng)驗與教訓

    目的 總結分析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OPCAB)中轉為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on pump CABG)的原因及臨床資料,以提高OPCAB的成功率。方法 8例患者中轉為on pump CABG的原因為:2例術中發(fā)現(xiàn)心肌橋,處理時出血難以控制;6例兇術中嚴重的低血壓,其中3例是在搬動心臟時,另外3例在切開靶血管時。中轉患者中2例在心臟不停跳下完成,其他均在低溫體外循環(huán)下完成,體外循環(huán)時間為101.8±8.5min。結果8例中轉患者中無住院死亡;1例發(fā)生輕度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其他患者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1例中轉后術中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輔助完成手術。OPCAB患者與中轉on pump CABG患者比較左心室舒張期末壓(13.5±4.5mmHg vs.19.1±6.7mmHg)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180,P=0.04)。結論 左心室舒張期末壓增高是OPCAB的高危風險因素,如果〉20mmHg應首選on pump CABG;急診手術、心肌橋亦是OPCAB的風險因素。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6:2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兩種不同射頻消融方式治療風濕性心瓣膜病合并永久性心房顫動的療效比較

    目的 比較雙極鉗射頻消融手術與單極筆射頻消融手術治療風濕性心瓣膜病合并永久性心房顫動的近期療效。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1年2~12月武漢亞洲心臟病醫(yī)院124例風濕性心瓣膜病合并永久性心房顫動行心瓣膜置換加雙極鉗/單極筆射頻消融手術的臨床資料。根據(jù)采用的射頻消融方法不同,將124例患者分為兩組,雙極鉗組:62例,男29例,女33例;年齡(44.20±8.61)歲;單極筆組: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齡(46.40±9.48)歲。分別于術中心臟復跳、手術當天、術后7 d、1個月、3個月和6個月做心電圖檢查,觀察竇性心律維持情況。 結果 兩組均無住院死亡,無消融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雙極鉗組主動脈阻斷時間 [(70.05±22.02) min vs. (54.47±20.65)min,P=0.025]、 消融時間 [(25.12±3.00) min vs. (15.70±3.02) min,P=0.000] 均長于單極筆組。術中心臟復跳、手術當天、術后7 d,雙極鉗組的竇性心律維持率分別為88.71%、87.10%、80.65%,單極筆組分別為85.48%、77.42%、72.58%,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雙極鉗組的竇性心律維持率分別為79.03%、75.81%、72.58%,單極筆組分別為59.68%、50.00%、48.3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射頻消融手術治療風濕性心瓣膜病合并永久性心房顫動有較好的療效,單極筆射頻消融手術具有手術時間短、操作方便、靈活等優(yōu)點,但雙極鉗射頻消融手術治療心房顫動的近期療效優(yōu)于單極筆射頻消融手術。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5:4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心臟直視手術后早期心肌頓抑的診斷與治療

    目的探討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早期心肌頓抑的診斷及治療以及其所引起的低心排血量綜合征(LCOS)的診療。 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 2011 年 1 月至 2018 年 3 月期間 42 例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早期出現(xiàn)心肌頓抑導致 LCOS 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19 例、女 23 例,年齡 38~55(47.91±5.51)歲。術前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3.8~6.5(5.3±0.9)cm,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EF)45%~60%(51.2%±5.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篩查均為陰性;其中單純主動脈瓣置換 12 例,二尖瓣置換合并三尖瓣成形 15 例,二尖瓣和主動脈瓣置換 15 例。 結果42 例患者均在術后早期[10~24(18.83±4.24)h]出現(xiàn)無明確原因的 LCOS,大劑量腎上腺素[0.06~0.10 μg/(kg·min)]和去甲腎上腺素[0.1~0.5 μg/(kg·min)]治療無效而加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治療,其中 25 例患者行腎臟替代治療(CRRT)。IABP 輔助時間 3~10(5.16±1.95)d,CRRT 治療時間 22~61(42.17±10.75)h。40 例患者痊愈出院,2 例患者院內死亡,1 例死于膿毒血癥,1 例患者死于惡性心律失常。 結論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早期出現(xiàn)心肌頓抑引起病情突變惡化,如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將取得好的臨床結果。IABP 可以減輕心臟負荷,增加冠狀動脈灌注,改善循環(huán),有助于患者渡過心肌頓抑期;CRRT 可以改善 LCOS 患者內環(huán)境,減輕腎臟負擔。兩者是成功救治此類患者的重要手段。

    發(fā)表時間:2019-03-01 05: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限制性裸支架在急性 Stanford A 型主動脈夾層中的應用

    目的觀察限制性裸支架釋放于急性 Stanford A 型主動脈夾層支架象鼻遠端的應用效果。 方法回顧性分析 2016 年 11 月至 2018 年 2 月我院大血管中心對急性 Stanford A 型主動脈夾層需行主動脈弓置換+支架象鼻手術同期行限制性裸支架置入 22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19 例、女 3 例,平均年齡 34~68(49.72±8.05)歲。先將裸支架釋放于胸降主動脈內,再將支架象鼻置于裸支架內,出院前復查主動脈血管 CT 造影,觀察支架位置及并發(fā)癥情況。 結果1 例患者裸支架置入時阻力較大,自行脫出而放棄置入;余 21 例患者成功完成限制性裸支架置入。術后 1 例患者住院期間因大面積腦梗死而死亡,1 例截癱。生存并成功置入裸支架的 20 例患者均定期隨訪 4~21(13.00±6.14)個月,隨訪期內無卒中、死亡。計算機體層掃描血管成像檢查示支架形態(tài)、位置良好,無移位及Ⅲ型內漏發(fā)生,未見支架遠端新發(fā)破口。 結論作為支架象鼻手術的輔助治療手段,限制性裸支架的使用能減少支架源性新發(fā)破口的發(fā)生且可以明顯擴張支架象鼻遠端血管真腔口徑,主動脈重塑效果良好。

