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蛋白激酶C" 9條結果
  • 蛋白激酶 C信號通道在阻塞性黃疸肝損害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

    目的 探討阻塞性黃疸肝損害的調控機理。方法①采用膠原酶原位肝灌注法獲取大鼠肝細胞,行原代培養(yǎng),用蛋白激酶C(PKC) 激動劑帕斯酶埃(PMA)、拮抗劑切勒斯埃(chelerythrine)作用于肝細胞,再用50 μmol/L甘氨鵝脫氧膽酸鈉(GCDC)作用后行流式細胞術(FCM)及用末端脫氧核苷酸轉移酶(TdT)介導的脫氧核苷酸(dUTP)缺口末端標記技術(TUNEL)檢測肝細胞凋亡情況。②分別于結扎大鼠膽總管后3 d、7 d、14 d及21 d處死大鼠, 用TUNEL技術及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阻塞性黃疸大鼠肝臟組織細胞凋亡狀態(tài)及PKC蛋白的表達。 結果①隨PMA濃度的增加,肝細胞的凋亡明顯增加,隨Chelerythrine的增加,肝細胞的凋亡明顯減少。②大鼠膽總管結扎后隨結扎時間的延長細胞凋亡指數(shù)(AI)增加,結扎14 d后AI達高峰。PKC蛋白表達越強, AI就越高。結論蛋白激酶C信號通道參與了阻塞性黃疸肝細胞凋亡的調節(jié),并在阻塞性黃疸肝損害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

    發(fā)表時間:2016-08-28 05:1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蛋白激酶C在未成熟心肌預處理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 為進一步加強未成熟心肌保護和臨床應用的可行性, 探討蛋白激酶C(PKC)在未成熟心肌預處理保護中的作用。 方法 建立兔Langendorff灌注模型,將24只幼兔隨機分為4組:缺血再灌注組(I/R組)、心臟缺血預處理組(MIP組)、PKC阻滯組(CLT組)和PKC激活劑組(PKC組),觀察4組幼兔血流動力學、生化、心肌超微結構等指標。 結果 MIP組和PKC組心功能恢復、心肌含水量優(yōu)于I/R組和CLT組(Plt;0.01),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心肌線粒體Ca 2+-ATPase活性、心肌線粒體合成ATP的能力優(yōu)于I/R組和CLT組(Plt;0.01),丙二醛含量、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脫氫酶漏出率、心肌細胞內Ca2+含量、心肌線粒體Ca2+含量低于I/R組和CLT組(Plt;0.01),心肌超微結構損傷較I/R組和CLT組明顯減輕。 結論 心肌缺血預處理對未成熟心肌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其機制可能是通過PKC的激活起作用。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6:0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再生小室內間斷給予蛋白激酶C激動劑對周圍神經(jīng)表達NGF及損傷修復的影響

    目的 探討大鼠坐骨神經(jīng)再生小室內間斷給予蛋白激酶C激動劑-佛波醇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后,坐骨神經(jīng)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 PKC)mRNA、神經(jīng)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mRNA表達變化規(guī)律及軸突數(shù)目變化。方法 SD大鼠42只行雙側坐骨神經(jīng)中段切斷約5 mm,“T”形硅膠管套接,隨機分為6組,分別為損傷1、3天,1、2、3和4周組。右側間斷給予1×10-9mol/L PMA(PMA側);左側注射等量生理鹽水(對照側)。采用組織切片核酸原位雜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技術檢測各組術后各不同點PKC mRNA和NGF mRNA在坐骨神經(jīng)表達的動態(tài)變化及軸突數(shù)目變化。結果 對照側大鼠坐骨神經(jīng)PKC mRNA在損傷后表達上調,第2周達高峰后下降;NGF mRNA在損傷后表達上調,第3周達高峰值后下降。PMA側PKC mRNA于第2、3和4周表達較對照側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P<0.05);NGFmRNA第2、3和4周表達也較對照側明顯增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軸突數(shù)目在2、3和4周時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PKC介導了周圍神經(jīng)損傷修復中的NGF mRNA表達及神經(jīng)再生,而且PMA能夠促進NGF mRNA表達及促進軸突生長。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3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早期糖尿病大鼠視網(wǎng)膜蛋白激酶C與內皮素系統(tǒng)關系的研究