    發(fā)表時間:2019-07-17 04:2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冠狀動脈功能學指導下的全動脈化微創(chuàng)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一例

    本文報道1例59歲男性勞力性心絞痛患者,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多支病變。最初的策略為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術前行定量血流分數(shù)(quantitative flow ration,QFR)測定提示后降支無需處理,回旋支細小,前降支和第一對角支的QFR<0.8,故主要針對前降支和第一對角支進行再血管化,更改手術策略為小切口非體外循環(huán)心臟跳動下CABG,最終策略為左乳內動脈-第一對角支-前降支(序貫橋)。術后采用計算機斷層掃描血流儲備分數(shù)(fractional flow reserve,F(xiàn)FR)評估CABG后前降支遠段和第一對角支的FFR均>0.8,同時行CABG術后SYNTAX評分為20分,功能學SYNTAX評分為3分,提示預后良好。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右胸微創(chuàng)小切口二尖瓣置換術與傳統(tǒng)二尖瓣置換術的對比分析

    目的 比較右胸微創(chuàng)小切口二尖瓣置換術與傳統(tǒng)二尖瓣置換術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武漢亞洲心臟病醫(yī)院68例心臟瓣膜病患者(微創(chuàng)小切口組)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34.2±11.2)歲;二尖瓣狹窄21例,二尖瓣關閉不全17例,二尖瓣狹窄伴二尖瓣關閉不全30例;合并三尖瓣反流19例;均行右胸微創(chuàng)小切口二尖瓣置換術。同期收治200例心臟瓣膜病患者(對照組),其中男86例,女114例;年齡(49.4±13.2)歲;二尖瓣狹窄85例,二尖瓣關閉不全66例,二尖瓣狹窄伴二尖瓣關閉不全49例;合并三尖瓣反流76例;均行傳統(tǒng)二尖瓣置換術。比較兩組患者的院內死亡率,主動脈阻斷時間、住ICU時間、術后胸腔引流量、二次開胸止血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結果 微創(chuàng)小切口組患者無院內死亡,兩組院內死亡率、體外循環(huán)時間、二次開胸止血率、術后心律失常發(fā)生率、腎功能衰竭需要透析和傷口感染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微創(chuàng)小切口組主動脈阻斷時間長于對照組,而術后機械通氣時間 [(10.2±3.1) h vs. (15.2±7.1) h,P=0.008]、術后胸腔引流量 [(92.0±28.0) ml vs. (205.0±78.0) ml,P=0.000]、術后輸血量 [(0.8±1.6) U vs. (1.9±2.1) U,P=0.006]、住ICU時間 [(14.0±8.0) h vs. (26.0±12.0) h,P=0.003)和住院時間 [(14.8±4.6) d vs. (19.7±3.2) d,P=0.006]均短于或少于對照組。 結論 右胸微創(chuàng)小切口二尖瓣置換術在手術安全性上與傳統(tǒng)二尖瓣置換術相當,并不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此外右胸微創(chuàng)小切口二尖瓣置換術在術后恢復上顯著優(yōu)于傳統(tǒng)二尖瓣置換術。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5:4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馬方綜合征并發(fā)A型主動脈夾層的手術療效

    目的 觀察并評價馬方綜合征(Marfan syndrome,MFS)并發(fā)A型主動脈夾層(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AD)的手術療效?!》椒ā』仡櫺苑治?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武漢亞洲心臟病醫(yī)院收治44例MFS并發(fā)AAD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1例,女13例;年齡12~54 (33.0±9.8)歲。23例在AAD發(fā)病后不同疾病階段施行外科手術治療,均行Bentall手術; 21例因經(jīng)濟或其它原因未采取手術治療。采用含時變協(xié)變量的COX回歸分析,分別以主要終點事件、主要+次要終點事件作為結局變量對相關因素進行分析,觀察手術患者術后手術療效和生活質量,并與未手術患者的隨訪資料進行對比?!〗Y果 術后有1例手術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22例手術均成功。隨訪43例,隨訪時間1~75個月。22例手術患者術后3年生存率為95.7%,隨訪期間生活質量良好。未行手術治療的21例患者生存狀況及生活質量較差,13例(61.9%)死亡,主要死亡原因:急性心臟壓塞、主動脈夾層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心源性休克等;發(fā)病后3年生存率僅為31.7%。采用含時變協(xié)變量COX回歸模型分析校正手術時間不一產(chǎn)生影響后的結果顯示,手術治療患者與未手術治療患者相比較,其臨床療效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_COV_的OR值=0.088,P=0.028),手術治療死亡風險僅為非手術治療的8.8% (P<0.05)。 結論 MFS并發(fā)AAD預后兇險,應盡早外科手術,不論是急性期還是慢性期均可獲益,療效可靠,隨訪結果令人滿意。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5:2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