    目的 探討糖尿病狀態(tài)下蛋白激酶C(PKC)與內皮素(ET)系統(tǒng)的改變,并采用特異性PKC抑制劑觀察對視網(wǎng)膜內皮素-1的影響。 方法 采用鏈脲佐菌素(STZ)誘導早期糖尿病大鼠模型,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大鼠視網(wǎng)膜內PKC的表達,半定量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測定視網(wǎng)膜內內皮素ET-1、ET-3、ET-A、ET-受體mRNA的表達,并通過玻璃體內給予PKC抑制劑GF109203X觀測對糖尿病大鼠視網(wǎng)膜內ET-1 mRNA表達的影響。 結果 2周糖尿病大鼠視網(wǎng)膜細胞膜PKC活性明顯增加(t=3.296, P=0.008),而細胞漿PKC活性無明顯改變(t=0.138, P=0.894);糖尿病大鼠視網(wǎng)膜內ET-1 mRNA 水平較正常組明顯升高(P=0.008),而ET-3、ET-A、ET-B受體mRNA水平則無明顯改變(P=0.918,P=0.889,P=0.500);糖尿病大鼠分別予以10-5、10-6、10-7mol/L PKC抑制劑GF109203X玻璃體內注射后,視網(wǎng)膜內ET-1 mRNA水平較對照組下降,呈劑量-反應關系。 結論 早期糖尿病大鼠視 網(wǎng)膜內即存在PKC的激活及ET-1表達的增加,而PKC抑制劑可抑制ET-1的表達。 (中華眼底病雜志,2004,20:168-171)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5:5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金絲桃素對體外培養(yǎng)的人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細胞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響

    目的 研究金絲桃素(hypericin)對體外培養(yǎng)的人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細胞的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 PKC)活性的影響。 方法 用含0.5~5.0 μmol/L金絲桃素的10%血清培養(yǎng)液培養(yǎng)人RPE細胞,在有或沒有PKC激活劑佛波醇-12-豆蔻酰-13乙酸 (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 A)預處理RPE細胞的情況下,用PKC檢測試劑盒測定金絲桃素對細胞液PKC(cytosolic PKC,c-PKC)和細胞膜PKC(membranous PKC,m-PKC)活性變化的影響。 結果 未經(jīng)PMA處理的人RPE細胞的c-PKC和m-PKC的原始活性分別為(35.34±4.1) pmol·min-1·mg-1和(62.52±8.8) pmol·min-1 ·mg-1。PMA處理細胞后,c-PKC在5 min內就迅速下降,20 min后下降緩慢,60 min降至處理前的18%,以后一直處于很低的水平。m-PKC在5 min后逐漸升高,至40 min達到高峰以后下降,60 min后恢復至對照水平,10 h后降至對照組的30%以下。用PMA處理RPE細胞48 h后,c-PKC和m-PKC都降低至不能測出。但若將金絲桃素與PMA同時加入后,能抵消大部分PMA對PKC的下降調節(jié)。 結論 金絲桃素能阻止RPE細胞的PKC轉位,使PKC的活性發(fā)生變化,有可能促進RPE細胞的凋亡,防止增生性玻璃體視網(wǎng)膜病變的發(fā)生。 (中華眼底病雜志,2003,19:55-58)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6:0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對視網(wǎng)膜缺血再灌注損傷中蛋白激酶C表達、Ca2+ 含量變化的影響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6:0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實驗性視網(wǎng)膜光化學損傷中的蛋白激酶C

    目的:研究實驗性視網(wǎng)膜光化學損傷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的改變;探索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對視網(wǎng)膜中PKC活性的影響。 方法;48只SD大鼠分為對照組和DXM組,后者于光照前3天開始,連續(xù)5天腹膜腔注射DXM 1mg/(kgmiddot;d)。經(jīng)(1 900plusmn;106.9)Ix的綠色熒光燈(lambda;=510nm~560nm)連續(xù)照射24小時后的6小時和1、3、7、14天,進行視網(wǎng)膜PKC活性檢測。 結果:光化學損傷后視網(wǎng)膜中的PKC活性在短暫的上升后即出現(xiàn)持續(xù)性的下降;DXM對PKC的活性改變無明顯作用。 結論:光化學損傷中的視網(wǎng)膜功能障礙可能與PKC活性的持續(xù)降低有關。 (中華眼底病雜志,1997,13:78-80)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6:1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佛波酯誘導的蛋白激酶C活化對扭轉蛋白A亞細胞分布的影響

    【摘要】 目的 探討佛波酯激活的蛋白激酶C與扭轉蛋白A在亞細胞成分中的表達之間的關系。 方法 采用免疫熒光法觀察扭轉蛋白A在原代培養(yǎng)的神經(jīng)元和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NIH 3T3細胞)中的分布。運用蛋白質印跡法分析蛋白激酶C和扭轉蛋白A在細亞細胞成分中的表達?!〗Y果 扭轉蛋白A在NIH 3T3細胞中的表達類似于神經(jīng)元。扭轉蛋白A在細胞質溶質、膜成分中均有分布。佛波酯活化蛋白激酶C后并不引起扭轉蛋白A在細胞質成分和膜成分中表達含量的變化?!〗Y論 扭轉蛋白A可能是膜相關蛋白,細胞氧化應激中扭轉蛋白A表達上調和重分布變化不是由佛波酯誘導的蛋白激酶C活化途徑來實現(xiàn)的。鑒于扭轉蛋白A表達上調具有潛在的治療原發(fā)性早發(fā)扭轉性肌張力障礙的前景,影響其分布和表達的分子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続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 (PMA)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 (PKC) and the subcellular expression of TorsinA protein.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TorsinA in the primary cultured neurons and the NIH 3T3 cells was detect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The expression of PKC and TorsinA in subcellular fraction was analyzed by the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The expression pattern of TorsinA in NIH 3T3 cells was similar to neuron. PMA, an activator of PKC, did not promote the up-expression of TorsinA or redistribution in the subcellular fraction of NIH 3T3 cells. Conclusions TorsinA may be a membrane-associated protein. The up-regulat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TorsinA is not caused by the pathway of the PMA activating PKC after cells insulted by oxidative stress.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mechanisms of the expression of TorsinA protein for the potential therapies to early-onset primary torsion dystonia (DYT1).

    發(fā)表時間:2016-09-08 09:2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及受體在嬰兒痙攣癥致癇組織中的表達

    目的嬰兒痙攣癥(Infantile spasm, IS), 又稱West綜合癥, 屬于年齡依賴性癲癇綜合癥, 腦組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CRH)多被認為是IS的可能致病機制, 目前尚未在人IS患者致癇灶中得到直接依據(jù)。試驗研究IS患者手術切除致癇灶中CRH的表達, 探討CRH信號途徑與IS癲癇痙攣發(fā)作及發(fā)病機制的相關性。方法選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17例IS患者臨床手術切除的致癇灶標本與6例尸檢正常對照作比較, 利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組織化學檢測IS致癇灶標本中CRH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1型受體(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1, CRHR1)的表達和細胞定位, 分析其與癲癇發(fā)作的相關性。進一步檢測下游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 PKC)信號的表達, 分析其與CRHR1及癲癇發(fā)作的關系。結果在17例IS致癇灶標本中, CRH和CRHR1的表達較對照組明顯升高。CRH主要在神經(jīng)元表達, CRHR1則分布于神經(jīng)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CRH和CRHR1的表達水平與癲癇發(fā)作頻率存在相關性。PKC高表達于IS致癇灶, 分布于神經(jīng)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 且與CRHR1的表達水平及癲癇發(fā)作頻率存在相關性。結論CRH、CRHR1及其下游信號PKC高表達于IS致癇灶, 且與痙攣性癲癇發(fā)作呈明顯正相關, 提示CRH信號途徑可能參與了IS的發(fā)病機制, 支持IS的CRH發(fā)病假說。

    發(fā)表時間:2017-01-22 09:0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